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带物料引料机及卷带物料的引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186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卷带物料引料机及卷带物料的引料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卷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带物料引料机及卷带物料的引料方法。



背景技术:

卷带物料在生产线上,向后续工位运转时,目前市场主要由引料辊组进行引料。

引料辊组包括上下分布的滚轮,卷带进入上、下滚轮之间,在滚轮的滚动摩擦作用下,卷带移动而被输送至下一工位。至于卷筒上的卷带如何能够进入上、下滚轮之间,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案是,由人工手动拉取卷带进入的方式进行主动引料。

这样的方式引料缓慢,不但降低了整条生产线的效率,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危险系数也较大。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引料进入引料辊组的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卷带物料引料机,该卷带物料引料机使得卷带能够更为高效地引入引料辊组内。

本发明提供的卷带物料引料机,包括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的引料辊组,还包括引料部,所述引料部迎合所述卷带的伸出段,以使导向所述伸出段沿所述引料部进入所述引料辊组内。

该卷带物料引料机,设有引料部,引料部能够迎合伸出段,以导向伸出段进入引料辊组内,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人工引入方式,显然效率得以提升,节约人力物力,也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系数。

可选地,所述引料部与所述底座铰接,能够进行俯仰调节调整角度,以迎合所述伸出段。

可选地,所述引料部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一拾取板和第二拾取板,二者能够张合而夹持卷带,以便将所述卷带的伸出段引入所述引料辊组内。

可选地,还包括驱动所述夹持组件相对所述底座俯仰的俯仰驱动装置。

可选地,还包括引料箱体,所述引料箱体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引料辊组设于所述引料箱体内,所述夹持组件安装于所述引料箱体,所述俯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引料箱体相对所述底座俯仰。

可选地,所述第一拾取板和所述第二拾取板一端铰接于所述引料箱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引料箱体的第一张合驱动件和第二张合驱动件,所述第一张合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拾取板俯仰,所述第二张合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拾取板俯仰。

可选地,所述第一拾取板和所述第二拾取板形成的夹持中线与所述引料辊组的夹持中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引料部包括引料舌板,所述引料舌板相对所述底座俯仰,所述引料舌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导向面,所述引料舌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导向所述伸出段进入所述引料辊组内。

可选地,还包括基板,所述基板相对所述引料辊组位置固定,所述基板和所述引料舌板均呈三角状设置,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斜面,所述基板和所述引料舌板底部铰接;

所述引料舌板俯仰,以使所述引料舌板和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配合形成与所述伸出段相配合的导向面。

可选地,还包括引料箱体,所述引料箱体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引料辊组设于所述引料箱体内,所述基板和所述引料舌板安装于所述引料箱体,所述引料舌板相对所述引料箱体俯仰。

可选地,还包括滑台,所述滑台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引料箱体安装于所述滑台,所述滑台能够相对所述底座滑动,以沿靠近或远离所述卷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卷带物料的引料方法,

在卷带物料引料机的底座上设置引料部;

卷带出料,形成卷带的伸出段;

调整引料部的角度,迎合伸出段,导向所述伸出段沿所述引料部进入所述底座的引料辊组内。

该方法可以产生与上述物料引料机同样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曲轴平衡结构卷带物料引料机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上取料而引入卷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卷带引入后由引料辊组进行输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下取料而引入卷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卷带引入后由引料辊组进行输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卷带物料引料机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上取料工况时引入卷带;

图7为图6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下取料而引入卷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底座、20滑台、30引料箱体、301引料辊组、401第一拾取板、402第二拾取板、403第一张合驱动件、404第二张合驱动件、50卷带、501伸出段、60卷筒、701基板、702引料舌板、o夹持中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卷带物料引料机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的卷带物料引料机,设置了引料部,引料部具体包括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图1中,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上、下分布,二者能够张开或闭合。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张开时,卷带50进入二者之间后,两个拾取板再闭合即可夹住卷带50,从而便于将卷带50引入引料辊组301内,图1中引料辊组301包括位于上方的两个滚轮和位于下方的一个滚轮。

另外,该卷带物料引料机还包括驱动夹持组件相对底座10俯仰的俯仰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以及引料辊组301均设置于引料箱体30,引料辊组301位于引料箱体30内,有助于保护引料辊组301,夹持组件的大部分位于引料箱体30之外,便于卷带50进入。另外,引料箱体30则设置于滑台20之上,滑台20滑动连接于底座10。

