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9588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硅胶保护膜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硅胶保护膜的成品的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



背景技术:

硅胶保护膜是一款应用于保护电子产品的屏幕保护膜或键盘保护膜,其一般采用成型工艺制作,根据需要开具好模具后,使用油压机通过金属冲压而成。

硅胶保护膜加工成型后,为便于后续的组装环节,需要对硅胶保护膜进行整理,使硅胶保护膜整齐的堆叠在一起。现在生产商采用的方式是,借助传送带将加工成型后的硅胶保护膜沿传送路线输送,且沿传送带的传送路线配备有多名工人,工人或站或坐在传送带的一侧或两侧,相邻工人之间分隔有一定的间距,在硅胶保护膜随着传送带到达工人跟前时,工人从传送带上取下硅胶保护膜,并将它们整齐的堆叠在一起。

上述方式主要还是依赖人工的方式,而工人在长期的重复劳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态,从而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因此确有必要提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解决方案来替代现有的人工化操作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硅胶保护膜整理的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包括沿硅胶保护膜的传送路线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检测台和堆叠台;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方设有用于自所述第一传送带上取下硅胶保护膜并将其放置到所述第二传送带上的取放机械手机构;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方还设有用于自所述第二传送带上取下硅胶保护膜并将其放置到所述堆叠台上的调整机械手机构;所述检测台在垂直于硅胶保护膜的传送路线的方向上并排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探头,且多个所述探头在探测到硅胶保护膜通过其上方时输出第一信号;还包括

正反转控制电路,输入端与多个所述探头对应耦接以基于同一时刻输入的所述第一信号输出正转信号或反转信号;

调整控制电路,耦接于所述正反转控制电路以接收所述正转信号或反转信号并输出表示调整角度的调整信号;

驱动电路,耦接于所述调整控制电路以接收所述调整信号并响应于所述调整信号驱使所述调整机械手机构正转或反转所述调整角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放机械手机构把第一传送带上的硅胶保护膜放置到第二传送带上,调整机械手机构从第二传送带上取下硅胶保护膜并携带其停留在检测台的正上方,此时的硅胶保护膜若处于歪斜状态,即硅胶保护膜位于部分探头的上方,比如硅胶保护膜是位于自左向右的前三个探头的上方,那么正反转控制电路对应的三个输入端输入第一信号,此时正反转控制电路输出正转信号至调整控制电路;因该方案中的探头是均匀排布的,每一种探头覆盖情况即对应有一个正转或反转的调整角度,调整控制电路输出表示调整角度的调整信号至驱动电路,驱动电路控制调整机械手机构正转或反转调整角度;通过上述过程,能够完成对硅胶保护膜的调整工作,与现有主要依赖人工的方式相比,具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送带和所述堆叠台之间设有至少两个所述检测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后的检测台起到对在前调整进行再次检测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送带和所述堆叠台之间设有三个所述检测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个检测台能够实现三次检测和三次调整,具有使放置到堆叠台上的硅胶保护膜具有较高的齐整度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整机械手机构包括沿硅胶保护膜的传送路线设置的第一滑轨,嵌接在所述第一滑轨内的第一滑杆,驱动所述第一滑杆在所述第一滑轨内往复滑移的第一滑移驱动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杆的调整组件,以及受控于所述驱动电路以驱使所述调整组件旋转的旋转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移驱动组件驱动第一滑杆及调整组件沿第一滑轨往复滑移而实现将硅胶保护膜从第二传送带上输送到堆叠台上的目的;受控于驱动电路的旋转驱动组件驱动调整组件正转或反转调整角度,达到对歪斜的硅胶保护膜的调整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杆的转轴,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转轴的多个吸盘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吸盘手起到将硅胶保护膜从第二传送带上吸起并将其放置到堆叠台上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盘手为四个,且相邻两个所述吸盘手互呈9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硅胶保护膜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移驱动组件包括平行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滑杆固定连接的第一驱动皮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皮带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驱动皮带往复运动,固定连接于第一驱动皮带的第一滑杆在第一驱动皮带的带动下沿第一滑轨往复滑移,从而实现将硅胶保护膜从第二传送带输送到堆叠台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放机械手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方的第二滑轨,嵌接在所述第二滑轨内的第二滑杆,驱动所述第二滑杆在所述第二滑轨内往复滑移的第二滑移驱动组件,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杆且面向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以用于夹取硅胶保护膜的夹具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滑移驱动组件驱动第二滑杆及夹具手沿第二滑轨往复滑移,从而实现将硅胶保护膜自第一传送带输送到第二传送带上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夹具手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杆的固定板,滑移连接于所述固定板且并排设置的多个夹具,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夹具动作的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硅胶保护膜比较柔软,并排设置的多个夹具能够使硅胶保护膜的边沿各处受力较为均匀,从而不易发生弯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滑移驱动组件包括平行所述第二滑轨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滑杆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皮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皮带往复运动的第二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驱动电机驱动第二驱动皮带往复运动,固定连接于第二驱动皮带的第二滑杆在第二驱动皮带的带动下沿第二滑轨往复滑移,从而实现将硅胶保护膜从第一传送带输送到第一传动带上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设置在检测台上的多个探头能够在探测到硅胶保护膜通过其上方时输出第一信号,输入端耦接于探头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基于同一时刻输入端输入的第一信号,输出正转信号或反转信号至调整控制电路,调整控制电路接收正转或反转信号并输出表示调整角度的调整信号至驱动电路,驱动电路驱使调整机械手机构正转或反转调整角度,从而达到调整硅胶保护膜的目的;

