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741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雾化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美容用品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雾化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自身仪容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商业场合,或者是休闲约会中,妆容打扮变得十分重要,与衣着服饰共同构成用户的整体形象,对用户的魅力展示、形象保持有着关键的作用。

人们在整理仪容时,常常需要借助特定的用具用品,才能迅速方便地完成整理工作。为此,美容用品用具行业迅猛发展,其种类琳琅满目,对应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各类美容用具中,主要分为干湿两类。

一般地,膏状化妆品属于干式用品,液状化妆品属于湿式用品。目前的湿式用品,多采用雾化方式而使液体喷射形成喷雾。现有的雾化装置由于结构所限,对于不同的液体具有差异巨大的雾化效果,适应性较差。特别是,液态化妆品的粘度往往很大,现有的雾化装置难以实现雾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喷射装置,具有二次气压冲击作用,可雾化的液体粘度值范围很大,雾化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雾化喷射装置,具有压缩气源、分压部、储液部与喷射部:

所述压缩气源用于产生压缩气体,并将所述压缩气体输出至所述分压部;

所述分压部的输入端与所述压缩气源的输出端连通,并至少具有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

所述储液部具有进气端与出液端,所述进气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出液端与所述喷射部连接,所述进气端与所述出液端之间储有液体;

所述喷射部具有液体输入端、气体输入端与喷嘴,所述液体输入端与所述出液端连接,所述气体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喷嘴分别与所述液体输入端、所述气体输入端连通并用于使所述液体喷射并雾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进气端之间设有泄压部,所述泄压部用于泄除所述压缩气源关闭后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进气端之间的残余压缩气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泄压部为二位三通阀:

所述二位三通阀具有进气口、出气口与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气端连接,所述排气口与大气环境连接;当所述二位三通阀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缩气源具有用于产生所述压缩气体的气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液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所述进气端与所述出液端,所述出液端具有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一端深入于所述液体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液体输入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压部具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与第三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气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端设有调压阀和/或节流部而组成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端形成所述第二输出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射部具有隔流套与贯通流道,所述隔流套上具有贯通孔,所述隔流套设于所述贯通流道内而将所述贯通流道分隔为液流道与气流道,所述喷嘴通过所述液流道与所述液体输入端连接,并通过所述气流道与所述气体输入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嘴具有与所述隔流套相对的圆锥内表面,所述隔流套上与所述圆锥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具有多级圆台构造。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贯通孔为所述液流道,所述隔流套的外表面与所述贯通流道的内表面包围而成所述气流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喷射装置具有用于提供电能的供能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具有压缩气源、分压部、储液部与喷射部,分压部将压缩气源提供的压缩气体分为两路,一路用于驱动储液部内储存的液体流动至喷射部,并具有前置加压作用,另一路直接输出至喷射部,并对喷射部的液体进一步加压,驱动液体向外流动并雾化喷射,具有良好的雾化效果,且对粘度较大的液体亦具有十分突出的适应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气路连接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喷射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雾化喷射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第一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第二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导流板的第一分解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雾化喷射装置的导流板的第二分解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雾化喷射装置,0100-压缩气源,0200-分压部,0210-三通接头,0211-第一端,0212-第二端,0213-第三端,0220-调压阀,0230-第一输出端,0240-第二输出端,0300-储液部,0310-进气端,0320-出液端,0330-容纳腔,0400-喷射部,0410-喷嘴,0411-圆锥内表面,0420-隔流套,0421-贯通孔,0430-贯通流道,0440-液流道,0450-气流道,0500-泄压部,0510-二位三通阀,0520-机械三通阀,0521-阀芯,0530-进气口,0540-出气口,0550-排气口,0600-供能单元,0700-壳体,0710-壳本体,0711-开关部,0720-盖体,0730-导流板,0731-导流道,0732-第一端口,0733-第二端口,0734-第三端口,0735-第四端口,0736-限流口,0737-第五端口,0738-第六端口,0739-第七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雾化喷射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雾化喷射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但是,雾化喷射装置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雾化喷射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雾化喷射装置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结合参阅图1~3,雾化喷射装置1000具有压缩气源0100、分压部0200、储液部0300与喷射部0400,用于提供一种具有二次增压而改善雾化质量的喷射装置。雾化喷射装置1000的各部结构举其要者详述如下。

雾化喷射装置1000具有压缩气源0100,压缩气源0100用于产生压缩气体,并将压缩气体输出至分压部0200。具体地,在工作状态下,压缩气源0100持续生成压缩气体,压缩气体于高速流动中使液体分散成微小液滴,实现雾化过程。

压缩气源0100可以多种方式实现,如泵、空气压缩机,一般地,主要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优选地,压缩气源0100具有用于产生压缩气体的气泵。

具体地,气泵自大气环境中抽取空气,并对空气持续压缩而产生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具有所需的气压,于气路中流动并起到相应的驱动作用。气动方式具有洁净环保、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压缩气源0100尚具有气源处理器件,如空气过滤器、油雾分离器等,用于对压缩空气进行过滤洁净,以降低气路中的阻力,并避免对管路元件造成侵蚀损害。

