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659发布日期:2018-09-01 02:5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桶装水灌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薄膜袋的包装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饮用水产品越来越多地涌现在市场上。桶装水是比较大众化的饮用水产品之一,用户在住所、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经常会从桶装水中获取饮用水。桶装水能极大地方便用户对纯净水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健康隐患。

饮用水桶是桶装水的盛水容器,饮用水桶在确保桶装水的清洁、卫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存在种类繁多的饮用水桶,这些饮用水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水的二次污染,但是效果有限。我们知道,考虑到成本,饮用水桶通常为多次使用产品,当饮用水桶内的饮用水被消耗完后,空的饮用水桶会被运输到饮用水厂中进行饮用水的灌装。此过程中,饮用水桶较容易被污染,进而使得再次灌装后的桶装水较容易被污染。

基于此,请参考图1-4,图1和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人在相关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柔性薄膜袋的结构和具有该柔性薄膜袋的饮用水桶的结构。柔性薄膜袋01包括封闭式袋体012和置于封闭式袋体012之内的定位环011。在安装的过程中,封闭式袋体012被折叠后放入饮用水桶的桶体02之内,定位环011定位在桶体02的桶口上。在注水的过程中,注水装置会刺破定位环011所围绕的刺破区以形成注水口012a,进而实现向封闭式袋体012的盛水空间中注水,注水完成后再在桶口上安装桶盖03,如图3和4所示。

但是,目前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将柔性薄膜袋01揉成一团后将封闭式袋体012塞入饮用水桶的桶体的桶口中。我们知道,灌装生产线通常具有较大的产能,上述采用人工的方式将柔性薄膜袋01揉成一团以方便后续的操作,存在效率较低及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以解决采用人工的方式将柔性薄膜袋揉成一团来进行后续的装袋操作存在效率较低及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包括机架、第一抓取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二抓取装置、第一伸缩件和容袋装置,其中,所述机架包括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抓取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端,所述容袋装置与所述第一抓取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两端;所述第一抓取装置随所述第一伸缩件的伸缩端穿过所述第一套管,且用于从所述容袋装置中抓取所述柔性薄膜袋;所述第二抓取装置用于驱动包装件移动,且在所述包装件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套管背离所述第一抓取装置的一端时,所述第一伸缩件用于将收拢于所述第一套管中的所述柔性薄膜袋压入所述包装件的包装空间中。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机架包括机架主体和设置在所述机架主体上的所述夹爪,所述第二套管通过所述夹爪与所述机架主体固定相连。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第二抓取装置包括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转动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机构的两端的抓取主体和第二套管,所述抓取主体和所述第二套管能随所述第一转动机构交替转动至与所述第一套管相对的位置。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第二套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第一转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驱动端,所述抓取主体和所述第二套管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架的两端。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包装设备包括第二转动机构,所述容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二转动机构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伸缩件,所述容袋装置与所述第二伸缩件能随所述第二转动机构转动至与所述第二套管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伸缩件处于与所述第二套管相对的位置时,所述第二伸缩件的伸缩端能伸入所述第二套管,以将所述柔性薄膜袋压入所述第一套管中。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第二转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的转动平台,所述第二伸缩件和所述容袋装置分别位于所述转动平台的两端。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包装设备还包括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落料通道,所述落料通道固定在所述机架上,且用于接收收拢有所述柔性薄膜袋的所述包装件。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收集装置还包括存储箱,所述存储箱与所述落料通道的出口衔接。