其二,设置在第二传送带和堆叠台之间的三个检测台,具有增加检测次数和调整次数以提高硅胶保护膜的齐整度的优点;

其三,互呈90度设置的四个吸盘手,对硅胶保护膜具有较高的吸附作用;

其四,滑移连接于固定板且并排设置的多个夹具,使得硅胶保护膜的边沿各处受力较为均匀,不易发生弯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用以显示第二滑轨、第二驱动皮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4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用以显示第一滑轨、第一驱动皮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7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探头与正反转控制电路、调整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的电路连接关系图一;

图11是探头与正反转控制电路、调整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的电路连接关系图二;

图12是图10和图11的真值表一;

图13是图10和图11的真值表二;

图14是调整角度的确定示意图。

图中:1、第一传送带;2、第二传送带;3、检测台;4、堆叠台;5、下压架;6、第二固定架;7、第二滑轨;8、第二滑杆;9、第二驱动皮带;10、转轮;11、第二驱动电机;12、固定板;13、夹具;14、气缸;15、第一固定架;16、第一滑轨;17、第三固定架;18、第一滑杆;19、第一驱动皮带;20、第一驱动电机;21、旋转驱动电机;22、转轴;23、吸盘手;24、探头;25、正反转控制电路;26、调整控制电路;27、驱动电路;28、硅胶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全自动整料系统的双侧整理机构,包括沿硅胶保护膜28的传送路线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三个检测台3及堆叠台4。第一传送带1靠近第二传送带2的一端,即第一传送带1的出口端的两侧通过螺钉固定有与第一传送带1形成供硅胶保护膜28穿过的空隙的下压架5。因硅胶保护膜28比较柔软,所以硅胶保护膜28在到达第一传送带1的出口端时容易产生折叠,下压架5起到使硅胶保护膜28保持平整的作用。

第二传送带2相对于第一传送带1所在的一侧的另一侧放置有第二固定架6,如图4所示,第二固定架6朝向第一传送带1方向一体成型有第二滑轨7,且第二滑轨7的端部卡接在下压架5上。

如图6所示,第二滑轨7内嵌接有与第二滑轨7形成滑移连接的第二滑杆8,并且第二滑杆8上铆接有与第二滑轨7平行设置的第二驱动皮带9;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二滑轨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二滑轨7转动连接的转轮10,第二驱动皮带9套接在两个转轮10上。如图5所示,第二固定架6上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驱动电机11,位于第二固定架6所在端的转轮10套接于第二驱动电机11,并在第二驱动电机11的驱使下发生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驱动皮带9运动,第二滑杆8在第二驱动皮带9的带动下沿第二滑轨7滑移。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11的正反转,即可实现第二滑杆8在第二滑轨7内的往复滑移。如图2所示,第二滑杆8上面向第一传送带1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12,且固定板12面向第一传送带1的一侧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嵌接有多个夹具13;固定板12上还通过螺钉固定有气缸14,通过气缸14能够控制夹具13的开合动作。

