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以及复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99556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以及复卷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卷状材料的生产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以及复卷方法。



背景技术:

业内习知,生活用卫生纸卷通常分为“有芯纸卷”和“无芯纸卷”,其中,纸卷的中间没有空心纸筒卷轴的称为“无芯纸卷”,这类“无芯纸卷”需要靠机械设备利用已复卷的纸带自卷成芯,然后在此纸卷的基础上连续复卷成型为预定卷径的纸卷。

在中国专利申请zl201010183667.1公开了一种以气流辅助起卷的卫生纸复绕机,其主要特点是在利用风管朝下吹风,复卷上辊和复卷下辊之间的辊隙不大于10毫米且保持恒定的间距,同时,这种方案在机器进行高速运转时,需要有大功率的抽风机不停地工作,既增大了生产成本,又浪费能源,影响生产效率。而现有的大部分复卷机都是利用真空起卷,而且从起卷到成芯过程中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均为之间的距离均为固定不变的,但是起卷后,随着纸卷的不断增大且快速的向外移动,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提供给纸卷的摩擦力逐渐减小,一般当纸卷成长到直径15-20mm的时候会瞬间跳出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的之间的辊隙,未长大的纸卷进入上复卷辊、下复卷辊以及复卷压辊三者所围成的卷纸复卷区,此时机械设备仍然在高速运转,纸卷就会无规则的跳动,成卷后的纸卷的纸卷就会变得松散、折皱出现“花芯”现象,纸卷成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率高、成品质量好、能源消耗低的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包括有上复卷辊、下复卷辊和压辊,其中,所述下复卷辊的辊面设有吸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复卷辊内设有一在其旋转过程中转动的动吸附腔,其中,所述下复卷辊的吸气孔转动至动吸附腔相对应的位置处从而与动吸附腔连通形成负压;所述动吸附腔转动至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的轴心连线d1d2的附近区域以将纸幅纸头在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之间的辊隙内摩擦揉搓卷起,并快速卷绕形成初始纸卷;随纸卷不断增大且逐渐朝压辊方向移动,动吸附腔随纸卷的移动而转动以使动吸附腔始终吸附纸卷,待纸卷与压辊相接触时,动吸附腔转动复位至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的轴心连线d1d2的附近区域。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复卷辊的辊面设有吸气孔,所述上复卷辊内设有一在其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固定位置的定吸附腔,其中,所述纸幅纸头在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之间的辊隙内经动吸附腔和定吸附腔的作用下摩擦揉搓卷起。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复卷辊内设有与辊体同轴转动连接的芯轴,其中,所述芯轴内设有真空槽腔以及与真空槽腔相连通的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和真空槽腔相配合组成动吸附腔。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复卷辊内设有多条相互隔开且与相应的吸气孔连通的气流通道,所述下复卷辊端部设有吸风腔且该吸风腔与下复卷辊端部同轴转动配合;所述吸风腔和经过吸风腔覆盖范围的气流通道相配合组成动吸附腔。

根据权利要求至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的复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步骤:

s1.纸幅纸头在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之间的辊隙中,经动吸附腔的作用下摩擦揉搓卷起,并且后续传送的纸幅随卷起的纸头快速卷绕形成初始卷芯;

s2.随纸卷不断增大且逐渐朝压辊方向移动,动吸附腔随纸卷的移动而转动以使动吸附腔始终吸附纸卷;

s3.待纸卷即将接触或完全接触压辊的时刻,动吸附腔转动复位至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的轴心连线dd的附近区域,与此同时,压辊随纸卷卷径的增大而逐渐上升;

s4.纸卷继续在复卷区内卷绕,当纸卷卷径达到预设值时,将纸卷拉断并进行换卷;

s5.换卷后,新的纸幅纸头进入上复卷辊和下复卷辊之间的辊隙中,重复s1-s4步骤,实现纸卷的连续生产。

本发明采用上述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利用下复卷辊的动吸附腔随纸卷的移动而转动的方式,以便于在纸卷朝压辊方向移动时动吸附腔始终吸附住纸卷,避免纸卷出现无规则的跳动的情况,直至纸卷与压辊接触后,吸附腔转动复位;本申请利用动吸附腔动态移动的方式,从而使得动吸附腔尺寸规格大大减小,进而大幅度减少气量的消耗,确保了卷纸成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一的工作状态之一。

图2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一的工作状态之二。

图3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一的工作状态之三。

图4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一的工作状态之四。

图5为本发明的上复卷辊及下复卷辊的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二的工作状态之一。

图7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二的工作状态之二。

图8为本发明的复卷机实施例二的工作状态之三。

其中,1-上复卷辊,11-定吸附腔,12-吸气孔,2-下复卷辊,21-动吸附腔,3-纸幅,4-风管,7-压辊,8-气流通道,10-吸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至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动态旋转吸附腔的卫生纸卷复卷机,包括有上复卷辊1、下复卷辊2、压辊7以及朝下吹气的风管4,其中,上复卷辊1、下复卷辊2和压辊7三者所围成的区域为复卷区。纸幅3绕上复卷辊1并且从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中经过,利用纸幅3纸头部分在本身的重力和/或风管4的作用下落入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之间以便于起卷。

