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6254发布日期:2018-08-10 22:3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及包装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出口汽车的日剧增多,汽车零部件的包装经济性及科学性至关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包装形式主要以一次性器具包装为主,从目前看此种器具成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运输的问题,但此包装方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形式:

(1)使用一次性材料制作循环器具,浪费成本;

(2)循环器具组装和拆卸的效率低;

(3)造成环境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目的是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和拆卸的劳动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包括器具本体以及设置于器具本体上且用于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第二定位装置、第三定位装置和第四定位装置,第一定位装置和第二定位装置位于第三定位装置和第四定位装置之间。

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一定位支架和设置于第一定位支架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一定位块。

所述第一定位支架包括与所述器具本体相对设置的托板以及与器具本体和托板连接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定位块设置于托板的顶面上且与托板固定连接,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位于器具本体和托板之间,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方向设置多个。

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二定位支架和设置于第二定位支架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二定位部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二定位装置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定位装置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定位装置位于两个第二定位装置之间。

所述第三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三定位支架和设置于第三定位支架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三定位块,第三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第三定位部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四定位部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且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第四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器具本体连接的第四定位支架和设置于第四定位支架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四定位块,第四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五定位部和第六定位部,第五定位部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六定位部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且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所述器具本体包括底架、设置于底架上的包角装置以及设置于包角装置上且能够在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立柱。

所述包角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所述底架上的包角板和设置于包角板上的销轴,销轴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所述立柱具有让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腰形孔。

所述包角板具有容纳所述立柱且位于所述销轴的下方的容置槽和位于销轴的上方的定位槽,所述立柱上设有用于嵌入定位槽中以使立柱保持在竖直状态的定位凸起。

本实用新型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和拆卸的劳动效率,减少了操作时间,降低了操作时的安全风险,降低了成本且便于回收使用。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器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三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四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包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底架;2、包角板;201、第一侧板;202、第二侧板;203、第三侧板;204、第四侧板;205、容置槽;206、定位槽;3、立柱;301、轴孔;4、第一定位装置;401、托板;402、第一定位块;403、第一支板;404、第二支板;5、第二定位装置;501、第二定位支架;502、第一定位部;503、第二定位部;6、第三定位装置;601、第三定位支架;602、第三定位部;603、第四定位部;7、第四定位装置;701、第四定位支架;702、第五定位部;703、第六定位部;8、定位凸起;9、销轴;10、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器具,包括器具本体以及设置于器具本体上且用于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定位的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第一定位装置4和第二定位装置5位于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之间。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相配合,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定位,避免新能源汽车电池在周转过程中出现晃动,定位效果好,而且定位操作简单方便。将新能源汽车电池放置于由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形成的定位区域中,即可实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定位。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固定设置于器具本体上,第一定位装置4和第三定位装置6设置一个,第二定位装置5和第四定位装置7分别设置两个,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分别位于第一定位装置4的一侧,两个第四定位装置7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两个第四定位装置7位于第一定位装置4的同一侧,而且各个第四定位装置7分别与一个第二定位装置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在第二方向上,第三定位装置6、第一定位装置4和第四定位装置7为依次布置,第一定位装置4位于两个第四定位装置7和一个第三定位装置6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定位装置4包括与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一定位支架和设置于第一定位支架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一定位块402,第一定位块402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且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定位支架包括与器具本体相对设置的托板401以及与器具本体和托板401连接的第一支板403和第二支板404,第一定位块402设置于托板401的顶面上且与托板401固定连接,第一支板403和第二支板404位于器具本体和托板401之间,第一支板403和第二支板404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方向设置多个。托板401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板,托板401位于器具本体的上方。第一定位块402的顶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一定位块402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一定位块402固定设置于托板401的顶面上。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支板403和第二支板404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托板401和第一定位块402提供支撑作用,第一支板403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支板403为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多个第一支板403并为等距分布,第二支板404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支板404为沿第一方向依次布置,多个第二支板404并为等距分布。第一支板403的长度方向和第二支板404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一支板4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所有第一支板403并位于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之间,第一支板403和第二支板404与器具本体为焊接连接。第一定位装置4作为承载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实现新能源汽车电池定位的主要结构,第一定位块402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接触面积要远大于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接触面积,因此这种结构的第一定位装置4具有强度高和稳定性好的优点,能够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提供可靠的支撑和定位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定位装置5包括与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二定位支架501和设置于第二定位支架501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一定位部502和第二定位部503,第一定位部502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二定位部503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定位支架501为U形结构,第二定位支架501为竖直设置于器具本体上,第二定位支架501的开口两端与器具本体为焊接连接。第二定位块固定设置于第二定位支架501上,第二定位块为U形结构,第一定位部502的端部和第二定位部503的端部为垂直连接。第一定位部502和第二定位部503为矩形块状结构,第一定位部502和第二定位部5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一定位部50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定位部503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定位部502的一侧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一定位部502的定位面为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二定位部503的一侧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二定位部503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一定位部502和第二定位部503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要小于第一定位块402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