通过第一传送带1传送的相邻硅胶保护膜28之间具有固定的时间间隔,当在前的硅胶保护膜28被输送到第一传送带1的出口端时,气缸14控制夹具13张开,在硅胶保护膜28进入到张开的夹具13内后,气缸14控制夹具13夹合;此时第二驱动电机11启动并发生正转,驱使第二驱动皮带9顺时针传动,第二滑杆8在第二驱动皮带9的带动下向着远离第一传送带1的方向运动;气缸14在第二滑杆8滑移到第二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的中部的上方时,控制夹具13张开,硅胶保护膜28失去夹具13的夹紧力,使其在夹具13跟随第二滑杆8滑移的过程中,从张开的夹具13内脱离,落至第二传送带2上。

在第二滑杆8滑移至第二滑轨7上远离第一传送带1的一端时,第二驱动电机11换向转动,即发生反转,同时驱使第二驱动皮带9逆时针传动,第二滑杆8在第二驱动皮带9的带动下向着靠近第一传送带1的方向滑移,第二驱动电机11在第二滑杆8滑移到第二滑轨7上靠近第一传送带1的一端时,即停止反转;此时在后传送的硅胶保护膜28进入到张开的夹具13内,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第二滑轨7的长度和时间上相邻传送的硅胶保护膜28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因此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电机11的转速,即可实现连续作业。

第二驱动电机11的转速和正、反转时长可通过第一单片机来实现,气缸14的控制也可通过第一单片机来实现;在第二驱动电机11的正转时长达到第二滑杆8到达第二传送带2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上方所需要的时间时,第一单片机即控制气缸14启动,使夹具13张开。同理,在第二驱动电机11停止反转的时长达到硅胶保护膜28自第一传送带1的出口端进入到夹具13内所需的时长时,第一单片机即控制气缸14启动,使夹具13夹合。

再回到图1,第二传送带2相对于第一传送带1所在一侧的另一侧还放置有第一固定架15,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架15朝向堆叠台4的方向一体成型有第一滑轨16,第一滑轨16的端部一体成型有平行于第一固定架15设置的第三固定架17;如图7所示,第一滑轨16内嵌接有与第一滑轨16形成滑移连接的第一滑杆18,并且第一滑杆18上铆接有平行于第一滑轨16设置的第一驱动皮带19;如图8和如图9所示,第一滑轨16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有转轮10,第一驱动皮带19套接在两个转轮10上;第一固定架15上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一驱动电机20,位于第一固定架15所在端的转轮10套接在第一驱动电机20的电机轴上,并在第一驱动电机20的驱使下发生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驱动皮带19运动,第一滑杆18在第一驱动皮带19的带动下沿第一滑轨16滑移。

如图3所示,第一滑杆18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有旋转驱动电机21,且旋转驱动电机21的电机轴穿过第一滑杆18,并套接有与其固定连接的转轴22;转轴22的端部焊接有四个相邻之间互呈90度的吸盘手23。

再回到图1,每个检测台3上并排安装有多个均匀排布的探头24,且位于同一个检测台3上的多个探头24的连线与硅胶保护膜28的传送路线垂直;另外,每个探头24对应有自己的编号;本实施例中的探头24采用的是红外发射接收一体机。在吸盘手23从第二传送带2上吸起硅胶保护膜28,并与第一滑杆18一道移动到第一个检测台3的正上方时,探头24向上发射红外线,若硅胶保护膜28位于探头24的上方,探头24即能够接收到由硅胶保护膜28反射的红外线。第二个检测台3和第三个检测台3的情况与第一检测台3的情况相同,在此即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的是探头24、正反转控制电路25、调整控制电路26和驱动电路27的电路连接关系图,为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施例中以五个探头24为例,但不仅限于五个探头24;另外,这里为便于理解和区分,将五个探头24分别编号为一号探头24、二号探头24、三号探头24、四号探头24和五号探头24。

