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有安全扶手的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0335发布日期:2018-10-16 19:0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设有安全扶手的轿厢。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轿厢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见的轿厢内通常为了安全性会加设扶手,能够用于帮助体弱或身体不适的人群在电梯的轿厢内支撑身体,保持身体平衡。

如图8和图9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具有扶手的电梯轿厢组件,包括安装在轿厢壁板上的U型扶手管3,U型扶手管3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座19,安装座19采用螺栓20连接在轿厢壁板上,其中心部位朝着轿厢的内腔室方向延伸。扶手位于0.80-0.85 m高度的轿厢壁板的侧壁上,上述高度的扶手设计符合人体的手部的普遍高度,使得身体虚弱或年迈的人群在乘坐电梯时更加的安全和方便。

但是现有的电梯轿厢大多时具有上述固定扶手的,当所有人均不需要扶手支撑时,实质上电梯轿厢内的空间造成了浪费,例如在上下班高峰期间内,电梯扶手的存在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电梯拥挤的现象;另外,外凸设置的U型电梯扶手往往会妨碍或者膈到站在电梯扶手边的乘客,影响其乘坐电梯的舒适度。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安全扶手的轿厢,乘客可根据需要自行取出U型扶手管或将其收纳在扶手收纳槽内,满足了不同的需求,扩大了适用范围;同时还能提高乘坐的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设有安全扶手的轿厢,包括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的内壁上开设有扶手收纳槽,所述扶手收纳槽内设有U型扶手管,所述扶手收纳槽的底壁上开设有两个滑动槽,所述U型扶手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所述滑动槽内,所述扶手收纳槽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扶手收纳槽相连通的滑移槽,所述滑移槽内滑移连接有用于开合所述扶手收纳槽的推盖,所述推盖的下端向上开设有用于卡接所述U型扶手管的长条状开孔,所述U型扶手管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长条状开孔外壁的卡槽,当长条状开孔卡接在卡槽内时,所述U型扶手管的中心部位向外延伸并突出在扶手收纳槽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者手动将U型扶手管从扶手收纳槽内取出,接着向下拉动推盖,使得长条状开孔的外壁卡接在卡槽内,此时即可实现对上述U型扶手管的卡接,提高了操作者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当不需要上述U型扶手管时,将U型扶手管沿着滑动槽向内推动U型扶手管,此时U型扶手管朝着滑动槽方向移动并完全收纳在扶手收纳槽内,接着操作者再向下拉动推盖,由此即可将U型扶手隐藏起来,减少U型扶手管对电梯空间的浪费,使得操作者乘坐电梯时更加的舒适和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型扶手管的下端面抵接在扶手收纳槽的下端内壁上。

由于乘客或身体状态不适的人在使用时多会将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靠在U型扶手管上,此时U型扶手管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若将U型扶手管安装在扶手收纳槽的中心部位上,此时主要受力点位于U型扶手管与滑动槽之间抵触的部位上,U型扶手管容易被压断。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U型扶手管的下端面抵触在扶手收纳槽的内壁上,此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由此提高了U型扶手管与扶手收纳槽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U型扶手管的安装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型扶手管的端部设有防脱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U型扶手管的端部安装防脱限位块后能够避免乘客将U型扶手管全部从扶手收纳槽内取出,而不能很好的安装回去,影响后期乘客的使用,由此提高了U型扶手管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得操作者在使用时更加的方便,有利于其多次或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槽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U型扶手管的端部固接的弹簧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只需将推盖升起,此时U型扶手管在弹簧三的作用下自动收缩在扶手收纳槽内,而不需要手动将其推回到扶手收纳槽内,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和省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槽的侧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水平滑移地连接有半球形状的卡块,所述卡块上设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一端固定在卡块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凹槽的内壁上,所述U型扶手管上间隔设有若干用于卡接所述卡块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顺意调节所需的扶手的长度,满足了不同乘客的需求,使得操作者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和灵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盖上设有与所述推盖相垂直的推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盖上设置推沿,使得推盖与推沿形成L形状结构,方便了操作者推移推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槽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推盖固接的弹簧二。

