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466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石传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带,又称运输带,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输送距离较短、输送量较小的场合。皮带输送机在农业、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中广泛用于输送各种固体块状和粉料状物料或成件物品,输送带能连续化、高效率、大倾角运输,输送带操作安全,输送带使用简便,维修容易,运费低廉,并能缩短运输距离, 降低工程造价,节省人力物力。

如公告号为202765685U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大米传送机的传送装置,它由支架、传送带组成;传送带安装支架的上部。

在实际使用当中,多种不同的规格的砂石均需要经过同一传送带输送,输送后需要对不同规格的砂石进行分类,仅使用传送带,需要改变传送带的位置才能实现分类,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实现了对砂石进行分类传送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一端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收料箱、第二收料箱,所述输送带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输送带上的物品的收集箱,所述收集箱下方设置有连通第一收料箱与收集箱的第一出料管,所述收集箱下方设置有连通第二收料箱与收集箱的第二出料管,所述收集箱内转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连有用于启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的阀片,所述收集箱外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一电机上设置有驱动第一电机转动的启闭电路,所述启闭电路包括:

开关电路,包括,

第七电阻,耦接于直流电,

第八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另一端接地;

按钮开关,设置在支架靠近地面的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与第八电阻的连接点;

预设电路,包括,

第五电阻,耦接于直流电;

第六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另一端接地;

比较电路,包括,

比较器,正相端耦接于按钮开关,反相端耦接于第五电阻与第六电阻的连接点,输出端输出比较信号,所述按钮开关闭合时,比较器发射高电平,所述按钮开关断开时,比较器发射低电平;

控时电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并输出控制第一电机工作预设时长的控时信号;

正转电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并控制正转电路的通断;还耦接于控时电路以接收控时信号并控制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量;

反转电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并控制反转电路的通断;还耦接于控时电路以接收控时信号并控制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石通过输送带,落入收集箱内,通过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流出,砂石通过第一出料管流出后落入到第一收料箱内,砂石通过第二出料管流出后落入到第二收料箱内,通过阀片控制关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从而达到分类收集传送带上落下的不同规格的砂石的效果;由于收集箱设置在高处,不方便调节,通过启闭电路中的按钮开关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量,从而驱动阀片关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从而方便工作人员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正转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部,串接于正转电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响应于比较信号并控制正转电路的通断。

第二开关部,串联于第一开关部,耦接于控时电路以响应于控制信号并控制正转电路的通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开关部与第二开关部的配合,控制正转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机是否正转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转电路包括,

第三开关部,串接于反转电路,耦接于控时电路以响应于控制信号并控制反转电路的通断;

第四开关部,串联于第三开关部,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响应于比较信号并控制反转电路的通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开关部与第四开关部的配合,控制反转电路的通断,从而实现对第一电机是否反转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时电路包括,

信号延迟器,输入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

非门,输入端耦接于信号延迟器的输出端;

