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5811发布日期:2019-06-05 22:3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通过由压缩机供给的压缩空气将漏气轮胎修补液注入至轮胎内时使用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通过简洁的构成来确认压缩空气、漏气轮胎修补液的供给状态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装接于车辆的轮胎漏气时,通过经由轮胎气门嘴将漏气轮胎修补液注入至轮胎内,对漏气轮胎进行应急修补。作为能够进行这样的应急修补的装置,例如使用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使用了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的情况下,不需要在车辆搭载备用轮胎,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化、车辆的轻型化。此外,还具有能够将车辆的备用轮胎搭载空间有效利用于其他目的的优点。

作为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例如已知有所谓压送式的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其通过由空气压缩机等供给的压缩空气将容纳于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注入至轮胎内。用于这样的压送式的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通常由具备容纳漏气轮胎修补液的容纳部和开口部的容器主体、以及装接于该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顶盖构成。然后,在顶盖设有用于从容器外导入压缩空气的流路、用于将容器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排出至容器外的流路,但为了防止在保存时漏气轮胎修补液从这些流路漏出,在这些流路中插入有封闭塞。这样的封闭塞在漏气轮胎修补时通过被送入至容器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在流路内滑动而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打开状态),由此打开流路。

在这样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中,通常无法目视确认容器内的状态,因此存在难以正确地判别封闭塞是否脱离而打开流路的问题。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兼具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和压缩机的密封/泵送装置中,作为用于在将压缩空气、密封剂(漏气轮胎修补液)供给至轮胎内时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将异常通知操作者的异常状态通知单元而设置发光二极管、蜂鸣器等。然而,在该方案中,需要用于使感测异常的机构、异常状态通知单元工作的控制电路,存在装置复杂化的问题。因此,需要作为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能够通过简洁的构成来确认压缩空气、漏气轮胎修补液的供给状态的措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622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洁的构成来确认压缩空气、漏气轮胎修补液的供给状态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

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具备容纳漏气轮胎修补液的容纳部和设于该容纳部的一端的开口部;以及顶盖,装接于所述开口部,所述顶盖具备:流入路,用于从容器外导入压缩空气;以及流出路,用于将所述容纳部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排出至容器外,所述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流出路由直行部和分支部构成,所述直行部具备朝向所述容器主体内开口的开口端和在所述顶盖内终止的封闭端,所述分支部具备与所述直行部的中途连通的连通端和朝向容器外开口的开口端,在所述直行部的封闭端形成有内径比所述直行部窄、并从所述封闭端至所述顶盖表面沿着所述直行部的延长方向贯通所述顶盖的贯通孔,在所述直行部可滑动地插入有具有堵塞所述直行部的形状的封闭塞,所述封闭塞包括朝向所述直行部的封闭端突出并能够在所述贯通孔内滑动的突起部,所述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具有能够切换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的构造,所述封闭状态是所述封闭塞位于所述分支部上或者比所述分支部靠近所述直行部的开口端侧的位置来封闭所述流出路的状态,所述打开状态是所述封闭塞位于比所述分支部靠近所述直行部的封闭端侧的位置来打开所述流出路的状态,在所述封闭状态下,所述突起部的顶端到达所述贯通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所述突起部的顶端从所述贯通孔突出。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像上述那样设有在打开状态下向容器外侧突出的突起部,因此,通过观察该突起部的状态(突出的有无),能够容易地确认流出路的打开状态。此外,主要是仅顶盖具有贯通孔、封闭塞具有突起部的简洁的构成,因此,能够避免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的构造的复杂化。而且,由于是这样简洁的构成,因此,封闭/打开状态的切换(即,封闭塞的滑动)与突起部的突出直接关联,确认流出路的打开状态时的可靠性高。除此之外,在该构造中,即使在封闭状态下,突起部的顶端也位于贯通孔内,在切换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时,突起部在贯通孔内滑动,因此,该构造作为防止封闭塞在流出路内倾斜的引导件发挥功能,也能够防止流出路的打开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封闭塞的滑动距离l与打开状态下的突起部距离顶盖表面的突出量h满足l≤h的关系。通过像这样将滑动距离l与突出量h建立关联,若将暂时突出的突起部再次推入,则能够恢复至最初的封闭状态(或者,封闭了流出路的状态),能够重新封闭流出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突起部的至少在打开状态下从顶盖的表面突出的部分具有与顶盖不同的颜色。由此,根据颜色的不同容易判别突起部的突出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封闭塞与直行部的封闭端之间夹有朝向直行部的开口端侧对封闭塞进行施力的弹簧构件。由此,通过弹簧构件的复原力,封闭塞自动地恢复至封闭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使用后的液体泄露。此外,封闭塞始终被朝向直行部的开口端侧施力,因此也能够防止因保存过程中的容器内压的变化而引起的封闭塞的移动(由此引起的液体泄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突起部的顶端设有用于从容器外对所述封闭塞的位置进行操作的把手。由此,在发生了流出路的开塞不良时,能够从容器外对封闭塞进行操作而设为打开状态,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消除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封闭状态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打开状态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3是将顶盖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图4是将封闭塞放大,并以剖面示出一部分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顶盖的另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顶盖的另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顶盖的另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倒立型)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2所举例示出的那样,本发明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1(以下,称为“容器1”)由容器主体10和顶盖20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绘制了用于将容器1与压缩机连接的软管h1和用于将容器1与轮胎连接的软管h2,但这些软管h1、h2的构造在本发明中并没有特别限定,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高效地进行容器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的排出,在容器内具备一端连接于顶盖3、另一端延长至容器主体2的底部的软管h3,但对于该软管h3的构造在本发明中也没有特别限定,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容器主体10具有:圆筒状的容纳部11,容纳含有例如胶乳的漏气轮胎修补液(以下,称为“修补液”);以及圆筒状的开口部12,在将容器主体10正立时位于容纳部11的上部侧,在使用时排出修补液。在将容纳容器1正立时,容纳部11的底面位于开口部12的相反侧。虽然在附图中省略了,但可以在开口部12的外周面实施螺纹切削,也可以制成与后述的顶盖20侧的螺纹进行螺合的规格。容纳部11以及开口部12由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12在装配后述的顶盖20之前,例如,可以通过未图示的膜进行密封,以防止容器内的修补液发生劣化、或者修补液从开口部12漏出。

