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2281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用软管包装的日常生活用品、化妆品和药品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洗面奶、牙膏、药膏等。在制药、日化、化妆品等生产行业中,需要将各种糊状、膏状、粘度流体等物料顺利准确地注入软管中进行包装。然而,现有的软管包装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大都无法实现对软管的一次性灌装及包装,从而导致且其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相对较低。为了完成此项包装工作,需要一种集灌装和封尾包装为一体的全自动化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以解决现有的软管包装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大都无法实现对软管的一次性灌装及包装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高的软管灌装封尾机,该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机台和位于机台上方的转盘,所述转盘设有软管定位座,所述机台一侧设有自动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软管输送至所述软管定位座内,所述转盘与所述分割器连接,所述转盘带动所述软管定位座依次经过设于所述软管定位座正上方的用于灌装所述原料至所述软管内的灌装装置、用于加热软化所述软管尾部的加热装置、用于封装所述软管尾部的封尾装置、用于切除所述软管尾部废料的切尾装置及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软管输送至成品放置区的自动下料装置,完成软管的自动灌装及封尾。

优选地,所述转盘上方、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转盘通过支柱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沿所述转盘转动方向依次设有加热装置、封尾装置、切尾装置及自动下料装置。

优选地,所述自动上料装置包括软管仓、进料槽和翻转治具,所述软管仓和进料槽分别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方,所述软管仓和进料槽固定连接且倾斜设置,所述翻转治具与所述凸轮连杆连接、用于将所述软管放置于所述软管定位座内。

优选地,所述软管仓还包括设于其底部的第一气缸及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的供料推板,用于推送所述软管至所述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一侧设有第二气缸及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的供料压板,用于推送所述软管至所述翻转治具上。

优选地,所述软管灌装封尾机还包括扩口装置,所述扩口装置位于所述自动上料装置和所述灌装装置之间,所述扩口装置包括第一扩口机构及与所述第一扩口机构结构相同的第二扩口机构,所述第一扩口机构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扩口机构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扩口机构包括压头杆和压头,所述压头杆与所述压头连接,所述压头外径与所述软管直径相适应。

优选地,所述软管灌装封尾机还包括校位装置,所述校位装置包括色标光电眼、顶升机构和伺服电机,用于校准所述软管的位置,所述色标光电眼用于检测所述软管上设有的色标,所述顶升机构分别与所述软管定位座和伺服电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灌装装置设于所述机台上、并位于所述扩口装置和所述加热装置之间,所述灌装装置包括料筒、驱动机构及灌料机构,用于将料筒中的原料灌装至所述软管内,所述料筒和驱动机构分别与所述三通阀连接,所述灌料机构固定于所述驱动机构一侧并位于所述软管定位座正上方。

优选地,所述封尾装置包括热封机构和冷封机构,所述热封机构包括第一热封组件及与所述第一热封组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热封组件,所述第一热封组件与所述第二热封组件相配作、用于封装所述软管,所述冷封机构包括第一冷封组件及与所述第一冷封组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冷封组件,所述第一冷封组件与所述第二冷封组件相配作、用于冷却并封装所述软管。

优选地,所述切尾装置包括切尾组件及与其连接的废料槽,所述废料槽用于将所述软管的废料输送至废料放置区,所述切尾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切尾组件、与所述第一切尾组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切尾组件,所述第一切尾组件与所述第二切尾组件相配作、用于切除所述软管尾端的废料,所述第一切尾组件包括第一切料夹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切刀与所述第一切料夹连接,所述第二切尾组件包括第二切料夹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切刀与所述第二切料夹连接。

优选地,所述自动下料装置包括下料组件和下料槽,所述下料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且位于所述软管定位座的正上方,所述下料槽通过第三支架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方,所述下料槽与所述转盘接触,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软管输送至成品放置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包括自动上料装置、灌装装置、加热装置、封尾装置、切尾装置及自动下料装置的软管灌装封尾机,解决现有的软管包装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大都无法实现对软管的一次性灌装及包装,使得具有该结构的软管包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其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亦得到大幅度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的转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自动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校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灌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热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冷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切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的自动下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软管灌装封尾机,包括机台100和转盘 200,转盘200包括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软管定位座210,并位于机台100的上方。机台100的一侧设有自动上料装置300,用于将软管220输送至设于转盘200上的软管定位座210内。转盘200与分割器(图未示)连接,分割器带动转盘200转动,转盘200带动软管定位座210转动,使得软管定位座210依次经过设于其正上方的用于灌装原料至软管220内的灌装装置500、用于加热软化软管220尾部的加热装置600、用于封装软管220尾部的封尾装置700、用于切除软管220尾部废料的切尾装置800及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软管220输送至成品放置区的自动下料装置90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包括自动上料装置300、灌装装置500、加热装置600、封尾装置700、切尾装置800及自动下料装置900的软管灌装封尾机,解决现有的软管包装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大都无法实现对软管220的一次性灌装及包装,使得具有该结构的软管包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其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亦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盘200的上方、由下至上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座230和第二固定座240。第二固定座240与所述第一固定座230连接,第一固定座230与转盘200通过支柱连接。第一固定座230上沿转盘200转动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加热软化软管220尾部的加热装置600、用于封装软管220 尾部的封尾装置700、用于切除软管220尾部废料的切尾装置800及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软管220输送至成品放置区的自动下料装置9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自动上料装置300包括有用于放置软管220的软管仓310、进料槽320及翻转治具330。软管仓310和进料槽320分别通过第一支架340和第二支架350设置在机台100的上方,软管仓310和进料槽 320固定连接并且倾斜设置。翻转治具330与凸轮连杆连接,用于将软管220放置到软管定位座210内。软管220位于软管仓310内,当软管灌装封尾机工作时,软管仓310一侧设有的挡板上升,由于软管仓310与进料槽320倾斜设置,相对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因此,软管220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软管仓 310内依次进入到与软管仓310连接的进料槽320内,并进入到位于进料槽320 下方的翻转治具330上,从而完成软管的自动输送,提高软管包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软管仓310还包括设于其底部的第一气缸 311及与第一气缸311连接的供料推板312,第一气缸311带动供料推板312沿软管220运动方向移动,从而推动软管220至进料槽320内。进料槽320的一侧设有第二气缸321及与第二气缸321连接的供料压板322,第二气缸321及供料压板322均位于进料槽320的上方,当软管220自软管仓310进入到进料槽320后,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气缸321带动与第二气缸321连接的供料压板322向下运动,使得软管220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翻转治具330上,从而完成软管的自动输送。