异或非门,一个输入端耦接于非门的输出端,另一个输入端耦接于比较器输出端与信号延迟器的输入端的连接点;输出端输出控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比较器发射信号发射变化时,信号延迟器延迟信号的时间为第一电机工作的时间,通过信号延迟器来控制第一电机工作的时间,从而控制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量,从而控制阀片启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穿设出收集箱外,所述转动轴上固连有蜗轮,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上固连有与蜗轮配合的蜗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电机驱动蜗杆转动,通过蜗杆与蜗轮的配合,使转动轴转动,在转动轴转动之后,蜗轮蜗杆之间具有限位的作用,从而减小阀片在砂石的冲击下发生转动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蜗轮和蜗杆外套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与收集箱通过螺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壳对蜗轮蜗杆进行保护,减小砂石或粉尘进入蜗轮蜗杆之中的概率,从而减小蜗轮蜗杆发生卡死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送带设置有收集箱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距输送带近的一端高于导向面距输送带远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石从输送带掉落至收集箱内的过程中,通过倾斜的导向面的作用,对砂石进行导向作用,从而减小砂石掉落至收集箱外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箱侧面固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固连有穿设入收集箱内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固连有搅拌叶,所述搅拌叶绕驱动轴的轴线呈螺旋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石通过收集箱落下的过程中,可能会在收集箱内发生堵塞,通过第二电机输出轴的转动,驱动搅拌叶对收集箱内的砂石进行搅动,从而减小砂石堵塞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砂石通过输送带,落入收集箱内,通过阀片控制关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从而达到分类收集传送带上落下的不同规格的砂石的效果。通过启闭电路中的按钮开关控制第一电机的转动量,从而驱动阀片关闭第一出料管或第二出料管,从而方便工作人员的调节。在转动轴转动之后,蜗轮蜗杆之间具有限位的作用,从而减小阀片在砂石的冲击下发生转动的概率。搅拌叶对收集箱内的砂石进行搅动,从而减小砂石堵塞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收集箱的剖视图;

图5为启闭电路的电路图,具体涉及开关电路、预设电路、比较电路、控时电路、正转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启闭电路的电路图,具体涉及反转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支架;2、输送带;3、第一收料箱;4、第二收料箱;5、收集箱;6、第一出料管;7、第二出料管;8、导向面;9、转动轴;10、阀片;11、蜗轮;12、蜗杆;13、第一电机;14、保护壳;15、螺栓;16、第二电机;17、驱动杆;18、搅拌叶;19、按钮开关;100、启闭电路;101、开关电路;102、预设电路;103、第四开关部;104、控时电路;105、正转电路;106、第一开关部;107、第二开关部;108、反转电路;109、第三开关部;110、比较电路;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三极管;Q4第四三极管;KM1、第一继电器;KM2、第二继电器;A、比较器;E、信号延迟器;F、非门;X、异或非门;S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2、第二常开触点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砂石分类传送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1,设置在支架1上的输送带2,输送带2一端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收料箱3、第二收料箱4,输送带2一端设置有用于收集输送带2上的物品的收集箱5。

如图2所示:收集箱5下方设置有连通第一收料箱3与收集箱5的第一出料管6,收集箱5下方设置有连通第二收料箱4与收集箱5的第二出料管7,输送带2设置有收集箱5的一端设置有倾斜的导向面8,导向面8距输送带2近的一端高于导向面8距输送带2远的一端。

如图2所示:收集箱5内转动设置有转动轴9,转动轴9穿设出收集箱5外,转动轴9上固连有用于启闭第一出料管6或第二出料管7的阀片10(如图4所示),阀片10初始状态时,阀片10使第一出料管6关闭,阀片10使第二出料管7关闭。

如图2所示:转动轴9上固连有蜗轮11,收集箱5外设置有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输出轴上固连有与蜗轮11啮合的蜗杆12。蜗轮11和蜗杆12外套设有保护壳14,保护壳14与收集箱5通过螺栓15(如图3所示)连接。

如图2所示:收集箱5侧面固设有第二电机16,第二电机16输出轴固连有穿设入收集箱5内的驱动杆17,驱动杆17上固连有搅拌叶18,搅拌叶18绕驱动轴的轴线呈螺旋设置。

如图5和6所示:第一电机13上设置有驱动第一电机13转动的启闭电路100,启闭电路100包括:开关电路101、预设电路102、耦接于开关电路101和预设电路102的比较电路110、耦接于比较电路110的控时电路104、耦接于比较电路110和控时电路104的正转电路105、耦接于比较电路110和控时电路104的反转电路108。

如图5所示:开关电路101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设置在支架1靠近地面的一端的按钮开关19(如图2所示),按钮开关19初始状态为闭合状态,由于输送带2设置在高的地方,通过按钮开关19方便调节。

