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输送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系统、及纱线卷绕系统的起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24821发布日期:2018-06-30 08:0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托盘输送装置及其驱动方法、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系统、及纱线卷绕系统的起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托盘输送装置、纱线卷绕设备、纱线卷绕系统、托盘输送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纱线卷绕系统的起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9-46269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管输送装置中,安装有缠纱纱管(即缠绕有纱线的纱管)的托盘从纱管更换单元向左侧送出,经由供给路径向多个卷绕单元供给。供给路径具有:主路线,该主路线与设置有卷绕单元的多个输送路径连接,用于使托盘向左侧输送;和旁通路线,该旁通路线与主路线的两端部连接,用于使托盘向右侧输送而返回至主路线的上游侧。

由此,托盘从主路线向设置于各输送路径的卷绕单元供给,剩余的托盘经由旁通路线返回至主路线的上游侧。另外,在日本特开 2009-46269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管输送装置中,安装有由卷绕单元将纱线退绕后的空的纱管的托盘从多个输送路径向回收路径输送,经由回收路径返回至纱管更换单元。

在此,日本特开2009-46269号公报的纱管输送装置的纱管更换单元位于供给路径的右侧,但出于布局的关系等,有时要求将纱管输送装置设为纱管更换单元位于供给路径的左侧的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将纱管更换单元配置于供给路径的左侧,从纱管更换单元向旁通路线输送纱管。这样的话,托盘在旁通路线上被向右侧输送之后,在主路线上被向左侧输送。因而,在纱管更换单元位于供给路径的右侧的纱管输送装置和纱管更换单元位于供给路径的左侧的纱管输送装置中,主路线上的托盘的输送方向相同,从而能够设为主路线相同的构造。

另一方面,例如,纱管更换单元在等待从精纺机供给喂纱纱管时、等待由精纺机进行的喂纱纱管的精纺时、产生了故障时等停止,此时,存在多个卷绕单元也停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纱管更换单元被起动时,使多个卷绕单元起动。此时,出于防止从卷绕单元输送到回收路径的托盘与正在回收路径上输送的托盘接触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从靠近纱管更换单元的卷绕单元起依次起动。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纱管更换单元位于供给路径的左侧的纱管输送装置中,从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起动,而从纱管更换单元送出的托盘从位于右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供给。因此,向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的供给有可能延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托盘向卷绕单元的供给延迟的纱线卷绕设备和纱线卷绕系统。

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将从供给载置有喂纱纱管的托盘的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托盘向多个卷绕单元输送,该多个卷绕单元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且在起动时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靠近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的卷绕单元起依次起动,该托盘输送装置具备: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侧,用于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向另一侧输送所述托盘,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分配所述托盘;供给路径,该供给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分配路径供给所述托盘;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和所述供给路径在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连接,用于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分配路径输送所述托盘;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进行切换,用于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

从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托盘在经由供给路径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的另一侧(下游侧)的端部之后,在分配路径上从排列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输送,因此,若没有旁通路径,则托盘向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的供给延迟。在本发明中,能够经由旁通路径从供给路径向分配路径输送托盘,因此,在从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使卷绕单元起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托盘向起动后的卷绕单元的供给不容易延迟。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所述切换部构成为,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完成之后的状态下,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

根据本发明,在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完成之后,不经由旁通路径地向分配路径供给托盘,由此,能够向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进行所述切换部的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使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所述托盘后,使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在从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使卷绕单元起动时,首先,使切换部以使托盘从供给路径向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托盘后,使切换部以不使托盘从供给路径向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在向先起动的、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后,向后起动的、位于排列方向的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第1传感器,该第1传感器对所述分配路径的、比位于最靠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卷绕单元靠所述另一侧的部分处的、所述托盘的有无进行检测,所述控制装置在由所述第1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托盘时,判断为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 个所述托盘,并使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在托盘向与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的供给完成时,托盘被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比最靠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靠另一侧的部分,由第1传感器检测该托盘。因而,通过由第 1传感器检测到托盘,能够判断为向与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了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止挡件,该止挡件位于所述供给路径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位置,用于阻断所述托盘的输送,所述控制装置在来自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的所述托盘的供给停止时,使所述止挡件阻断所述托盘的输送,在所述分配路径上没有所述托盘之后,使所述分配路径上和所述供给路径上的所述托盘的输送停止。

在经由旁通路径从供给路径向分配路径输送了托盘时,若在分配路径上残留有托盘,则从旁通路径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托盘有可能与残留于分配路径的托盘碰撞。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来自托盘供给装置的托盘的供给停止时,使止挡件阻断托盘的输送,在分配路径上没有托盘之后,使分配路径上和供给路径上的所述托盘的输送停止。由此,在之后卷绕装置起动时,能够在分配路径上没有残留托盘的状态下,经由旁通路径从供给路径向分配路径输送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第2传感器,该第2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分配路径上,用于对所述托盘的有无进行检测,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分配路径上的所述托盘的有无进行判断。

根据本发明,能够基于第2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分配路径上的托盘的有无进行判断。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在使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后,使所述止挡件解除所述托盘的输送的阻断。

若在经由旁通路径从供给路径向分配路径输送托盘时,解除止挡件对托盘的输送的阻断,则从旁通路径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托盘有可能与基于止挡件的阻断被解除而从供给路径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托盘接触。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以不从供给路径向旁通路径输送托盘的方式对切换部进行切换之后,解除止挡件对托盘的输送的阻断。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回收路径,该回收路径用于将载置有由所述多个卷绕单元退绕纱线后的空纱管的托盘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向所述另一侧输送而使该托盘返回至所述托盘供给装置。

若使卷绕单元起动,则通过卷绕单元从喂纱纱管退绕纱线,载置有纱线被退绕后的空纱管的托盘向回收路径输送。此时,出于防止从多个卷绕单元向回收路径输送的托盘与在回收路径上输送着的托盘接触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在使多个卷绕单元起动时,针对在回收路径上托盘从排列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输送的情况,而从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使卷绕单元起动。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切换部的切换,能够在向先起动的、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之后,向后起动的、位于排列方向的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多个单独路径,该多个单独路径相对于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单独地设置,并与所述分配路径连接,从所述分配路径向该多个单独路径分配所述托盘,各单独路径在与所述分配路径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相对于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向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倾斜地延伸。

