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1392发布日期:2018-06-05 18:4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梯领域内,利用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的使用者检测技术的开发一直在进行。由此,与使用传感器的使用者检测技术相比,能够获得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使用者这一优点。



技术实现要素:

另一方面,由于图像的拍摄使用的是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因此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会产生畸变。存在因该畸变而导致上述使用者检测的精度降低这一不妥当情况。更详细而言,存在如下不妥当情况:因拍摄图像的畸变而导致正常情况下不会被检测到的使用者被误检测到,从而将该错误的检测结果反映至电梯的控制。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产生了畸变也能够防止使用者检测精度降低的电梯系统。

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拍摄部,其能够以包含轿厢的门附近的方式拍摄候梯厅;畸变修正部,其根据存储器中预先存储的坐标变换表来修正所述拍摄部拍摄到的多张图像的畸变;运动检测部,其以区块单位对经所述畸变修正部修正后的多张图像的亮度进行比较,检测使用者的运动;位置推断部,其提取所述运动检测部检测到的有运动的区块,将该区块中的距所述门的中心的坐标位置推断为使用者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其使所述位置推断部推断出的使用者的位置反映至所述轿厢的动作控制。

根据上述构成的电梯系统,即便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产生了畸变,也能够防止使用者检测精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概略构成例的图。

图2为用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畸变修正处理的图。

图3为表示将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拍摄到的图像以区块单位加以划分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设定的运动检测区域的一例的图。

图5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拍摄到的图像(原图像)的图。

图6为表示在图5所示的原图像中设定有运动检测区域的情况的图。

图7为表示在门套附近有使用者的情况、而且是在没有畸变的拍摄图像中设定有运动检测区域的情况的图。

图8为表示在与图7相同的位置有使用者的情况、而且是在有畸变的拍摄图像中设定有运动检测区域的情况的图。

图9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初始化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动作的一例而且是轿厢门全闭时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运动检测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位置推断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动作的一例而且是轿厢门全开时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4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乘坐意愿推断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为分别表示在畸变修正前后使图像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的畸变修正前后的图像的图。

图16为用以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另一畸变修正处理的图。

图17为表示通过该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所执行的另一畸变修正处理而生成的图像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概略构成例。再者,此处是以1台轿厢为例进行说明,但即便是多台轿厢,也是同样的构成。

在图1所示的电梯系统中,在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设置有摄像机12。具体而言,摄像机12是以使镜头部分朝向候梯厅15侧的方式设置在覆盖轿厢11的出入口上部的挡板11a中。摄像机12为小型的监视用摄像机,具有广角镜头(具体而言是视场角为60°~130°的广角镜头),能够连续拍摄每秒数帧(例如30帧/秒)的图像。

摄像机12是在轿厢11的移动速度不到规定值时启动。具体而言,当轿厢11为了停靠在规定楼层(例如候梯厅层站召唤登记楼层或轿厢召唤登记楼层)而开始减速、使得移动速度变得不到规定值时,摄像机12启动,开始拍摄。也就是说,摄像机12的拍摄在如下期间内持续进行:从轿厢11为了停靠在规定楼层而开始减速、使得移动速度变得不到规定值起,包括轿厢11在规定楼层停靠期间,到轿厢11为了从规定楼层去往其他楼层而开始加速、使得移动速度变为规定值以上为止。

摄像机12的拍摄范围设定为L1+L2(L1>>L2)。L1为候梯厅15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候梯厅15例如为3m。L2为轿厢11侧的拍摄范围,从轿厢门13朝向轿厢背面例如为50cm。再者,L1、L2为进深方向的范围,宽度方向(与进深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范围则至少比轿厢门13的宽度(门横宽)大。

在各楼层的候梯厅15,在轿厢11的到达口开闭自如地设置有候梯厅门14。轿厢11到达时,候梯厅门14卡合至轿厢门13而进行开闭动作。再者,动力源(门马达)处于轿厢11侧,候梯厅门14是只跟随轿厢门13进行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在轿厢门13敞开时,候梯厅门14也敞开,在轿厢门13闭合时,候梯厅门14也闭合。

在轿厢11内设置有用以对使用者播报(通知)各种消息的扬声器16。进而,在轿厢11内设置有具备目的地楼层按钮和门开闭按钮等的未图示的轿厢操作板。

由摄像机12连续拍摄到的各图像(影像)经图像解析装置20内的图像预处理装置21实施预处理之后,通过图像解析装置20内的图像处理装置22实时进行解析处理。再者,图1中,为方便起见,是将图像解析装置20从轿厢11中取出来进行展示的,而实际上,图像解析装置20是与摄像机12一起收纳在挡板11a中。