如图1~3所示,顶盖20由大致圆柱状的基部21和呈外径与该基部21相同的大致圆筒状且在其内侧能够插入前述开口部12的装接部22构成。在如前述那样在开口部12的外周面实施了螺纹切削的情况下,通过在装接部22的内周面实施与开口部12侧的螺纹进行螺合的螺纹切削,能够使容器主体10(开口部12)与顶盖20(装接部22)进行螺合。基部21和装接部22由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构成。在基部21,作为分别贯通基部21内的孔,设有用于从容器外导入压缩空气的流入路30和用于将容器内的漏气轮胎修补液排出的流出路40。

如图所示,流入路30由在与容器1的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行部31和从该直行部31的中途分支并在容器1的轴向延伸的分支部32构成。直行部31具备向容器外开口的开口端和在顶盖20(基部21)内终止的封闭端。在图示的例子中,直行部31的开口端从基部21朝向容器外突出,能够连结用于将容器1与压送装置连接的前述软管h1。分支部32具备与直行部31连通的连通端和朝向容器主体10(容纳部11)的内部开口的开口端。在直行部31中,可滑动地插入有由硅树脂(silicone)、丁腈橡胶(nbr)、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天然橡胶(nr)等弹性体构成且具有堵塞流入路30(直行部31)的形状的封闭塞33。如图1(图3的虚线)所示,封闭塞33通过位于比分支部32靠近直行部31的开口端侧的位置、或者位于分支部32上,来封闭流入路30(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封闭状态”)。此外,如图2(图3的实线)所示,封闭塞33通过位于比分支部32靠近直行部31的封闭端侧的位置,来打开流入路30(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打开状态”)。在保存时,流入路30为前述封闭状态,由此会防止修补液从流入路30漏出。另一方面,在漏气轮胎修补操作时,当从流入路30(直行部31)的开口端送入压缩空气时,被该压力推压,封闭塞33移动至直行部31的封闭端而切换为打开状态,能够通过流入路30将压缩空气送入至容器主体10(容纳部11)内。这样,通过封闭塞33的位置能够切换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由于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分别为上述的形态,因此,在封闭状态下能够防止来自流入路30的液体泄漏,在打开状态下能够打开流入路30而不使封闭塞33落入容器主体10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意图可靠地防止后述的流出路40的液体泄漏,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后述的流出路40中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压缩空气的供给状态(有无因插入的封闭塞的开塞不良引起的不良情况),因此流入路30的构造并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