单独路径在与分配路径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相对于与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向排列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即使在分配路径中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向一侧输送托盘,也无法向单独路径供给托盘。即,为了从分配路径向单独路径供给托盘,需要在分配路径中将托盘从排列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输送。因此,在本发明中,在托盘供给装置位于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情况下,将从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托盘经由供给路径向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输送。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所述旁通路径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与所述分配路径的中心相比位于所述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旁通路径在排列方向上与分配路径的中心相比位于另一侧,因此,能够高效率地向位于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卷绕单元供给托盘。

另外,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具备返回路径,该返回路径与所述分配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用于使输送到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的托盘返回至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所述返回路径通过使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而兼作所述供给路径。

根据本发明,将用于使输送到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的托盘返回至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的一侧的端部的返回路径作为供给路径来利用,能够将从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托盘向分配路径的排列方向的一侧的端部输送。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设备具备:托盘供给装置,该托盘供给装置供给载置有喂纱纱管的托盘;多个卷绕单元,该多个卷绕单元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托盘输送装置,该托盘输送装置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输送所述托盘;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托盘输送装置具备: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侧,用于将所述托盘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向另一侧输送,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分配所述托盘;供给路径,该供给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分配路径供给所述托盘;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和所述供给路径在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连接,用于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分配路径输送所述托盘;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进行切换,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卷绕单元起依次使所述多个卷绕单元起动,并且使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所述托盘后,使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系统具备第1纱线卷绕设备和第2纱线卷绕设备,所述第1纱线卷绕设备具有:第1托盘供给装置,该第1托盘供给装置供给载置有喂纱纱管的托盘;多个第1卷绕单元,该多个第1 卷绕单元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第1托盘输送装置,该第1托盘输送装置从所述第1托盘供给装置向所述多个第1卷绕单元输送所述托盘;以及第1控制装置,该第1控制装置对所述第1卷绕单元和所述第1托盘输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第2纱线卷绕设备具有:第2托盘供给装置,该第2托盘供给装置供给所述托盘;多个第2卷绕单元,该多个第2卷绕单元在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第2托盘输送装置,该第2托盘输送装置从所述第2托盘供给装置向所述多个第2卷绕单元供给所述托盘;以及第2控制装置,该第2控制装置对所述第2卷绕单元和所述第2托盘输送装置进行控制,所述第1托盘输送装置具备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是用于将所述托盘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平行的输送方向输送并从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分配所述托盘的路径,与所述第1托盘供给装置相比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2托盘输送装置具备:所述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的比所述第2托盘供给装置靠上游侧的位置;供给路径,该供给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分配路径供给所述托盘;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和所述供给路径在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连接,用于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分配路径输送所述托盘;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进行切换,所述第2控制装置在所述多个第2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从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2卷绕单元起依次使所述多个第2卷绕单元起动,并且使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各第2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所述托盘后,使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在托盘供给装置与分配路径相比位于一方向的上游侧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和托盘供给装置与分配路径相比位于一方向的下游侧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中,能够将分配路径设为相同构造。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系统,所述第1托盘输送装置还具备返回路径,该返回路径与所述分配路径的两端部连接,用于使输送到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托盘返回至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所述第2托盘输送装置具备所述返回路径,所述第2托盘输送装置的所述返回路径通过使所述输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而兼作所述供给路径。

根据本发明,在第1托盘输送装置、第2托盘输送装置中设置返回路径的情况下,能够将第2托盘输送装置的返回路径作为供给路径来利用。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系统,所述第1控制装置在所述多个第1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从位于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第1 卷绕单元依次使所述多个第1卷绕单元起动。

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中,从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托盘直接向分配路径供给。另外,此时,相对于托盘供给装置位于排列方向上的比分配路径靠一侧的位置的情况,而托盘从排列方向的一侧进入分配路径。即,托盘从托盘供给装置侧进入分配路径。据此,即使从靠近托盘供给装置的、位于排列方向的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使卷绕单元起动,也不容易产生上述那样的托盘的供给不足。因而,无需在第1托盘输送装置中设置旁通路径。另外,即使在第1托盘输送装置中设置旁通路径,托盘向靠近托盘供给装置的卷绕单元的供给也不会提前。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系统,所述第1托盘输送装置在所述分配路径与所述返回路径之间不具有所述旁通路径。

如上所述,无需在第1托盘输送装置中设置旁通路径。另外,即使在第1托盘输送装置中设置旁通路径,托盘向靠近托盘供给装置的卷绕单元的供给也不会提前。

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的驱动方法是以下托盘输送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托盘输送装置将从供给载置有喂纱纱管的托盘的托盘供给装置供给的所述托盘向多个卷绕单元输送,该多个卷绕单元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且在起动时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靠近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的卷绕单元起依次起动,所述托盘输送装置具备: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侧,用于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向另一侧输送所述托盘,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分配所述托盘;供给路径,该供给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分配路径供给所述托盘;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和所述供给路径在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连接,用于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分配路径输送所述托盘;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进行切换,在所述托盘输送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时,将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所述托盘后,将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设备的起动方法是以下纱线卷绕设备的起动方法,该纱线卷绕设备具备:托盘供给装置,该托盘供给装置供给载置有喂纱纱管的托盘;多个卷绕单元,该多个卷绕单元在规定的排列方向上排列;以及托盘输送装置,该托盘输送装置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输送所述托盘,所述托盘输送装置具备:分配路径,该分配路径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侧,用于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向另一侧输送所述托盘,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卷绕单元起依次向所述多个卷绕单元分配所述托盘;供给路径,该供给路径将所述分配路径的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与所述托盘供给装置连接,用于向所述分配路径供给所述托盘;旁通路径,该旁通路径用于将所述分配路径和所述供给路径在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一侧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连接,用于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分配路径输送所述托盘;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对是否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进行切换,在所述纱线卷绕设备的起动方法中,在所述多个卷绕单元的起动时,从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卷绕单元依次起依次使所述多个卷绕单元起动,并且将所述切换部以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之后,在向与所述旁通路径相比位于所述排列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各卷绕单元供给了至少1个所述托盘后,将所述切换部以不使所述托盘从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旁通路径输送的方式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托盘向起动后的卷绕单元的供给不容易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第1纱线卷绕设备中的、纱管准备装置停止时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中将回收侧止挡件切换成阻断状态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中将供给侧止挡件切换成阻断状态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第2纱线卷绕设备中的、纱管准备装置停止时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中将回收侧止挡件切换成阻断状态后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图7的停止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将供给侧止挡件切换成阻断状态后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图7的恢复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经由旁通路径输送托盘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托盘向左侧的卷绕单元的供给完成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一变形例中的恢复处理的流程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纱线卷绕系统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系统1具备多个第1纱线卷绕设备2和多个第2纱线卷绕设备3。多个第1纱线卷绕设备2和多个第2纱线卷绕设备3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形成纱线卷绕设备的列5。另外,在纱线卷绕系统1中,这样的纱线卷绕设备的列5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两列。此外,以下,如图1所示,定义前后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以及左右方向的右侧和左侧来进行说明。

