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IP墙板的专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1869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SIP墙板的专用吊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吊具,特别涉及一种SIP墙板的专用吊具。



背景技术:

SIP墙板高3米,宽1.2米,厚20公分,中间为挤塑泡沫板,两侧为12厚结构板,用专用胶黏剂粘结复合而成,重量不是很重,施工时吊装就位再固定即可,目前吊装时,一般会采用钢丝绳兜底吊装,影响墙板底部在地龙骨内的就位安装;或采用在中间部位捆绑吊装,也会影响墙板的就位。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从SIP墙体上部吊起SIP墙板的专用吊具,从而使SIP墙板安装、就位更方便,节约工时,降低造价,运行稳定。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SIP墙板的专用吊具,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吊具支架,所述吊具支架由斜杆、三角形支架、至少两个竖杆构成,所述三角形支架设于所述斜杆底端,所述竖杆设于所述三角形支架底端,两个所述吊具支架的斜杆顶端处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斜杆上设有真空发生器,所述真空发生器通过接管连接有多个真空吸盘,多个所述真空吸盘外侧与所述竖杆相铰接;

两个所述吊具支架上均设有贯穿孔,两个所述贯穿孔内贯穿有拉杆丝,所述拉杆丝两端均设有锁紧件;

进一步的,所述贯穿孔设于所述斜杆与所述三角形支架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拉杆丝中间位置处设有重量感应器,所述重量感应器连接有警报器。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真空吸盘内侧为网状麻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从SIP墙体上部吊起SIP墙板的专用吊具,从而使SIP墙板安装、就位更方便,节约工时,降低造价,运行稳定;

2、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吊具支架顶端通过转轴连接,可调节两个吊具支架在紧固拉杆丝上的位置,以控制两端真空吸盘之间的间距,便于对SIP墙板的夹吊;

3、本实用新型中真空发生器设于斜杆上,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真空发生器可以提升真空吸盘的负气压,以提升真空吸盘的性能,提高对SIP墙板的吊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中重量感应器能够对所夹吊的SIP墙板进行重量感应,当重量过重时警报器将进行警报,提醒工人能够随时调整真空发生器的气压,增强真空吸盘对SIP墙板的吸附能力;

5、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真空吸盘均为铰接在竖杆上,使真空吸盘的使用更加方便,且真空吸盘内侧为网状麻面,增加摩擦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1-吊具支架、2-斜杆、3-三角形支架、4-竖杆、5-转轴、6-真空发生器、7-接管、8-真空吸盘、9-贯穿孔、10-拉杆丝、11-锁紧件、12-重量感应器、13-警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2所示一种SIP墙板的专用吊具,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吊具支架1,所述吊具支架1由斜杆2、三角形支架3、至少两个竖杆4构成,所述三角形支架3设于所述斜杆2底端,所述竖杆4设于所述三角形支架3底端,两个所述吊具支架1的斜杆2顶端处通过转轴5连接,所述斜杆2上设有真空发生器6,所述真空发生器6通过接管7连接有多个真空吸盘8,多个所述真空吸盘8外侧与所述竖杆4相铰接,多个所述真空吸盘8内侧为网状麻面;

两个所述吊具支架1上均设有贯穿孔9,所述贯穿孔9设于所述斜杆2与所述三角形支架3连接处,两个所述贯穿孔9内贯穿有拉杆丝10,所述拉杆丝10两端均设有锁紧件11,所述拉杆丝10中间位置处设有重量感应器12,所述重量感应器12连接有警报器13。

工作原理:两边的吊具支架1进行微调,调至于与SIP墙板厚度的相同,再将真空吸盘8夹吊在SIP墙板两侧,此时真空发生器6根据重量感应器12的重量来控制气压,使真空吸盘8对SIP墙板进行吸附,以进行起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从SIP墙体上部吊起SIP墙板的专用吊具,从而使SIP墙板安装、就位更方便,节约工时,降低造价,运行稳定;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吊具支架1顶端通过转轴5连接,可调节两个吊具支架1在紧固拉杆丝10上的位置,以控制两端真空吸盘8之间的间距,便于对SIP墙板的夹吊;本实用新型中真空发生器6设于斜杆2上,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真空发生器6可以提升真空吸盘8的负气压,以提升真空吸盘8的性能,提高对SIP墙板的吊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实用新型中重量感应器12能够对所夹吊的SIP墙板进行重量感应,当重量过重时警报器13将进行警报,提醒工人能够随时调整真空发生器6的气压,增强真空吸盘8对SIP墙板的吸附能力,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真空吸盘8均为铰接在竖杆4上,使真空吸盘8的使用更加方便,且真空吸盘8内侧为网状麻面,增加摩擦力。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