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285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废处理环保领域的油泥干化净化处理过程中的油泥上料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有很多油田油泥处理项目现场,从油泥池向油泥处理装置上泥,多采用斗式装卸方式,如采用小型挖掘机从油泥池中挖泥在通过转臂将油泥卸到处理装置里。而斗式装载是开放式装卸,由于油泥的含液率比较高、流动性强,使得现场油泥抛洒情况严重,严重影响现场操作环境,并且油泥中的较轻组分会在油泥装卸过程中挥发出来,导致装置现场气味恶臭,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而且挥发出来的轻组分又属于易燃易爆介质,如果稍有不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另外,采用斗式装卸的油泥上料方式属于间断性上料,装卸间隔的变化对后续油泥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影响,专利申请人在前期的项目运行中发现,当油泥上料无法连续稳定时,会造成后续油泥干化净化处理装置经常性的堵塞而停机,严重地影响整套装置的连续运行。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进行了有益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由支脚进行安装固定并与地面呈斜坡状设置,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出泥口、轴箱、减速机、电机、无轴螺旋、盖板、U 型壳体、衬板、开放式进泥口、进料端封板和支座,所述支脚通过支座来固定和支撑输送装置,所述支座用于支撑和安装固定U型壳体,所述无轴螺旋安装在U型壳体内,并且所述无轴螺旋的上端依次通过轴箱、减速机与电机连接,所述电机通过减速机和轴箱带动无轴螺旋进行正、反旋转运动,所述衬板设置在U型壳体的内侧,用于防止无轴螺旋与U型壳体干磨,延长输送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出泥口设置在无轴螺旋的上端下侧位置且与输送装置下方的料斗相对,所述开放式进泥口设置在输送装置的下端,并且浸没在油泥池中,使得油泥靠自身重量及流动特性流入带衬板的U型壳体,并确保油泥在由电机和减速机以及轴箱驱动的无轴螺旋带动下沿U型壳体向上提升,并最终由出泥口排出装置落入料斗中;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安装在U型壳体上方,且盖板与U型壳体共同罩住无轴螺旋,用于防止油泥在输送过程中飞溅外漏;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端封板安装在输送装置的底部末端并固定在支座上,所述U型壳体、进料端封板和盖板的下端面共同构成输送装置的开放式进泥口,且无轴螺旋下端部分裸露在开放式进泥口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是一款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通过独特的开放式进泥口设计,可使得油泥自动流到螺旋输送装置内,将油泥相对密闭、且稳定连续地输送到下一级油泥干化净化处理装置,从而彻底避免了采用斗式上泥方式带来的装置稳定性差、操作环境恶劣及安全风险问题。并且当输送装置停机时,可将装置内的大部分油泥推回到油泥池,避免油泥因长期搁置板结而影响装置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向视图;

附图标记:1、出泥口;2、轴箱;3、减速机;4、电机;5、无轴螺旋;6、盖板;7、U型壳体;8、衬板;9、开放式进泥口;10、进料端封板;11、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整体结构参考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输送装置由支脚进行安装固定并与地面呈斜坡状设置,包括出泥口1、轴箱2、减速机3、电机4、无轴螺旋5、盖板6、U型壳体7、衬板8、开放式进泥口 9、进料端封板10、支座11。将输送装置的开放式进泥口9浸没在油泥池中,使得油泥靠自身重量及流动特性流入带衬板8的U型壳体7,并确保油泥在由电机4和减速机3以及轴箱2驱动的无轴螺旋5带动下沿U型壳体7向上提升,并最终由出泥口1排出装置。衬板8用于防止无轴螺旋5与U型壳体7干磨,延长输送装置的使用寿命。进料端封板10用于防止油泥在输送过程中向下流动而影响油泥输送效率。盖板6用于防止油泥在输送过程中飞溅外漏。支座11用于U型壳体的支撑及安装固定。

该油泥池专用进泥口浸没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对于含液率高、流动性好的油泥,直接将此下沉式无轴螺旋输送装置的开放式进泥口浸没在油泥池中,使得油泥自动流到螺旋输送装置内,再靠转到的无轴螺旋将油泥相对密闭、且稳定连续地输送到下一级油泥干化净化处理装置,从而彻底避免了采用斗式上泥方式带来的装置稳定性差、操作环境恶劣及安全风险问题。当输送装置需要停车时,可以利用无轴螺旋反转将U型壳体内的大部分污泥推回到油泥池,且U型壳体内残存的油泥同在油泥池内,不会因干化而板结在开放式进泥口附近,避免油泥因长期搁置板结而影响装置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