图像预处理装置21具备分辨率降低处理部23、存储部24及畸变修正处理部25。分辨率降低处理部23降低摄像机12拍摄到的各图像(拍摄图像)的分辨率,生成低分辨率的图像。所生成的低分辨率的图像被送至畸变修正处理部25。再者,作为降低拍摄图像的分辨率的方法,例如有对构成拍摄图像的像素进行剔除的方法。但降低拍摄图像的分辨率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通过公知的任意方法来降低拍摄图像的分辨率。

如此,通过降低图像的分辨率,能够缩小图像大小(图像的容量),从而能够高速(实时)执行图像处理装置22中的解析处理。

存储部24存储有供畸变修正处理部25参考的坐标变换表。拍摄图像中的各像素的位置可通过X坐标(左右方向的坐标,换句话说就是与轿厢门13水平的方向的坐标)和Y坐标(上下方向的坐标,换句话说就是与轿厢门13垂直的方向的坐标)而表达为P(x,y)。坐标变换表针对各像素中的每一个而表示修正前的坐标P(x,y)与修正后的坐标P(x',y')的对应关系。坐标变换表是在后文叙述的初始化处理时加以制作并存储至存储部24。

畸变修正处理部25参考存储部24中存储的坐标变换表,执行对拍摄图像的畸变进行修正的处理。更详细而言,畸变修正处理部25执行如下处理:参考存储部24中存储的坐标变换表,像图2所示那样针对各像素中的每一个而将坐标P(x,y)替换成坐标变换表上关联在一起的坐标P(x',y')。再者,修正后的拍摄图像(实施过预处理的图像)被送至图像处理装置22。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修正拍摄图像的畸变的方法,对参考初始化处理时制作好的坐标变换表来替换各像素的坐标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修正拍摄图像的畸变的方法,也可使用公知的任意方法。

图像处理装置22具备存储部26及使用者检测部27。存储部26具有缓冲区域,所述缓冲区域逐次存储从图像预处理装置21送来的实施过预处理的图像(具体来说,为低分辨率且畸变得以修正后的图像),而且暂时存储使用者检测部27的处理所需的数据。

使用者检测部27着眼于存储部26内的缓冲区域中存储的实施过预处理的图像中离轿厢门13最近的人和物的运动来检测有无使用者。若在功能上对该使用者检测部27进行划分,则能够分为运动检测部27a、位置推断部27b及乘坐意愿推断部27c。

运动检测部27a如图3所示那样将实施过预处理的图像划分成边为Wblock的区块,以区块单位对该图像的亮度进行比较,检测具有预先设定的值以上的亮度差的有运动的区块,从而检测人和物的运动。此处所说的所谓“人和物的运动”,是指人物、轮椅等移动体的运动。

再者,在图3的例子中,也可为区块的纵横的长度相同,但纵向与横向的长度也可以不同。此外,也可越靠图像上部越缩短纵向(Y方向)的长度等跨及图像全域而将区块设为不均匀的大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着眼于图像的亮度来检测人和物的运动,但检测人和物的运动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图像的明度或彩度来检测人和物的运动。

位置推断部27b从运动检测部27a检测到的有运动的区块中提取离轿厢门13最近的区块,将该区块下的距轿厢门13的中心(门横宽的中心)的坐标位置推断为使用者的位置(脚部位置)。乘坐意愿推断部27c根据位置推断部27b推断出的位置的时间序列变化来推断使用者有无乘坐意愿。

电梯控制装置30根据轿厢11的运行状态(轿厢位置、运行方向、行驶速度、门开闭状态等)、候梯厅召唤/轿厢召唤的产生状况来进行电梯整体的控制。

轿厢控制装置40具备门开闭控制部41,门开闭控制部41按照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指示,控制轿厢11到达候梯厅15时的轿厢门13的门开闭。此外,轿厢控制装置40按照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指示,进行轿厢11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轿厢操作板的显示控制、扬声器16的控制等。

