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6146发布日期:2018-06-30 03:43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吊装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



背景技术:

常规吊装带(合成纤维吊装带),一般采用高强力聚酯长丝制作,具有强度高、耐磨损、抗氧化、抗紫外线等多重优点,同时质地柔软,不导电,无腐蚀(对人体无任何伤害),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吊装带的种类很多 常规吊装带(按吊带外观)分为四类:环形穿芯、环形扁平、双眼穿芯、双眼扁平四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起重吊运行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起重吊运货物的安全性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吊装带上设有标签,标签上记录了该吊装带的使用安全系数、最大工装拉力、厂家追溯的产品序列号以及使用方法等诸多重要信息,但是标签长期裸露在外,经氧化之后标签上的重要信息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不能清楚了解该吊装带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等信息,进而不能判断吊装带的使用条件。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吊装货物的重量来选择合适的吊装带,因此吊装带的承重应该做出明确的标识,传统的在吊装带上刻上承重范围的做法常常会因为吊装带使用时间一长而导致标志磨损,无法判断准确的承重范围,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包括挂钩、固定器、吊装带和套环,挂钩位于吊装带最上侧且下侧通过固定器连接下侧吊装带,吊装带底部卡扣连接套环,吊装带由尼龙线编制而成,吊装带外设有耐磨层和防水涂层,吊装带中设有若干标重丝线,标重丝线沿着吊装带方向平行设置,标重丝线设有若干种不同的宽度和颜色,挂钩由金属弯钩、销轴、卡扣板、连杆和转动轴组成,金属弯钩的顶部通过销轴连接卡扣板,卡扣板的底部通过销轴连接连杆,连杆通过转动轴固定于金属弯钩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标重丝线由荧光丝编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套环由松紧带和尼龙布环组成,松紧带底部通过螺丝固定有尼龙布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吊装带尾部设有信息标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吊装带上设置标重丝线,使工人能通过标重丝线直接计算出吊装带的承重范围,即使长时间使用后信息标签破损,也不会影响使用,标重丝线由荧光丝编织,可以在夜晚时整个吊装带发光,避免施工人员在夜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光线不好的原因,无法判断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外来人无法察觉施工位置,从而提高吊装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挂钩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丝线标重的反光丝线吊装带,包括挂钩1、固定器2、吊装带3和套环4,挂钩1位于吊装带最上侧且下侧通过固定器2连接下侧吊装带3,吊装带3底部卡扣连接套环4,套环4由松紧带41和尼龙布环42组成,松紧带41底部通过螺丝固定有尼龙布环42,吊装带3由尼龙线编制而成,吊装带3外设有耐磨层6和防水涂层7,吊装带3中设有若干标重丝线5,标重丝线5沿着吊装带3方向平行设置,标重丝线5设有若干种不同的宽度和颜色,标重丝线5由荧光丝编织,挂钩1由金属弯钩11、销轴12、卡扣板13、连杆14和转动轴15组成,金属弯钩11的顶部通过销轴12连接卡扣板13,卡扣板13的底部通过销轴12连接连杆14,连杆14通过转动轴15固定于金属弯钩11上,吊装带3尾部设有信息标签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吊装带上设置标重丝线,使工人能通过标重丝线直接计算出吊装带的承重范围,即使长时间使用后信息标签破损,也不会影响使用,标重丝线由荧光丝编织,可以在夜晚时整个吊装带发光,避免施工人员在夜晚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光线不好的原因,无法判断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外来人无法察觉施工位置,从而提高吊装带的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