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23883发布日期:2018-06-08 05:1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的组装方法,其中梯级主体通过套筒安装于梯级轴。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在梯级轴形成大径部及小径部,通过嵌套于小径部的套筒将梯级主体安装于梯级轴。在这种以往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通过使套筒与形成于小径部和大径部的边界处的阶梯部抵接,来进行套筒相对于梯级轴的定位,并进行梯级主体关于梯级轴的轴线方向的定位。使在梯级主体的下表面形成的槽嵌合于套筒的外周面,使固定用板从梯级主体的下方与套筒的外周面抵接,用多个螺钉将固定用板紧固在梯级主体的下表面,由此将梯级主体安装于套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以往还已知这样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在梯级轴形成周向的槽,并且在套筒的内周面形成突起,使套筒的突起嵌合于梯级轴的槽中,由此进行套筒相对于梯级轴的定位。套筒的截面形状呈C字状。在这种以往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一边使套筒弹性变形一边使C字状的开口部扩展,将梯级轴从C字状的开口部插入套筒内,由此套筒嵌套于梯级轴。将套筒夹在梯级主体和固定用板之间,用螺钉将固定用板紧固于梯级主体,由此将梯级主体安装于套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以往还已知这样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将套筒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于梯级轴,将在套筒的轴线方向两侧配置的夹紧件安装于梯级轴,由此进行套筒相对于梯级轴的定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1890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344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775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及2所公开的以往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需要用于将梯级主体安装于套筒的固定用板及螺钉,因而不仅导致部件数目增多,而且梯级主体向套筒的安装作业花费功夫。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以往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中,将套筒定位用的专用部件即夹紧件安装于梯级轴,因而导致部件数目增多,套筒的定位作业花费功夫。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的组装方法,其能够使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通过套筒将梯级主体安装于梯级轴的作业负担的减轻。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具有梯级轴、设于梯级轴的套筒、以及设于套筒的梯级主体,梯级轴具有主轴部和突出轴部,该突出轴部具有比主轴部的外径小的外径,并从主轴部的端部突出,套筒具有筒状的套筒主体、爪、以及连接套筒主体和爪的连接部,该套筒主体能够沿着梯级轴的轴线相对于主轴部滑动,该爪勾挂于在主轴部和突出轴部的边界处形成的阶梯部,在梯级主体固定有形成有凹部的安装部,凹部嵌合于套筒主体的外周面,凹部的敞开部比套筒主体的外径小,连接部具有能够向使爪从阶梯部脱离的方向弹性变形的臂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乘客输送机的梯级及乘客输送机的梯级的组装方法,仅仅将爪勾挂于阶梯部,即可在梯级轴的轴线方向上容易地进行套筒相对于梯级轴的定位。并且,即使不像以往那样用螺钉将固定用板安装于梯级主体,也能够容易地将安装部安装于套筒,并且能够防止安装部从套筒脱离。由此,能够使梯级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通过套筒将梯级主体安装于梯级轴的作业负担的减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乘客输送机即自动扶梯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的梯级的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2中的套筒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3中的主轴部脱离了凹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图5中的主轴部插入凹部内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2中的套筒脱离了凹部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套筒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2中的套筒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图12中的轴环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图12中的轴环的位置脱离了约束位置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7中的套筒脱离了凹部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乘客输送机即自动扶梯的侧视图。在图中,在桁架1支撑着多个梯级2。多个梯级2通过在梯级2的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一对环状的梯级链3被连接成环状。

在位于桁架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上部机房设有一对上部链轮4,在位于桁架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下部机房设有一对下部链轮5。一对上部链轮4在桁架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一对下部链轮5在桁架1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一对上部链轮4以沿着桁架1的宽度方向的上部链轮轴为中心而一体地旋转。一对下部链轮5以沿着桁架1的宽度方向的下部链轮轴为中心而一体地旋转。

在一对梯级链3中,一条梯级链3卷挂于一个上部链轮4及一个下部链轮5,另一条梯级链3卷挂于另一个上部链轮4及另一个下部链轮5。

一对上部链轮4借助在上部机房设置的未图示的驱动设备的驱动力而一体地旋转。在桁架1安装有对各梯级2进行引导的未图示的导轨。由于一对上部链轮4一体地旋转,多个梯级2一边由导轨引导一边在桁架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和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之间循环移动。

在桁架1上设有关于桁架1的宽度方向而相互对置的一对栏杆6。在各栏杆6的周缘部分别设有环状的移动扶手7。各移动扶手7借助驱动设备的驱动力而与各梯级2同步地在各栏杆6的周围进行环绕移动。