此处,参考图4,对为了在使用者检测部27中检测使用者的运动而设定的运动检测区域进行说明。

运动检测区域是为了利用拍摄图像来检测使用者的运动而针对每一区块设定的区域。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拍摄图像上设置位置推断区域E1、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及拽入检测区域E3作为运动检测区域。再者,此处是假设设定上述区域E1~E3作为运动检测区域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进而将其他区域设定为运动检测区域。

位置推断区域E1是推断从候梯厅15向轿厢门13走来的使用者的身体的一部分位置例如使用者的脚部位置的区域。该位置推断区域E1从轿厢门13的中心朝向候梯厅方向具有L3的距离,例如设定为2m(L3≤候梯厅侧的拍摄范围L1)。此外,位置推断区域E1的横宽W1设定为轿厢门13的横宽W0以上的距离。

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是推断在位置推断区域E1检测到的使用者是否有乘坐意愿的区域。该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从轿厢门13的中心朝向候梯厅方向具有L4的距离,例如设定为1m(L4≤L3)。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的横宽W2设定为与轿厢门13的横宽W0大致相同的距离。再者,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也是包含在上述位置推断区域E1内,推断使用者的脚部位置的区域。即,在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内,推断使用者的脚部位置,并且推断该使用者的乘坐意愿。

拽入检测区域E3是检测在轿厢11内处于轿厢门13附近、手或胳膊有可能被拽入至门套内的使用者的区域。该拽入检测区域E3是沿轿厢侧的门槛槽(轿厢侧门槛)设定,从轿厢门13的中心朝向轿厢背面方向具有L5的距离,例如设定为10cm。此外,拽入检测区域E3的横宽W3设定为与轿厢门13的横宽W0大致相同的距离。

接着,对拍摄图像产生的畸变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需要拍摄至少比轿厢门13的横宽W0宽的范围,因此,摄像机12优选为具有广角镜头的摄像机。然而,由于广角镜头的特性的原因,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的周缘部会较大程度地发生畸变。将该情况示于图5。

图5表示摄像机12拍摄到的原图像。再者,此处假设如下情况:轿厢门13为从图中右侧向图中左侧单向打开的滑动式门,摄像机12设置在图中右侧的挡板11a内。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位于周缘部的轿厢侧门槛、尤其是远离摄像机12的设置位置即图中右侧(门档侧)的图中左侧(门套侧)部分较大程度地扭曲而发生了畸变。

由此,有可能发生如下不妥当情况。

图6表示在图5所示的原图像中设定有上述运动检测区域(拽入检测区域E3)的情况。如上所述,运动检测区域是针对每一区块而设定。也就是说,运动检测区域在拍摄图像上始终设定在相同位置。因此,在像图5所示的拍摄图像那样图像产生了畸变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会发生无法将拽入检测区域E3设定在合适的位置、即无法以沿轿厢侧门槛的方式进行设定这一不妥当情况。该不妥当情况有可能进而导致如下不妥当情况的发生。

图7及图8为拍摄到处于相同位置的使用者的图像,图7表示拍摄图像未产生畸变的情况,图8表示拍摄图像产生了畸变的情况。如图7所示,在未产生畸变的图像中,拽入检测区域E3是以沿轿厢侧门槛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处于位置P1的使用者不会被拽入检测区域E3检测为手或胳膊有可能被拽入门套的使用者。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产生了畸变图像中,拽入检测区域E3无法以沿轿厢侧门槛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处于位置P1的使用者尽管是处于与图7相同的位置,但还是会被拽入检测区域E3检测为手或胳膊有可能被拽入门套的使用者。也就是说,发生了由图像的畸变所引起的误检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为通过图像预处理装置21内的畸变修正处理部25来修正拍摄图像的畸变的构成。下面,首先参考图9的流程图,对图像解析装置20与摄像机12一起设置时所执行的初始化处理进行说明。其后,参考图10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9为表示图像解析装置20与摄像机12一起设置时所执行的初始化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解析装置20针对每一区块而设定运动检测区域,具体为位置推断区域E1、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及拽入检测区域E3(步骤S1)。

然后,图像解析装置20确认畸变修正处理是否为有效(步骤S2)。再者,畸变修正处理的有效/无效可由用户(管理人员)酌情选择。

在畸变修正处理不是有效也就是说为无效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否”),由于不会在图像解析装置20中执行畸变修正处理,因此结束初始化处理。另一方面,在畸变修正处理为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是”),图像解析装置20制作供畸变修正处理时参考的坐标变换表(步骤S3),并将其存储至存储部24(步骤S4),结束初始化处理。

