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线的送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9886发布日期:2018-06-12 22:0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线的送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的送线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汽车、电器等领域普遍使用的电线,其线头往往要经过剥皮,然后再压制上用于电线与电器之间方便连接的金属接头,然而剥皮的过程中电线往往在输送的时候造成乱线,并且电线不能及时的扯直,造成产量下降,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01266575.4公开了一种自动输线机构,包括夹线器,还包括送线杆和Y形输线管。夹线器中的松线杆与松线驱动装置衔接,送线杆的一端制有过线孔,另一端与送线驱动装置连接,Y形输线管的一上端口经阀门通压缩空气源;夹线器的基座、送线驱动装置和Y形输线管均固定在支架上,夹线器的夹线板、送线杆在送线位置时其端头的过线孔、以及Y形输线管的穿线上端口基本位于同一垂直平面;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0720171701.7公开了一种为锡焊工序提供锡线的输送装置。它包括机架、电机、主轴、滚轮、进锡线导向座及出锡线导向座,其中,主轴、滚轮、进锡线导向座及出锡线导向座均安装在机架上,进、出锡线导向座上均设有送线孔,电机与主轴相连接,滚轮压设在主轴的表面,进、出锡线导向座分居滚轮与主轴的两侧,进、出锡线导向座上的送线孔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均垂直于滚轮与主轴的接触部位。

上述各送线装置虽各有特点,但均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装置结构较复杂、稳定性较差、成本较高、维护量较大等。

针对以上问题,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避免电信缠绕、打结的导线的送线机构。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线的送线机构,包括支撑底板,固设于支撑底板上的第一导向装置、第一抓取装置、滑轮滑杆组件和第二导向装置;导线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装置、第一抓取装置、滑轮滑杆组件和第二导向装置;支撑底板上形成有连接孔,第二导向装置的导向轮位于连接孔内,且导向轮底部与连接孔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导向板,第一导向板上连有第一滑轮和用于引导导线滑动方向的两个第一滚轮;两个第一滚轮分别位于第一滑轮的底部和靠近支撑底板一侧;与此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导向装置包括第二导向板,第二导向板上连有第二滑轮和用于引导导线滑动方向的两个第二滚轮;两个第二滚轮分别位于第二滑轮的底部和远离支撑底板一侧,第二滑轮位于连接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滑轮滑杆组件包括为导线提供驱动力的旋转轮、控制旋转轮旋转量的配重轮,所述旋转轮设置为能够对导线形成摩擦作用的双轮结构且安装在支撑底板的上端,与此相对应的,支撑底板内侧固设有相对称的滑杆,所述配重轮架设于支撑底板的两滑杆之间且上下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两滑杆上分别连接有滑块,配重轮固定于两滑块上,且沿着两滑块上下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旋转轮的两侧均设用于引导医用导管滑动方向滚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旋转轮、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的连接轴上均连接有驱动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抓取装置包括固定板,固设于固定板上的引管固定块,引管固定块上固设有导向管,与此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板上固设有气抓固定块,气抓固定块上固设有夹持气缸和两个相对称的夹持块,夹持气缸的端部形成有滑动槽;两个夹持块滑动布设于滑动槽内,相对称的夹持块位于导向管端部,通过夹持气缸带动两个夹持块用于夹持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导向管的进口端具有喇叭状的扩口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轮滑杆组件,通过旋转轮与配重轮相配合,使得送线时,送线的张紧度保持恒定,能够避免送线变形;

2.通过设置第一导向装置和第二导向装置,保证了导线在输送过程中的平稳度,使得送料后的导线更加整齐;