由于推盖自身重量较轻,其对U型扶手管的支撑力较差,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盖与滑移槽的内壁上设置弹簧二,在弹簧二的弹性作用下,推盖能够始终抵触在U型扶手管的上端面,提高了支撑的强度,使得U型扶手管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定和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沿的外端与所述轿厢本体的内壁相齐平,所述扶手收纳槽的下端内壁上向外开设有凹陷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沿的外壁上开设有凹陷槽,而非将推沿突出在扶手收纳槽外,不仅避免了外凸的推沿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而且操作者可以通过凹陷槽的类似雕花的美感设计与轿厢内部装饰相呼应,还能提高轿厢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型扶手管的中部处从其所在的平面向外形成平滑过度的拱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可以将手部抓握在拱起处,方便了操作者取出U型扶手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U型扶手管的中心部位上套设有橡胶防滑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打滑现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手握时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乘客可根据需要自行取出U型扶手管或将其收纳在扶手收纳槽内,满足了不同的需求,扩大了适用范围;

2、能够在不影响U型扶手管的正常使用下,还能进一步提高乘坐的舒适度;

3、通过设置推盖,能减少U型扶手管回缩的现象,提高了U型扶手管在使用的时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U型扶手管使用状态下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U型扶手管使用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除去轿厢本体后的俯视图,主要用于体现单个U型扶手管、推盖、弹簧一、弹簧二、弹簧三以及防脱限位块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图4为U型扶手管收纳状态下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C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弹簧一、卡块、凹槽、U型扶手管以及通孔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图6为U型扶手管使用状态下本实施例中单面轿厢本体内壁的立体图,主要体现推盖升起时,U型扶手管与扶手收纳槽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图7为图6中B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长条状开孔与卡槽;

图8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图9为图8中D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安装座、U型扶手管和轿厢本体的内壁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附图说明:1、轿厢本体;2、扶手收纳槽;3、U型扶手管;31、橡胶防滑套;4、滑动槽;5、凹槽;6、卡块;7、弹簧一;8、通孔;9、防脱限位块;10、弹簧三;11、滑移槽;12、推盖;13、长条状开孔;14、卡槽;15、推沿;16、弹簧二;17、凹陷槽;18、拱起;19、安装座;20、采用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设有安全扶手的轿厢,如图1所示,包括一侧具有开口的长方体状的轿厢本体1,长方体状的轿厢本体1内具有供乘客乘坐的空腔(图中未标记),乘客能够通过上述开口(图中为标记)自由自出电梯轿厢。

如图2所示,在轿厢本体1的左右两个内壁上均水平开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长方形状的扶手收纳槽2,在每个扶手收纳槽2内均滑移连接有一个U型扶手管3,在每个扶手收纳槽2的底壁上向内开设有两个滑动槽4,每个滑移槽11均呈圆柱形状,其一端与上述扶手收纳槽2相连通,其另一端固接于轿厢本体1,U型扶手管3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滑动槽4内。与此同时,扶手收纳槽2的上端侧壁上向上开设有一个与扶手收纳槽2相连通的滑移槽11,滑移槽11内滑移连接有用于开合扶手收纳槽2的矩状推盖12,同时在推盖12的下端向上开设有用于卡接U型扶手管3的长条状开孔13。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提高卡接时的稳定性,在U型扶手管3的外壁上设有用于卡接长条状开孔13外壁的卡槽14,当长条状开孔13卡接在卡槽14内时,U型扶手管3的中心部位向外延伸并突出在扶手收纳槽2外。由此操作者手动将U型扶手管3从扶手收纳槽2内取出,接着向下拉动推盖12,使得长条状开孔13的外壁卡接在卡槽14内,此时即可实现对上述U型扶手管3的卡接,提高了U型扶手管3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由于乘客或身体状态不适的人在使用时多会将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靠在U型扶手管3上,此时U型扶手管3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若将U型扶手管3安装在扶手收纳槽2的中心部位上,此时主要受力点位于U型扶手管3与滑动槽4之间抵触的部位上,U型扶手管3容易被压断。因此为了提高U型扶手管3的使用寿命,在U型扶手管3的下端面抵接在扶手收纳槽2的下端内壁上,使得U型扶手管3的下端面抵触在扶手收纳槽2的内壁上,此时提供了一个向上的支撑力,由此提高了U型扶手管3与扶手收纳槽2之间的接触面积,稳定性更高,进一步延长了上述U型扶手管3的使用寿命。