图2是示出图1中的梯级2的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梯级2具有沿着桁架1的宽度方向配置的梯级轴8、设于梯级轴8的套筒9、和设于套筒9的梯级主体10。

梯级轴8具有主轴部81、和从主轴部81的两端部向轴线方向外侧分别突出的一对突出轴部82。主轴部81及一对突出轴部82各自的截面形状呈圆形。并且,主轴部81及一对突出轴部82分别与梯级轴8的轴线同轴配置。

各突出轴部82的外径小于主轴部81的外径。由此,在一对突出轴部82各自与主轴部81的边界处形成有第1阶梯部83。第1阶梯部83沿着梯级轴8的周向形成于梯级轴8的全周。

一对梯级链3具有:多个连接板31,它们沿梯级链3的长度方向排列;多个链轴32,它们旋转自如地连接彼此相邻的连接板31;以及多个链辊33,它们旋转自如地设于各链轴32。

一个梯级链3的链轴32固定于一个突出轴部82的端面。另一个梯级链3的链轴32固定于另一个突出轴部82的端面。被固定于各突出轴部82的链轴32与梯级轴8的轴线同轴配置。并且,链轴32的外径小于突出轴部82的外径。由此,在突出轴部82和链轴32的边界处形成有第2阶梯部84。第2阶梯部84沿着梯级轴8的周向形成于梯级轴8的全周。在该例中,梯级轴8及链轴32是一体形成的一个部件,不需组合多个部件。

各链辊33在安装于桁架1的未图示的导轨上滚动。由于各链辊33在导轨上滚动,梯级2被导轨引导。

在此,图4是示出图2中的套筒9的立体图。套筒9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梯级轴8。并且,套筒9具有圆筒状的套筒主体91、勾挂于第1阶梯部84的多个爪92、连接套筒主体91和多个爪92的连接部93、以及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91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94。在该例中,套筒9由树脂构成。另外,在该例中,套筒9是一个部件。

主轴部81在套筒主体91的内侧通过。套筒主体91能够在嵌套于主轴部81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朝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相对于主轴部81滑动。并且,套筒主体91一边使套筒主体91的内周面91b与主轴部81的外周面接触,一边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周向旋转自如。套筒主体91的径向壁厚在各个爪92及连接部93各自的径向壁厚以上。

连接部93具有将各个爪92与套筒主体91单独连接的多个臂部931。在该例中,三个爪92通过三个臂部931分别与套筒主体91连接。各臂部931能够向使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即,各臂部931能够向使爪92向径向外侧移位的方向弹性变形。并且,各臂部931在套筒9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该例中,各臂部931在套筒9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并且,在该例中,各臂部931的周向宽度与各个爪92的周向宽度相同。

各个爪92的与第1阶梯部83卡合的卡合面92a垂直于臂部931的内周面。由此,在各个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状态下,臂部931沿着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配置,爪92的卡合面92a与梯级轴8的轴线垂直。在各个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状态下,各个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的移位被阻止。

凸缘部94设于套筒主体91的在套筒9的轴线方向上与设有连接部93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该例中,在套筒主体91的全周设有凸缘部94。凸缘部94也可以在套筒主体91的周向上仅设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梯级主体10固定有一对安装部11。一对安装部11在梯级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开配置。各安装部11安装于套筒9。

在各安装部11分别形成有凹部12。凹部12是沿着梯级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槽。在沿着梯级主体10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凹部12的内表面的形状呈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一致的圆形。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嵌合于凹部12的内周面。安装部11以凹部12的内表面嵌合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的状态被安装于套筒9。

凹部12的敞开部12a比套筒主体91的外径小。由此,安装部11不会通过凹部12的敞开部12a而脱离套筒9。并且,凹部12的敞开部12a比梯级轴8的主轴部81的外径大。

凹部12的内径小于凸缘部94的外径。套筒9的凸缘部94与各安装部11的侧面抵接。由此,各个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外侧的移位被阻止。即,在梯级2,通过使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并且使凸缘部94与安装部11抵接,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的移位在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上被阻止,套筒9在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下面,对组装梯级2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组装梯级2时,预先在梯级轴8安装一对套筒9。在将一对套筒9安装于梯级轴8时,从突出轴部82侧使套筒主体91的内周面嵌合于主轴部81的外周面后,以各个爪92不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方式使臂部931弹性变形,使各个爪92向径向外侧扩展,并且将套筒9嵌套于主轴部81。由此,形成借助臂部931的弹性复原力使各个爪92与主轴部81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能够一边使各个爪92与主轴部81的外周面接触,一边使一对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滑动。使嵌套于主轴部81的一对套筒9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套筒安装工序)。

