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9485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及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储存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及容器。



背景技术:

由于储油罐经长期使用后,储油罐底部不可避免的积存一定量的沉积物,因此,为了恢复储油罐的容积,且满足储油罐检修需求,按照《油罐清洗安全技术规程》,储油罐在使用3年或5年后,可以使用机械清洗装置对储油罐底部积存的沉积物进行清洗。

目前采用的机械清洗装置,大都利用真空抽吸技术实现对储油罐进行清洗,具体实现过程可以是:通过真空泵抽吸储油罐内的气体,使储油罐内部形成负压环境,从而抽吸储油罐内的沉积物,并存储至容器中,比如,压力容器或常压容器。为了避免容器内部压力越来越大,该容器的顶部可以设有排气孔,并在排气孔上安装排气阀,以保证容器内部压力与外界环境压力的平衡。

然而,在机械清洗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随着容器内部沉积物液位的升高,极易产生沉积物从排气口外溢,从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亟需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在对储油罐进行清洗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容器内沉积物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沉积物从排气口外溢的现象发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及容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浮球和密封塞;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浮球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塞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上;

其中,所述浮球随着所述容器内液位的上升而上升,且在所述浮球的上升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与所述容器内顶面的连接点转动,当所述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固定的所述密封塞对所述容器的排气孔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溢流管;

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容器的排气孔连接,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容器内部,当所述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固定的所述密封塞对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进行密封。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盖板;

所述连接盖板固定于所述容器的内顶面,所述连接盖板设有开孔,所述溢流管穿过所述连接盖板上的开孔且与所述连接盖板固定连接,且所述溢流管穿过所述开孔的一端与所述容器的排气孔连接。

可选地,所述溢流管为直线型管,或者所述溢流管为带弯头且呈L型的管,且所述溢流管中带弯头的一端位于所述容器内部。

可选地,当所述溢流管为L型时,所述装置还包括支撑架和第二连接杆;

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容器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中未与所述浮球连接的一端活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有所述密封塞,且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溢流管的弯头位于所述支撑架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器的排气孔处,且所述压力传感器还与远端设备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排气孔处安装的排气阀内气体压力,并将检测到的压力发送给所述远端设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容器,所述容器内部设置有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浮球固定连接,且在第一连接杆上设置密封塞,在该容器内液位上升时带动该浮球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绕与该容器内顶面的连接点转动,当该容器内的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第一连接杆上固定的密封塞对该容器的排气孔进行密封,从而避免容器内液位过高时从排气孔外溢的现象,进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连接杆;11:容器的内顶面;12:容器的排气孔;2:浮球;3:密封塞;4:溢流管;5:连接盖板;6:支撑架;7:第二连接杆;8:压力传感器;9: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1、浮球2和密封塞3;

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11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杆1的另一端与浮球2固定连接,密封塞3固定于第一连接杆1上;

其中,浮球2随着容器内液位的上升而上升,且在浮球2的上升过程中,带动第一连接杆1绕与容器内顶面11的连接点转动,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的密封塞3对容器的排气孔12进行密封。

其中,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11的活动连接可以是基于销轴进行的铰接,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活动连接,只要可以满足容器内液位上升时,浮球2带动第一连接杆1绕与容器内顶面11的连接点转动就行。

其中,预设液位高度可以是人为设置的报警液位,也即是,当容器内的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为了避免容器内的沉积物从排气孔12外溢的现象,需要更换容器继续对储油罐内的沉积物进行清洗。

其中,密封塞3的外表面的面积可以大于排气孔12的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等于排气孔12的横截面的面积。如果密封塞3的外表面的面积大于排气孔12的横截面的面积,在密封塞3与排气孔12接触后,在容器内沉积物的浮力作用下,密封塞3可以与排气孔12紧密接触从而形成密封。如果密封塞3的外表面的面积等于排气孔12的横截面的面积,在密封塞3与排气孔12接触后,密封塞3在沉积物的浮力作用下被挤压进排气孔12从而形成密封。

进一步地,由于密封塞3为橡胶材料制作,容器顶壁为刚性材料,在密封塞3与容器顶壁上设置的排气孔12多次密封后,会对密封塞3产生一定的磨损,进而导致密封失效。因此,可以在排气孔12与密封塞3接触部位设置橡胶垫,减缓排气孔12对密封塞3的磨损。

需要说明的是,当预设液位高度较低时,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杆1可以是曲杆,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密封塞3的一段曲杆可以呈水平状,进而通过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的密封塞3可以对容器的排气孔12进行密封。当预设液位高度较高时,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杆1可以是直杆,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第一连接杆1呈水平状,为了实现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的密封塞3对容器排气孔12的密封,密封塞3的高度可以略大于浮球2的半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浮球固定连接,且在第一连接杆上设置密封塞,在该容器内液位上升时带动该浮球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绕与该容器内顶面的连接点转动,当该容器内的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第一连接杆上固定的密封塞对该容器的排气孔进行密封,从而避免容器内液位过高从排气孔外溢的现象,进而避免环境的污染。

