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7852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缝钢管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



背景技术:

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在无缝钢管出厂前,都要对无缝钢管进行探伤检测,以保证出厂无缝钢管的质量。常用的探伤方法有涡流探伤法、超声波探伤法等。为了提高整体的效率,现有的无缝钢管探伤机大多采用自动下料机构,即在经过涡流探伤或超声波探伤后即自动下料,但检测完的无缝钢管中包含有不合格品,传统设置在自动下料机构一侧的下料架无法对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分类,整体效率较差,现需要设计一种可对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分类放置的下料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通过设置第一储料部与第二储料部,并在第一储料部顶部设置根据检测结果自动翻转的转接台,实现对检测过的钢管进行自动分类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包括架体、架体上设置有储料部,所述架体设置有下料台,所述下料台呈倾斜设置,上端与探伤机对接,下端与架体相连接,所述储料部包括靠近探伤机的第一储料部和远离探伤机的第二储料部,所述架体上设置有可翻转的转接台,所述转接台连接有用于与探伤机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驱动装置,第一状态下,所述转接台与下料台承接,无缝钢管沿转接台落入第二储料部中,第二状态下,驱动装置驱动转接台转动后所述转接台与下料台分离,无缝钢管沿下料台直接落入第一储料部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储料部和第二储料部,并且在机架上设置可翻转的转接台,转接台连接有与探伤机控制器信号连接的驱动装置,使得下料架能够对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自动分类放置;当探伤机检测出无缝钢管无缺陷时驱动装置受探伤机控制器控制不动作,经自动下料机构送来的无缝钢管经下料台后继续沿转接台滚落至第二储料部内;当探伤机检测出无缝钢管有缺陷时驱动装置受探伤机控制器驱动转接台转动与下料台分离,这样有缺陷的无缝钢管经下料台后直接滚落至第一储料部中,实现了将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自动分类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储料部与第二储料部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接台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上端面,另一端搁置于下料台下端的架体上,并与下料台相配合,所述驱动装置与转轴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储料部与第二储料部之间转动连接转轴,转接台一端固定在转轴上端面,另一端搁置在下料台下端的架体上,并与下料台相配合,驱动装置与转轴相连接,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转轴的转动来实现转接台进行翻转,结构简单且实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缸以及连接件,所述气缸竖直固定于架体上,所述连接件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靠近下料台一侧,另一端铰接于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气缸与探伤机控制器信号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装置设置为竖直固定在架体上的气缸以及连接气缸与转轴的连接件,连接件一端固定连接于转轴靠近下料台一侧,另一端铰接于气缸的活塞杆上,使得当气缸往上推动时,将带动连接在转轴上的转接台往上翻起,驱动方式简单,且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料部设置有缓冲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储料部设置缓冲装置,当无缝钢管落入储料部时,首先会掉落在缓冲装置上,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不会直接与架体发生碰撞,有效避免了无缝钢管发生变形或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绳,所述缓冲绳第一端固定于靠近下料台一侧的架体上,第二端跨过储料部并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缓冲绳作为缓冲装置,缓冲绳第一端固定在靠近下料台一侧的架体上,第二端跨过储料部并固定,缓冲绳与储料部底部有一定间距,使得无缝钢管掉落至储料部后,首先与缓冲绳接触,缓冲绳的伸展对无缝钢管起到了缓冲的作用,有效避免了无缝钢管与储料部发生碰撞而变形或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架体设有两滑轮,且分别安装于储料部远离下料台一侧的中部和下部,所述缓冲绳的第二端跨过储料部后,依次绕过中部和下部两个滑轮后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储料部远离下料台一侧的中部和下部安装两个滑轮,缓冲绳第二端跨过储料部后,绕过两个滑轮在进行固定,使得缓冲绳更好的进行伸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绳的第二端通过连接有弹簧固定于储料部靠近下料台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缓冲绳的第二端通过弹簧固定在储料部靠近下料台的一侧,扩大了缓冲绳的伸缩范围,使得无缝钢管掉落至缓冲绳后能有更大的缓冲距离,起到了更好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料台与转接台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料台上表面设置橡胶垫,可以避免无缝钢管被送至下料台时发生磕碰,进一步保证无缝钢管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料部呈倒梯形设置,所述储料部两侧及底部均设置有缓冲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料部呈倒梯形设置,使得无缝钢管在滚入储料部时,可沿着储料部的一侧滚下,并且储料部的另一侧可以往上滚,对于滚动速度过快的无缝钢管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并且在储料部的两侧及底部均设置了缓冲材料,更加保证了无缝钢管的质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设置第一储料部和第二储料部,并且在第一储料部和第二储料部之间转动连接一转轴,在第一储料部顶部设置一端固定连接在转轴上端面的转接台,并且转轴连接有与探伤机控制器相连接的驱动装置,使得下料架能够对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自动分类放置,将良品与不良品的无缝钢管自动加以区分;