<第1纱线卷绕设备>

如图2所示,第1纱线卷绕设备2具备纱管准备装置11(本发明的“第1托盘供给装置”)、托盘输送装置12(本发明的“第1托盘输送装置”)、多个卷绕单元13(本发明的“第1卷绕单元”)、以及控制箱14。在此,以下,对构成右侧的列5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进行说明。此外,构成左侧的列5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是使构成右侧的列5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在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内旋转180度而成的。

纱管准备装置11用于进行针对喂纱纱管S的引纱处理、将纱线被退绕之后的空纱管E的剩余纱线去除的处理等。另外,纱管准备装置11将载置有喂纱纱管S的托盘T向托盘输送装置12送出。另外,载置有空纱管E的托盘T从托盘输送装置12返回纱管准备装置11。在此,从精纺机向纱管准备装置11供给喂纱纱管S。或者,也可以由操作者将由精纺机精纺后的喂纱纱管S向纱管准备装置11供给。

托盘输送装置12用于在纱管准备装置11与多个卷绕单元13之间输送托盘T。如图2所示,托盘输送装置12位于纱管准备装置11 的左侧。另外,托盘输送装置12具备分配路径31、供给侧返回路径 32(本发明的“返回路径”)、多个单独路径33、回收路径34、以及回收侧返回路径35。

分配路径3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分配路径31的右端部与纱管准备装置11连接。从纱管准备装置11送出的托盘T在分配路径 31上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是分配路径31上的托盘T的输送方向。另外,右侧是分配路径31上的托盘T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左侧是分配路径31上的托盘 T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另外,分配路径31上的托盘T的输送通过设置于分配路径31的未图示的带式输送机等进行。对于第1纱线卷绕设备2和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其他的托盘T的路径也是同样的。

供给侧返回路径32位于分配路径31的后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上,托盘T从左侧向右侧输送。另外,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两端部与分配路径31的两端部连接。由此,输送到分配路径31的左端部的剩余的托盘T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32返回至分配路径31的右端部。

另外,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右侧的部分设置有供给侧止挡件 36。供给侧止挡件36通过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36a为中心摆动,能够在如图2中以实线所示那样不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位置(开放状态)和如图2以虚线所示那样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位置(阻断状态)之间移动。在供给侧止挡件36处于开放状态时,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上输送的托盘T朝向分配路径31的上游侧的端部输送。在供给侧止挡件36处于阻断状态时,供给侧返回路径32上的托盘T 的输送被供给侧止挡件36阻断,托盘T蓄留于供给侧返回路径32。

另外,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右端部设置有堵塞消除器(bridge breaker)37。堵塞消除器37用于防止产生所谓的堵塞,即,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的托盘T和从纱管准备装置11向分配路径31送出的托盘T接触而钩挂。此外,堵塞消除器37的结构与本申请发明的特征部分的关联不深,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多个单独路径33与分配路径31相比位于前侧,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多个单独路径33与分配路径31连接。单独路径33一边在中途弯曲一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单独路径33的与分配路径31之间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左侧、则越朝向前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另外,各单独路径33能够收容3个托盘T。由此,当在分配路径31上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的托盘T输送到与单独路径33之间的连接部分时,在单独路径33内的托盘T的数量是两个以下的情况下,托盘T从分配路径31向单独路径33输送。另一方面,已经在单独路径33收容了3个托盘T的情况下,托盘T在分配路径31上直接向左侧输送。由此,从位于右侧的单独路径33起依次向多个单独路径33 供给托盘T。

另外,在单独路径33上设置有卷绕单元13。卷绕单元13从载置于被输送到单独路径33的托盘T上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

另外,在分配路径31的位于与各单独路径3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左侧的部分分别设置有托盘传感器38。托盘传感器38用于对托盘T 的有无进行检测。

回收路径34与多个单独路径33相比位于前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另外,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与纱管准备装置11连接。另外,回收路径34与多个单独路径33的前侧的端部连接。从多个单独路径33 将载置有通过卷绕单元13而纱线被退绕后的空纱管E的托盘向回收路径34输送。在回收路径34上,从多个单独路径33输送来的托盘T 从左侧朝向右侧输送而返回至纱管准备装置11。

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与回收路径34相比位于前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回收侧返回路径35在右端部处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连接,在左端部处与回收路径34的左侧的部分连接。在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滞留有等待纱管准备装置11的接收的托盘T。并且,在滞留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的托盘T的数量超过了规定个数时,托盘T从回收路径34向回收侧返回路径35输送。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托盘T从右侧向左侧输送。由此,托盘T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返回至左侧的部分。

另外,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左端部设置有回收侧止挡件39。回收侧止挡件39通过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39a为中心摆动,能够在如图2中以实线所示那样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位置(阻断状态)与如图2中以虚线所示那样不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位置 (开放状态)之间移动。在回收侧止挡件39处于阻断状态时,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的托盘T的输送被回收侧止挡件39阻断。由此,托盘T不会返回至回收路径34,而是蓄留于回收侧返回路径35。在回收侧止挡件39处于开放状态时,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输送的托盘 T返回至回收路径34。