当预设液位高度较低时,如果第一连接杆1为直杆,且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则密封塞3与容器的排气孔12之间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间距,导致密封塞3无法实现对容器的排气孔12的密封。因此,如图3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溢流管4;溢流管4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连接,溢流管4的另一端位于容器内部,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的密封塞3对溢流管4的另一端进行密封。

由于溢流管4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连接,溢流管4的另一端位于容器内部,在该容器内液位上升时带动该浮球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绕与该容器内顶面11的连接点转动,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密封塞3对溢流管4的另一端进行密封,从而实现对容器的排气孔12的密封,进而避免沉积物从容器的排气孔12外溢。

其中,如上述描述,密封塞3的外表面的面积可以大于溢流管4的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等于溢流管4的横截面的面积,且为了避免因密封塞3自身的磨损而导致与溢流管4的另一端之间的密封失效,可以在溢流管4的另一端的端口设置橡胶垫。

其中,溢流管4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且溢流管4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的接缝处做密封处理。

然而,将溢流管4的另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连接时,溢流管4与容器内顶面11的接触面积较小,导致容器内顶面11的局部作用力可能较大,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使容器产生疲劳破损,缩短容器使用寿命。因此,如图4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连接盖板5;连接盖板5固定于容器的内顶面11,连接盖板5设有开孔,溢流管4穿过连接盖板5上的开孔且与连接盖板5固定连接,且溢流管4穿过开孔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连接。

连接盖板5可以与容器的内顶面11固定连接,进而将溢流管4穿过连接盖板5上的开孔且固定于连接盖板5上,避免了容器的内顶面11因局部作用力较大而造成的疲劳破损,使溢流管4穿过开孔的一端与容器的排气孔12连接,对溢流管4与容器的排气孔12之间的缝隙起到了更好地密封作用。

其中,连接盖板5与容器的内顶面11可以采用多对螺栓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盖板5可以是方形、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通过密封塞3对溢流管4的另一端进行密封时,溢流管4的另一端的开口可以朝向容器内的沉积物,也可以朝向容器的侧壁,也即是,溢流管4可以为直线型管,或者溢流管4可以为带弯头且呈L型的管,且溢流管4中带弯头的一端位于容器内部。

当溢流管4为直线型管时,可以通过如上述描述的装置实现对容器的排气孔12的密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赘述。

当溢流管4为L型时,如图5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架6和第二连接杆7;支撑架6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11固定连接,支撑架6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中未与浮球2连接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7的另一端固定有密封塞3,且密封塞3与溢流管4的弯头位于支撑架6的同一侧。

由于溢流管4带有弯头的一端的开口朝向容器的侧壁,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第一连接杆1上固定的密封塞3的上表面与溢流管4带有弯头的一端的开口垂直,进而无法实现对溢流管4带有弯头的一端的密封,因此,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架6和第二连接杆7。

将支撑架6的一端与容器的内顶面11固定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中未于浮球2连接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垂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密封塞3,从而在容器内液位上升时,带动浮球2上升,进而带动第一连接杆1绕与支撑架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杆7绕第一连接杆1与支撑架6的连接点转动。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从而通过第二连接杆7上固定的密封塞3实现对溢流管4带有弯头的一端密封,进而实现对容器的排气口的密封。

当容器内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为了提醒操作人员更换容器,如图6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设置在容器的排气孔12处,且压力传感器还与远端设备连接,压力传感器8用于检测排气孔12处安装的排气阀9内气体压力,并将检测到的压力发送给远端设备。

压力传感器8将在排气阀9内检测到的气体的压力实时传输至远端设备,如果当前的压力与前一刻检测到的压力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则远端设备发出报警,以提醒操作人员需要更换当前容器。

其中,预设阈值可以是人为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溢流管的一端和容器的排气孔固定连接,溢流管的另一端位于容器内部,且溢流管的另一端带有弯头,并呈L型,支撑架的一端分别与容器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浮球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密封塞,在该容器内液位上升时带动该浮球上升,带动第一连接杆绕与支撑架的连接点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接杆绕与支撑架的连接点转动,当该容器内的液位上升至预设液位高度时,通过第二连接杆上固定的密封塞对溢流管的带有弯头的一端进行密封,从而实现对排气孔的密封,进而避免容器内液位过高从排气孔外溢的现象,避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内部可以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对容器内的液位进行监控的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