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齐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7858阅读:755来源:国知局
对齐工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齐工具。



背景技术:

汽车装饰条转运过程中需使用转运工具(具体方案见实施例二),该转运工具使用时,汽车装饰条往往一端不是很齐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齐工具,以对齐转运工具上的汽车装饰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对齐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的顶部设置横板,第一立板的内侧设置对齐用推板,对齐用推板背部与设置在第一立板上的若干个推动缸连接,对齐用推板下端的高度大于第一立板下端的高度,对齐用推板上端与横板的距离为30-50cm,横板底部并靠近第二立板处设置转运工具承载钢板。

作为优选,转运工具承载钢板的入口侧与出口侧均设置用以方便转运工具上下的斜面结构。

作为优选,转运工具承载钢板的宽度L大于转运小车的宽度。

作为优选,第二立板的内侧与对齐用推板的内侧均设置橡胶表层。

作为优选,第一立板靠近对齐用推板侧设置若干个橡胶材料制成的柱体。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对转运工具上承载的汽车装饰条进行对齐作业,便于整个工具的使用,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对齐工具立体示意图,图中省略了部分结构。

图2为对齐工具主视图。

图3为第一立板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汽车装饰条转运工具结构图。

图5为第一立柱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保护条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到图3,一种对齐工具,包括第一立板1a与第二立板2a,第一立板 1a与第二立板2a的顶部设置横板3a,第一立板1a的内侧设置对齐用推板4a,对齐用推板 4a背部与设置在第一立板1a上的若干个推动缸5a连接,推动缸可以是气缸,对齐用推板4a 下端的高度大于第一立板1a下端的高度,对齐用推板4a上端与横板3a的距离为30-50cm,横板3a底部并靠近第二立板2a处设置转运工具承载钢板6a。

转运工具承载钢板6a的入口侧与出口侧均设置用以方便转运工具上下的斜面结构,方便上下转运工具,减小转运工具的震动,防止上下钢板造成汽车装饰条的错乱或者不齐整。

转运工具承载钢板6a的宽度L大于转运小车的宽度,方便整个转运工具置于钢板上。

第二立板2a的内侧与对齐用推板4a的内侧均设置橡胶表层,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减小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第一立板1a靠近对齐用推板4a侧设置若干个橡胶材料制成的柱体,减小复位时两块板体间的噪音,同时可起到缓冲的作用。

转运工具推到对齐工具处后,大致对准转运工具承载钢板位置并推到钢板上,然后推动缸动作,对齐用推板配合第二立板推压转运工具上的汽车装饰条以对齐,完毕后,对齐用推板复位,推走转运工具即可,对齐工具上的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不动,对齐过程中,转运工具在对齐用推板作用下,可在钢板上滑动。

实施例二:一种汽车装饰条转运工具,包括截面呈方形的主体,主体上设置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2及第三凹槽3,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2及第三凹槽3相互平行设置,第一凹槽1 内设置可上下滑动的第一承载板11,第一承载板11的底部设置若干个(例如三个或者四个,下同)第一压缩弹簧12,第二凹槽2内设置可上下滑动的第二承载板21,第二承载板21的底部设置若干个第二压缩弹簧22,第三凹槽3内设置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承载板31,第三承载板31的底部设置若干个第三压缩弹簧32,主体下侧的四个角部分别设置第一行走轮,第二行走轮,第三行走轮及第四行走轮,主体的行走方向与第一凹槽1的中心线垂直(方便工具的使用,同时防止行进过程中装饰条脱出)。主体采用塑料制成。

第一压缩弹簧12底部设置第一立柱13,第一立柱13顶部为平面状,第一立柱13顶部设置若干第一盲孔;第二压缩弹簧底部设置第二立柱,第二立柱顶部为平面状,第二立柱顶部设置若干第二盲孔;第三压缩弹簧底部设置第三立柱,第三立柱顶部为平面状,第三立柱顶部设置若干第三盲孔。立柱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立柱对压缩弹簧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过度受力挤压影响正常使用(尤其是重物放置在承载板),平面状的立柱顶部,承载能力较好,同时上面设置了盲孔,减小了接触面积,利于承载板的脱开。

第一承载板11顶部两侧均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呈弧状的第一保护条14;第二承载板顶部两侧均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呈弧状的第二保护条;第三承载板顶部两侧均设置由橡胶材料制成的呈弧状的第三保护条。保护条可防止粉尘等杂物(也可防止液体流入)进入承载板与侧壁间,利于承载板的滑动,橡胶材料制成的保护条与侧壁摩擦力较大,也利于防止承载板在槽内过快的升降。

第一凹槽1的左侧壁A,第三凹槽3的右侧壁B均设置若干通孔。方便观察槽内装饰条,同时可提供着力点,便于推拉工具,由于设置了通孔,也减小了与该侧壁接触的承载板的摩擦力,利于工具的使用。

以第一承载板为例,将汽车装饰条逐一放入,随着重量的增加,逐渐压缩第一压缩弹簧,第一承载板逐渐下降并腾出放置空间,当装满后,第一承载板的底部与第一立柱顶部接触,取用时逐渐取走顶部的汽车装饰条,随着重量的减轻,第一承载板逐渐上升将下部的汽车承载条顶升到第一凹槽的口部位置方便取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