优选的,上述包装设备中,所述包装设备还包括包装件分拣装置,所述包装件分拣装置包括包装件容器、导料通道和升降台,其中,所述导料通道的进口端与所述包装件容器的出口连通,所述升降台设置在所述导料通道的出口端,以将所述包装件升至所述第二抓取装置的抓取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中,第一伸缩件的伸缩端伸展,进而带动第一抓取装置移动,第一抓取装置能够穿过第一套管而深入容袋装置中,实现对柔性薄膜袋的抓取。抓取完成后,第一伸缩件的伸缩端回缩,进而带动第一抓取装置移动,第一抓取装置经过第一套管,进而能带动所抓取的柔性薄膜袋进入到第一套管中。第二抓取装置抓取到包装件后会带动包装件移动到第一套管背离第一抓取装置的一端,此种情况下,第一伸缩件的伸缩端再次伸展,进而能将位于第一套管中的柔性薄膜袋压入包装件中,最终完成柔性薄膜袋收拢于包装件的包装空间中。

通过上述包装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的包装设备能够实现对柔性薄膜袋收拢工作的机械化,减少了人工的参与。相比于目前通过人工收拢柔性薄膜袋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包装设备无疑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柔性薄膜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有图1所示的柔性薄膜袋的饮用水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分别为图2所示的饮用水桶的灌装过程中两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柔性薄膜袋、011-定位环、012-封闭式袋体、012a-注水口、02-桶体、03-桶盖;

100-机架、110-第一套管、120-机架主体、130-第一夹爪、200-第一抓取装置、300-第二抓取装置、310-第一转动机构、311-第一驱动电机、312-连接架、320-抓取主体、330-第二套管、400-第一伸缩件、500-容袋装置、600-第二转动机构、610-第二驱动电机、620-转动平台、700-第二伸缩件、800-收集装置、810-落料通道、820-存储箱、900-包装件分拣装置、910-包装件容器、920-导料通道、930-升降台、A-柔性薄膜袋、B-包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所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包括机架100、第一抓取装置200、第二抓取装置300、第一伸缩件400和容袋装置500。

其中,机架100是整个包装设备的基础构件,机架100为包装设备的其它组成构件提供安装基础。机架100通常为框架式机构,例如,机架100为铁质构件或钢构件焊接而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架100包括第一套管110。

第一伸缩件400设置在机架100上。第一抓取装置200设置在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进而能随着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进行移动,第一抓取装置200能够抓取处于未收拢状态的柔性薄膜袋A。

容袋装置500设置在机架100上,用于容纳未收拢状态的柔性薄膜袋A。未收拢状态的柔性薄膜袋A通常以层层叠置的方式放置在容袋装置500中,进而便于第一抓取装置200逐个抓取。容袋装置500与第一抓取装置200分别位于第一套管110的两端。第一抓取装置200能随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穿过第一套管110,进而伸入容袋装置500中抓取柔性薄膜袋。

第二抓取装置300设置在机架100上,第二抓取装置300抓取包装件B,并驱动包装件B移动,第二抓取装置300能使得包装件B移动至第一套管110背离第一抓取装置200的一端时,第一伸缩件400用于将收拢于第一套管110中的柔性薄膜袋A压入包装件B的包装空间内,进而完成对柔性薄膜袋A的收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用包装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伸展,进而带动第一抓取装置200移动,第一抓取装置200能够穿过第一套管110而深入容袋装置500中,实现对柔性薄膜袋A的抓取。抓取完成后,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回缩,进而带动第一抓取装置200移动,第一抓取装置200经过第一套管110,进而能带动所抓取的柔性薄膜袋A进入到第一套管110中。第二抓取装置300抓取到包装件B后会带动包装件B移动到第一套管110背离第一抓取装置200的一端,此种情况下,第一伸缩件400的伸缩端再次伸展,进而能将位于第一套管110中的柔性薄膜袋A压入包装件B中,最终完成柔性薄膜袋A收拢于包装件B的包装空间中。

通过上述包装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柔性薄膜袋的包装设备能够实现对柔性薄膜袋收拢工作的机械化,减少了人工的参与。相比于目前通过人工收拢柔性薄膜袋的方式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包装设备无疑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会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架100可以包括机架主体120、第一夹爪130和第一套管110。第二套管330通过第一夹爪130与机架主体120固定相连。