雾化喷射装置1000还具有分压部0200,用于对压缩空气进行分路处置。其中,分压部0200的输入端与压缩气源0100的输出端连通,并至少具有第一输出端0230与第二输出端0240。

具体地,分压部0200接收源自压缩气源0100的压缩气体,将压缩气体分为两路而提供两次雾化的动力。其中,第一输出端0230用于输出第一路压缩气体,第二输出端0240用于输出第二路压缩气体。

分压部020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可同时实现双路输出的三通阀、由接头与阀元件组成的各类气路结构。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分压部0200具有三通接头0210,三通接头0210具有第一端0211、第二端0212与第三端0213,第一端0211与压缩气源010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端0212设有调压阀0220和/或节流部而组成第一输出端0230,第三端0213形成第二输出端0240。应当理解,第一端0211、第二端0212与第三端0213保持连通。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分压部0200可直接以三通接头0210实现,第二端0212与第三端0213均不设调压阀0220或节流部。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端0212与第三端0213分别设有调压阀0220和/或节流部。

其中,调压阀0220用于调节相应管路内的气体压力,使气压符合设计要求。在调压阀0220的调节下,储液部0300与喷射部0400可获得较佳的雾化气压,从而实现较佳的雾化效果。节流部用于改变气体的流道截面,使气体流量受到节制,并使气体压力下降而达到所需的压力范围。节流部可通过节流阀、节流孔等形式实现。

雾化喷射装置1000还具有储液部0300,储液部0300具有进气端0310与出液端0320,进气端0310与第一输出端0230连接,出液端0320与喷射部0400连接,进气端0310与出液端0320之间储有液体。

优选地,储液部0300具有容纳腔0330,容纳腔0330具有进气端0310与出液端0320,出液端0320具有管状结构,管状结构一端深入于液体内部,另一端与液体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容纳腔0330整体处于封闭状态,而可容纳液体。压缩气体自第一输出端0230而进入进气端0310,并挤压处于进气端0310与出液端0320之间的液体。液体受压而自出液端0320流出,特别地,由于出液端0320具有深入于液体内部的管状结构,可进一步增加出液端0320与液体的通流长度,改善出液端0320的出液效果与顺畅程度。

进一步强调,储液部0300的液体受到进气端0310的气压驱动,具有较强的喷射能力,较为顺畅地进入喷射部0400。区别于传统的液体自重驱动方式,储液部0300及出液通道不易发生堵塞,雾化喷射装置1000的使用得以保证。同时,当进气端0310的气压充足时,并具有一定的雾化作用,形成对液体的前置雾化,改善液体的雾化效果。

优选地,第一输出端0230与进气端0310之间设有泄压部0500,泄压部0500用于泄除压缩气源0100关闭后储液部0300的残余压缩气体。

具体地,于压缩气源0100关闭后,储液部0300尚残存一定的压缩气体。压缩气体若不及时排出,将继续进入进气端0310而压迫液体自出液端0320喷出,造成液体于喷射部0400的残留集聚或无规律喷射。泄压部0500可根据压缩气源0100的工作状态,及时泄除残余压缩气体,使储液部0300、喷射部0400与压缩气源0100同步停止。一并地,第一输出端0230与进气端0310之间的残余气体亦被排出。

泄压部0500可通过多种气路结构实现,一般地,泄压部0500根据压缩气源0100的启闭状态进行控制。例如,泄压部0500可通过电磁阀实现控制,控制单元根据压缩气源0100的启闭状态而向电磁阀发出控制信号,使电磁阀实现气路切换而及时泄气。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优选地,泄压部0500为二位三通阀0510。其中,二位三通阀0510具有进气口0530、出气口0540与排气口0550,进气口0530与第一输出端0230连接,出气口0540与进气端0310连接,排气口0550与大气环境连接。其中,二位三通阀0510包括机械式与电磁式控制形式。

当二位三通阀0510处于工作状态时,进气口0530与出气口0540连通。此时,压缩气源0100持续产生压缩气体,压缩气体经分压部0200的第一输出端0230而进入进气口0530,继而通过出气口0540而进入进气端0310,实现喷射气路的流通。

当二位三通阀0510停止工作时,进气口0530与排气口0550连通。此时,第一输出端0230与进气端0310之间的压缩气体经排气口0550流入大气环境,不致于在气路内发生气体滞留而引起负面影响。

雾化喷射装置1000还具有喷射部0400,喷射部0400具有液体输入端、气体输入端与喷嘴0410,液体输入端与出液端0320连接,气体输入端与第二输出端0240连接,喷嘴0410分别与液体输入端、气体输入端连通,用于使液体喷射并雾化。

具体地,喷射部0400用于实现气液混合及液体的雾化。一般地,液体的雾化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包括利用液体的射流效应而形成喷雾射流,或利用压缩气体而使液体分离形成微小液滴。在此,喷射部0400采用气液混合方式,于喷嘴0410处利用压缩气体的压力冲击,使液体实现分离而雾化,进一步利用喷嘴0410的流道收缩结构而实现射流效应,取得完善的雾化效果。