控制箱14位于托盘输送装置12的左侧。控制箱14具备用于进行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控制的控制装置15(本发明的“第1控制装置”)、操作面板16等。在此,操作面板16设置于控制箱14的前侧的端面。

<第2纱线卷绕设备>

如图3所示,第2纱线卷绕设备3具备纱管准备装置21(本发明的“托盘供给装置”、“第2托盘供给装置”)、托盘输送装置22(本发明的“托盘输送装置”、“第2托盘输送装置”)、多个卷绕单元23(本发明的“卷绕单元”、“第2卷绕单元”)、以及控制箱24。在此,以下,对构成图1的左侧的列5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进行说明。此外,构成右侧的列5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是使构成左侧的列5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在水平面内旋转180度而成的。

纱管准备装置21是与纱管准备装置11同样的装置。托盘输送装置22用于在纱管准备装置21与多个卷绕单元23之间输送托盘T。如图3所示,托盘输送装置22位于纱管准备装置21的右侧(本发明的“排列方向的一侧”)。另外,托盘输送装置22具备分配路径51、供给侧返回路径52(本发明的“返回路径”)、多个单独路径53、回收路径54、以及回收侧返回路径55。

分配路径51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将托盘T从右侧朝向左侧(本发明的“从排列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输送。供给侧返回路径52 位于分配路径51的后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将托盘T从左侧向右侧输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是分配路径 51上的托盘T的输送方向。另外,右侧是分配路径51上的托盘T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左侧是分配路径51上的托盘T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两端部与分配路径51的两端部连接。另外,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左端部与纱管准备装置21连接。由此,输送到分配路径31的左端部的托盘T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32返回至分配路径31的上游侧的端部。另外,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T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52向分配路径31的右侧的端部供给。即,供给侧返回路径52兼作用于从纱管准备装置21向分配路径31的右侧的端部供给托盘T的路径(本发明的“供给路径”)。

另外,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右侧的部分设置有供给侧止挡件 56(本发明的“止挡件”)。供给侧止挡件56与供给侧止挡件36相同。在供给侧止挡件56位于不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位置的开放状态下,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输送的托盘T被朝向分配路径51的上游侧的端部输送。在供给侧止挡件56位于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位置的阻断状态下,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的托盘T的输送被供给侧止挡件56阻断,托盘T被蓄留于供给侧返回路径52。

另外,在分配路径51左端部设置有堵塞消除器57。堵塞消除器 57与堵塞消除器37相同。堵塞消除器57用于防止从分配路径51向供给侧返回路径52输送的托盘T与从纱管准备装置21输送到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托盘T接触并钩挂而产生堵塞。

另外,第2纱线卷绕设备3具备旁通路径60。旁通路径60将分配路径51的比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靠左侧的部分和供给侧返回路径52 的比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靠左侧的部分连接起来。此外,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没有设置将分配路径3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32连接的旁通路径。

另外,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引导杆61(本发明的“切换部”)。引导杆61通过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61a为中心摆动,而在图3中以实线所示的、不与供给侧返回路径52干涉的位置(非引导状态)和图3中以虚线所示的、将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输送的托盘T向旁通路径60引导的位置 (引导状态)之间移动。

由此,在引导杆61处于非引导状态时,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输送的托盘T不会在中途向旁通路径60输送,而是仍旧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输送。由此,托盘T从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向分配路径 51供给。另一方面,在引导杆61处于引导状态时,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输送的托盘T经由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供给。

多个单独路径53与多个单独路径33相同。并且,当在分配路径 51上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的托盘T输送到与单独路径53之间的连接部分时,在单独路径53内的托盘T的数量是两个以下的情况下,托盘T从分配路径51向单独路径53输送。另一方面,在单独路径53 已经收容有3个托盘T的情况下,托盘T在分配路径51上直接向左侧输送。由此,托盘T从位于右侧的单独路径53起依次向多个单独路径53供给。

另外,在单独路径53设置有卷绕单元23。卷绕单元23与卷绕单元13相同,从载置于输送到单独路径53的托盘T上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另外,在分配路径51的位于与各单独路径5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左侧的部分设置有托盘传感器58。托盘传感器58与托盘传感器38相同,对托盘T的有无进行检测。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分配路径31 和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分配路径51设为相同构造的路径,将第1 纱线卷绕设备2的单独路径33和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单独路径53 设为相同构造的路径,由此能够将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分配路径31 和单独路径33、以及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分配路径51和单独路径 53由相同构造的零部件形成。另一方面,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纱管准备装置11配置于分配路径31的右侧(托盘T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而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纱管准备装置21配置于分配路径51的左侧(托盘T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设为纱管准备装置11与分配路径 31的右端部直接连接的结构,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设为纱管准备装置21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与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连接的结构。

回收路径54位于多个单独路径53的前侧。回收路径54是与回收路径34相同的路径。不过,回收路径54与回收路径34不同的是,左端部与纱管准备装置21连接。回收侧返回路径55与回收路径54 相比位于前侧,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回收侧返回路径55在左端部处与回收路径54的左端部连接,在右端部处与回收路径34的右侧的部分连接。在回收路径54的左端部滞留有等待纱管准备装置21的接收的托盘T,在滞留于回收路径54的左端部的托盘T的数量超过了规定个数时,托盘T从回收路径54向回收侧返回路径55输送。回收侧返回路径55将托盘T从左侧向右侧输送。由此,托盘T从回收路径 34的左端部返回至右端部。

另外,在回收侧返回路径55的右端部设置有回收侧止挡件59。回收侧止挡件59与回收侧止挡件39相同。并且,在回收侧止挡件59 处于阻断状态时,回收侧返回路径55上的托盘T的输送被阻断,托盘T蓄留于回收侧返回路径55。在回收侧止挡件59处于开放状态时,在回收侧返回路径55上输送的托盘T返回至回收路径54。

控制箱24位于托盘输送装置22的右侧。控制箱24具备用于进行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控制的控制装置25(本发明的“第2控制装置”)、操作面板26等。在此,操作面板26设置于控制箱14的前侧的端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右侧的纱线卷绕设备的列5中,纱线卷绕设备2、3以纱管准备装置11、21位于右端、控制箱14、24位于左端那样的朝向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由此,在右侧的列5中,对于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与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前侧的相邻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之间的通路P1,第1纱线卷绕设备2 的回收路径34和回收侧返回路径35、以及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回收路径54和回收侧返回路径55面对该通路P1。由此,操作者能够在通路P1中进行针对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回收路径34、54 以及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作业等。