如图3所示,为了减少U型扶手管3从滑动槽4内脱落,在U型扶手管3的两端均安装有一块矩状的防脱限位块9。由此避免了乘客将U型扶手管3全部从扶手收纳槽2内取出,而不能很好的安装回去,影响后期乘客的使用,由此提高了U型扶手管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得操作者在使用时更加的方便,有利于其多次或反复使用。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方便乘客在使用,在每个滑动槽4的底壁上均安装有一根弹簧三10。弹簧三10的一端固接在滑动槽4的底壁上,其另一端固接在U型扶手管3的端部。由此操作者只需将推盖12升起,此时U型扶手管3在弹簧三10的作用下即可自动收缩在扶手收纳槽2内,而不需要手动将其推回到扶手收纳槽2内,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和省力。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在每个滑动槽4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个凹槽5,凹槽5内水平滑移地连接有一个半球形状的卡块6,卡块6上安装有一根弹簧一7。其中弹簧一7的一端固定在卡块6上,其另一端固定在凹槽5的内壁上;同时在U型扶手管3的侧壁上间隔开设有两个用于卡接上述状的半球形卡块6的通孔8。操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顺意调节所需的扶手的长度,满足了不同乘客的需求,使得操作者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和灵活。

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方便操作者推移上述推盖12,在推盖12的下端设有一个推沿15,上述推沿15与推盖12相垂直,并且推盖12与推盖12之间构成L形状的结构。由此方便了操作者上下推动推盖12以打开或闭合上述扶手收纳槽2的槽口。为了保持电梯轿厢内壁的平整,使得乘客乘坐电梯时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使推沿15的外端与轿厢本体1的内壁相齐平。

如图6所示,为了方便操作者向上推动推盖12,在扶手收纳槽2的下端内壁上向外开设有一个凹陷槽17,同时该凹陷槽17设置呈长方体状结构,也可以根据整个电梯轿厢的装饰风格进行开设成雕花图案状。由此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外凸的推沿15对乘客舒适度的影响,而且还能提高轿厢的美观度。

如图6所示,为了方便操作者取出U型扶手管3,在U型扶手管3的中部处从其所在的平面向外形成平滑过度的拱起18。同时,在U型扶手管3的中心部位上套设有橡胶防滑套31。由此有效减少了打滑现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手握时的舒适度。

如图7所示,为了提高U型扶手管3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在滑移槽11的内壁上安装有与推盖12固接的弹簧二16,上述弹簧二16能够推动推盖12向下运动,并在使用U型扶手管3时始终抵接在U型扶手管3的上端面,提高了支撑的强度,使得U型扶手管3在使用时更加的稳定和安全。

工作原理:

使用时,操作者只需用手指抵触在凹陷槽17处并向上推动推盖12,弹簧三10被压缩,同时手动将U型扶手管3从扶手收纳槽2内取出,此时在弹簧一7的作用下,卡块6的端部始终抵接在U型扶手管3的侧壁上,并能随着U型扶手管3的侧壁移动,当卡块6移动到通孔8处时,卡块6在弹性一的作用下卡接在通孔8内;接着向下拉动推盖12,在弹簧三10的下压作用下,长条状开孔13的外壁能够固定卡接在卡槽14内,此时乘客即可安全地使用上述U箱扶手管。

当不需要上述U型扶手管3时,操作者只需用手指抵触在凹陷槽17处并向上推动推盖12,同时给U型扶手管3一个向内的推力,此时U型扶手管3能够在弹簧二16的作用下自动朝着扶手收纳槽2方向移动并完全收纳在扶手收纳槽2内;接着向下拉动推盖12,在弹簧三10的下压作用下,推盖12向下移动并完全将上述扶手收纳槽2的槽口闭合,由此即可完成对上述U型扶手管3的收纳。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