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822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包装盒都趋于普通,功能较为单一,没有赋予它多功能性和创新性。比如,现有技术中的食品打包盒(如全家桶打包盒),其形状是固定的、不可变形的,当其开口较小时,拿取里面的物品不方便,而且如果消费者没有食用完该食品,而是剩余了部分,消费者就需要把整个打包盒带回家,由于该打包盒体积较大,因此携带不是很方便,而且这样的包装盒的趣味性不高,创新度不够。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其不仅可以盛装较多的物品,而且通过撕取,可以去除上盒部,从而便于取出物品,物品被消耗或使用时,可以将中盒部进行折叠、组装,又可以组装成一个新的小包装盒,用于装较少的物品,增加了其便携性。该包装盒的结构新颖独特,而且可以撕取、再组装,趣味性强,创新度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其不仅可以盛装较多的物品,而且通过撕取,可以去除上盒部,从而便于取出物品,物品被消耗或使用时,可以将中盒部进行折叠、组装,又可以组装成一个新的小包装盒,用于装较少的物品,增加了其便携性。该包装盒的结构新颖独特,而且可以撕取、再组装,趣味性强,创新度较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包括互相贯通的下盒部、中盒部和上盒部,所述下盒部、所述中盒部和所述上盒部共同形成可用于装物品的容置空间,所述中盒部和所述上盒部通过易撕痕连接,所述下盒部和所述中盒部通过折痕连接,撕去所述上盒部后,将所述中盒部沿所述折痕向内折叠,所述中盒部覆盖于所述下盒部的开口处成为所述下盒部的盖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下盒部包括盒底和从所述盒底向上延伸的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盒底由两片可相对活动的纸片组成,当按压两相对面的下端时,各纸片彼此叠合,形成方形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每片所述纸片均包括第一梯形纸片和第二梯形纸片,所述第二梯形纸片的上底中部向下形成有V字形缺口,所述V字形缺口的尖部与所述第二梯形纸片的下底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形成有折痕部,所述折痕部将所述第二梯形纸片分成面积较小的粘贴区域和面积较大的自由区域,所述第一梯形纸片与所述粘贴区域粘贴连接,两片所述纸片叠合时,其中一片纸片的所述自由区域部分叠合于所述第一梯形纸片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中盒部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的两侧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一侧和所述第三侧面的一侧连接,所述第四侧面的两侧与所述第一侧面的另一侧和所述第三侧面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的高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均包括主体部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两侧的与所述主体部通过折痕连接的折叠部,所述折叠部的下部与所述第二侧面或所述第四侧面的侧边通过斜向折痕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上盒部包括框体、从所述框体向上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折耳、从所述框体向上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折耳和从所述框体向下延伸的两个第三折耳,当将两个所述第二折耳相对按压后,所述第二折耳的两端可嵌入所述第一折耳内,所述第三折耳的下端和两侧通过破断线与所述中盒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框体的下边缘通过破断线与所述中盒部连接,所述框体的上边缘通过破断线与所述第一折耳和所述第二折耳连接,所述框体的其中一个角部形成有撕裂缝。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折耳的上部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折耳的两侧形成有凸起的勾部,所述勾部可嵌入所述第一通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变形的包装盒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折耳包括连接部和提手部,所述提手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框体连接,所述提手部的中部形成有第二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包括互相贯通的下盒部、中盒部和上盒部,所述下盒部、所述中盒部和所述上盒部共同形成可用于装物品的容置空间,所述中盒部和所述上盒部通过易撕痕连接,所述下盒部和所述中盒部通过折痕连接,撕去所述上盒部后,将所述中盒部沿所述折痕向内折叠,所述中盒部覆盖于所述下盒部的开口处成为所述下盒部的盖体。未撕取以前,由下盒部、中盒部和上盒部形成的容置空间可以容纳较多的物品,当需要取用其内的物品时,只需要沿着易撕痕就可以撕去上盒部,从而便于取出物品,当用完或吃完部分、还剩部分物品时,可以将中盒部沿折痕向内折叠时,又可以重新变成一个小盒子,用于装较少的物品,增加了其便携性。该包装盒的结构新颖独特,而且可以撕取、再组装,趣味性强,创新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撕去上盒部后重新组装形成的小盒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撕去上盒部后重新组装形成的小盒子打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盒底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盒底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变形的包装盒,包括互相贯通的下盒部1、中盒部2和上盒部3,下盒部1、中盒部2和上盒部3共同形成可用于装物品的容置空间,中盒部2和上盒部3通过易撕痕连接,下盒部1和中盒部2通过折痕连接,撕去上盒部3后,将中盒部2沿折痕向内折叠,中盒部2覆盖于下盒部3的开口处成为下盒部1的盖体。易撕痕的设置便于撕去上盒部3,将上盒部3撕去后,便于取出容置空间内的物品,当消耗完部分物品,需要将剩余物品打包带走时,将中盒部2沿折痕向内折叠,中盒部2就变成下盒部1的盖体,从而使得中盒部2与下盒部1共同形成一个小的包装盒,小巧便携。