另外,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操作面板16、以及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操作面板26面对通路P1。由此,操作者能够在通路P1中进行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操作面板16、26的操作。

另外,在右侧的列5中,对于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与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前侧的相邻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之间的通路P2,第1 纱线卷绕设备2的分配路径3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32、以及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分配路径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52面对该通路P2。由此,操作者能够在通路P2中进行针对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分配路径31、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作业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侧的纱线卷绕设备的列5中,纱线卷绕设备2、3以纱管准备装置11、21位于左端、控制箱14、24位于右端这样朝向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地排列。由此,与上述内容同样地,操作者能够在左侧的列5中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与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前侧的相邻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之间的通路P3中进行针对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回收路径34、54和回收侧返回路径35、 55的作业、和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操作面板16、26的操作。另外,操作者能够在左侧的列5中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与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前侧的相邻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2之间的通路P4中进行针对这两个纱线卷绕设备2、3的分配路径31、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作业等。

<第1纱线卷绕设备的通常运转时的动作>

接着,对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在通常运转时,从纱管准备装置11送出的托盘T从右侧的端部向分配路径31供给。在分配路径31上,托盘T被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向各单独路径33供给。卷绕单元13从载置于供给到单独路径33的托盘T上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另外,在分配路径31上输送的剩余的托盘T从分配路径31的左端部向供给侧返回路径32输送。输送到供给侧返回路径32的托盘T返回至分配路径 31的右端部。更详细而言,供给侧返回路径32上的托盘T在供给侧止挡件36成为上述开放状态的时刻返回至分配路径31。供给侧止挡件36以在与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能力和卷绕单元13的处理能力相应的时刻使供给侧止挡件36成为开放状态的方式对阻断状态和开放状态进行切换。

在此,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速度越快,则每单位时间从纱管准备装置11向分配路径31供给的托盘T的数量越多,卷绕单元13 中的纱线的退绕速度越快,则每单位时间卷绕单元13(单独路径33) 从分配路径31接收的托盘T的数量越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速度和卷绕单元13中的纱线的退绕速度相应的时刻,使供给侧止挡件36成为开放状态而使托盘T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由此,能够使托盘T以恰当的步调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

另外,载置有由卷绕单元13退绕纱线后的空纱管E的托盘T从单独路径33向回收路径34输送。在回收路径34上,托盘T朝向纱管准备装置11从左侧朝向右侧输送。等待纱管准备装置11的接收的托盘T滞留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但在规定个数以上的托盘T滞留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时,托盘T向回收侧返回路径35输送。

输送到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托盘T返回至回收路径34的左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的托盘T在回收侧止挡件 39成为上述开放状态时返回至回收路径34。回收侧止挡件39以在与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能力和卷绕单元13的处理能力相应的时刻使回收侧止挡件39成为开放状态的方式对阻断状态和开放状态进行切换。

在此,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速度越快,则每单位时间纱管准备装置11从回收路径34接收的托盘T的数量越多,卷绕单元13中的纱线的退绕速度越速,则每单位时间从卷绕单元13向回收路径34 输送的托盘T的数量越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纱管准备装置11的处理速度和卷绕单元13中的纱线的退绕速度相应的时刻,使回收侧止挡件39成为开放状态而使托盘T从回收侧返回路径35向回收路径34输送。由此,能够使托盘以恰当的步调从回收侧返回路径 35向回收路径34输送。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回收路径34上滞留许多托盘T而导致从单独路径33输送来的托盘T与在回收路径34上输送的托盘T碰撞。

<纱管准备装置的停止时的第1纱线卷绕设备的动作>

在此,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例如存在以下情况:纱管准备装置11在等待从精纺机供给喂纱纱管S的、所谓的落纱(doffing) 时、等待在精纺机中完成喂纱纱管S的精纺时、产生了载置于托盘T 的喂纱纱管S倒伏等故障时,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此时,纱管准备装置11不送出新托盘T,不从回收路径34接收托盘T。

因此,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在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时,如图4、图5所示,首先,控制装置15使回收侧止挡件39成为阻断状态(S101)。由此,托盘T从回收侧返回路径35向回收路径34的返回被阻断。接下来,控制装置15通过使各卷绕单元13的驱动继续,从当前处于纱线的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S102),进而从另两个喂纱纱管S依次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S103)。

在此,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的动作中,在例如一部分卷绕单元 13中产生了故障时等,暂时每单位时间从纱管准备装置11供给的托盘T的数量(设为供给托盘数)比每单位时间多个卷绕单元13所处理的托盘T的数量(设为处理托盘数)多。此时,从纱管准备装置 11过剩地供给喂纱纱管S。

另一方面,在例如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时等,有时上述处理托盘数暂时比上述供给托盘数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时,除了使卷绕单元13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之外,还从另两个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由此,在纱管准备装置11的停止中,能够使卷绕单元13对从纱管准备装置 11过剩地供给的托盘T进行处理。其结果是,与如下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卷绕单元13的运转效率:在例如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时,在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之后,立即使由卷绕单元13进行的卷绕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S102、S103的卷绕,设为在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的时间点,在托盘输送装置12的、纱管准备装置11与多个卷绕单元13之间的托盘T的路径(将分配路径31、供给侧返回路径32、多个单独路径33的比卷绕单元13的卷绕位置靠上游侧的部分合起来而成的路径)上存在卷绕单元13的数量的两倍以上的托盘T。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在S102中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之外,还在S103中从另两个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因此,载置有空纱管E的托盘T从单独路径33向回收路径 34输送。另一方面,在纱管准备装置11的停止中,回收路径34上的托盘T不会被纱管准备装置11接收。因此,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没有回收侧返回路径35,则在回收路径34上滞留许多托盘T,从单独路径33输送到回收路径34的托盘T有可能与在回收路径34上输送着的托盘T碰撞。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回收侧返回路径35,因此,能够将积存于回收路径34的右端部的托盘T向回收侧返回路径35输送,从而将托盘T暂时地蓄留于回收侧返回路径35。由此,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托盘T的碰撞。

