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2849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施工升降机,特别涉及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施工升降机又叫建筑用施工电梯,也可以成为室外电梯,工地提升吊笼。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载人载货施工机械,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的内外装修、桥梁、烟囱等建筑的施工。由于其独特的箱体结构让施工人员乘坐起来既舒适又安全。施工升降机在工地上通常是配合塔吊使用。一般的施工升降机载重量在1-10吨,运行速度为0-60m/min。施工升降机的种类很多,按运行方式分有:无对重和有对重两种;按控制方式分为手动控制式和自动控制式。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添加变频装置和PLC控制模块,另外还可以添加楼层呼叫装置和平层装置。

目前,传统施工升降机上围栏全周与升降机笼顶焊接,对于笼顶的排水,其采用的方案是在上围栏与笼顶的连接处单独留有出水孔。而这样的方案虽然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排水,但是排水的效果并不好,而且像这种施工用电梯,笼顶除了会有积水外,在施工过程中还会有灰尘或细小的砂砾掉落在笼顶上,这样就容易出现出水孔堵死现象,从而导致笼顶上的积水无法顺利排出,长时间积累后进而导致笼顶腐朽,也大大降低了施工升降机的寿命,影响施工升降机的安全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能够方便笼箱顶端积水、灰尘等杂物的排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该施工升降机包括一笼箱,该笼箱的顶端安装有顶板,所述笼箱其中两个相对的侧端分别具有一进料门、一出料门,且进料门与出料门相对设置,在笼箱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端分别具有一延伸至笼箱顶端的登梯、一延伸至笼箱顶端的固定架,所述笼箱的顶端设置有围板,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围板包括

一对设置在笼箱顶端并位于进料门及出料门上方的两个侧端上的围板A,所述围板A的底端与笼箱之间焊接固定;

一对设置在笼箱顶端并位于登梯一侧上方的围板B,该对围板B位于登梯的两端,所述围板B的一端与围板A的端部固定,另一端与登梯固定,且围板B的底端与笼箱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顶端与围板A的顶端相齐平;

一设置在笼箱顶端并位于固定架一侧上方的围板C,所述围板C的两端与围板A的端部固定,中部与固定架固定,且围板C的底端与笼箱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顶端与围板A的顶端相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笼箱的顶板自中心位置至围板B、围板C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从而使得顶板整体呈倒V字形。

进一步的,所述顶板的倾斜角度在0-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对围板与笼箱之间的连接进行改进,将围板拆分为围板A、围板B及围板C三部分,围板B、围板C与笼箱之间留有间隙,方便笼箱顶端的积水、灰尘、砂砾等杂物从该间隙中排出,方便清理,而围板A的底端仍与笼箱之间直接固定,避免积水、灰尘、砂砾等杂物从笼箱的进、出料门处排出。

对于围板B的设置,将其设计为分布在登梯的两侧,一方面方便人员从登梯处登上笼箱的顶板上,另一方面减小围板B的整体长度,保证围板B的固定强度;对于围板C的设置,其两端与围板A的端部固定,中部与固定架固定,通过这样的固定方式从而确保围板C的整体固定强度;将围板B与围板C的顶端均与围板A的顶端齐平,从而使得整体更加的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笼箱的顶板设计为倒V形状的倾斜结构,从而可方便笼箱顶端的积水分别从围板B、围板C与笼箱之间的间隙处流出;而对于顶板的倾斜角度的设计控制在0-5°这样的小范围内,使得顶板在倾斜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板的本身的结构形态,确保笼箱的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站立在笼箱的顶端进行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的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施工升降机用笼顶排水系统,该施工升降机包括一笼箱1,该笼箱1的顶端安装有顶板2,在笼箱1其中两个相对的侧端分别具有一进料门、一出料门,且进料门与出料门相对设置,在笼箱1的另外两个相对的侧端分别具有一延伸至笼箱1顶端的登梯3、一延伸至笼箱1顶端的固定架4,在笼箱1的顶端设置有围板。

围板包括

一对设置在笼箱1顶端并位于进料门及出料门上方的两个侧端上的围板A5,围板A5的底端与笼箱1之间焊接固定。

一对设置在笼箱1顶端并位于登梯3一侧上方的围板B6,如图2所示,该对围板B6位于登梯3的两端,围板B6的一端与围板A5的端部固定,围板B6的另一端与登梯3的侧端固定,且围板B6的底端与笼箱1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围板B6的顶端与围板A5的顶端相齐平,对于围板B6的设置,将其设计为分布在登梯3的两侧,一方面方便人员从登梯3处登上笼箱1的顶板2上,另一方面减小围板B6的整体长度,保证围板B6的固定强度。

一设置在笼箱1顶端并位于固定架4一侧上方的围板C7,围板C7的两端与围板A5的端部固定,围板C7的中部与固定架4固定,且围板C7的底端与笼箱1的顶端之间留有间隙,围板C7的顶端与围板A5的顶端相齐平,对于围板C7的设置,其两端与围板,5的端部固定,中部与固定架4固定,通过这样的固定方式从而确保围板C7的整体固定强度。

通过对围板与笼箱1之间的连接进行改进,将围板拆分为围板A5、围板B6及围板C7三部分,围板B6、围板C7与笼箱1之间留有间隙,方便笼箱1顶端的积水、灰尘、砂砾等杂物从该间隙中排出,方便清理,而围板A5的底端仍与笼箱1之间直接固定,避免积水、灰尘、砂砾等杂物从笼箱的进、出料门处排出,避免人员在从进、出料门处进出时上面有积水、灰尘或砂砾等杂物掉落,另外将围板B6与围板C7的顶端均与围板A5的顶端齐平,从而使得整体更加的美观。

笼箱1的顶板2自中心位置至围板B6、围板C7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从而使得顶板2整体呈倒V字形。通过将笼箱1的顶板2设计为倒V形状的倾斜结构,从而可方便笼箱1顶端的积水分别从围板B6、围板C7与笼箱之间的间隙处流出。

顶板2的倾斜角度在0-5°之间,对于顶板2的倾斜角度的设计控制在0-5°这样的小范围内,使得顶板2在倾斜的同时,又能够保证顶板2的本身的结构形态,确保笼箱1的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站立在顶板2上进行工作。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