如图1所示,第二定位装置5在器具本体上设置两个且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为对称布置,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定位装置4位于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之间。第二定位块具有两个,因此,第一定位部502和第二定位部503分别具有两个,两个第一定位部502为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一定位部502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二定位部503也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各个第二定位部503分别与一个第四定位装置7为相对设置,两个第一定位部502之间为容纳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空间,第二定位部503与第四定位装置7之间也为容纳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空间。完成定位后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定位装置5所在的位置大致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而且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分别位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的设置,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在第一方向上的定位,两个第二定位装置5并与其它定位装置相配合,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定位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三定位装置6包括与器具本体连接的第三定位支架601和设置于第三定位支架601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三定位块,第三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三定位部602和第四定位部603,第三定位部602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四定位部603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三方向为竖直方向且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三定位支架601为U形结构,第三定位支架601为竖直设置于器具本体上,第三定位支架601的开口两端与器具本体为焊接连接。第三定位块固定设置于第三定位支架601的顶面上,第三定位块为U形结构,第三定位部602的端部和第四定位部603的端部为垂直连接。第三定位部602和第四定位部603为矩形块状结构,第三定位部602和第四定位部6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三定位部60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定位部603的宽度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三定位部602的顶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三定位部602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四定位部603固定设置于第三定位部602的顶面上且第四定位部603朝向第三定位部602的上方凸出,第四定位部603的一侧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四定位部603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三定位部602和第四定位部603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要小于第一定位块402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完成定位后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定位部602用于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托住新能源汽车电池,第四定位部603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端面接触,进而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定位。

如图1和图6所示,第四定位装置7包括与器具本体连接的第四定位支架701和设置于第四定位支架701上且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第四定位块,第四定位架具有相连接的第五定位部702和第六定位部703,第五定位部702用于在第三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六定位部703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起定位作用。第四定位支架701为U形结构,第四定位支架701为竖直设置于器具本体上,第四定位支架701的开口两端与器具本体为焊接连接。第四定位块固定设置于第四定位支架701的顶面上,第四定位块为U形结构,第五定位部702的端部和第六定位部703的端部为垂直连接。第五定位部702和第六定位部703为矩形块状结构,第五定位部702和第六定位部7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五定位部70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六定位部703的宽度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五定位部702的顶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五定位部702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六定位部703固定设置于第五定位部702的顶面上且第六定位部703朝向第五定位部702的上方凸出,第六定位部703的一侧面为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接触的定位面,第六定位部703的定位面为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平行的平面,第五定位部702和第六定位部703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要小于第一定位块402的定位面的面积大小。完成定位后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五定位部702用于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托住新能源汽车电池,第六定位部703用于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端面接触,进而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定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器具本体包括底架1、设置于底架1上的包角装置以及设置于包角装置上且能够在水平状态和竖直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立柱3。底架1为矩形结构,第一定位装置4、第二定位装置5、第三定位装置6和第四定位装置7固定设置于底架1的顶面上,底架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底架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包角装置共设置四个,四个包角装置呈矩形分布,各个包角装置分别设置于底架1的一个直角拐角处,各个包角装置上分别设置一个立柱3,立柱3共设置四个。当循环器具处于使用状态时,将器具本体上的立柱3竖直,处于竖直状态的立柱3用于对堆叠在上方的另一循环器具提供支撑作用。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包角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于底架1上的包角板2和设置于包角板2上的销轴9,包角板2与底架1为焊接连接,销轴9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立柱3具有让销轴9穿过的轴孔301且该轴孔301为腰形孔。包角板2包括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第三侧板203和第四侧板204,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为相对设置,第二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4为相对设置,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第三侧板203和第四侧板204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的宽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4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长度大小相等,第四侧板204的长度小于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长度。第二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4位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之间且第二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固定连接,第一侧板201的宽度大于第三侧板203的宽度,第二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4的宽度大小相等。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长度大于底架1的厚度,第四侧板204的长度与底架1的厚度大致相等,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下端与底架1固定连接,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上端位于底架1的上方,第四侧板204是在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的下端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连接且第四侧板204与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和第三侧板203的下端端面平齐,各个包角板2的第四侧板204位于第二侧板202和相对的另一包角板2之间。这种结构的包角装置强度高,可靠性好,能够对立柱3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销轴9是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固定连接,销轴9大致处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销轴9的高度大于底架1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立柱3能够旋转至水平状态,立柱3上的轴孔301为沿立柱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决定了立柱3相对于包角装置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包角板2具有容纳立柱3且位于销轴9的下方的容置槽205和位于销轴9的上方的定位槽206,立柱3上设有用于嵌入定位槽206中以使立柱3保持在竖直状态的定位凸起8。容置槽205是由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第三侧板203和第四侧板204包围形成的凹槽,容置槽205位于包角装置的下端,容置槽205为矩形槽,立柱3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立柱3的下端插入容置槽205中,第一侧板201、第二侧板202、第三侧板203和第四侧板204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立柱3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立柱3晃动,使得立柱3能够对上方堆叠的循环器具提供稳定的支撑作用。当需要将立柱3由竖直状态切换至水平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立柱3,使定位凸起8从定位槽206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立柱3,直至将立柱3放倒在底架1的顶面上,放倒后的立柱3呈水平状态。立柱3放倒后,器具本体上方的空间中没有竖直的立柱3对提取器具本体上的新能源洗车电池造成阻碍,放倒后的立柱3不会与提取中的新能源洗车电池产生磕碰,便于使用机械臂进行提取操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定位槽206设置于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的顶部,第一侧板201上的定位槽206为从第一侧板201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一侧板201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三侧板203上的定位槽206为从第三侧板203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三侧板203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一侧板201和第三侧板203上的定位槽206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定位槽206优选为V形槽。定位凸起8设置于立柱3的外壁面上且定位凸起8朝向立柱3的外部凸出,定位凸起8设置两个且两个定位凸起8设置于立柱3的两个相对的外壁面上,两个定位凸起8分别用于嵌入一个定位槽206中。定位凸起8与定位槽206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对立柱3起到限位作用,定位凸起8的形状与定位槽206的形状相匹配。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