3.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电线在输送的过程中不乱线,从而保证连续自动化生产,使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剥线质量稳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维护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附图标记:固定板1,引管固定块2,导向管3,支撑底板40,导线42,扩口部416,夹持气缸417,夹持块418,滑动槽419,气抓固定块420,连接孔450,第一导向装置451,第一抓取装置452,滑轮滑杆组件453,第二导向装置454,定位装置460,旋转轮470,配重轮471,滑杆472,滑块473,滚轮474,第一导向板480,第一滑轮481,第一滚轮482,第二导向板483,第二滑轮48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导线的送线机构,包括支撑底板40,固设于支撑底板40上的第一导向装置451、第一抓取装置452、滑轮滑杆组件453和第二导向装置454;导线42依次穿过第一导向装置451、第一抓取装置452、滑轮滑杆组件453和第二导向装置454;支撑底板40上形成有连接孔450,第二导向装置454的导向轮位于连接孔450内,且导向轮底部与连接孔450之间留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轮滑杆组件453,通过旋转轮与配重轮相配合,使得送线时,送线的张紧度保持恒定,能够避免送线变形;通过设置第一导向装置451和第二导向装置454,保证了导线在输送过程中的平稳度,使得送料后的导线更加整齐;本实用新型保证了电线在输送的过程中不乱线,从而保证连续自动化生产,使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剥线质量稳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并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维护等。

第一导向装置451包括第一导向板480,第一导向板480上连有第一滑轮481和用于引导导线42滑动方向的两个第一滚轮482;两个第一滚轮482分别位于第一滑轮481的底部和靠近支撑底板40一侧;与此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导向装置454包括第二导向板483,第二导向板483上连有第二滑轮484和用于引导导线42滑动方向的两个第二滚轮485;两个第二滚轮485分别位于第二滑轮484的底部和远离支撑底板40一侧,第二滑轮484位于连接孔450内;通过设置第一滑轮481和第二滑轮484,一进一出,使得导线在输送过程的平稳度,第一滑轮481和第二滑轮484对导线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保证输送后的导线的整齐度。

滑轮滑杆组件453包括为导线42提供驱动力的旋转轮470、控制旋转轮470旋转量的配重轮471,所述旋转轮470设置为能够对导线42形成摩擦作用的双轮结构且安装在支撑底板40的上端,与此相对应的,支撑底板40内侧固设有相对称的滑杆472,所述配重轮471架设于支撑底板40的两滑杆472之间且上下滑动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导线在输送过中,减少长距离输送导线时,导线因为重力以及储料轮的重力而导致张紧力过大,导致导线变形。

两滑杆472上分别连接有滑块473,配重轮471固定于两滑块473上,且沿着两滑块473上下滑动;旋转轮470的两侧均设用于引导医用导管滑动方向滚轮474,采用该方案,使得导管的输送效果更佳平稳和可控,使得输送的速度不快不慢,提高输送的整齐效果。

旋转轮470、第一滑轮481和第二滑轮484的连接轴上均连接有驱动源,驱动源可以为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气缸驱动机构,优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能够准确控制旋转轮的转动量,避免驱动过多的医用导管移动;通过该驱动源,为待取医用导管提供一定驱动力。

第一抓取装置452包括固定板1,固设于固定板1上的引管固定块2,引管固定块2上固设有导向管3,与此相对应的,所述固定板1上固设有气抓固定块420,气抓固定块420上固设有夹持气缸417和两个相对称的夹持块418,夹持气缸417的端部形成有滑动槽419;两个夹持块418滑动布设于滑动槽419内,相对称的夹持块418位于导向管3端部,通过夹持气缸417带动两个夹持块418用于夹持导线42;通过夹持气缸417带动两个夹持块418用于夹持导管42;两个相对称的夹持块418可以使得在导管输送过程中左右移动,可以有效避免导管的一端断裂在引管415中,不能方便从引管415中穿出的麻烦,另外,通过设置夹持块418,也使得输送后卷绕后的线圈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列,大大的提高输送卷绕后的整齐度。

导向管3的进口端具有喇叭状的扩口部416,扩口部416有利于导线42顺利的进入导向管414内,避免导线42 端部被损伤,间接保证导线42的输送的顺利进行,保证输送后的导线的整齐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固定板1,引管固定块2,导向管3,支撑底板40,导线42,扩口部416,夹持气缸417,夹持块418,滑动槽419,气抓固定块420,连接孔450,第一导向装置451,第一抓取装置452,滑轮滑杆组件453,第二导向装置454,定位装置460,旋转轮470,配重轮471,滑杆472,滑块473,滚轮474,第一导向板480,第一滑轮481,第一滚轮482,第二导向板483,第二滑轮48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