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6441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为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其运行时的环境温度有着严苛的要求,即使在特殊的工业环境下,实际温度也不得超过《GB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所规定的电梯运行及试验的最高温度为40℃的标准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很多工业环境都超过了40℃。以电厂为例,为节约用水、耗能和用地,目前电厂较多采用间冷塔、脱硫塔和烟囱“三塔合一”的方式。为方便脱硫塔运行、检修和维护,需要为脱硫塔安装电梯。但是,夏季间冷塔内最高温度达到75℃,远远的超出了《GB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中所规定的40℃的最高运行温度,普通的电梯无法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该电梯通过设置独立电梯井、隔热层和冷却风道,有效的降低了电梯运行的局部环境温度,保证的电梯的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包括电梯井框架、安全门、电梯门和机房,所述的电梯井框架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钢柱和水平布置的第一钢梁,所述的电梯井框架内设置有轿厢,所述的电梯井框架的一侧设置有两根竖直布置的第二钢柱,两个所述的第二钢柱之间,以及第二钢柱和与第一钢柱之间设置有第二钢梁,且所述的第二钢柱、第二钢梁以及与所述的第二钢柱相邻的第一钢柱和第一钢梁共同形成了门厅;

所述电梯井和门厅的外侧,以及门厅和电梯井之间设置有隔热层;

所述的机房内设置有两台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一台空调的冷风出口对准电控箱,另一台空调的冷风出口对准曳引机;

所述电梯井的外侧设置有冷却风道,所述冷却风道的上端与设置于外界的若干台冷却风机相连,所述冷却风道的下端经过一次折弯之后与所述的电梯井相连通,并通过冷却风机向电梯井内吹入冷空气;

所述的电梯井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的电控箱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隔热层采用若干块夹心岩棉板搭接而成,且相邻夹心岩棉板之间的卡槽处涂抹有密封胶,位于外侧的夹心岩棉板的拐角处设置有护角,且所述的护角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夹心岩棉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隔热层与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之间分别设置有若干个过渡C型钢,且所述的过渡C型钢与第一钢柱和第二钢柱之间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所述的过渡C型钢与夹心岩棉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风道沿冷却风的流向依次包括截面为圆形的第一冷却风道、变径管道和截面为方形的第二冷却风道,且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经过一次折弯之后与所述的电梯井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风道的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外部包裹有镀锌铁皮保护层。

进一步地,所述门厅内沿竖直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个门厅平台,若干个所述的门厅平台形成了不同的楼层,所述门厅的一个侧面位于不同的楼层上分别设置有门厅门,且位于外侧的所述的隔热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的门厅门相对应的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的电梯井和门厅之间的隔热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电梯门相对应的第二通道,所述的门厅门采用铝合金门。

进一步地,所述的安全门由岩棉板以及包裹在所述的岩棉板外侧的钢板组成,且所述的安全门与电梯井框架之间设置有密封条。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梯门与电梯井前侧壁之间的距离N应小于6mm。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风道的出口处的前端封闭,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的出口处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冷却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呈U型的出风管,且所述的轿厢位于所述的呈U型的出风管的开口内部,所述的出风管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电梯的外部设置隔热层,有效的防止了高温环境中的热能量传递进入到电梯内。

2、通过在外界和电梯井之间设置冷却风道,并通过冷却风机将外界的自然风吹到电梯井内,使电梯井内的空气与外界循环流动,有效降低了电梯井内的温度。

3、通过在机房内设置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有效保证了机房内的温度,保证了电控箱和曳引机的正常工作。

4、通过在电梯井的一侧设置门厅,对电梯井进行二次隔离,防止电梯井冷却风通过电梯门缝泄露,影响冷却效果。

5、通过在第二冷却风道的出口处设置呈U型的出风管,不仅避免了冷却风直冲轿厢,造成轿厢晃动,而且使冷却风能够在电梯井内均匀分布,从而提高冷却效果,避免局部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架示意图(俯视);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右视图;

图7为图2中的B向视图(图中箭头方向为冷却风的流向);

图8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梯井,21-第一钢柱,22-第二钢柱,31-第一钢梁,32-第二钢梁,4-门厅,5-地坑,6-轿厢,7-夹心岩棉板,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第一冷却风道,11-第二冷却风道,111-出风管,112-出风口,12-变径管道,13-护角,14-过渡C型钢,15-电梯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描述,现定义坐标系如图1所示。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6所示,一种应用于局部高温环境下的电梯包括电梯井框架、安全门、电梯门15(为了方便描述,所述的电梯门15指的是电梯井框架上的与轿厢6相连通的门,所述轿厢6上的门定义为轿厢6门)和机房,所述的电梯井框架包括四根竖直布置的第一钢柱21,且相邻的第一钢柱21之间沿竖直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根第一钢梁31,所述的第一钢柱21和第一钢梁31共同形成了方形结构电梯井框架。由所述的电梯井框架所形成的电梯井1内设置有轿厢6,所述的轿厢6和电梯井1之间设置有传动机构,所述的传动机构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传动机构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位于所述的电梯井1的下方的地基上设置有地坑5,且所述地坑5的上沿标高应高于室外地坪至少300mm,即M≥300mm,防止积水。所述的电梯井框架的一侧设置有两根竖直布置的第二钢柱22,两个所述的第二钢柱22之间,以及第二钢柱22和与所述的第二钢柱22相邻的第一钢柱21之间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根水平布置的第二钢梁32,且所述的第二钢柱22、第二钢梁32以及与所述的第二钢柱22相邻的第一钢柱21和第一钢梁31共同形成了单独的门厅4。在这里设置门厅4的目的是对电梯井1进行二次隔离,防止电梯井1冷却风通过电梯门15缝泄露。