再者,此处,图像解析装置20是先设定运动检测区域、之后执行是否需要畸变修正的判断和坐标变换表的制作及存储,但处理的顺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解析装置20也可在执行是否需要畸变修正的判断和坐标变换表的制作及存储之后设定运动检测区域。

图10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再者,此处,对轿厢门13为全闭状态时的电梯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轿厢11的移动速度不到规定值时(步骤S11中为“是”),摄像机12启动,开始拍摄。另一方面,在轿厢11的移动速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1中为“是”),摄像机12出于节能的观点而不启动,在维持休眠状态的状态下再次执行步骤S11的处理。

当摄像机12启动而开始拍摄时,图像解析装置20以时间序列获取摄像机12拍摄到的图像(步骤S12)。然后,图像解析装置20根据所获取到的拍摄图像的最大亮度值与最小亮度值的差分是否为规定值以上来判定该拍摄图像是否正常(步骤S13)。

在所获取到的拍摄图像的最大亮度值与最小亮度值的差分不到规定值而判定该拍摄图像不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13中为“否”),该拍摄图像不会被用于后文叙述的使用者检测处理,图像解析装置20再次执行步骤S12的处理,以获取下一拍摄图像。

另一方面,在所获取到的拍摄图像的最大亮度值与最小亮度值的差分为规定值以上而判定该拍摄图像正常的情况下(步骤S13中为“是”),构成图像解析装置20的图像预处理装置21内的分辨率降低处理部23降低该拍摄图像的分辨率,生成低分辨率的拍摄图像(步骤S14)。再者,所生成的低分辨率的拍摄图像被逐次送至图像预处理装置21内的畸变修正处理部25。

接着,当畸变修正处理部25接收到从分辨率降低处理部23送来的低分辨率的拍摄图像的输入时,确认畸变修正处理是否为有效(步骤S15)。在畸变修正处理不是有效也就是说为无效的情况下(步骤S15中为“否”),畸变修正处理部25不执行畸变修正处理,将在步骤S14中实施过预处理的拍摄图像直接逐次送至图像处理装置22,进入至后文叙述的步骤S17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畸变修正处理为有效的情况下(步骤S15中为“是”),畸变修正处理部25参考存储部24中存储的坐标变换表,对接收到输入的低分辨率的拍摄图像的畸变进行修正,生成修正了畸变的拍摄图像。具体而言,畸变修正处理部25针对该拍摄图像的各像素中的每一个而将坐标P(x,y)替换成坐标变换表上关联在一起的坐标P(x',y'),从而修正该拍摄图像的畸变(步骤S16)。再者,在步骤S14~S16中实施过预处理的拍摄图像被逐次送至图像处理装置22。

当接收到从图像预处理装置21送来的实施过预处理的拍摄图像的输入时,图像处理装置22一边将该拍摄图像逐次存储至存储部26,一边实时执行使用者检测处理(步骤S17)。

使用者检测处理由图像处理装置22内的使用者检测部27执行,轿厢门13为全闭状态时的使用者检测处理由运动检测处理(步骤S17a)和位置推断处理(步骤S17b)构成。

下面,参考图11的流程图对运动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参考图12的流程图对位置推断处理进行说明。

(a)运动检测处理

图11为表示上述步骤S17a的运动检测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运动检测处理由作为使用者检测部27的构成要素之一的运动检测部27a执行。此处,假设利用图像的亮度以检测人和物的运动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运动检测部27a逐张读出存储部26中存储的预处理后的拍摄图像,并各拍摄图像划分成格子状,算出由此获得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步骤A1)。这时,运动检测部27a将根据时间序列上的首张图像算出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初始值存储在存储部26内的未图示的缓冲区域内(步骤A2)。

当读出第2张之后的图像时,运动检测部27a对当前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与缓冲区域中存储的前1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进行比较(步骤A3)。结果,在当前图像中存在具有规定值以上的亮度差的区块的情况下,运动检测部27a将该区块判定为有运动的区块(步骤A4)。

当针对当前图像而判定完运动的有无时,运动检测部27a将该图像的每一区块的平均亮度值作为与下一图像的比较用而存储至上述缓冲区域(步骤A5)。

之后是一样的,运动检测部27a一边按照时间序列的顺序以区块单位对存储部26中存储的预处理后的拍摄图像的亮度值进行比较、一边判定运动的有无。

(b)位置推断处理

图12为表示上述步骤S17b的位置推断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位置推断处理由作为使用者检测部27的构成要素之一的位置推断部27b执行。