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软管灌装封尾机还包括有扩口装置110,扩口装置110位于自动上料装置300和灌装装置500之间。扩口装置110包括第一扩口机构111及与第一扩口机构111结构相同的第二扩口机构112。第一扩口机构设于第一固定座230上,用于对软管定位座210内的软管220的中下部进行扩口。第二扩口机构112设于第二固定座240上,用于对软管定位座210内的软管220的中上部进行扩口,第二扩口机构112包括压头杆112a和压头112b,压头杆112a与压头112b连接,且压头112b的外径与软管220的直径相适应。软管灌装封尾机工作时,装有软管220的软管定位座在转盘200的转动下依次经过位于转盘200正上方的扩口装置110,设于第一固定座230上的第一扩口机构111 及设于第二固定座240上的第二扩口机构112分别对软管220进行扩口处理,以便在软管定位座210进入到灌装装置500时,使得灌装装置500能够更加顺利的将原料灌装至软管2内,完成原料的自动灌装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软管包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软管灌装封尾机还包括有校位装置120,校位装置120包括有色标光电眼121(图未示)、顶升机构122和伺服电机123,用于校准软管220的位置。色标光电眼121用于检测软管220上设有的色标,顶升机构122分别与软管定位座210和伺服电机400连接。伺服电机400设于机架底部,包括有固定板410和固定杆420,固定板410和固定杆420相配作,用于固定伺服电机400。转盘200在伺服电机400的驱动下,转动至位于其正上方的校位装置120处,此时,色标光电眼121对软管定位座210内放置的软管220尾部设有的色标进行检测。若软管220位于指定的位置处,则色标光电眼121能够检测到相应的信号,使软管定位座210进入到下一个工位;若软管220没有位于指定的位置处,则色标光电眼121检测不到相应的信号,此时,伺服电机400驱动顶升机构122工作,使得软管220位于指定的位置处,进而使得软管定位座210进入到下一个工位。通过设有的校位装置120,保证软管220 在加工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完成生产日期的印刷及打码等工序,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及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灌装装置500设于机台100上、并位于扩口装置110 和加热装置600之间。灌装装置500包括料筒510、驱动机构520及灌料机构530,料筒510、驱动机构520及灌料机构530相互配作,用于将料筒510中的原料灌装至软管220内。料筒510和驱动机构520分别与三通阀540连接,灌料机构530 固定于驱动机构520的一侧并位于软管定位座210的正上方。装有软管220的软管定位座210在伺服电机400的驱动下,转动至灌装装置500的正下方,驱动机构520驱动与其配作的活塞(图未示)及活塞泵筒(图未示)运动,从而控制三通阀540的开关,使得料筒510中装有的原料进入到活塞泵筒中,再通过设于驱动机构520一侧并位于软管定位座210正上方的灌料机构,完成对软管220 原料的灌装。

参见图6至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封尾装置700包括有热封机构 710和冷封机构720。热封机构710包括有第一热封组件711及与第一热封组件 711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热封组件712,第一热封组件711与第二热封组件712相互配作、用于封装软管220。当装有原料的软管220经加热装置600 加热软化后,转盘200转动,带动该软管220至封尾装置700的正下方。首先,热封机构710的第一热封组件711及第二热封组件712通过设有的第一热封夹、第一热封板、第二热封夹和第二热封板,将软管220的尾部对夹,从而完成软管220的热封处理;其次,经热封处理后的软管220在转盘200的带动下转动至冷封机构720的正下方,冷封机构720包括第一冷封组件721及与第一冷封组件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冷封组件722,第一冷封组件721与所述第二冷封组件722相配作、用于冷却并封装所述软管2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切尾装置800包括切尾组件810及与切尾组件810连接的废料槽820,废料槽820用于将软管220的废料输送至废料放置区。切尾组件800进一步包括有第一切尾组件811、与第一切尾组件811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的第二切尾组件812,第一切尾组件811与第二切尾组件812相互配作、用于切除软管220尾端的废料。第一切尾组件811包括第一切料夹811a 和第一切刀811b,第一切刀811b与第一切料夹811a连接;第二切尾组件812包括第二切料夹812a和第二切刀812b,第二切刀812b与第二切料夹812a连接。当装有原料的软管220转动至切尾装置800的正下方时,切尾组件810通过其设有的第一切料夹811a、第一切刀811b、第二切料夹812a和第二切刀812b,将封尾完成的软管220尾部的废料切除,并将其废料通过废料槽820输送至废料放置区,从而完成软管220尾部废料的切除处理。

参见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动下料装置900包括下料组件 910和下料槽920。下料组件910设于第一固定座230上且位于软管定位座210的正上方,下料槽920通过第三支架930设置在机台100的上方,下料槽920与转盘200接触,用于将加工完成的软管220输送至成品放置区,完成软管200的自动下料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软管220的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