图5是示出图3中的主轴部81脱离了凹部12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6是示出图5中的主轴部81插入凹部12内的状态的侧视图。凹部12的敞开部12a比主轴部81的外径大。因此,在主轴部81的没有套筒9的部位,能够按照图5及图6所示通过凹部12的敞开部12a将主轴部81插入凹部12内。

在套筒安装工序后,一边把持梯级主体10,一边按照图5及图6所示在与套筒9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将主轴部81从凹部12的敞开部12a插入凹部12内,在主轴部81被插入凹部12内的状态下保持梯级主体10的位置。此时,以使凹部12的内表面和主轴部8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在周向上均等的方式,将主轴部81配置在凹部12内(梯级主体配置工序)。

图7是示出图2中的套筒9脱离了凹部12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在梯级主体配置工序后,在主轴部81插入凹部12内的状态下,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外侧滑动。由此,爪92及连接部93在凹部12的内表面和主轴部8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通过,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嵌合于凹部12的内表面。然后,一边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滑动,一边将套筒主体91进一步压入凹部12内,由此各个爪92到达第1阶梯部83。当各个爪92到达第1阶梯部83时,各个爪92借助臂部931的弹性复原力而勾挂于第1阶梯部83,并且凸缘部94与安装部11的侧面抵接。由此,梯级主体10通过套筒9被安装于梯级轴8,在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上进行梯级主体10相对于梯级轴8的定位(梯级主体安装工序)。这样,组装梯级2。

在将梯级主体10从梯级轴8卸下时,一边使臂部931弹性变形,一边将各个爪92从第1阶梯部83卸下,使套筒9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由此,套筒9从凹部12脱离,通过凹部12的敞开部12a,从主轴部81卸下各安装部11。

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的梯级2中,套筒9具有能够相对于梯级轴8的主轴部81滑动的套筒主体91、勾挂于梯级轴8的第1阶梯部83的爪92、以及连接套筒主体91和爪92的连接部93,因而仅仅将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即可在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上容易地进行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的定位。并且,安装部11被固定于梯级主体10,在安装部11形成的凹部12的内表面嵌合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凹部12的敞开部12a比套筒主体91的外径小,因而即使不像以往那样用螺钉将固定用板安装于梯级主体10,也能够防止安装部11从套筒9脱离。由此,能够减少梯级2的部件数目,能够消除用螺钉将固定用板安装于梯级主体10的作业。这样,能够使梯级2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的作业负担的减轻。

另外,套筒主体91的径向壁厚在各个爪92及连接部93各自的径向壁厚以上,因而当在将梯级轴8的主轴部81配置于安装部11的凹部12内的状态下使套筒9滑动时,能够容易地使爪92及臂部931在凹部12的内表面和主轴部8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由此,能够容易将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嵌合于凹部12的内表面,能够使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的作业更容易进行。

另外,在这样的梯级2的组装方法中,在梯级轴8的主轴部81被插入到安装部11的凹部12内的状态下,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滑动,使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嵌合于凹部12的内表面,并且使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因而仅仅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滑动,即可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并且能够在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上进行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的定位。由此,能够实现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的作业负担的减轻。并且,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用螺钉将固定用板安装于梯级主体10,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目,能够使梯级2的结构简单。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套筒9是一个部件,但也可以组合多个部件来构成套筒9。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将由套筒主体91及凸缘部94形成为一体而得的第1部件、和由爪92及臂部931形成为一体而得的第2部件设为不同的部件,用螺钉等将第2部件固定于第1部件来构成套筒9。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构成第1部件的材料和构成第2部件的材料设为彼此不同种类的材料。例如,也能够由树脂构成第1部件,由金属构成第2部件。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突出轴部82的外径大于链轴32的外径,但也可以将突出轴部82的外径设为与链轴32的外径相同,使突出轴部82兼备链轴32的功能。

