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100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响器材领域,具体是指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



背景技术:

一个普通的声音单元喇叭主要由防尘罩、折环、鼓纸、盆架、中心定位片、音圈、T铁、夹板、磁钢、屏蔽罩及引线组成。在喇叭的生产加工中,引线应高出音圈骨架上端边缘1至2mm并向下弯曲,并将其焊接到鼓纸下部的编织线焊点上,再用粘合剂将引线粘牢。在生产线上,为便于操作,通常选取较长的原料引线进行加工,待完成引线的焊接及粘接后,再切割多余的引线部分并将其拉拽至所设定的废料处。为保持生产线的清洁,同时,也便于对引线废料进行集中收集,多是在废料处放置有上端开口的容器。由于引线废料本身质量较轻,在通风较为顺畅的厂房里极易受外力作用而移动,而现有的容器并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的阻挡及限位作用,这样,就极易使得引线废料散落在生产线上甚至地面上,如此,不仅会影响工作环境,还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通过支撑板翻转的设计,可在保证筒体具有大容量的前提下降低各阻挡柱的高度,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收集工作;通过顶板的活动设计,可在弹性组件的弹性作用下将位于各阻挡柱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包括支撑板、顶板及具有容纳槽的筒体,支撑板及顶板均位于容纳槽内且与筒体同轴设置;

支撑板的一侧上连接有设置在筒体内壁上的第一转动轴,支撑板的另一侧上连接有贯穿筒体内外壁的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均可相对筒体进行转动,第二转动轴的自由端还连接有可驱动第二主动轴转动的驱动组件;

支撑板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顶板上下端面且间隔排列的阻挡柱;

顶板的下端面连接有贯穿支撑板上下端面的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作用于支撑板的下端面使得:顶板的下端面与支撑板的上端面相抵接,且顶板可向远离支撑板的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可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在筒体内进行翻转,但是在工作状态时,支撑板应是保持水平横向设置,在这种状态下,位于支撑板上端的阻挡柱的高度应不能外凸于筒体的上端开口,这样,可以避免误伤工作人员。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均可通过轴承设置在筒体上。

零位状态时,顶板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与支撑板的上端面相抵接,也即,顶板位于低位状态。应用时,通过拉拽结构将多余引线部分移动至容纳槽内,这些引线废料则在自重作用下落入顶板上,且位于各个阻挡柱之间。通过各阻挡柱对引线废料起到的阻挡作用,可避免引线废料在外力作用下移动至筒体外。待上端的引线废料填充满支撑板上端的容纳空间时,则启动驱动组件使其驱动支撑板发生180度的翻转,将之前位于上端的引线废料翻转至下端,在该翻转过程中,则可持续作用于弹性组件,使得顶板能不断地上下移动,并通过该移动将落入在各个阻挡柱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使之落入筒体底部进行收集。待清理完后,则再次通过驱动组件使得支撑板复位至零位状态以进行新一轮的引线收集工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各阻挡柱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引线废料在外力作用下任意移动而散落在筒体外;通过支撑板翻转的设计,可在保证筒体具有大容量的前提下降低各阻挡柱的高度,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收集工作;通过顶板的活动设计,可在弹性组件的弹性作用下将位于各阻挡柱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可见,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便、收集效率高及运行可靠的优点。

为实现弹性组件对顶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杆,第一活动杆的上端贯穿所述支撑板的上下端面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相连,第一活动杆的下端具有限位环,第一活动杆上还套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支撑板限位环。

本实用新型中,需要将引线废料从各阻挡柱间顶出时,则通过驱动组件将支撑板翻转180度,再多次按压第一活动杆,使得顶板通过多次的上下移动将引线废料提出。

为实现弹性组件对顶板的支撑作用,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活动杆和限位杆,两第二活动杆的上端均贯穿所述支撑板的上下端面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相连,两第二活动杆的下端均与限位杆相连,两第二活动杆上均套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支撑板和限位杆。两个第二活动杆的设置,可大大提高顶板上下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发生晃动而与阻挡柱之间发生碰撞。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及与主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套设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自由端部上。如此,驱动组件既可实现对支撑板翻转的驱动,又可通过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间的自锁功能使得支撑板在翻转后总是能保持水平横向状态。

为阻挡杂质进入驱动组件内以影响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间的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壳体,所述驱动电机、所述主动齿轮和所述从动齿轮均设置在壳体内。

为减少顶板与支撑板之间的磨损,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内设置有弹性垫片层。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包括翻转段和容纳段,容纳段的顶端与翻转段的底端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便于工作人员收集从筒体底部取出引线废料。容纳段与翻转段之间可为螺纹连接,这样便于两者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各阻挡柱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引线废料在外力作用下任意移动而散落在筒体外。

2、通过支撑板翻转的设计,可在保证筒体具有大容量的前提下降低各阻挡柱的高度,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收集工作。