请再次参考图5,第二抓取装置300可以包括第一转动机构310、抓取主体320和第二套管330。第一转动机构310转动地设置在机架100上,抓取主体320和第二套管330分别设置在第一转动机构310的两端。抓取主体320和第二套管330能随第一转动机构310交替转动至与第一套管110相对的位置。

第二抓取装置300通过转动实现抓取主体320对包装件B的抓取以及移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抓取主体320抓取包装件B时,第二套管330处于与第一套管110相对的位置,此种情况下,第一抓取装置200所抓取的柔性薄膜袋A会进入到第二套管330,进而能通过第二套管330进入到第一套管110中。通常情况下,第一套管110的长度小于第二套管330的长度,这能够较为方便地布置抓取主体320,使得第一套管110较容易避开对抓取主体320的干涉。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机构31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11和连接架312,连接架312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311的驱动端,抓取主体320和第二套管330分别设置在连接架312的两端。第一驱动电机311设置在机架100上,第一驱动电机311转动会带动连接架312转动,进而实现抓取主体320与第二套管330切换与第一套管110相对。

请再次参考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包装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转动机构600,容袋装置500设置在第二转动机构600的一端,第二转动机构6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伸缩件700,容袋装置500与第二伸缩件700能随第二转动机构600转动至与第二套管330相对的位置,第二伸缩件700处于与第二套管330相对的位置时,第二伸缩件700的伸缩端能伸入第二套管330,以将柔性薄膜袋压入第一套管110中。

第二套管330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能够较好地辅助第一抓取装置200所抓取的柔性薄膜袋A进入到第一套管110中。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柔性薄膜袋A会有部分位于第二套管330中,为了使得柔性薄膜袋A全部位于第一套管110中,进而方便后续第一抓取装置210将柔性薄膜袋A压入包装件700中,上述第二伸缩件700会在第二转动机构600的驱动下移动至与第二套管330相对的位置,此种情况下,第二伸缩件700的伸缩端会伸展而进入到第二套管330中,进而将柔性薄膜袋A位于第二套管330中部位全部被推入到第一套管110中。

容袋装置500能在第二转动机构600的带动下移动至与第二套管330相对的部位,此种情况下,第二抓取装置200能在第一伸缩件400的带动下依次穿过第一套管110和第二套管330而伸入到容袋装置500中抓取柔性薄膜袋A。

请参考图5,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转动机构600可以包括第二驱动电机610和转动平台620。第二驱动电机610安装在机架100上,转动平台620安装在第二驱动电机610的驱动端。第二伸缩件700和容袋装置500可以分别布置在转动平台620的两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包装设备还可以包括收集装置800,具体的,收集装置800可以包括落料通道810,落料通道810固定在机架100上,且用于接收收拢有柔性薄膜袋A的包装件B。收拢于包装件B中的柔性薄膜袋A能落入落料通道810。具体的,收集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存储箱820,存储箱820与落料通道810的出口衔接,进而能实现对收拢于包装件B中的柔性薄膜袋A实施最终收集。

请参考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包装设备还可以包括包装件分拣装置900,包装件分拣装置900可以包括包装件容器910、导料通道920和升降台930,其中,导料通道920的进口端与包装件容器910的出口连通,升降台930设置在导料通道920的出口端,以将包装件B升至第二抓取装置300的抓取位置。上述包装件分拣装置900能较为方便地实现包装件B的供料。具体的,包装件容器910可以为振动筛盘。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装件B可以为两端开口的锥形筒件,柔性薄膜袋A从包装件B较大的端口被压入到包装件B中。

本文中,各个优选方案中的技术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组合来形成方案,这些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内。

本文中,各个优选方案仅仅重点描述的是与其它优选方案的不同,各个优选方案只要不冲突,都可以任意组合,组合后所形成的实施例也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范畴之内,考虑到文本简洁,本文就不再对组合所形成的实施例进行单独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