如图所示,流出路40由在容器1的轴向延伸的直行部41和从该直行部41的中途分支并在与容器1的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分支部42构成。直行部41具备朝向容器主体10(容纳部11)内开口的开口端和在顶盖20(基部21)内终止的封闭端。在图示的例子中,直行部41的开口端从基部21朝向容器主体10(容纳部11)内突出,能够连结前述软管h3。分支部42具备与直行部41连通的连通端和向容器外开口的开口端。在图示的例子中,分支部42的开口端从基部21朝向容器外突出,能够连结用于将容器1与轮胎连接的前述软管h2。

在流出路40的直行部41也与流入路30同样地可滑动地插入有封闭塞43,但该封闭塞43由具有堵塞流出路40(直行部41)的形状且实际上作为堵塞流出路40(直行部41)的塞发挥功能的塞主体43a和从该塞主体43a朝向直行部41的封闭端侧沿着直行部41的轴向突出的突起部43b构成。在直行部41的封闭端的突起部43b的延长位置设有贯通孔44,该贯通孔44具有与突起部43b对应的大小,并从直行部41的封闭端朝向容器外在直行部41的延长方向穿透。突起部43b可滑动地插入至该贯通孔44内。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相对于作为呈圆筒状穿透的孔的直行部41,封闭塞43的塞主体43a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突起部43b具有外径小于塞主体43a的圆柱形状,贯通孔44构成为具有比突起部43b稍大的内径的剖面大致圆形,以便可滑动地收纳突起部43b。

如图1(图3的虚线)所示,封闭塞43通过位于比流出路40的分支部42靠近直行部41的开口端侧的位置、或者位于分支部42上,来封闭流出路40(以下,将该状态称为“封闭状态”)。此外,如图2(图3的实线)所示,封闭塞43通过位于比流出路40的分支部42靠近直行部41的封闭端侧的位置,来打开流出路40(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打开状态”)。此时,突起部43b可滑动地插入至贯通孔44,因此,无论是封闭状态还是打开状态,突起部43b的顶端都到达贯通孔44,并位于贯通孔44的封闭端侧的端部的容器外侧。此外,突起部43b与封闭塞43连动而移动,因此,在打开状态下,如图所示,突起部43b的顶端从贯通孔44向容器外突出且位于封闭状态下的突起部43b的顶端的位置的容器外侧。

这样一来,在保存时,流出路40为前述封闭状态,由此会防止修补液从流出路40漏出。另一方面,在漏气轮胎修补操作时,当通过被送入至容器内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而使漏气轮胎修补液从流出路40(直行部41)的开口端流入时,被该压力推压,封闭塞43移动至直行部41的封闭端而切换为打开状态,通过流出路40将漏气轮胎修补液和压缩空气朝向轮胎送出。这样,通过封闭塞43的位置能够切换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由于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分别为上述的形态,因此,在封闭状态下能够防止来自流出路40的液体泄漏。

此时,如上述那样,在打开状态下,突起部43b向容器外侧突出,因此,通过观察该突起部43b的状态(突出状态),能够容易地确认流出路的打开状态(漏气轮胎修补液的供给状态)。具体而言,通过突起部43b突出,能够确认封闭塞43适当地进行移动而从封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在封闭塞43因某些不良情况不移动而未打开流出路40的情况下,突起部43b不突出,因此根据该情况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确认发生了开塞不良。此外,在本发明中,用于确认流出路40的打开状态的机构是主要由设于顶盖20的贯通孔44和封闭塞43的突起部43b构成的简洁的构造,因此能够避免容器1(以及使用容器1的漏气轮胎修补工具包)的构造的复杂化。而且,由于是这样简洁的构造,因此封闭/打开状态的切换(即,封闭塞43的滑动)与突起部43b的突出直接关联,确认流出路43的打开状态时的可靠性高。除此之外,在该构造中,即使在封闭状态下,突起部43b的顶端也位于贯通孔44内,在切换封闭状态和打开状态时,突起部43b在贯通孔44内进行滑动,因此,该构造作为防止封闭塞43在流出路41内倾斜的引导件发挥功能,也能够防止因封闭塞43引起的流出路43的打开不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作为封闭塞43,例如,如图4所示,优选制成由装接有由弹性体构成的o形环43a的圆柱状的塞主体43a和外径比该塞主体43a小的突起部部43b构成的规格。作为构成o形环43a的弹性体,可以采用例如硅树脂(silicone)、丁腈橡胶(nbr)、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天然橡胶(nr)等。此外,优选的是,除了o形环43a以外的塞主体43a和突起部部43b由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一体地构成。优选的是,在使用o形环43a的情况下,为了在塞主体43a通过分支部42时不损坏密封性,如图4(a)所示,将o形环43a设于塞主体43a的长尺寸方向的多个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两个部位),或者,即使在将o形环43a仅设于一个部位的情况下,也如图4(b)所示,增大o形环43a的沿着塞主体43a的长尺寸方向的长度,在塞主体43a通过分支部42时,o形环43a始终夹在塞主体43a与直行部41之间而维持密封性。

