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2217发布日期:2018-06-19 19:4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件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升降机。



背景技术:

汽车轮轴是在轴管上安装有圆轮的结构,圆轮与轴管之间组合形成T型结构。在对轮轴进行性能的检测前,需要将轮轴搬运至检测台上,而由于轮轴重量较重,为了便于轮轴的搬运,常常需要使用升降机进行辅助搬运。现有升降机通常包括机台,机台上设有升降板,机台与升降板之间设有X型的支撑板,通过支撑板的往复转动,使升降板下降和抬升,以便于将轮轴放置于升降台上并进行抬升检测。但是现有升降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X型的支撑板结构不稳定,在转动时容易与机台之间打滑,使得升降板在升降的过程中无法稳定抬升,容易导致轮轴从升降板上滑落而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升降机,以实现升降板的稳定抬升,避免轮轴滑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升降机,包括机台,机台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板,机台上转动连接有立柱和竖轴,立柱连接有动力机构,立柱上设有主螺纹部,主螺纹部套设有配合的主滑套,主滑套固定连接在升降板上,升降板的侧部设有滑槽,立柱上还固定连接有第一伞齿轮,第一伞齿轮上啮合有第二伞齿轮,第二伞齿轮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转动连接在机台上,竖轴上铰接有圆柱状的摆头,摆头的侧部固定连接有支臂,支臂固定连接在转轴的弧形表面上,机台上还设有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风扇,风扇上连接有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内设有间隙配合的活塞,活塞与风扇之间的进风管上设有进风口,进风口靠近活塞,活塞上铰接有活塞杆,活塞杆远离活塞的一端铰接在竖轴上,出风管为伸缩管,出风管上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有管夹,出风管与滑槽连通,滑槽内滑动连接有倒L型的夹头。

本方案的原理是:实际应用时,当动力机构带动立柱转动时,立柱上的主螺纹部跟随转动,主滑套由于固定连接在升降板上,受升降板的限制无法跟随主螺纹部共同旋转,而是在主螺纹部上螺纹的推动作用下上移,从而将固定连接的升降板抬升,相比现有技术中使用X型支撑板的结构抬升升降板,利用主螺纹部的推动使主滑套带动升降板上升,主螺纹部对主滑套始终具有抵紧支撑作用,因此,能够防止主滑套与主螺纹部之间打滑,从而保证升降板得以稳定抬升,避免轮轴从升降板上滑落而造成安全隐患。

在立柱旋转的过程中,立柱上的第一伞齿轮跟随立柱旋转,并推动啮合的第二伞齿轮转动,第二伞齿轮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固定连接的支臂运动,使得支臂带动摆头运动。由于支臂是连接在摆头的侧部,因此摆头将在支臂的带动下发生旋转,从而带动铰接的竖轴往复旋转,与竖轴铰接的活塞杆因此得以发生摆动,从而往复推拉活塞,使活塞在进风管内往复滑动。进风口用于从外部向进风管内进风。当活塞向风扇移动时,活塞将由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向风扇推动,气流促使风扇发生转动,风扇转动而促使由出风管排出的风量变大。气流由出风管吹入滑槽后,吹动滑槽内的夹头沿滑槽滑动,夹头移动而夹紧在轮轴的圆轮上,从而将轮轴固定,保持轮轴的稳定抬升,避免轮轴滑落,同时便于轮轴的后续检测。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立柱上的主螺纹部推动主滑套滑动而实现升降板的抬升,主螺纹部与主滑套之间始终卡紧,能够避免打滑现象,使得升降板得以稳定抬升;2、通过立柱的旋转带动竖轴转动,从而往复推拉活塞而向风扇吹气,使得吹入滑槽内的气流量增大,利用较强的气流推动夹头实现对轮轴的自动夹紧固定,简化了操作步骤,且有效避免了轮轴滑落的危险。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立柱上还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上啮合有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设有辅助螺纹部,辅助螺纹部上螺纹的旋向与主螺纹部上螺纹的旋向相反,辅助螺纹部套设有辅助滑套,辅助滑套固定连接在升降板上。当立柱转动时,主动齿轮跟随转动,从而推动啮合的从动齿轮旋转,从动齿轮带动支撑杆转动,支撑杆上的辅助螺纹部跟随旋转而将套设的辅助滑套上推,辅助滑套配合主滑套共同将升降板上顶,保证升降板的稳定升降。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由于是相互啮合的,因此主动齿轮的旋转动力传递至从动齿轮上后,从动齿轮转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将辅助螺纹部与主螺纹部的螺纹旋向反向设置,能够保证辅助滑套与主滑套的共同上升与下降,从而实现升降板的稳定运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从动齿轮有两组,两组从动齿轮分别位于主动齿轮的左侧和右侧。两组从动齿轮同时配合主动齿轮运动,使得两组辅助滑套同时配合主滑套将升降板上推,保持升降板的平衡,利于升降板的稳定升降,防止轮轴滑落。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夹紧机构有两组,两组夹紧机构的夹头分别位于滑槽的左部和右部,且两个夹头的开口正对。两组夹紧机构同时将轮轴夹紧固定,防止轮轴受一组夹头的推动而在升降板上发生滑动,导致轮轴无法被有效夹紧。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两个夹头之间连接有弹簧。当两个夹头相互靠拢而将轮轴夹紧固定时,弹簧被压缩,当风力消失后,夹头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能够推动两个夹头自动复位。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滑槽的槽底设有充气管,出风管远离风扇的一端与充气管连通。当风扇由出风管向充气管充气时,充气管充气膨胀而挤压推动夹头,使夹头滑动而将轮轴夹紧,此时,膨胀的充气管阻挡夹头往回滑动,从而保持对轮轴的稳定夹持。当充气管排气后,充气管变瘪,此时夹头失去充气管的阻挡而能够轻易被滑动复位,便于夹头的移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升降板上设有定位轴。将轮轴放置于定位轴上能够对轮轴进行限位,防止轮轴从升降板上滑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台1、升降板2、定位轴3、滑槽4、充气管5、夹头6、弹簧7、立柱8、电机9、主滑套10、主动齿轮11、第一伞齿轮12、第二伞齿轮13、转轴14、竖轴15、摆头16、支臂17、从动齿轮18、支撑杆19、辅助滑套20、风扇21、进风管22、出风管23、活塞24、进风口25、管夹26。