一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一与门Y1的第一输入端,二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一与门Y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与门Y1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一非门N1的输入端,第一非门N1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五与门Y5的第二输入端,第五与门Y5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一号探头24的输出端,第五与门Y5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一输入端。

一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二与门Y2的第一输入端,三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二与门Y2的第二输入端,第二与门Y2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二非门N2的输入端,第二非门N2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六与门Y6的第二输入端,第六与门Y6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一与门Y1的输出端,第六与门Y6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二输入端。

一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三与门Y3的第一输入端,四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三与门Y3的第二输入端,第三与门Y3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三非门N3的输入端,第三非门N3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七与门Y7的第二输入端,第七与门Y7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二与门Y2的输出端,第七与门Y7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三输入端。

一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四与门Y4的第一输入端,五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四与门Y4的第二输入端,第四与门Y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四非门N4的输入端,第四非门N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八与门Y8的第二输入端,第八与门Y8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三与门N3的输出端,第八与门Y8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四输入端。

如图11所示,五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九与门Y9的第一输入端,四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九与门Y9的第二输入端,第九与门Y9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五非门N5的输入端,第五非门N5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二与门Y12的第二输入端,第十二与门Y12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五号探头24的输出端,第十二与门Y12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五输入端。

五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与门Y10的第一输入端,三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与门Y10的第二输入端,第十与门Y10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六非门N6的输入端,第六非门N6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三与门Y13的第二输入端,第十三与门Y13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九与门Y9的输出端,第十三与门Y13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六输入端。

五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一与门Y11的第一输入端,二号探头24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一与门Y11的第二输入端,第十一与门Y11的输出端耦接于第七非门N7的输入端,第七非门N7的输出端耦接于第十四与门Y14的第二输入端,第十四与门Y14的第一输入端耦接于第十与门Y10的输出端,第十四与门Y14的输出端耦接于驱动电路27的第七输入端。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仅有一号探头24输出第一信号时,第五与门Y5输出1;当一号探头24和二号探头24输出第一信号时,第一与门Y1输出1;当一号探头24、二号探头24和三号探头24输出第一信号时,第一与门Y1和第六与门Y6输出1;当一号探头24、二号探头24和三号探头24输出第一信号时,第一与门、第二与门Y2和第七与门Y7输出1;以此类推,即不再赘述。

如图14所示的是调整角度的确定方式,硅胶保护膜28的宽度是已知的,探头24是均匀分布的,并且相邻探头24之间的距离也是已知的,因此,调整角度的数值仅与输出第一信号的探头24个数有关。当然,探头24的分布密度越高,调整角度的精度越高。

依旧拿上述例子来说,驱动电路27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三输入端、第四输入端、第五输入端、第六输入端和第七输入端均分别独立耦接有时长控制部和转速控制部,通过对转速和运行时长的控制,达到正转和反转一定调整角度的目的。

这里的时长控制部和转速控制部可统一集成到第二单片机内,借助第二单片机内置的程序来实现。

另外,第一驱动电机20的控制电路也可集成到第二单片机内,使第一驱动电机20在吸盘手23到达第一个检测台3的正上方、第二检测台3的正上方和第三个检测台3的正上方时停止运行;并在旋转驱动电机21完成调整角度的旋转或驱动电路27的输入端均输入0时启动。

另外,第一驱动电机20在第一滑杆18滑移到第一滑轨16位于堆叠台4的上方的一端时,换向转动。

另外,吸盘手23的吸放动作也可以通过集成在第二单片机内的电路来实现,即在吸盘手23到达第二传送带2的预定位置时,吸附硅胶保护膜28;在吸盘手23到达堆叠台4的预定位置时,放下硅胶保护膜28。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路27虽然是以第二单片机为核心构成的,但利用第二单片机实现对旋转驱动电机21的转速和运行时长的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借助第二单片机内置有的程序即可实现。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对硅胶保护膜28自动整理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