不过,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没有回收侧止挡件39,则输送到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左端部的托盘T立即返回至回收路径34。因此,在回收路径34上滞留许多托盘T,有可能产生上述那样的托盘T的碰撞。另外,由于回收路径34上的托盘 T不被纱管准备装置11接收,因此,在托盘T从回收侧返回路径35 返回至回收路径34时,其他托盘T从回收路径34向回收侧返回路径 35输送。因此,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没有回收侧止挡件39,则托盘T在回收路径34和回收侧返回路径35 上反复输送。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空纱管E的剩余纱线钩挂于托盘输送装置的某一部分等问题。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设置有回收侧止挡件39,在纱管准备装置11的停止中,回收侧止挡件39成为阻断状态。在纱管准备装置11的停止中,不从回收侧返回路径35向回收路径34输送托盘T,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问题产生。

另外,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中,能够在右端部与回收侧止挡件 39之间的部分蓄留托盘T。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侧止挡件39设置于回收侧返回路径35的左端部。由此,能够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蓄留许多托盘T。

并且,在S1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11已被起动的情况下(S104:是),控制装置15使回收侧止挡件39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而结束处理(S105)。在此,在S102、S103中卷绕单元13 从合计3个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所花费的时间比在纱管准备装置11中落纱所花费的时间长。换言之,在S102和S103中纱线被退绕的喂纱纱管S的根数成为从该个数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所花费的时间比落纱所花费的时间长那样的根数。因而,在例如为了落纱而纱管准备装置11停止了的情况下,在S103的卷绕完成前纱管准备装置11被起动。

另一方面,在例如纱管准备装置11为了等待由纺纱机进行的喂纱纱管S的纺纱而停止的情况下,由于纺纱花费的时间长,所以在 S1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11保持停止的状态,未起动。因此,在S1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11仍停止的情况下(S104:否),控制装置15接下来使由卷绕单元13进行的卷绕停止(S106)。此时,设为载置有在S103中最后纱线被退绕的空纱管E的托盘T残留于各卷绕单元13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15使供给侧止挡件36成为阻断状态(S107)。由于在S106中使卷绕单元13停止,所以从此之后,无需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托盘T,托盘T即使被输送,也仅仅是再次返回供给侧返回路径32。因此,在S107中,通过使供给侧止挡件36成为阻断状态,使得不会不必要地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托盘T。

接下来,控制装置15使托盘输送装置12中的托盘T的输送停止 (S108)。即,使设置于托盘输送装置12的各路径的带式输送机停止。由此,从此之后,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托盘T的输送。并且,待机直到纱管准备装置11被起动为止(S109:否)。并且,在纱管准备装置11被起动了时(S109:是),使卷绕单元13起动(S110)。在 S110中,从靠近纱管准备装置11的位于右侧的卷绕单元1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13起动。若卷绕单元13被起动,则载置有纱线被退绕后的空纱管E的托盘T从单独路径33向回收路径34输送。因此,若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从远离纱管准备装置11的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 1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13起动,则从单独路径33向回收路径34输送的托盘T有可能与在回收路径34上输送着的托盘T接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从靠近纱管准备装置11的位于右侧的卷绕单元1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13起动。

接下来,控制装置15使回收侧止挡件59恢复到通常运转时的状态(S111),使供给侧止挡件36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S112),结束处理。

<第2纱线卷绕设备的通常运转时的动作>

接着,对第2纱线卷绕设备3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在通常运转时,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T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52从右侧的端部向分配路径51供给。在分配路径51 中,托盘T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向各单独路径53供给。卷绕单元 23从载置于供给到单独路径53的托盘T上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

另外,在分配路径51上输送的剩余的托盘T从分配路径51的左端部向供给侧返回路径52输送。输送到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托盘T 返回至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更详细而言,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的托盘T在供给侧止挡件56成为上述开放状态的时刻返回至分配路径 51。供给侧止挡件56与供给侧止挡件36同样地以在与纱管准备装置 21的处理能力和卷绕单元23的处理能力相应的时刻使供给侧止挡件 56成为开放状态的方式对阻断状态和开放状态进行切换。由此,能够使托盘T以恰当的步调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

另外,载置有由卷绕单元23退绕了纱线后的空纱管E的托盘T 从单独路径53向回收路径54输送。在回收路径54上,托盘T朝向纱管准备装置21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等待纱管准备装置21的接收的托盘T滞留于回收路径54的左端部,在规定个数以上的托盘T滞留于回收路径54的左端部时,托盘T向回收侧返回路径55输送。

输送到回收侧返回路径55的托盘T返回至回收路径54的右侧的部分。更详细而言,回收侧返回路径55上的托盘T在回收侧止挡件 59成为上述开放状态时返回至回收路径54。回收侧止挡件59与回收侧止挡件39同样地以在与纱管准备装置21的处理能力和卷绕单元23 的处理能力相应的时刻使回收侧止挡件59成为开放状态的方式对阻断状态和开放状态进行切换。由此,能够使托盘T以恰当的步调从回收侧返回路径55向回收路径54输送,防止从单独路径33输送来的托盘T与在回收路径34上输送的托盘T碰撞。

<纱管准备装置的停止时的第2纱线卷绕设备的动作>

在此,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也与第1纱线卷绕设备2同样地存在在动作过程中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的情况。

因此,当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时,如图7、图8所示,首先,控制装置25将回收侧止挡件59切换成阻断状态(S201)。由此,托盘T从回收侧返回路径55向回收路径54的返回被阻断。