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一种升降机,包括机台1,机台1上滑动连接有升降板2,升降板2上端设有一体的定位轴3,机台1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立柱8和竖轴15,立柱8下端用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9,立柱8上部设有主螺纹部,主螺纹部套设有配合的主滑套10,主滑套10焊接固定在升降板2上,升降板2的侧部设有滑槽4,立柱8上还键连接固定有第一伞齿轮12,第一伞齿轮12上啮合有第二伞齿轮13,第二伞齿轮13键连接固定有转轴14,转轴14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机台1上,竖轴15上端铰接有圆柱状的摆头16,摆头16的侧部焊接有支臂17,支臂17左端用螺钉固定连接在转轴14的弧形表面上。

立柱8上还键连接固定有主动齿轮11,主动齿轮11上啮合有两组从动齿轮18,两组从动齿轮18分别位于主动齿轮11的左侧和右侧,从动齿轮18均键连接固定有支撑杆19,支撑杆19上均设有辅助螺纹部,辅助螺纹部上螺纹的旋向均与主螺纹部上螺纹的旋向相反,辅助螺纹部均套设有辅助滑套20,辅助滑套20用螺钉固定在升降板2上。

机台1上还设有两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风扇21,风扇21上连接有进风管22和出风管23,进风管22内设有间隙配合的活塞24,活塞24与风扇21之间的进风管22上设有进风口25,进风口25靠近活塞24,活塞24上铰接有活塞杆,活塞杆右端铰接在竖轴15上,出风管23为伸缩管,出风管23上设有排气口,排气口设有管夹26,滑槽4的槽底设有充气管5,出风管23上端与充气管5连通,滑槽4内滑动连接有倒L型的夹头6,两个夹头6分别位于滑槽4的左部和右部,两个夹头6的开口正对,且通过弹簧7连接。

本实施例中,实际应用时,将轮轴上的圆轮置于升降板2上,定位轴3的上端依次穿过圆轮和轴管,由此,将轮轴定位在定位轴3上。启动电机9,电机9带动立柱8旋转,立柱8上的主螺纹部推动主滑套10上移,主滑套10将升降板2上推,使升降板2得以升高。立柱8转动而带动第一伞齿轮12转动,第一伞齿轮12推动啮合的第二伞齿轮13旋转,第二伞齿轮13带动转轴14转动,转轴14通过支臂17带动摆头16旋转,由于支臂17连接在摆头16的侧部,摆头16在跟随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竖轴15往复旋转,从而使铰接在竖轴15上的活塞杆摆动而拉动活塞24不断左右往复滑动。

当活塞24左移时,活塞24将进风口25进入的气流向风扇21推动,气流促使风扇21旋转,风扇21的转动产生更大的气流,气流由出风管23吹送至充气管5内,使充气管5充气膨胀,膨胀后的充气管5将夹头6向升降板2的中部推送,使得两个夹头6同时紧扣在轮轴的圆轮上而将轮轴夹持固定在升降板2上,防止轮轴滑落而造成安全事故,此时弹簧7被压缩。活塞24的持续往复滑动使得充气管5始终充气而呈膨胀状态,促使充气管5将夹头6向升降板2的中部抵紧,防止夹头6往回滑动而造成轮轴松动。

立柱8转动的同时,主动齿轮11跟随旋转,从动齿轮18受主动齿轮11的推动跟随转动,从而带动两根支撑杆19转动,支撑杆19上的辅助螺纹部将辅助滑套20上推,两个辅助滑套20辅助主滑套10共同将升降板2上推,从而保持升降板2的稳定移动,防止升降板2倾斜而影响轮轴的稳定升降。

将升降板2升高后,可对轮轴进行检测。当完成轮轴的检测后,电机9带动立柱8反向旋转,立柱8通过第一伞齿轮12和第二伞齿轮13促使支撑杆19反转,从而使主滑套10和两个辅助滑套20共同下移而将升降板2降下,便于将轮轴卸下。打开管夹26,充气管5内的气体由排气口排出,排气后的充气管5变瘪,两个夹头6失去充气管5的阻力作用而在弹簧7的弹性势能作用下分别向升降板2的左侧和右侧滑动,从而将轮轴释放,机构又进入下一个升降夹持循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