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7423阅读:15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槽结构,属于胶具加工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胶槽的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点:第一,原张力测量装置在出纱的一端,导致在末端的张力较大,影响缠绕。第二,原导纱方式为滑动导纱,摩擦力较大,使之纱线起毛,造成浪费,且影响产品质量。第三,原装置控制胶量方式为压胶法,但是并不能完全控制住带胶量,对于原料比较浪费,且易发生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胶槽结构,通过胶量控制系统、线速度编码器和张力传感器,稳定控制胶量、张力,将纱线完全展开,更加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胶槽结构,包括槽体,其特征在于:铝型材支架上端面左右两侧均设有分纱板,两分纱板之间设有带胶大轮,带胶大轮一侧设有入纱传递系统,另一侧设有出纱传递系统。

所述的入纱传递系统由导动轮和胶量控制系统组成。

所述的出纱传递系统由导动轮、测量轮、线速度编码器、张力传感器和刮胶系统组成,分纱板和导动轮之间设有测量轮,测量轮一侧设有线速度编码器,另一侧设有张力传感器和刮胶系统。

所述的带胶大轮的轴心线与两侧分纱板的对称线平行。

所述的分纱板和导动轮关于带胶大轮的轴心线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进纱与出纱端的滚动传导使碳纤减少摩擦,减少起毛现象,可提高产品质量。

胶量控制系统可有效控制带胶量,减少原料浪费,同时可提高碳纤浸胶的质量,提高生产质量。

张力传感器可有效控制张力,及时反馈,使张力更加准确更加均衡,提高缠绕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胶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分纱板,2-导动轮,3-张力传感器,4-刮胶系统,5-测量轮,6-线速度编码器,7-带胶大轮,8-胶量控制系统,9-铝型材支架,10-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胶槽结构,包括槽体10,其特征在于:铝型材支架9上端面左右两侧均设有分纱板1,两分纱板1之间设有带胶大轮7,带胶大轮7一侧设有入纱传递系统,另一侧设有出纱传递系统。

所述的入纱传递系统由导动轮2和胶量控制系统8组成。

所述的出纱传递系统由导动轮2、测量轮5、线速度编码器6、张力传感器3和刮胶系统4组成,分纱板1和导动轮2之间设有测量轮5,测量轮5一侧设有线速度编码器6,另一侧设有张力传感器3和刮胶系统4。

所述的带胶大轮7的轴心线与两侧分纱板1的对称线平行。

所述的分纱板1和导动轮2关于带胶大轮7的轴心线对称分布。

纱线穿过入纱端分纱板1达到将多股纱线分开,通过导向轮2进行滚动传导,使纱线展开,通过带胶大轮7使纱线展平,且完全浸胶。利用胶量控制系统来控制纱线的浸胶量,通过刮胶系统4将多余的胶量刮掉流入胶槽中,同时张力传感器4进行张力反馈,线速度编码器6进行线速度的测量。张力控制系统将数据反馈给PLC,保证在末端也就是缠绕时的张力为测量的实际数值。编码器也是将缠绕的线速度反馈给PLC,第一控制缠绕速度,第二可根据线速度来计算张力,在缠绕到瓶肩时出现松线现象,通过编码器可反馈即时走线情况,改善产品质量。胶量控制系统可根据总结的经验,实验数据来通过刻度或百分表来调整带胶轮后的斜板角度和位置,来控制胶量。也可在后续实验中通过伺服电机控制。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