接下来,控制装置25通过使各卷绕单元23的驱动继续,从当前处于纱线的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S202),进而从另两个喂纱纱管S依次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S203)。由此,与上述内容同样地,能够在纱管准备装置21的停止中使卷绕单元23对从纱管准备装置21过剩地供给的托盘T进行处理。其结果是,与如下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卷绕单元23的运转效率:在例如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时,在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了卷绕之后,立即使由卷绕单元23进行的卷绕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盘输送装置22中设置有回收侧返回路径55,在回收侧返回路径55上设置有回收侧止挡件59。由此,与上述的内容同样地,能够防止许多托盘T滞留于回收路径54而导致托盘T彼此碰撞。另外,能够防止托盘T在回收路径34和回收侧返回路径35上反复输送而导致空纱管E的剩余纱线钩挂于托盘输送装置的某一部分等问题产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收侧止挡件 59设置于回收侧返回路径55的左端部,由此,与上述内容同样地,能够将许多托盘T蓄留于回收侧返回路径5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S202、S203的卷绕,设为在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的时间点,在托盘输送装置22的、纱管准备装置21与多个卷绕单元23之间的托盘T的路径(将分配路径51、供给侧返回路径52、多个单独路径53的比卷绕单元23的卷绕位置靠上游侧的部分合起来而成的路径)上存在卷绕单元23的数量的两倍以上的托盘T。

并且,在S2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21已被起动的情况下(S204:是),控制装置25使回收侧止挡件59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S205),结束处理。在此,在S202、S203中卷绕单元23 从3个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所花费的时间比在纱管准备装置21中落纱所花费的时间长。换言之,在S202和S203中纱线被退绕的喂纱纱管S的根数成为从该个数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所花费的时间比落纱所花费的时间长那样的根数。因而,在例如为了落纱而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的情况下,在S203的卷绕完成前纱管准备装置 21被起动。

另一方面,在纱管准备装置21为了等待由纺纱机进行的喂纱纱管S的纺纱而停止的情况下,在S2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11保持停止的状态,未起动。并且,在S203的卷绕完成的时间点纱管准备装置21停止的情况下,(S204:否),控制装置15接下来执行停止处理(S206)。在停止处理中,如图9所示,首先,控制装置25使由卷绕单元13进行的卷绕停止(S301)。接下来,控制装置25将供给侧止挡件56切换成阻断状态(S302)。由此,托盘T 不从供给侧返回路径52向分配路径51输送。并且,当前在分配路径 51上输送着的全部的托盘T被输送到分配路径51的下游侧,并从分配路径51向供给侧返回路径52输送,由此,最终如图10所示那样托盘T不存在于分配路径51。

控制装置25待机直到在分配路径51上没有托盘T(S303:否),当在分配路径51上没有托盘T时(S303:是),进一步等待规定时间经过而使托盘T的输送停止(S304)。即,使各路径上的带式输送机停止。由此,从此之后,不会进行不必要的托盘T的输送。在此,S304的判断基于多个托盘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进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S304的判断所使用的托盘传感器5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 传感器”。

返回图7,控制装置25在停止处理的完成后,待机直到纱管准备装置21被起动(S207:否),在纱管准备装置21被起动了时(S207:是),执行用于恢复通常运转的恢复处理(S208)。

在恢复处理中,如图11所示,首先,控制装置25使回收侧止挡件59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S401)。接下来,控制装置25使卷绕单元23起动(S402)。在S402中,从靠近纱管准备装置21的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23起动。由此,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防止从单独路径53输送到回收路径54的托盘T与在回收路径54上输送着的托盘T碰撞。

另外,如图12所示,控制装置25与卷绕单元23的起动并行地使引导杆61切换至引导状态(S403),由此,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 上输送的托盘T被引导杆61向旁通路径60引导。并且,托盘T经由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的比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靠左侧(纱管准备装置21侧)的部分供给。

在此,在第2纱线卷绕设备3中,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T经由供给侧返回路径52向分配路径51的右侧的端部供给。因此,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没有旁通路径60和引导杆61,则相对于从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23起动的情况,而成为从位于右侧的卷绕单元23起依次供给托盘T。其结果是,托盘T向先起动的左侧的卷绕单元23的供给有可能延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使卷绕单元23起动之际,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由此,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 T从供给侧返回路径52经由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的比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靠左侧的部分输送。由此,能够防止托盘T 向先起动的、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的供给延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停止处理中,通过使供给侧止挡件56成为阻断状态,在分配路径51上不存在托盘T。因而,能够防止托盘T在从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输送时与从分配路径 51的比旁通路径60靠上游侧的部分输送来的托盘T碰撞。

此外,在第1纱线卷绕设备2中,从纱管准备装置11送出的托盘T直接向分配路径31的左侧(纱管准备装置11侧)的端部供给。因此,针对从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13起依次使卷绕单元13起动的情况,而从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13起依次供给托盘T。因而,在第1 纱线卷绕设备2中,不会产生上述那样的、托盘T向先起动的左侧的卷绕单元13的供给延迟的情况,在分配路径31与供给侧返回路径32 之间无需旁通路径。另外,即使设置有从供给侧返回路径32向分配路径31输送托盘T的旁通路径,托盘T向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13 的供给也不会提前。

并且,控制装置25待机直到通过最左侧的托盘传感器58即托盘传感器58a(本发明的“第1传感器”)检测到托盘T(S404:否),在通过托盘传感器58a检测到托盘T时(S404:是),将引导杆61 切换成非引导状态(S405)。而且,控制装置25使供给侧止挡件56 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S406)。由此,如图13所示,供给侧返回路径52上的托盘T未被向旁通路径60引导。而且,供给侧止挡件 56对托盘T的输送的阻断被解除。因而,从供给侧返回路径52向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输送托盘T,向位于右侧的卷绕单元23供给托盘 T。并且,在S402的卷绕单元23的起动、S405的供给侧止挡件56 的向通常运转时的状态的切换完成时,第2纱线卷绕设备3恢复通常运转的状态。

在此,在成为在相比于分配路径51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位于左侧的各单独路径53上分别收容有3个托盘T的状态之后,经由旁通路径60输送到分配路径51的托盘T不向任一单独路径53 输送,而是从分配路径51的下游侧的端部向供给侧返回路径52输送,此时,由托盘传感器58a检测托盘T。即,由托盘传感器58a检测到托盘T(S404:是)意味着托盘T向相比于分配路径51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位于左侧的各卷绕单元23的供给完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S403的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时,在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比旁通路径60靠右侧的部分滞留有因供给侧止挡件56而输送被阻断的托盘T。因此,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在引导杆61成为引导状态时使供给侧止挡件56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则从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输送的托盘T有可能与从供给侧返回路径52向分配路径51的右侧的端部供给而在分配路径51 上输送的托盘T碰撞。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这样的托盘T彼此的碰撞,在将引导杆61切换成非引导状态之后,使供给侧止挡件56 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

