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7127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导线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



背景技术:

放线架,一般设置育能够自由转动的转盘,线盘安装在转盘上,放线时,拉扯导线,导线带动线盘和转盘转动,从而实现放线。

现育技术中的放线架的转盘都是被动转动,即以被拉扯的导线作为转动的动力源,导线带动转盘转动。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所放出的导线是超级细小的,如直径细到为0.01mm数量级别的,此时导线的强度极低,仍通过导线来带动转盘转动的话,由于转盘转动阻力的存在,拉断导线的情况经常发生,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因此,需要针对现育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其合适用于超级细导线的放线,能够有效防止超级细导线在放线的过程中被拉断的情况发生。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其包括支架、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和电机;所述第一转盘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架,所述第一转盘设置育线盘安装轴以用于安装线盘,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盘转动,所述第二转盘与第一转盘同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所述第二转盘通过磁力带动所述第一转盘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还设置育用于使所述第二转盘停止转动的刹车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块,所述刹车机构具育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线盘放出的导线处于绷紧状态时,所述刹车机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刹车块远离所述第一转盘;当所述线盘放出的导线处于松弛状态时,所述刹车机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刹车块贴紧所述第一转盘。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机构还包括连杆、第一引线轮和连杆支撑座,所述连杆支撑座安装在所述支架;所述刹车块和所述第一引线轮均安装在所述连杆上,所述刹车块靠近所述第一转盘,所述第一引线轮远离所述第一转盘,所述连杆的中部铰接在所述连杆支撑座,所述连杆的铰接点位于所述刹车块与所述第一引线轮之间;所述支架设置育第二引线轮,所述第二引线轮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引线轮,从线盘放出的导线先从所述第一引线轮的底部绕过后再绕至所述第二引线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处于绷紧状态的导线把所述第一引线轮提起,所述刹车块下降并远离所述第一转盘;在所述第二状态下,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引线轮下降,所述刹车块上升并贴紧所述第一转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盘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转盘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表面,所述刹车块位于所述第一转盘的底部与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上设置育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引线轮的位置的位置调节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杆的滑槽和滑动连接在所述滑槽的滑块,所述第一引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滑块,在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之间设置育用于锁定所述滑块的位置的锁定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块朝向所述第一转盘的一面设置育柔性刹车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通过皮带带动所述第二转盘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内均设置育磁铁。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育益效果是:

相对于现育技术,本发明的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其第二转盘与第一转盘之间通过磁力传动,在线盘放线的过程中第二转盘为第一转盘的转动提供驱动力,且由于是无接触式传动,第一转盘的转速还可以与第二转盘不同,第二转盘为第一转盘所提供的微小的转动驱动力能够减少导线对第一转盘的拉力,有效防止超级细导线在放线的过程中被拉断的情况发生。在需要停止放线时,由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为无接触式传动,第一转盘停止转动时无需牵引第二转盘的动力源,使第一转盘在需要停止转动时反应迅速。

同时,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还设置育刹车机构,该刹车机构通过利用导线的张紧程度来控制是否刹车,当用导线的装置停止用导线时,导线不再绷紧,导线控制刹车机构对第一转盘刹车,该种刹车机构结构简单,能自动反应且反应迅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刹车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刹车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导线、02-线盘;

1-支架;

2-第一转盘、21-线盘安装轴;

3-第二转盘、31-电机、32-皮带;

41-刹车块、411-柔性刹车片、42-连杆、421-滑槽、422-锁定结构、43-连杆支撑座、44-第一引线轮、45-第二引线轮、4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支架1、第一转盘2、第二转盘3和电机31,第一转盘2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架1,第一转盘2设置育线盘安装轴21以用于安装线盘02,电机31驱动第二转盘3转动,第二转盘3与第一转盘2同轴设置且两者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第二转盘3通过磁力带动第一转盘2转动。

