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0400发布日期:2019-07-03 05:0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



背景技术: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等。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现有的建筑机械中,吊升装置体积庞大,少量的重物起吊不便于使用,往往采用人力搬运,费时费力;另外现有小型吊车一般只有一个悬臂,这样当需要起吊较重物品时对悬臂的强度要求较大,使得悬臂的尺寸大,造成起吊车的体积大,不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包括车底板、车轮,所述车底板中部设有支撑座,所述这支撑座上端一侧上设有第一起吊臂,另一侧上设有第二起吊臂,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之间设有调节杆,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的起吊绳分别与卷筒相连接,所述卷筒与驱动电机相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在支撑座上对称布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杆为气缸或液压缸。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上的起吊绳在卷筒上交错布置。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与调节杆,这样使用时,将车底板通过车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在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的作用下实现对建筑设备进行起吊,并且通过调节杆来控制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之间的间距,这样两个起吊臂不仅提高了吊车起吊重量,同时降低了车体尺寸,操作方便,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底板;2.车轮;3.支撑座;4.第一起吊臂;5.第二起吊臂;6.调节杆;7.卷筒;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包括车底板1、车轮2,所述车底板1中部设有支撑座3,所述这支撑座3上端一侧上设有第一起吊臂4,另一侧上设有第二起吊臂5,其中所述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在支撑座3上对称布置。所述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之间设有调节杆6,其中所述调节杆6为气缸或液压缸,这样能够实现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之间间距调节。所述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的起吊绳分别与卷筒7相连接,所述卷筒7与驱动电机8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上的起吊绳在卷筒7上交错布置。

其具体实施方式为:这样使用时,将车底板1通过车轮2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在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的作用下实现对建筑设备进行起吊,并且通过调节杆6来控制第一起吊臂4、第二起吊臂5之间的间距,这样两个起吊臂不仅提高了吊车起吊重量,同时降低了车体尺寸,操作方便,实用性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手闸的建筑用手推车,包括车底板、车轮,所述车底板中部设有支撑座,所述这支撑座上端一侧上设有第一起吊臂,另一侧上设有第二起吊臂,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之间设有调节杆,所述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的起吊绳分别与卷筒相连接,所述卷筒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本发明使用时,将车底板通过车轮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此时在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的作用下实现对建筑设备进行起吊,并且通过调节杆来控制第一起吊臂、第二起吊臂之间的间距,这样两个起吊臂不仅提高了吊车起吊重量,同时降低了车体尺寸,操作方便,实用性好。

技术研发人员:王蔡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蔡浪
技术研发日:2017.12.14
技术公布日:2019.07.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