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677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卸车机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散状物料的运输通常由大型运输车进行运输,为了节约成本,降低大型运输车自身重量,大型运输车通常不设有液压卸料装置,而是在卸料场设计专用液压卸车机对大型运输车进行卸料,液压卸车机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卸料速度,但现液压卸车机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安全隐患,例如现有液压卸车机的液压缸通常只依靠单向阀来保护液压油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作用,但当液压缸自身损坏(包括密封圈老化、安装不当等)导致液压油外泄时,单向阀却无法阻止,最终导致液压缸严重损坏、升降平台因失去平衡连带其上的运输车而侧翻,造成严重的事故;还有单向阀在长期使用后也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单向阀损坏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它具有结构设计合理、结构强度高、确保升降平台稳定、有效解决液压缸失效造成危害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包括卸车机底座和卸车机承载板,卸车机承载板一端与卸车机底座铰接连接,另一端底部与卸车机底座之间连接有举升液压缸,卸车机承载板两侧对称设有移动滑块式保护机构,所述移动滑块式保护机构包括设置在卸车机底座上的滑道,滑道上设有沿滑道移动的移动座,移动座与滑道之间设有锁死器,移动座上还铰接有推拉杆,推拉杆末端与卸车机承载板侧壁铰接连接,所述举升液压缸的油口处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与锁死器连接。

所述滑道两侧分别设有导轨,导轨上设有移动座,移动座上沿导轨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滚轮,滚轮与导轨接触连接。

所述导轨为工字型导轨。

所述移动座外侧设有与工字型导轨配合的限位凸块。

所述导轨倾斜设置,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0-15°,优选为6°。

所述锁死器包括设置在移动座上的锁死驱动机构和设置在两导轨之间的锁死固定机构,锁死驱动机构与锁死固定机构配合将卸车机承载板锁死,所述锁死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移动座上的锁死液压缸底座,锁死液压缸底座铰接有锁死液压缸,锁死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杆连接,驱动杆与锁死杆固定连接,锁死杆连接有驱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安装在移动座上,另一端设有弧形卡槽,所述锁死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两导轨之间的底座,底座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卡柱,相邻两卡柱之间设有凸块。

所述锁死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杆铰接连接。

所述锁死液压缸的活塞杆末端间隔设有两挡板,两挡板之间的活塞杆上安装驱动杆,驱动杆安装孔直径大于活塞杆直径。

所述推拉杆通过上支撑架安装在卸车机承载板侧壁上,上支撑架包括安装在卸车机承载板侧壁上的工型连接件,工型连接件外侧设有与其垂直的安装框,安装框底部设有与推拉杆铰接的铰接座。

所述压力传感器为液压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针对现有液压卸车机液压系统存在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通过在液压卸车机两侧设计连杆滑块式保护机构,实现当液压系统正常时,在举升液压缸的作用下卸车机承载板举升或回落,承载板通过推拉杆拖动移动座沿导轨移动,当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特别是举升液压缸发生故障时,油压变小,液压传感器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锁死液压缸启动,活塞杆推动驱动杆及锁死杆转动,锁死杆末端的弧形卡槽卡接在卡柱上,从而实现将移动座锁死,同时移动座通过推拉杆将卸车机承载板锁死,防止承载板因失去举升液压缸的支撑而失去平衡,造成安全事故,本申请的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靠、反应时间快、锁死牢固可靠,有效解决因举升液压缸损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滑块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滑道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座的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移动座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锁死液压缸与驱动杆铰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推拉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上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上支撑架侧视图;