接着,说明对本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托盘输送装置12在分配路径31与供给侧返回路径32之间没有设置旁通路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为了使托盘输送装置12与托盘输送装置22的零部件通用化,也可以将托盘输送装置12设为在分配路径31与供给侧返回路径32之间设置有不使用的旁通路径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托盘输送装置22中,用于使托盘T从分配路径51的左端部返回至右端部的供给侧返回路径52兼作用于将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T向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供给的路径(本发明的“供给路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供给侧返回路径52独立地设置有用于将从纱管准备装置21送出的托盘T向分配路径51的右端部供给的路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旁通路径60在左右方向上与分配路径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中心相比位于左侧(纱管准备装置21 侧),但并不限于此。旁通路径60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与分配路径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中心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与分配路径 51和供给侧返回路径52的中心相比位于右侧(纱管准备装置21的相反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单独路径33、53的与分配路径31、51之间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左侧、则越位于前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由此,托盘T在分配路径31、51上从右侧朝向左侧输送时,向单独路径33、53输送,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例如单独路径33、53的与分配路径31、51之间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对是否将托盘 T从分配路径31、51向单独路径33、53引导进行切换的杆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回收路径34、54与分配路径31、 51同样地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但并不限于此。回收路径34、54也可以沿着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使托盘T返回纱管准备装置11、21。同样地,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也可以不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与回收路径34、54连接,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左端部设置有回收侧止挡件39、59,但并不限于此。回收侧止挡件39、59也可以设置于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比上述实施方式靠右侧的部分。而且,也可以在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上不设置回收侧止挡件39、59。而且,还可以没有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

另外,回收侧止挡件39、59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回收侧止挡件39、59也可以具有在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 55的位置和不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其他结构。而且,也可以是,通过回收侧止挡件39、59在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位置和不封堵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对是否阻断托盘T从回收侧返回路径35、55向回收路径34、54的输送进行切换。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S403中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之后,直到由托盘传感器58a检测到托盘T为止(S404:是),将引导杆61保持引导状态不变,但并不限于此。在一变形例中,如图14所示,在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之后,在直到由托盘传感器58a检测到托盘T为止的期间内(S404:否),基于托盘传感器 58的检测结果对是否从分配路径51的比旁通路径60靠右侧的部分输送来了托盘T进行判定。并且,在没有输送来托盘T时(S501:否),返回S404,在输送来了托盘T时(S501:是),将引导杆61切换成非引导状态(S502)。并且,待机到上述托盘T通过分配路径51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为止(S503:否),在上述托盘T通过了分配路径51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时(S503:是),返回S403而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

在此,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使卷绕单元23停止之后,基于托盘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使分配路径51上没有托盘T,但有时由于托盘传感器58的检测错误等,托盘T会残留于分配路径51。在该情况下,若保持将引导杆61维持为引导状态,则从旁通路径60输送到分配路径51的托盘T有可能与从分配路径51的右侧的部分输送来的托盘T接触。

因此,本变形例中,当在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之后,在直到由托盘传感器58a检测到托盘T为止的期间内从分配路径51的比旁通路径60靠右侧的部分输送来托盘T时,在直到该托盘通过为止的期间内,将引导杆61切换成非引导状态而不从旁通路径60向分配路径51输送托盘T。由此,能够防止从旁通路径60输送到分配路径51的托盘T与从分配路径51的右侧的部分输送来的托盘T接触。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将引导杆61从引导状态切换成非引导状态之后,使供给侧止挡件56从阻断状态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大致同时地进行这些切换。或者,也可以是,在将引导杆61从引导状态切换成非引导状态之前,使供给侧止挡件56恢复通常运转时的状态。通过供给侧止挡件56而输送被阻断的托盘T到达分配路径51的与旁通路径60之间的连接部分要花费一定程度的时间。因此,即使是这些情况下,从旁通路径60输送到分配路径51的托盘T与在分配路径51上输送的托盘T接触的可能性也并不那么高。

另外,供给侧止挡件36、56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供给侧止挡件36、56也可以具有在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位置与不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其他结构。而且,也可以是,通过供给侧止挡件36、56在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位置与不封堵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对是否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中阻断托盘T 的输送进行切换。

而且,也可以在供给侧返回路径32、52不设置供给侧止挡件36、 56。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S303中,基于托盘传感器58的检测结果对是否在分配路径51上没有托盘T进行判定,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S303中在从使供给侧止挡件56成为阻断状态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断为在分配路径51上已没有托盘。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S203中的卷绕后,在分配路径 51上不存在托盘T之后,使托盘输送装置22中的托盘T的输送停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分配路径51上残留有托盘T的状态下使托盘输送装置22中的托盘T的输送停止。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S404中,在由托盘传感器58a 检测到托盘T时,判断为托盘T向与旁通路径60相比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的供给完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从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判断为托盘T向与旁通路径60相比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的供给完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成为在与旁通路径60相比位于左侧的全部的单独路径53上分别收容有3个托盘T的状态之后,将引导杆61从引导状态切换成非引导状态,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当在向与旁通路径60相比位于左侧的各单独路径53(卷绕单元23) 分别供给至少1个托盘T的供给完成时,将引导杆61从引导状态切换成非引导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卷绕单元23的起动时将引导杆 61切换成引导状态,在通常运转时,保持将引导杆61维持于非引导状态,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卷绕单元23的起动时以外,还根据通常运转时的状况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纱管准备装置11、21停止时,在卷绕单元13、23中,在从当前处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了卷绕之后,从另两个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然后停止卷绕,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从当前处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了卷绕之后,从另1个或3个以上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卷绕,然后停止卷绕。或者,也可以在从当前处于退绕中的喂纱纱管S退绕纱线并进行了卷绕之后,立即停止卷绕。

另外,以上,利用控制装置25的控制进行引导杆61的切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在卷绕单元23的起动时,操作者以手动将引导杆61切换成引导状态,在向与旁通路径60相比位于左侧的卷绕单元23供给了托盘T之后,将引导杆61切换成非引导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