下盒部1包括盒底11和从盒底11向上延伸的侧壁12,与盒底11相对的一侧则形成开口。

盒底11由两片可相对活动的纸片13组成,当按压两相对面的下端时,各纸片13彼此叠合,形成方形底部。组装前,整个下盒部1可被按压成长条形,体积小,便于运输。组装时,只需按压两相对面的下端,就可以使得各纸片13彼此叠合,形成方形底部,支撑容置空间内的物品。

每片纸片13均包括第一梯形纸片131和第二梯形纸片132,第二梯形纸片132的上底中部向下形成有V字形缺口133,V字形缺口的133尖部与第二梯形纸片132的下底的其中一个端部之间形成有折痕部,折痕部将第二梯形纸片132分成面积较小的粘贴区域1321和面积较大的自由区域1322,第一梯形纸片131与粘贴区域1321粘贴连接,两片纸片13叠合时,其中一片纸片13的自由区域1322部分叠合于第一梯形纸片131上。两片纸片13的第一梯形纸片131相对设置,两片纸片13的第二梯形纸片132相对设置,形成方形底部后,两片纸片13的V字形缺口133的尖部重合。

中盒部2包括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23和第四侧面24,第二侧面22的两侧与第一侧面21的一侧和第三侧面23的一侧连接,第四侧面24的两侧与第一侧面21的另一侧和第三侧面23的另一侧连接,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的高度小于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的高度。当然,这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几个侧面的相对高度情况,本实用新型不对其进行限制。

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均包括主体部26和设置于主体部26的两侧的与主体部26通过折痕连接的折叠部25,折叠部25的下部与第二侧面22或第四侧面24的侧边通过斜向折痕连接。斜向折痕的一端与第一交点连接,斜向折痕的另一端与第二交点连接,第一交点为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的上边缘的端部与折叠部25的侧边的下边缘的交点,第二交点为第二侧面22的下边缘与第三侧面23(第一侧面21)的下边缘的交点或者第四侧面24的下边缘与第三侧面23(第一侧面21)的下边缘的交点。沿着斜向折痕向下按压第一侧面21和第三侧面23,第二侧面22和第四侧面24被带着向下按压,从而形成方形盖体。

上盒部3包括框体31、从框体31向上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折耳32、从框体31向上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折耳33和从框体31向下延伸的两个第三折耳34,当将两个第二折耳33相对按压后,第二折耳33的两端可嵌入第一折耳32内,第三折耳34的下端和两侧通过破断线与中盒部2连接。第三折耳34与第二侧面22或第四侧面24匹配,二者之间通过破断线连接。

框体31的下边缘通过破断线与中盒部2连接,框体31的上边缘通过破断线与第一折耳32和第二折耳33连接,框体31的其中一个角部形成有撕裂缝35,从而框体31充当了易撕部的作用,从撕裂缝35处即可以撕开该框体31,从而撕去上盒部3。

第一折耳32的上部形成有第一通孔36,第二折耳33的两侧形成有凸起的勾部37,勾部37可嵌入第一通孔36内。将两个第二折耳33相对按压后,将勾部37插入第一通孔36内,即可固定住第二折耳33,从而形成整个包装盒的遮盖。

第二折耳33包括连接部331和提手部332,提手部332通过连接部331与框体31连接,提手部332的中部形成有第二通孔333,将手伸入第二通孔333内,即可轻松方便地提取该包装盒。

总之,本实用新型包括互相贯通的下盒部1、中盒部2和上盒部3,下盒部1、中盒部2和上盒部3共同形成可用于装物品的容置空间,中盒部2和上盒部3通过易撕痕连接,下盒部1和中盒部2通过折痕连接,撕去上盒部3后,将中盒部2沿折痕向内折叠,中盒部2覆盖于下盒部1的开口处成为下盒部1的盖体。未撕取以前,由下盒部1、中盒部2和上盒部3形成的容置空间可以容纳较多的物品,当需要取用其内的物品时,只需要沿着易撕痕就可以撕去上盒部3,从而便于取出物品,当用完或吃完部分、还剩部分物品时,可以将中盒部2沿折痕向内折叠时,又可以重新变成一个小盒子,用于装较少的物品,增加了其便携性。该包装盒的结构新颖独特,而且可以撕取、再组装,趣味性强,创新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只是举出了上盒部3的一种例子,其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开合且能够与中盒部2通过撕取而被分离即可。包装盒的形状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形状也不限于附图和上述文字所描述的,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对其进行限制。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