如图5所示:第七电阻R7的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耦接于第八电阻R8,第八电阻R8接地。按钮开关19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R7与第八电阻R8的连接点。

如图5所示:预设电路102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电阻R5的一点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第六电阻R6,第六电阻R6接地。

如图5所示:比较电路110包括比较器A。比较器A的正相端耦接于按钮开关19,比较器A的反相端耦接于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的连接点,比较器A的输出端输出比较信号,按钮开关19闭合时,比较器A发射高电平,按钮开关19断开时,比较器A发射低电平。

如图5所示:控时电路104包括信号延迟器E,信号延迟器E的输入端耦接于比较器A输出端以接收比较信号,信号延迟器E的输出端耦接于非门F输入端;非门F的输出端耦接于异或非门X的一个输入端;异或非门X的另一个输入端耦接于比较器A输出端与信号延迟器E的输入端的连接点以接收比较信号,异或非门X的输出端输出控时信号,控时信号控制第一电机13工作时间,从而控制第一电机13输出轴的转动量,从而控制阀片10启闭第一出料管6或第二出料管7。

如图5所示:正转电路105包括第一开关部106、第二开关部107、第四电阻R4、第一二极管D1,第一开关部106为第一三极管Q1,第二开关部107为第二三极管Q2。

如图5所示:第一三极管Q1基极耦接于第三电阻R3,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耦接于比较器A输出端与信号延迟器E的输入端的连接点以接收比较信号,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第三电阻R3耦接于异或非门X的输出端以使第一三极管Q1接收控时信号。

如图5所示:第一继电器KM1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继电器KM1包括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一端耦接于电源,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2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电机13以控制第一电机13输出轴正转。第四电阻R4一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的连接点,第四电阻R4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发射极与地的连接点。第一二极管D1阳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与第二三极管Q3集电极连接点,第一二极管D1阴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与直流电连接点。

如图6所示:反转电路108包括第三开关部109、第四开关部103、第二电阻R2、第二二极管D2,第四开关部103为第四三极管Q4,第三开关部109为第三三极管Q3。

如图6所示:第四三极管Q4基极耦接于第一电阻R1,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耦接于比较器A输出端与信号延迟器E的输入端的连接点以接收比较信号,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一电阻R1耦接于异或非门X的输出端以使第四三极管Q4接收控时信号。

如图6所示:第二继电器KM2耦接于直流电,第二继电器KM2包括第二常开触点开关S2,第二常开触点开关S2一端耦接于电源,第二常开触点开关S2的另一端耦接于第一电机13以控制第一电机13反转。第二电阻R2一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第四三极管Q4基极的连接点,第二电阻R2另一端耦接于第四三极管Q4发射极与地的连接点。第二二极管D2阳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第三三极管Q3发射极连接点,第二二极管D2阴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直流电连接点。

工作原理:当按钮开关19从闭合到断开时,比较器A输出的电平从高电平转变成低电平,低电平经过信号延迟器E的延迟,又经过非门F,使异或非门X的两个输入端同时为低电平,从而使异或非门X输出高电平,且异或非门X发出高电平的时间为信号延迟器E延迟信号的时间。

比较器A的低电平使第三三极管Q3导通,比较器A的低电平使二三极管关闭,从而使反转电路108工作,控时电路104发射的一定时间的高电平,使第二继电器KM2工作,反转电路108使第一电机13输出轴反转,通过蜗轮11蜗杆12,使阀片10将第二出料管7关闭,阀片10使第一出料管6打开,从而使输送带2上落下的砂石落入到第一收料箱3内。

当按钮开关19从断开到闭合时,比较器A发射高电平,比较器A的高电平使正转电路105导通,控时电路104发射一定时间的高电平,使第一继电器KM1工作,从而使第一电机13输出轴正转,通过蜗轮11蜗杆12,使阀片10将第一出料管6关闭,阀片10使第二出料管7打开。从而使输送带2上落下的砂石落入到第二收料箱4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