即,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图10是沿着图9的X-X线的剖视图。突出轴部82兼备梯级链3的链轴32的功能。即,突出轴部82旋转自如地连接梯级链3的彼此相邻的连接板31。在主轴部81的端面和梯级链3的连接板31之间存在爪92能够插入的间隙。在突出轴部82的外周面没有形成阶梯部。其它结构及梯级2的组装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的梯级2中,梯级轴8的突出轴部82兼备梯级链3的链轴32的功能,因而能够将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链轴32和突出轴部82的边界处形成的第2阶梯部84去除。由此,能够容易进行梯级轴8的制造,能够实现梯级轴8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实施方式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各个爪92的与第1阶梯部83卡合的卡合面92a相对于臂部931的内周面倾斜。在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状态下,爪92的与第1阶梯部83卡合的卡合面92a相对于梯级轴8的轴线倾斜,爪92的卡合面92a和突出轴部8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臂部931而连续减小。由此,在从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状态起,使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时,通过爪92的卡合面92a的倾斜,爪92的卡合面92a被第1阶梯部83引导,并且爪92的位置向径向外侧扩展,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其它结构及梯级2的组装方法与实施方式2相同。

下面,对组装梯级2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组装梯级2时,与实施方式1一样预先将一对套筒9安装于梯级轴8。

在将一对套筒9安装于梯级轴8时,与实施方式1一样,在从突出轴部82侧将套筒主体91的内周面嵌合于主轴部81的外周面后,将套筒9朝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压入。由此,各个爪92的卡合面92a被第1阶梯部83引导,并且臂部931弹性变形,各个爪92的位置向径向外侧扩展,套筒9嵌套于主轴部81。使嵌套于主轴部81的一对套筒9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套筒安装工序)。

然后,与实施方式1一样依次进行套筒主体配置工序、套筒主体安装工序,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这样,组装梯级2。

在将梯级主体10从梯级轴8卸下时,使套筒9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此时,爪92的卡合面92a被第1阶梯部83引导,各个臂部931弹性变形,并且各个爪92的位置向径向外侧自然扩展,各个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然后,通过使套筒9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进一步滑动,套筒9从凹部12脱离,通过凹部12的敞开部12a,从主轴部81卸下各安装部11。

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的梯级2中,在爪92勾挂于第1阶梯部83的状态下,爪92的与第1阶梯部83卡合的卡合面92a和突出轴部8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随着远离臂部931而连续减小,因而仅仅使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滑动,即可一边使第1阶梯部83引导卡合面92a一边使爪92的位置向径向外侧扩展。由此,在使套筒9相对于梯级轴8滑动时,爪92从第1阶梯部83自然脱离,能够容易地从第1阶梯部83卸下爪92。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爪92的卡合面92a相对于臂部931的内周面倾斜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2的套筒9,但也可以将爪92的卡合面92a相对于臂部931的内周面倾斜的结构应用于实施方式1的套筒9。

实施方式4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梯级2还具有一并包围梯级轴8的主轴部81及套筒9的连接部93的轴环21。轴环21嵌套于连接部93的外周面。

图14是示出图12中的套筒9的立体图。连接部93具有从套筒主体91突出的筒状部932、以及将筒状部932和多个爪92单独连接的多个臂部931。筒状部932的径向壁厚与各臂部931的径向壁厚相同。

筒状部932与套筒主体91同轴配置。并且,筒状部932的内径与套筒主体91的内径相同。另外,筒状部932的径向壁厚小于套筒主体91的径向壁厚。因此,筒状部932的外径小于套筒主体91的外径。

各臂部931沿着梯级轴8的轴线进行配置。并且,各臂部931能够向使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即,各臂部931能够向使爪92向径向外侧移位的方向弹性变形。另外,各臂部931在套筒9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该例中,各臂部931在套筒9的周向上以相等间隔配置。并且,在该例中,各臂部931的周向宽度与各个爪92的周向宽度相同。

在筒状部932的外周面设有凹坑部即定位槽933。定位槽933沿着套筒9的周向设于筒状部932的全周。

图15是示出图12中的轴环21的立体图。轴环21具有圆筒状的轴环主体211、从轴环主体211沿着连接部93突出的多个轴环突出部212、以及在各轴环突出部212的内周面分别设置的突起213。在该例中,轴环21是树脂制的一个部件。

各轴环突出部212在轴环21的周向上相互分开配置。并且,各轴环突出部212能够向轴环21的径向弹性变形。另外,各轴环突出部212的截面形状呈沿着轴环主体211的周向的圆弧状。在该例中,两个轴环突出部212从轴环主体211的端部突出。

突起213沿着轴环21的周向进行配置。并且,突起213嵌合于筒状部932的定位槽933中。由于突起213嵌合于定位槽933中,轴环21的位置被保持在约束位置,在该约束位置,轴环主体211包围各臂部931的外周面,从而由轴环主体211约束各臂部931。在轴环21位于约束位置时,各臂部931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变形被轴环主体211阻止,阻止了各个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