此时,俯仰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驱动整个引料箱体30相对于滑台20俯仰,则引料箱体30及其上的夹持组件相对于底座10实现俯仰,根据相对关系,底座10相对卷筒60保持特定位置,则夹持组件相对于卷筒60实现俯仰。此时,引料箱体30与滑台20铰接,俯仰驱动装置可以是油缸、气缸等部件。

夹持组件设置为能够相对卷筒60俯仰,则夹持组件能够根据卷带50的实际状态,主要是卷带50伸出段501(被输送的起始端)的伸出角度、卷曲程度、具体位置及其伸出轨迹等,调整夹持组件的俯仰角度,使其达到能够迎合卷带50伸出段501的姿态,便于卷筒60转动时,其伸出段501逐渐进入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之间。

请继续查看图2-5,图2为图1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上取料而引入卷带5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卷带50引入后由引料辊组301进行输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下取料而引入卷带5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卷带50引入后由引料辊组301进行输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进行上取料时(卷筒60转动过程中,伸出段501位于上侧),俯仰驱动装置驱动引料箱体30向上倾斜,则夹持组件斜向上朝向卷带50伸出段501的位置,伸出段501进入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之间;

如图3所示,伸出段501进入后,闭合两个拾取板,俯仰驱动装置驱动引料箱体30复位至水平位置,夹持组件以及引料辊组301呈水平状态,则伸出段501继续伸出而进入引料辊组301之间后被水平向后输送,进入下一工位。

图4、5表示下取料(卷筒60转动过程中,伸出段501位于下侧),其过程与上取料原理一致,区别仅在于引料箱体30向下倾斜,其上的夹持组件相应地斜向下而朝向卷带50的伸出段501。

该实施例中夹持组件的两个拾取板能够张合,其张开角度能够调整,从而便于拾取卷带50的伸出段501,例如,当卷带50伸出后向上或向下翘曲的程度偏大,通过张开角度的调整,依然可以将卷带50引入,使引料机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无需人工手动调整。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一端铰接,还设置安装于引料箱体30的第一张合驱动件403和第二张合驱动件404,第一张合驱动件403驱动第一拾取板401俯仰,第二张合驱动件404驱动第二拾取板402俯仰。即,夹持组件类似于“剪刀”结构,实现张合控制。这里的第一张合驱动件403和第二张合驱动件404可以是液压缸、气缸等常规驱动部件。此种张合结构,张开过程中,张开的角度可以增加较多,使得引入伸出段501变得更加容易。

可以理解,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并不限于上述组合方式,例如,两个拾取板上下平行分布,并可相互远离或靠近,也可以引入伸出段501。此种迎合方式仅依赖于俯仰调整,显然,上述“剪刀”式结构使得引入变得更加灵活,与整个夹持组件的俯仰角度调整配合,能够满足更多状态下的伸出段501的自动引入。而且,“剪刀”式结构的夹持组件在闭合过程中,会起到缓慢导向的作用,更有利于使伸出段501逐渐向引料辊组301位置移动。

实际上,仅设置两个“剪刀”式的拾取板理论上也可以起到拾取夹持的作用,例如,上取料时,两个拾取板均上仰,只是第一拾取板401上仰角度,下取料时,两个拾取板均下俯,只是第二拾取板402下俯角度更大。当然,图2中整体式俯仰和拾取板的开合控制适应性更广,更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的夹持组件,并不意味着要将卷带50夹紧,其目的主要是轻微地夹住,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卷带50能够沿夹持组件引导的方向向后面的引料辊组301移动,即主要起到导向作用,但并不限制卷带50的可移动性。一旦卷带50进入引料辊组301后,夹持组件可以松开,使卷带50仅在引料辊组301的驱动下向下游输送。

本实施例中,设置了引料箱体30,将引料辊组301设于其内,起到保护作用,并且驱动引料箱体30俯仰,而实现夹持组件的俯仰控制。可以理解,仅驱动夹持组件俯仰也是可以的。从整体上而言,整个引料箱体30俯仰,使得夹持组件的俯仰幅度更大,对于卷带50伸出段501的迎合范围也就更大,便于实现夹持。另外,引料箱体30整体俯仰,则俯仰角度变化时,不影响夹持组件与引料箱体30内引料辊组301的位置关系,从而更易于将卷带50引入至引料箱体30内部的引料辊组301,不需要复杂的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之所以将引料箱体30恢复至水平状态,主要针对下游工位处于水平位置的设置,以便引料辊组301引出的卷带50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工位。可以理解,下游工位具有其他引出角度需求时,引料箱体30并不限于恢复至水平位置,可以是其他适应性角度。