门厅4内沿竖直方向均布设置有若干个门厅平台(图中未示出),若干个所述的门厅平台形成了不同的楼层。若干个所述的门厅平台分别与不同高的用于检修的检修平台(图中未示出)相连,所述的检修平台位于需要检修的装置的外部,例如,当对脱硫塔进行检修时,则所述的检修平台位于所述的脱硫塔的外部。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减轻门厅平台和检修平台的荷载重量,所述的门厅平台和检修平台均采用镀锌钢格栅结构。所述门厅4的与所述的检修平台相连的侧面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若干个门厅门(图中未示出),门厅门采用密封性较好的铝合金门,且若干个所述的门厅门分别与所述的楼层相对应。

如图1所示,所述电梯井1和门厅4的外侧,以及门厅4和电梯井1之间位于所述的电梯井1的框架的外侧设置有隔热层,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热层采用若干块夹心岩棉板7搭接而成,优选的,所述夹心岩棉板7的厚度为100mm,所述夹心岩棉板7的搭接形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搭接形式即可,即所述夹心岩棉板7周边加工成阴、阳卡槽的形式,相邻两块夹心岩棉板7通过阴、阳卡槽搭接。位于外侧的所述的隔热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的门厅门相对应的用于容纳门厅门的第一通道8,位于所述的电梯井1和门厅4之间的隔热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的电梯门15相对应的第二通道9。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隔热层的密封效果,相邻夹心岩棉板7之间的卡槽处涂抹有密封胶,以确保夹心岩棉板7之间连接密封。如图2所示,位于外侧的夹心岩棉板7的拐角处设置有护角13,且所述的护角13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夹心岩棉板7固定连接。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隔热层的密封性,避免热量从两块夹心岩棉板7之间的缝隙进入。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隔热层的密封性,所述的护角13与夹心岩棉板7之间设置有密封条(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地,由于若直接将夹心岩棉板7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钢柱21和第二钢柱22上,一方面会造成第一钢柱21和第二钢柱22的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的第一钢柱21和第二钢柱22较厚,安装时钻孔十分费力。为此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的夹心岩棉板7与第一钢柱21和第二钢柱22之间分别设置有若干个沿竖直方向布置的过渡C型钢14,且所述的过渡C型钢14与第一钢柱21和第二钢柱22之间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所述的过渡C型钢14与夹心岩棉板7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确保安全门的密封性,减少电梯井1内外的热传递,防止电梯井1内冷却风的逃逸,从而提高隔热的效果,所述的安全门由岩棉板以及包裹在所述的岩棉板外侧的钢板组成,所述安全门的一侧与所述的电梯井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的安全门的另一侧与所述的电梯井框架之间设置有门锁。进一步地,为提高隔热效果,所述的安全门与电梯井框架之间设置有密封条。

如图5所示,所述的电梯门15设置于所述电梯井1内,并通过滑动机构与所述的电梯井框架滑动连接,为了减小漏风量,防止电梯井1内冷却风逃逸,所述的电梯门15与电梯井1前侧壁之间的距离N应尽可能的小,优选的,所述的电梯门15与电梯井1前侧壁之间的距离N小于6mm。

上述的措施虽然能够避免外部的高温进入,但是为了保证电梯运行时的环境温度,还需要采取主动降温。

为此,所述的机房内设置有两台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且在选取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时,单台的制冷量应满足电梯机房降温要求。其中一台空调的冷风出口对准电控箱,另一台空调的冷风出口对准曳引机,确保电梯机房内环境温度控制在《GB10058-2009电梯技术条件》规定的范围内。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采用上海海立特种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制冷量6000W的高温特种空调。在这里之所以采用两台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分别对准电控箱和曳引机,一方面是由于电控箱和曳引机为发热部件,直接吹拂冷却,有助于提高冷却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当一台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发生故障时,由于温度急剧升高,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为维修提供时间。进一步地,为了确保空调不会因外部其他原因而断电,所述的高温特种工业制冷空调的供电取自保安电源。

如图6所示,所述电梯井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冷却风道10,且所述的第一冷却风道10为圆形管道,所述第一冷却风道10的上端与设置于外界的若干台冷却风机相连,所述第一冷却风道10的下端通过变径管道12与第二冷却风道11相连,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11为方形管道,并经过一次折弯之后与所述的电梯井1相连通,并通过冷却风机向电梯井1内吹入冷空气。所述的电梯井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且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所述的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的电控箱相连。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风机为N+1台,其中的N台风机风量能够满足最恶劣工况下所需要的冷却风量,1台备用。这样设计一方面为了满足风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起到备用作用,当一台风机出现故障时,不至于完全停机。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自然风在经过冷却风道时与局部的高温环境发生热交换,所述的冷却风道的外部包裹有保温层,所述的保温采用100mm厚的岩棉管壳,所述的的岩棉管壳的外部包裹有镀锌铁皮保护层,减少冷却风在输送过程中与间冷塔内环境的热交换,保证冷却风在输送过程中维持较低的温度。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冷却风进入电梯井1时直冲轿厢6,从而造成电梯的晃动,并尽量使冷却风在电梯井1中均布,如图7所示,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11的出口处的前端封闭,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11的出口处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出风口112。

实施例二

为了使冷却风在电梯井1中均布,如图8所示,所述的第二冷却风道11的出风口112处设置有呈U型的出风管111,且所述的轿厢6位于所述的呈U型的出风管111的开口内部,所述的出风管111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出风口11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