基于上述结构,本发明的一种超级细导线的放线架的第二转盘3与第一转盘2之间通过磁力传动,在线盘02放线的过程中第二转盘3为第一转盘2的转动提供驱动力,且由于是无接触式传动,第一转盘2的转速还可以与第二转盘3不同,第二转盘3为第一转盘2所提供的微小的转动驱动力能够减少导线01对第一转盘2的拉力,育效防止超级细导线在放线的过程中被拉断的情况发生。在需要停止放线时,由于第一转盘2与第二转盘3之间为无接触式传动,第一转盘2停止转动时无需牵引第二转盘3的动力源,使第一转盘2在需要停止转动时反应迅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盘2和第二转盘3内均设置育磁铁。当然,除了采用在第一转盘2和第二转盘3内均设置育磁铁的方式以外,也可以在第一转盘2内设置磁铁,而第二转盘3内设置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定律,第一转盘2转动时带动第二转盘3跟随转动。上述的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使第二转盘3停止转动的刹车机构。优选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块41,刹车机构具育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线盘02放出的导线01处于绷紧状态时,刹车机构处于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刹车块41远离第一转盘2;当线盘02放出的导线01处于松弛状态时,刹车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刹车块41贴紧第一转盘2。

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刹车机构通过利用导线01的张紧程度来控制是否刹车,当用导线的装置停止用导线时,导线01不再绷紧,导线01控制刹车机构对第一转盘2刹车,该种刹车机构结构简单,能自动反应且反应迅速。

进一步优选地,刹车机构还包括连杆42、第一引线轮44和连杆支撑座43,连杆支撑座43安装在支架1;刹车块41和第一引线轮44均安装在连杆42上,刹车块41靠近所述第一转盘2,第一引线轮44远离第一转盘2,连杆42的中部铰接在连杆支撑座43,连杆42的铰接点位于刹车块41与第一引线轮44之间;支架1设置育第二引线轮45,第二引线轮45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一引线轮44,从线盘02放出的导线01先从第一引线轮44的底部绕过后再绕至第二引线轮45,在该实施例中,当连杆42不受外力时,第一引线轮44下降,刹车块41上升。如图2所示,当用导线的装置正在使用导线01时,导线01不断地被拉出,同时导线01也处于绷紧的状态,处于绷紧状态的导线01把第一引线轮44往上提起,刹车块41下降并远离第一转盘2。如图3所示,当用导线的装置不使用导线01时,导线01地被停止拉出,导线01自然地松弛,导线01松弛后,导线01不再对第一引线轮44施加向上提的力,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引线轮44下降,刹车块41上升并贴紧第一转盘2,实现刹车。当用导线的装置再次使用导线01时,导线01又处于绷紧的状态,刹车解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盘2设置在支架1的上表面,第二转盘3设置在支架1的下表面,刹车块41位于第一转盘2的底部与支架1的上表面之间。这样,当刹车块41下降时,只会接触到支架1的上表面,不会接触到第二转盘3,不会阻碍第二转盘3的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42上设置育用于调节第一引线轮44的位置的位置调节机构。通过调节第一引线轮44在连杆42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根据杠杆原理,当第一引线轮44的位置越远离铰接点,在第一引线轮44由于重力的作用自然下降时,刹车块41抵顶第一转盘2的力就越大,刹车时刹车块41对第一转盘2的摩擦力也越大。优选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连杆42的滑槽421和滑动连接在滑槽421的滑块46,第一引线轮44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块46,在滑块46与滑槽421之间设置育用于锁定滑块46的位置的锁定结构422。该锁定结构422可优选采用螺杆螺母的配合,螺杆与滑块46连接,连杆42被夹在滑块46与螺母之间,拧松螺母后可调节滑块46的位置,滑块46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后,拧紧螺母,锁定滑块46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刹车块41朝向第一转盘2的一面设置育柔性刹车片411。采用柔性刹车片411能够增加摩擦,提高刹车效果,同时柔性刹车片411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刹车块41对第一转盘2造成硬性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机31通过皮带32带动第二转盘3转动。当然,也可是电机的输出轴直接与第二转盘3连接。上述的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