其二,在第一储料部和第二储料部均设置缓冲装置,当无缝钢管落入时,首先会掉落在缓冲装置上,不会直接与架体发生碰撞,有效避免了无缝钢管变形或损伤,并且在储料部的两侧及底部均设置了缓冲材料,更加保证了无缝钢管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整体的连接结构;

图2为图1的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了输送轮和下料导板的连接结构;

图3为图1的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显示了气缸、连接件及转轴的连接结构。

图中:1、架体;2、储料部;21、第一储料部;22、第二储料部;3、下料台;4、缓冲绳;5、滑轮;6、弹簧;7、缓冲材料;8、转轴;9、转接台;10、气缸;11、连接件;12、橡胶垫;14、出料轨道;15、输送轮;16、下料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无缝钢管探伤机的下料架,如图1、图2所示,下料架设置在出料轨道14的一侧,在出料轨道14上安装有输送轮15,并且设置有多个下料导板16,下料导板16连接在同一根轴上,通过轴的转动带动下料导板16的翻转,从而将在输送轮15上的无缝钢管送至下料架上;下料架包括设置有储料部2的架体1和下料台3,储料部2呈倒梯形,下料台3呈倾斜设置,上端与出料轨道14对接,下端与架体1焊接连接,储料部2分为靠近出料轨道14的第一储料部21和远离出料轨道14的第二储料部22。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储料部21和第二储料部22之间转动连接一根转轴8,转轴8低于下料台3的下端,在第一储料部21的顶部设置了一转接台9,转接台9一端固定在转轴8的上端面,另一端搁置在下料台3下端的架体1上,并且与下料台3相配合,与探伤机控制器信号连接的气缸10竖直安装在架体1上,并通过连接件11与转轴8连接,连接件11一端焊接固定在转轴8靠近出料轨道14的一侧,另一端铰接连接在气缸10的活塞杆上,当探伤机检测出为无缺陷无缝钢管时,探伤机控制器控制气缸10不动作,此时转接台9与下料台3相承接,被下料导板16送来的无缝钢管经下料台3后又沿着转接台9滚至第二储料部22中;当探伤机检测出为有缺陷无缝钢管时,探伤机控制器控制气缸10往上推动,使得转轴8发生转动,转轴8带动转接台9往上翻起,此时转接台9与下料台3分离,这样有缺陷的无缝钢管经下料台3后直接滚落至第一储料部21中,实现了将检测过的无缝钢管进行自动分类放置。

如图1所示,在第一储料部21和第二储料部22均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绳4、两滑轮5以及弹簧6,两滑轮5分别安装在第一储料部21和第二储料部22远离出料轨道14一侧的架体1中部和下部,缓冲绳4第一端固定在靠近出料轨道14一侧的架体1上,第二端跨过第一储料部21或第二储料部22后,依次绕过两个滑轮5,并通过弹簧6固定在第一储料部21或第二储料部22靠近出料轨道14一侧的架体1底端,当有无缝钢管掉入时,首先会掉落在缓冲绳4上,不会直接与架体1发生碰撞,有效保护了无缝钢管。并且在下料台3的上表面设置橡胶垫12,同时在第一储料部21和第二储料部22的两侧以及底部均安装有缓冲材料,缓冲材料可以为软实木、泡沫、橡胶等,进一步避免无缝钢管发生变形或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如下:当探伤机检测出为无缺陷的无缝钢管后,探伤机控制器控制气缸10不动作,转接台9仍搁置在架体1上,无缺陷的无缝钢管由下料导板16送至下料台3上,由于自身重力无缝钢管往下滚动,经下料台3后又沿转接台9滚动至第二储料部22中,掉落在第二储料部22的缓冲绳4上,由于缓冲绳4的缓冲作用,有效避免了无缝钢管的变形或损伤;当探伤机检测出为有缺陷的无缝钢管后,探伤机控制器控制气缸10往上推动,使得转轴8发生转动,转轴8带动转接台9往上翻起,这样有缺陷的无缝钢管被下料导板16送至下料台3后,就会直接沿着下料台3滚落至第一储料部21中,这样就实现了可以将有缺陷和无缺陷的无缝钢管进行了自动区分放置,无需人工将有缺陷的无缝钢管取出,有效提高了整体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