图中,1、卸车机底座,2、卸车机承载板,3、举升液压缸,4、滑道,5、移动座,6、锁死器,61、锁死驱动机构,6101、锁死液压缸底座,6102、锁死液压缸,6103、活塞杆,6104、驱动杆,6105、锁死杆,6106、弧形卡槽,6107、挡板,6108、安装孔,6109、转轴,62、锁死固定机构,6201、底座,6202、卡柱,6203、凸块,7、推拉杆,8、压力传感器,9、控制器,10、导轨,11、滚轮,12、限位凸块,13、上支撑架,1301、工型连接件,1302、安装框,1303、铰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12所示,一种液压卸车机用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包括卸车机底座1和卸车机承载板2,卸车机承载板2一端与卸车机底座1铰接连接,另一端底部与卸车机底座1之间连接有举升液压缸3,卸车机承载板2两侧对称设有移动滑块式保护机构,移动滑块式保护机构包括设置在卸车机底座1上的滑道4,滑道4上设有沿滑道4移动的移动座5,移动座5与滑道4之间设有锁死器6,移动座5上还铰接有推拉杆7,推拉杆7末端与卸车机承载板2侧壁铰接连接,举升液压缸3的油口处设有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连接有控制器9,控制器9与锁死器6连接,通过在液压卸车机两侧设计连杆滑块式保护机构,实现当液压系统正常时,在举升液压缸3的作用下卸车机承载板2举升或回落,承载板通过推拉杆7拖动移动座5沿导轨10移动,当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特别是举升液压缸3发生故障时,油压变小,液压传感器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9,锁死液压缸6102启动,活塞杆6103推动驱动杆6104及锁死杆6105转动,锁死杆6105末端的弧形卡槽6106卡接在卡柱6202上,从而实现将移动座5锁死,同时移动座5通过推拉杆7将卸车机承载板2锁死,防止卸车机承载板2因失去举升液压缸3的支撑而失去平衡,造成安全事故,本申请的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靠、反应时间快、锁死牢固可靠,有效解决因举升液压缸3损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滑道4两侧分别设有导轨10,导轨10上设有移动座5,移动座5上沿导轨10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若干滚轮11,滚轮11与导轨10接触连接,移动座与导轨之间采用滚动滑动方式,摩擦阻力小、磨损小。

导轨10为工字型导轨,结构强度高。

移动座5外侧设有与工字型导轨配合的限位凸块12,防止移动座5脱离导轨10。

导轨10倾斜设置,导轨10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0-15°,优选为6°,防止卸车机承载板2初始举升时,移动座5卡死。

锁死器6包括设置在移动座5上的锁死驱动机构61和设置在两导轨10之间的锁死固定机构62,锁死驱动机构61与锁死固定机构62配合将卸车机承载板2锁死,锁死驱动机构61包括设置在移动座5上的锁死液压缸底座6101,锁死液压缸底座6101铰接有锁死液压缸6102,锁死液压缸6102的活塞杆6103与驱动杆6104连接,驱动杆6104与锁死杆6105固定连接,锁死杆6105连接有驱动杆6104的一端通过转轴6109安装在移动座5上,另一端设有弧形卡槽6106,锁死固定机构62包括设置在两导轨10之间的底座6201,底座6201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卡柱6202,相邻两卡柱6202之间设有凸块6203,当举升液压缸3失效时,可以快速、准确、牢靠的将卸车机承载板2锁死,防止卸车机承载板2失去平衡倒塌,造成安全事故。

锁死液压缸6102的活塞杆6103与驱动杆6104铰接连接,实现对锁死杆6105的精确控制,使其能准确及时的与卡柱6202配合锁紧移动座5。

锁死液压缸6102的活塞杆6103末端间隔设有两挡板6107,两挡板6107之间的活塞杆6103上安装驱动杆6104,驱动杆6104的安装孔6108直径大于活塞杆6103直径,结构强度高。

推拉杆7通过上支撑架13安装在卸车机承载板2侧壁上,上支撑架13包括安装在卸车机承载板2侧壁上的工型连接件1301,工型连接件1301外侧设有与其垂直的安装框1302,安装框1302底部设有与推拉杆7铰接的铰接座1303,连接牢固可靠。

压力传感器8为液压传感器。

控制器9为PLC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卸车机在工作时,举升液压缸3启动将卸车机承载板2举升,当液压系统正常时,在举升液压缸3的作用下卸车机承载板2举升或回落,承载板通过推拉杆7拖动移动座5沿导轨10移动,当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特别是举升液压缸3发生故障时,油压变小,液压传感器将压力信号传递给控制器9,锁死液压缸6102启动,活塞杆6103推动驱动杆6104及锁死杆6105转动,锁死杆6105末端的弧形卡槽6106卡接在卡柱6202上,从而实现将移动座5锁死,同时移动座5通过推拉杆7将卸车机承载板2锁死,防止卸车机承载板2因失去举升液压缸3的支撑而失去平衡,造成安全事故,进而实现对整个卸车机的保护,本申请的连杆滑块式保护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可靠、反应时间快、锁死牢固可靠,有效解决因举升液压缸损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