本方案中,第一拾取板401和第二拾取板402形成的夹持中线与引料辊组301的夹持中线o重合设置。如图3所示,针对上述“剪刀”式的夹持组件,第一张合驱动件403和第二张合驱动件404可以对称地布置在夹持组件两侧,图3中驱动件一端连接在引料箱体30,另一端的伸缩杆连接在拾取板上,第一张合驱动件403和第二张合驱动件404行程一致,可以保证夹持中线与引料辊组301的夹持中线o始终重合,伸出段501只要进入夹持组件之间即可进入引料辊组301内。显然,夹持中线的重合更有利于卷带50顺利进入引料辊组301中,可以理解,二者的夹持中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偏差,也是可以的。

另外,上述的引料箱体30安装于滑台20,滑台20安装于底座10,且滑台20能够相对底座10滑动,以沿卷带50的径向靠近或远离卷带50。则滑台20可以带动引料箱体30及其上的夹持组件远离或靠近卷带50。应知,卷筒60的筒径大小不一,卷筒60卷绕卷带50后,径向尺寸也存在型号大小区别,这里设置滑台20以调整与卷筒60的距离,有利于根据卷绕有卷带50的卷筒60的实际尺寸进行位置调整,以便夹持组件在俯仰调整以及张合角度调整后,能够迎合而引入卷带50的伸出段501。

实际上,按照上述方式,在获得卷带50的伸出段501位置后,可以根据出料时的角度、卷筒60的直径等参数,计算出滑台20应当与卷筒60相距的距离,以及引料箱体30、夹持组件的俯仰角度,包括夹持组件的张开角度,从而实现卷带50与引料机的自动对接,实现智能化操作,无需人工调试。

对比图2、3,或者图4、5可看出,滑台20向滚筒60靠近以便夹持卷带50的伸出段501,然后滑台20再向原理卷带50的方向移动,以便卷带50的伸出段501能够平顺地过渡成与夹持中线o一致的趋势,并由引流辊组301驱动向下游输送。

迎合卷带50的伸出段501,以便将其引入引料辊组301之间的引料部,并不限于上述夹持组件,还可以是其他结构。请继续参考图6-7,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卷带物料引料机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上取料工况时引入卷带50;图7为图6中卷带物料引料机进行下取料而引入卷带50的结构示意图。

该实施例中,引料部具体包括引料舌板702,可以设置俯仰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实现引料舌板702相对底座10俯仰,以调整角度迎合卷带50,以便卷带50沿引料舌板70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引入引料辊组301内。

与上述夹持组件的实施例相似,本方案也设置有安装引料辊组301的引料箱体30以及相对底座10滑动连接的滑台20,引料箱体30安装于滑台20,引料箱体30以及滑台20所起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引料舌板702在该具体实施例中与基板701配合。如图6所示,基板701固定于引料箱体30内,相对引料辊组301位置固定,而基板701和引料舌板702均呈三角状设置,二者的底部相对且铰接,则基板701和引料舌板702均具有上导向斜面和下导向斜面。进行上引料时,在俯仰驱动装置作用下,引料舌板702向上倾斜,倾斜的角度能够满足引料舌板702的上导向斜面与伸出段501的角度大致相当。基板701的上导向斜面和下导向斜面沿引料辊组301的夹持中线o对称设置,则引料舌板702的上导向斜面和基板701的上导向斜面配合,形成坡度渐缓的导向斜面,从而便于卷带50的伸出段501沿该导向斜面逐渐进入引料辊组301内。

同理,进行下引料时,引料舌板702向下倾斜,则引料舌板702的下导向斜面和基板701的下导向斜面配合,形成坡度渐缓的导向斜面。

当然,在引料舌板702进行引导时,在引料舌板702的上、下侧均可以配设滚轮,以助力卷带50的伸出段501沿上述导向斜面向引料辊组301移动,避免单侧导向的不稳定性。相较于本实施例,上述夹持组件实施例的夹持导向更为可靠,且自适应范围更广。

图6中引料舌板702配设基板701,从而实现坡度渐缓的导向斜面设置,使得导向引料较为平顺。可知,不设置基板701也是可以的;另外,引料舌板702的形状也不限于三角状,例如,其上、下表面均可以是内凹面,也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引料舌板702在引导伸出段501进入引料辊组301后,可以撤除,例如从侧面移出。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