在本实施例中,上复卷辊1及下复卷辊2的辊面均设有多组沿轴向布置的吸气孔组,每组吸气孔组包括有多个沿周向布置的吸气孔12。上复卷辊1内设有一在其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在固定位置的定吸附腔11,定吸附腔11的开口位于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的轴心连线d1d2的附近区域,上复卷辊1辊面上的多个吸气孔12可与定吸附腔11相通形成负压,纸幅3在负压的作用下而吸附于上复卷辊1表面,并随着上复卷辊1的转动而源源不断地送入到上复卷辊1与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中。其次,下复卷辊2内设有一在其旋转过程中转动的动吸附腔21,其中,下复卷辊2的吸气孔12转动至动吸附腔21相对应的位置处从而与动吸附腔21连通形成负压。

在本实施例中,下复卷辊2内设有与辊体同轴转动连接的芯轴,其中,芯轴内设有真空槽腔以及真空槽腔相连通的抽气通道,抽气通道两端分别设置有真空吸口与抽真空设备连接(图中未示抽真空设备),抽气通道和真空槽腔相配合组成动吸附腔21,利用抽真空设备对抽气通道进行抽气操作,从而实现对真空槽腔进行抽气以实现下复卷辊2的吸气孔12转动至真空槽腔的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处与真空槽腔相连通形成负压,以便于对纸幅3或卷起的纸卷进行吸附。

在本实施例中,动吸附腔21转动至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的轴心连线d1d2的附近区域以将纸幅3纸头在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内经动吸附腔21和定吸附腔11的作用下摩擦揉搓卷起,并快速卷绕形成初始纸卷;随纸卷不断增大且逐渐朝压辊7方向移动,动吸附腔21随纸卷的移动而转动以使动吸附腔21始终吸附纸卷,在纸卷未完全成长到足够的尺寸可供纸卷与压辊7接触前,利用动吸附腔21随纸卷移动以吸附住纸卷,避免纸卷在复卷区出现无规则跳动的问题,直至纸卷成长到足够尺寸。待纸卷与压辊7相接触时,动吸附腔21转动复位至轴线连接d1d2的附近区域,由于纸卷与压辊7接触后继续复卷,压辊7随纸卷的卷径的不断增大而逐渐上升,直至卷径达到设定值后,压辊7突然提速以将纸幅拉断使纸卷成为纸卷成品。另外,利用动吸附腔21移动的方式,可极大地降低的动吸附腔21的尺寸规格,解决了传统的吸附腔规格大及耗气量大的问题,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造成能源的浪费,保证了卷纸的复卷质量。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复卷机的理解,现对其的工作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动态旋转吸附的卫生纸纸卷复卷机的复卷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s1.参见附图1所示,纸幅3纸头在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中,经动吸附腔21的作用下摩擦揉搓卷起,并且后续传送的纸幅3随卷起的纸核芯快速卷绕形成初始纸卷;在本实施例中,纸幅3纸头经动吸附腔21和定吸附腔11的作用下摩擦揉搓卷起的更稳定及质量更好。

s2.参见附图2所示,随纸卷不断增大且逐渐朝压辊7方向移动,动吸附腔21随纸卷的移动而转动以使动吸附腔21始终吸附纸卷;

s3.参见附图3所示,待纸卷即将接触或完全接触压辊7的时刻,动吸附腔21转动复位至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的轴心连线d1d2的附近区域,与此同时,压辊7随纸卷卷径的增大而逐渐上升;

s4.参见附图4所示,纸卷继续在复卷区内卷绕,当纸卷卷径达到预设值时,将纸卷拉断并进行换卷(为了便于对本方案的理解,在实施例中,采用压辊7突然加速从而将纸卷拉断的方式进行断纸,但是不限定于这种断纸方式,还可以采用如压纸辊等其它断纸方式);

s5.换卷后,新的纸幅3纸头进入上复卷辊1和下复卷辊2之间的辊隙中,重复s1-s4步骤,实现纸卷的连续生产。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6至附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较,区别特征在于:下复卷辊2内设有多条相互隔开且与相应的吸气孔12连通的气流通道8,下复卷辊2端部设有吸风腔10且该吸风腔10与下复卷辊2端部同轴转动配合;吸风腔10与抽真空设备连接,通过抽真空设备进行抽气操作以使多条所述气流通道8在下复卷辊2端面处的端口经过吸风腔10所覆盖的范围从而使与气流通道8相通的吸气孔12产生用于吸附纸幅3或卷起的纸卷的负压,吸风腔10和经过吸风腔10覆盖范围的气流通道8相配合组成动吸附腔21。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