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观察突起部43b的突出状态来确认流出路的打开状态(漏气轮胎修补液的供给状态),但在封闭状态下,突起部43b不需要为非突出状态(突起部的顶端位于贯通孔44内、或者突起部的顶端与顶盖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即,即使突起部43b在封闭状态下预先从顶盖表面突出,若在打开状态下比该封闭状态更充分地突出,则也可以根据突起部43b的突出量的不同来确认流出路40的打开状态。当然,在封闭状态下,若突起部43b的顶端位于贯通孔44内、或者突起部43b的顶端与顶盖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则通过从封闭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从突起部43b不突出的状态变化为突起部43b相对于顶盖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因此流出路40的打开状态的确认变得容易。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封闭塞43在打开状态下一部分(突起部43b)向顶盖外突出,因此,在漏气轮胎修补操作后,若将该突出的部分朝向贯通孔44压入,则塞主体43a与突起部43b连动而在直行部41内滑动,封闭塞43能够恢复至封闭流出路40的封闭状态。特别是,通过使封闭塞43的滑动距离l(即,从封闭状态(图3的虚线)至打开状态(图3的实线)的移动距离)与打开状态下的突起部43b距离顶盖表面的突出量h满足l≤h的关系,能够恢复至最初的封闭状态(或者,即使与最初的封闭状态不一致也封闭了流出路的状态),能够可靠地重新封闭流出路40。

在如上所述那样能够进行重新封闭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也可以使朝向直行部41的开口端侧对封闭塞43进行施力的弹簧构件45夹在封闭塞43与直行部41的封闭端之间。在该规格中,通过弹簧构件45的复原力,封闭塞43自动地返回至初始位置而恢复至封闭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使用后的液体泄漏。此外,封闭塞43始终被朝向直行部41的开口端侧施力,因此也能够防止因保存过程中的容器内压的变化而引起的封闭塞43的移动(由此引起的液体泄漏)。

在本发明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突起部43b的顶端设置用于从容器外对封闭塞43在直行部41内的位置进行操作的把手46。通过这样设置把手46,不仅能够进行如上述那样的重新封闭,而且能够在发生了流出路40的开塞不良时从容器外对封闭塞43进行操作而将流出路40设为打开状态。在突起部43b在封闭状态下预先从顶盖表面突出的情况下,通过捏住从顶盖表面突出的部分来做为把手46,能够从容器外对封闭塞43进行操作,但如图6所示,通过在突起部43b的顶端设置充分大小的把手46,封闭塞43的操作变得容易。把手46的具体形状若为操作者容易进行操作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顶盖表面的贯通孔44(突起部43b)的周围凹陷,从而即使在突起部43b的顶端与顶盖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的状态下,突起部43b的顶端也从顶盖表面(凹陷部分的表面)突出,容易捏住突起部43b的顶端来做为把手46。

为了容易确认突起部43b从顶盖20突出,也可以将突起部43b的至少在打开状态下从顶盖20的表面突出的部分着色成与顶盖20的表面不同的颜色。在像这样对突起部43b进行着色的情况下,突起部43b的颜色不需要是单一颜色,可以以颜色根据突起部43b的突出量变化的方式使用多个颜色。此外,在突起部43b的一部分在封闭状态下预先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在预先突出的部分和变为打开状态才露出的部分改变颜色,也能够容易确认突起部43b的突出状态。

本发明不仅可以适用于像上述容器1那样在使用时使容器主体10正立且开口部12朝向上方的所谓正立型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1,而且也可以适用于如图8所示那样在使用时使容器主体10倒立且开口部12朝向下方的所谓倒立型的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1。但是,在倒立型的容器1中,为了提高设置时的稳定性,通常如图所示那样将顶盖20装接于压缩机c等,因此,在设置有倒立状态的容器1的压缩机c等中,能够接受从顶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43b,并且设置能够从压缩机c等的例如侧方确认突起部43b的突出状态的空间w为好。

符号说明:

1漏气轮胎修补液容纳容器(容器);10容器主体;11容纳部;12开口部;20顶盖;21基部;22装接部;30流入路;31直行部;32分支部;33封闭塞;40流出路;41直行部;42分支部;43封闭塞;43a塞主体;43b突起部;44贯通孔;45弹簧构件;46把手;c压缩机;h1、h2、h3软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