位置推断部27b根据运动检测部27a的检测结果来核查当前图像中有运动的区块(步骤B1)。结果,在运动检测区域(拽入检测区域E3)内存在有运动的区块的情况下,位置推断部27b提取这些有运动的区块当中离轿厢门13最近的区块(步骤B2)。

其后,位置推断部27b求出离轿厢门13最近的有运动的区块的Y坐标(从轿厢门13的中心朝向轿厢背面方向的Y坐标)作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并存储至存储部26内的未图示的缓冲区域(步骤B3)。

之后是一样的,位置推断部27b针对各图像中的每一张而求离轿厢门13最近的有运动的区块的Y坐标作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并存储至上述缓冲区域。再者,表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被送至电梯控制装置30。

再次返回至图10的说明。电梯控制装置30确认是否已从图像解析装置20送来表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步骤S18)。再者,在尚未从图像解析装置20送来表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也就是说没有该数据的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8中为“否”),进入至后文叙述的步骤S20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已从图像解析装置20送来表示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也就是说有该数据的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8中为“是”),电梯控制装置30将以提醒轿厢11内的使用者注意的方式进行指示的提醒注意指示信号输出至轿厢控制装置40,而且将以低速打开轿厢门13的方式进行指示的低速开门指示信号登记至未图示的存储器。当轿厢控制装置40接收到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提醒注意指示信号的输入时,按照该提醒注意指示信号而从扬声器16输出督促离开轿厢门13的消息或警告音等,提醒人们注意(步骤S19)。

然后,电梯控制装置30根据表示已抵达规定楼层的抵达信号的有无来判定轿厢11是否已到达规定楼层(步骤S20)。再者,在判定轿厢11尚未到达规定楼层也就是说还在行驶中的情况下(步骤S20中为“否”),返回至上述步骤S12的处理,再次执行同样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轿厢11已到达规定楼层的情况下(步骤S20中为“是”),电梯控制装置30确认未图示的存储器中是否登记有低速开门指示信号(步骤S21)。

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登记有低速开门指示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1中为“是”),电梯控制装置30将该低速开门指示信号输出至轿厢控制装置40。轿厢控制装置40内的门开闭控制部41按照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低速开门指示信号,以比正常速度慢的低速打开轿厢门13(步骤S22),结束此处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未登记有低速开门指示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1中为“否”),电梯控制装置30将以正常速度打开轿厢门13的方式进行指示的正常开门指示信号输出至轿厢控制装置40。轿厢控制装置40内的门开闭控制部41按照来自电梯控制装置30的正常开门指示信号,以正常速度打开轿厢门13(步骤S23),结束此处的处理。

接着,参考图13的流程图,对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时的电梯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轿厢门13变为全开时(步骤S31),图像解析装置20执行与上述步骤S12~S16的处理相同的处理(步骤S32~S36)。

其后,当图像处理装置22接收到从图像预处理装置21送来的实施过预处理的拍摄图像的输入时,一边将该拍摄图像逐次存储至存储部26、一边实时执行使用者检测处理(步骤S37)。

轿厢门13为全开状态时的使用者检测处理由运动检测处理(步骤S37a)、位置推断处理(步骤S37b)以及乘坐意愿推断处理(步骤S37c)构成。再者,关于运动检测处理及位置推断处理,由于与已说明过的步骤S17a、S17b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详细说明。但是,在步骤S37b中,并不是执行步骤S17b中说明过的以拽入检测区域E3为对象的位置推断处理,而是执行以位置推断区域E1为对象的位置推断处理。

此处,参考图14的流程图,对乘坐意愿推断处理进行说明。

(c)乘坐意愿推断处理

图14为表示上述步骤S37c的乘坐意愿推断处理的程序的一例的流程图。该乘坐意愿推断由作为使用者检测部27的构成要素之一的乘坐意愿推断部27c执行。

乘坐意愿推断部27c将存储部26内的缓冲区域中存储的各图像的使用者的位置的数据平滑化(步骤C1)。再者,作为平滑化的方法,例如使用均值滤波法、卡尔曼滤波法等通常所知晓的方法,此处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已将上述位置数据平滑化时,在存在变化量为规定值以上的数据的情况下(步骤C2中为“是”),乘坐意愿推断部27c将该数据作为离群值去掉(步骤C3)。再者,上述规定值由使用者的标准步行速度和拍摄图像的帧速率决定。此外,也可在将上述位置数据平滑化之前找出并去掉离群值。