优选地,喷射部0400具有隔流套0420与贯通流道0430,隔流套0420上具有贯通孔0421,隔流套0420设于贯通流道0430内而将贯通流道0430分隔为液流道0440与气流道0450,喷嘴0410通过液流道0440与液体输入端连接,并通过气流道0450与气体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优选,喷嘴0410具有与隔流套0420相对的圆锥内表面0411,隔流套0420上与圆锥内表面0411相对的外表面具有多级圆台构造。具体地,在该构造下,喷嘴0410具有自内向外收缩的结构特性,流动空间急剧收缩,使液体与压缩气体的流动加速,并最终以射流效应而向外喷射,进一步增强雾化喷射效果。

液流道0440与气流道0450可因应实际应用而进行选择。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贯通孔0421为气流道0450,隔流套0420的外表面与贯通流道0430的内表面包围而成液流道0440。具体地,自出液端0320输出的液体经液体输入端进入液流道0440,并流至喷嘴0410。自第二输出端0240输出的压缩气体经气体输入端进入气流道0450,并随即流动至喷嘴0410。在压缩气体的带动下,液体持续流动而冲出喷嘴0410,并在压缩气体的冲击下分离雾化,实现雾化喷射作用。

雾化喷射装置1000可采用多种供能方式,如在固定方式下采用市电供电,在便携方式下采用便携式供能。优选地,雾化喷射装置1000具有用于提供电能的供能单元0600。具体地,供能单元0600可采用可充电电池,提供便携的供能方式,使雾化喷射装置1000可供用户随身携带。

实施例2

以下以一个实际应用的产品为例,介绍一种采用便携式结构的雾化喷射装置1000。

请结合参阅图1及图4~7,雾化喷射装置1000具有壳体0700,壳体0700包括壳本体0710与盖体0720,壳本体0710用于容纳雾化喷射装置1000的主要功能部件,盖体0720可拆卸地安装于壳本体0710上,用于对喷射部0400形成保护。

具体地,壳本体0710内部分别设置压缩气源0100、分压部0200、储液部0300、喷射部0400、泄压部0500与供能单元0600。壳本体0710上并设有开关部0711,开关部0711用于供用户进行启闭操作。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开关部0711为按键,当用户按压闭合开关部0711时,供能单元0600与各部电性接通,使雾化喷射装置1000得以工作;当用户按压打开开关部0711时,供能单元0600与各部电性断开,使雾化喷射装置1000停止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部0711尚可采用薄膜开关、指纹识别、语音识别等控制方式。在此,压缩气源0100采用气泵形式,储液部0300采用液体罐形式,供能单元0600采用电池形式。

请结合参阅图4及图8~9,壳本体0710内部设有导流板0730,导流板0730内部设有多个导流道0731及相应的通流端口。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导流板0730由上下压板压合而成,上下压板包围而成导流道0731。导流道0731分别通过通流端口连接压缩气源0100、储液部0300、喷射部0400与泄压部0500,于此导流道0731并起到分压部0200的作用,亦即压缩气源0100通过不同的导流道0731分别与储液部0300、喷射部0400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5~7,其中,通流端口包括第一端口0732、第二端口0733、第三端口0734、第四端口0735、第五端口0737、第六端口0738与限流口0736。第一端口0732与压缩气源0100的输出端连接,并与第二端口0733连通,第二端口0733与第三端口0734连通,第三端口0734进一步连接至喷射部0400的气体输入端。

限流口0736与第一端口0732连通,相较于第一端口0732,限流口0736具有较小的通流面与通流直径,对压缩气体起到限流作用而降低导流道0731内的气压。换言之,限流口0736在此充当节流部的作用,属于节流孔的一种实现形式。限流口0736并与第四端口0735连通,第四端口0735与泄压部0500保持连通。两相对比下,喷射部0400的气体输入端的气压较高,而泄压部0500的气压较低,形成高低压分布。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泄压部0500采用机械三通阀0520的结构形式。机械三通阀0520的进气口0530与第四端口0735连通,出气口0540与第五端口0737连通,第五端口0737进一步连接至储液部0300。同时,机械三通阀0520具有阀芯0521,阀芯0521与开关部0711保持连接,并随开关部0711一体运动。

当开关部0711闭合时,阀芯0521打开使进气口0530与出气口0540连通,实现气体传输;当开关部0711打开时,阀芯0521关闭使进气口0530与出气口0540断开,进气口0530与出气口0540之间的残余气体经阀芯0521与机械三通阀0520的阀体之间的间隙排出,避免气体聚集。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储液部0300采用储液瓶结构。储液部0300的进气端0310与第五端口0737连通,出液端0320与第六端口0738连通,第六端口0738通过导流道0731而与第七端口0739,第七端口0739进一步与喷射部0400的液体输入端连通。进气端0310与出液端0320之间储存液体,在压缩气体的挤压下而向外输出。由于压缩气体的存在,即使是粘度较大的液体亦可顺利地输出至喷射部0400,并具有前置加压作用,以便最终实现雾化喷射。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