图16是示出图12中的轴环21的位置脱离了约束位置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在轴环21中,通过各轴环突出部212向径向外侧的弹性变形,突起213能够从定位槽933中脱离。在突起213脱离了定位槽933的状态下,轴环21能够在约束位置(图12)和解除位置(图16)之间向套筒9的轴线方向滑动于连接部93的外周面,在约束位置,以轴环主体211约束各臂部931,在解除位置,轴环主体211从各臂部931向筒状部932脱离而解除对各臂部931的约束。在轴环21位于解除位置时,轴环主体211位于筒状部932的位置,因而各臂部931能够向使各个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

下面,对组装梯级2时的步骤进行说明。在组装梯级2时,与实施方式3一样预先将一对套筒9安装于梯级轴8。并且,在将轴环21相对于连接部93的位置设为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预先将轴环21嵌套于各套筒9。使嵌套于主轴部81的一对套筒9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套筒安装工序)。

然后,与实施方式1一样依次进行梯级主体配置工序、梯级主体安装工序,通过套筒9将梯级主体10安装于梯级轴8。此时,在梯级主体安装工序中,一边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滑动,一边使爪92、连接部93及轴环21在凹部12的内表面和主轴部8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通过,使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嵌合于凹部12的内表面。

然后,如图16所示,使位于解除位置的轴环21向约束位置相对于连接部93滑动,使突起213嵌合于定位槽933中。由此,各臂部931被轴环主体211所约束,防止各个爪92从第1阶梯部83脱离。这样,组装梯级2。

在将梯级主体10从梯级轴8卸下时,在使突起213从定位槽933脱离后,使轴环21从约束位置向解除位置相对于连接部93滑动。然后,与实施方式3一样,使套筒9向主轴部81的轴线方向内侧滑动,使套筒9从凹部12脱离,通过凹部12的敞开部12a,从主轴部81卸下各安装部11。

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的梯级2中,在用轴环主体211约束各臂部931的约束位置、和轴环主体211从各臂部931脱离而解除对各臂部931的约束的解除位置之间,轴环21能够在连接部93的外周面上滑动,在连接部93的外周面设有定位槽933,在轴环21位于约束位置时,突起213嵌合于定位槽933中,因而通过使轴环21滑动到约束位置,能够用轴环主体211约束各臂部931,在通常时各个爪92不易从第1阶梯部83脱离。由此,不需要增强各臂部931的弹性复原力,能够实现各臂部931的构造的简化。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连接部93具有筒状部932,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一样没有筒状部932。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爪92通过多个臂部931与套筒主体91单独连接。并且,凹坑部即定位槽933设于各臂部931的外周面。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轴环21中的轴环突出部212的数量是两个,但也可以将轴环突出部212的数量设为一个,还可以设为三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沿着轴环21的周向的定位槽933作为凹坑部设于连接部93的外周面,但凹坑部不需要是槽,例如也可以将孔作为凹坑部设于连接部93的外周面。

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4的轴环21应用于实施方式1或者2的套筒9。

实施方式5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自动扶梯的梯级的部分剖视图。另外,图18是沿着图17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9是示出图17中的套筒9脱离了凹部12的状态的部分剖视图。在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设有外螺纹部101。在安装部11的凹部12的内周面设有与外螺纹部101嵌合的内螺纹部102。在外螺纹部101和内螺纹部102相互卡合、套筒主体91被拧入凹部12内的状态下,安装部11的凹部12嵌合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通过一边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周向旋转,一边使套筒9相对于主轴部81向梯级轴8的轴线方向滑动,套筒主体91被拧入凹部12内并嵌合于凹部12中。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自动扶梯的梯级2中,外螺纹部101设于套筒主体91的外周面,与外螺纹部101嵌合的内螺纹部102设于凹部12的内周面,因而能够将套筒9拧入并固定于安装部11。由此,能够抑制安装部11相对于套筒主体91的松动,也能够抑制从梯级2产生异常声音。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自动扶梯的梯级2,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乘客输送机的移动人行道的梯级。

标号说明

2梯级;8梯级轴;9套筒;10梯级主体;11安装部;12凹部;12a敞开部;21轴环;211轴环主体;212轴环突出部;213突起;81主轴部;82突出轴部;83第1阶梯部;91套筒主体;92爪;92a卡合面;93连接部;931臂部;933定位槽(凹坑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