然后,乘坐意愿推断部27c确认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内的使用者的位置的变化(步骤C4)。结果,在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内确认到正在向轿厢门13走来的使用者的位置的变化的情况下(步骤C5中为“是”),乘坐意愿推断部27c判断该使用者有乘坐意愿(步骤C6)。

另一方面,在乘坐意愿推断区域E2内未确认到正在向轿厢门13走来的使用者的位置的变化的情况下(步骤C5中为“否”),乘坐意愿推断部27c判断该使用者无乘坐意愿(步骤C7)。例如,在人物横穿过轿厢11的正面的情况下,由于该人物没有向轿厢门13走来,因此该人物的位置在时间上不会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为无乘坐意愿。

如此,通过将离轿厢门13最近的有运动的区块视为使用者的位置、并跟踪该位置朝轿厢门13方向的时间变化,能够推断使用者有无乘坐意愿。

再次返回至图13的说明。当检测到有乘坐意愿的使用者时(步骤S38中为“是”),从图像解析装置20对电梯控制装置30输出使用者检测信号。电梯控制装置30因接收到该使用者检测信号而禁止轿厢门13的关门动作,维持打开状态(步骤S39)。

详细而言,当轿厢门13变为全开状态时,电梯控制装置30开始打开时间的计时动作,在计时到规定时间T(例如1分钟)的时间点进行关门。若在这期间内检测到有乘坐意愿的使用者而送来使用者检测信号,则电梯控制装置30停止计时动作而将计时值清零。由此,在上述时间T之内维持轿厢门13的打开状态。

再者,若在这期间内检测到新的有乘坐意愿的使用者,则再次将计时值清零,在上述时间T之内维持轿厢门13的打开状态。但是,若在上述时间T之内多次走来使用者,则总不能关闭轿厢门13的状况会持续下去,因此,优选设置好容许时间Tx(例如3分钟),在已经过该容许时间Tx的情况下强制性地关闭轿厢门13。

当上述时间T的计时动作结束时(步骤S40中为“是”),电梯控制装置30经由轿厢控制装置40内的门开闭控制部41来关闭轿厢门13(步骤S41),结束此处的处理。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一实施方式,由于电梯系统具备能够修正拍摄图像的畸变的畸变修正处理部25,因此能够防止由图像的畸变所引起的使用者检测精度的降低。具体而言,能够防止图7及图8中说明过那样的正常情况下不会被检测到的使用者的运动的误检测。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使修正畸变之前的拍摄图像与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的大小相同的方式来执行畸变修正处理,但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如下不妥当情况。

图15为用以说明在畸变修正前后使图像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发生的不妥当情况的图。图15的(a)表示修正畸变之前的拍摄图像,图15的(b)表示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如图15的(b)所示,在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中,由于畸变修正的影响,图15的(a)所示的修正畸变之前的拍摄图像中显示有的端部(修正前的拍摄图像的周缘部)有一部分消失了(缺少了)。因此,会发生如下不妥当情况:即便在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中消失了的地方有使用者,也检测不到该使用者的运动。

为了消除该不妥当情况,畸变修正处理部25像图16所示那样执行与修正畸变之前的拍摄图像相比缩小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的处理。具体而言,畸变修正处理部25以缩小至修正畸变之前的拍摄图像的0.85倍大小的方式生成修正了畸变的拍摄图像。此时,畸变修正处理部25也相应地缩小运动检测区域。由此,如图17所示,在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中端部也不会消失(缺少),因此,能够消除上述不妥当情况。尤其是电梯大多是在门套侧设置轿厢操作板,使用者在轿厢操作板附近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通过防止上述图像的缺少,能够更高精度地防止手或胳膊被拽入至门套。

再者,在畸变修正处理时进行拍摄图像的大小变更的情况下,图像解析装置20在初始化处理时是在考虑修正畸变之后的拍摄图像的大小变为原始大小的0.85倍的基础之上制作坐标变换表。此外,此时,也同样地进行运动检测区域的大小变更。再者,此处是将拍摄图像的缩小倍率设为0.85倍来进行的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缩小倍率能够酌情加以变更。

再者,虽然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展示的,并非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加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内,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