3、通过弹性组件的设计,可便于实现顶板的上下移动,从而,可将位于各阻挡柱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设置有第一活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设置有第二活动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筒体,2、第二转动轴,3、容纳槽,4、支撑板,5、驱动组件,6、第一转动轴,7、第一活动杆,8、顶板,9、阻挡柱,10、驱动电机,11、主动齿轮,12、从动齿轮,13、壳体,14、限位环,15、弹性垫片层,16、翻转段,17、容纳段,18、轴承,19、第一弹性件,20、第二活动杆,21、限位杆,22、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具有大容量的引线收纳结构,包括支撑板4、顶板8及具有容纳槽3的筒体1,支撑板4及顶板8均位于容纳槽3内且与筒体1同轴设置;

支撑板4的一侧上连接有设置在筒体1内壁上的第一转动轴6,支撑板4的另一侧上连接有贯穿筒体1内外壁的第二转动轴2,第一转动轴6和第二转动轴2均可相对筒体1进行转动,第二转动轴2的自由端还连接有可驱动第二主动轴2转动的驱动组件5;

支撑板4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顶板8上下端面且间隔排列的阻挡柱9;

顶板8的下端面连接有贯穿支撑板4上下端面的弹性组件,弹性组件作用于支撑板4的下端面使得:顶板8的下端面与支撑板4的上端面相抵接,且顶板8可向远离支撑板4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可在驱动组件5的作用下在筒体1内进行翻转,但是在工作状态时,支撑板4应是保持水平横向设置,在这种状态下,位于支撑板4上端的阻挡柱9的高度应不能外凸于筒体1的上端开口,这样,可以避免误伤工作人员。第一转动轴6和第二转动轴2均可通过轴承18设置在筒体1上。

零位状态时,顶板8在弹性组件的作用下与支撑板4的上端面相抵接,也即,顶板8位于低位状态。应用时,通过拉拽结构将多余引线部分移动至容纳槽3内,这些引线废料则在自重作用下落入顶板8上,且位于各个阻挡柱9之间。通过各阻挡柱9对引线废料起到的阻挡作用,可避免引线废料在外力作用下移动至筒体1外。待上端的引线废料填充满支撑板4上端的容纳空间时,则启动驱动组件5使其驱动支撑板4发生180度的翻转,将之前位于上端的引线废料翻转至下端,在该翻转过程中,则可持续作用于弹性组件,使得顶板8能不断地上下移动,并通过该移动将落入在各个阻挡柱9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使之落入筒体1底部进行收集。待清理完后,则再次通过驱动组件使得支撑板4复位至零位状态以进行新一轮的引线收集工作。

本实施例通过各阻挡柱9的设置,可有效避免引线废料在外力作用下任意移动而散落在筒体1外;通过支撑板4翻转的设计,可在保证筒体1具有大容量的前提下降低各阻挡柱9的高度,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收集工作;通过顶板8的活动设计,可在弹性组件的弹性作用下将位于各阻挡柱9之间的引线废料顶出。可见,本实施例具有操作简便、收集效率高及运行可靠的优点。

为实现弹性组件对顶板8的支撑作用,优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第一活动杆7,第一活动杆7的上端贯穿所述支撑板4的上下端面与所述顶板8的下端面相连,第一活动杆7的下端具有限位环14,第一活动杆7上还套设有第一弹性件19,第一弹性件19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支撑板4和限位环14。

本实施例中,需要将引线废料从各阻挡柱9间顶出时,则通过驱动组件5将支撑板4翻转180度,再多次按压第一活动杆7,使得顶板8通过多次的上下移动将引线废料提出。

为实现弹性组件对顶板8的支撑作用,作为另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活动杆20和限位杆21,两第二活动杆20的上端均贯穿所述支撑板4的上下端面与所述顶板8的下端面相连,两第二活动杆20的下端均与限位杆21相连,两第二活动杆20上均套设有第二弹性件22,第二弹性件22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支撑板4和限位杆21。两个第二活动杆20的设置,可大大提高顶板8上下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发生晃动而与阻挡柱9之间发生碰撞。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驱动电机10、主动齿轮11及与主动齿轮11啮合的从动齿轮12,主动齿轮11套设在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上,从动齿轮12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2的自由端部上。如此,驱动组件5既可实现对支撑板4翻转的驱动,又可通过主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12间的自锁功能使得支撑板4在翻转后总是能保持水平横向状态。

为阻挡杂质进入驱动组件5内以影响主动齿轮11与从动齿轮12间的配合,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壳体13,所述驱动电机10、所述主动齿轮11和所述从动齿轮12均设置在壳体13内。

为减少顶板8与支撑板4之间的磨损,优选地,所述支撑板4的上端面内设置有弹性垫片层15。

优选地,所述筒体1包括翻转段16和容纳段17,容纳段17的顶端与翻转段16的底端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便于工作人员收集从筒体1底部取出引线废料。容纳段17与翻转段16之间可为螺纹连接,这样便于两者的拆卸。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