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及其救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50479发布日期:2018-08-10 20:5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及其救援方法。



背景技术:

垂直电梯已成为当前高层建筑的标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电梯困人事件却时有发生,难以杜绝。

目前的电梯由于结构设计等原因,在发生电梯故障时,救援人员只能先确定故障电梯的大致位置;然后通过盘车等方式人工操作专门的救援电梯达到故障电梯,且还需由专业的电梯维护人员才能打开轿厢安全门、以就出被困人员。这种电梯及其救援方法不仅对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以专业人员的人工操作为准,而且还救援速度慢,操作难度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前电梯救援的专业要求高、操作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及其救援方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梯系统的救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轿厢发生故障、并发出故障信号;

(2)、根据故障信号获取第一轿厢的第一位置、并发送第一信号使第二轿厢运行至预设的第二位置;

(3)、位置检测装置控制第二轿厢运行至与第一位置对应的救援位置;

(4)、第一轿厢的第一承重板伸至第二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形成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轿厢的第二承重板伸至第一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形成第二救援通道,第一轿厢内播放语音提醒;

(5)、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轿厢的第一救援门开启,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轿厢的第二救援门开启,搭建第一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一扶手装置的搭建,或搭建第二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二扶手装置的搭建;

(6)、第一轿厢内的被困人员通过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进入第二轿厢内,回收第一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一扶手装置的回收,或回收第二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二扶手装置的回收;

(7)、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救援门关闭,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救援门关闭;

(8)、第一承重板收缩至第一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或第二承重板收缩至第二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完成救援。

上述电梯系统的救援方法,当第一轿厢发生故障时,首先,第二轿厢快速运行至第二位置,接着,位置检测装置调整第二轿厢的位置使第二轿厢运行至救援位置、并与第一轿厢的第一位置匹配对位,无需救援人员进行匹配,降低操作难度并节约救援时间,接着,通过搭建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开启第一救援门和第二救援门,使第一轿厢内的被困人员进入第二轿厢内,最后关闭第一救援门和第二救援门、并关闭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结束救援,相比传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维修操作解救被困人员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员即可操作以迅速解救被困人员。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包括: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并进入电梯救援模式;

步骤(3)中,还包括: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检测是否有光电信号,若光电传感器未检测到光电信号,则使第二轿厢继续运行;否则,光电传感器发送第二信号、并使第二轿厢停止运行;

步骤(4)中,还包括:第一检测器检测第一承重板的所在位置,若第一承重板到达第二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则发出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并进入步骤(5);否则,使第一承重板继续运动、直至到达第二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或步骤(4)中,还包括:第二检测器检测第二承重板的所在位置,若第二承重板到达第一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则发出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并进入步骤(5);否则,使第二承重板继续运动、直至到达第一轿厢的底部预设位置;

步骤(5)中,还包括:在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发出可启动提示,启动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并发送开门信号至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

步骤(7)中,还包括:启动第二救援完成按钮、并发送关门信号至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

步骤(8)中,还包括:步骤(7)中的第二救援完成按钮发送收缩信号至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

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后,电梯系统进入救援模式,在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才可启动,进一步保证救援安全,避免非专业维护人员操作失败造成悲剧,不仅使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员即可操作救援,同时使救援的安全保障性更高。

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包括: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包括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第一轿厢的运行轨道与第二轿厢的运行轨道相邻设置,第一轿厢设有第一出口,第二轿厢设有第二出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相对设置,还设有用于控制第二轿厢运行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救援门装置,救援门装置包括第一救援门、第二救援门、第一扶手装置和第二扶手装置,第一救援门设于第一轿厢,第二救援门设于第二轿厢,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相对设置,救援门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第一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救援门开启/关闭第一出口,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二救援门开启/关闭第二出口,第一扶手装置可折叠设于第一轿厢,第二扶手装置可折叠设于第二轿厢;承重装置,承重装置包括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第一承重板设于第一轿厢的底部,第二承重板设于第二轿厢的底部,第一承重板可伸至第二轿厢形成第一救援通道,第二承重板可伸至第一轿厢形成第二救援通道;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总控制器,总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梯轿厢、救援门装置和承重装置的运动。

上述电梯系统,通过第一救援门、第二救援门、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的设置,当第一轿厢发生故障时,第二轿厢充当救援轿厢对第一轿厢进行救援,同理,当第二轿厢发生故障时,第一轿厢充当救援轿厢对第二轿厢进行救援,总控制器控制电梯轿厢、救援门装置和承重装置的运行,位置检测装置的设置提高第二轿厢与第一轿厢的对位效率,提高救援效率,相比传统救援电梯,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即可完成,自动化程度更高。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承重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第三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一承重板的伸缩,第四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二承重板的伸缩,第一轿厢的底部设有用于与第二承重板对接的第一对接槽,第二轿厢的底部设有用于与第一承重板对接的第二对接槽。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分别驱动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的收缩运动,第一对接槽和第二对接槽的设置提高了对接效率,还起到保证搭建的第一救援通道和第二救援通道的安全性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救援门设有第一门导靴,第一轿厢设有第一导轨,第一导轨设有与第一门导靴配合的第一滑槽,第一门导靴沿第一滑槽移动、并使第一救援门沿第一轿厢的侧壁开启/关闭第一出口,第二救援门设有第二门导靴,第二轿厢设有第二导轨,第二导轨设有与第二门导靴配合的第二滑槽,第二门导靴沿第二滑槽移动、并使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的侧壁开启/关闭第二出口。第一门导靴与第一滑槽配合实现第一救援门的开门和关门动作,第二门导靴与第二滑槽配合实现第二救援门的开门和关门操作,使开门和关门操作在预定轨道内操作,同时,保证第一救援门沿第一轿厢的侧壁开启或关闭,保证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的侧壁开启或关闭,避免第一轿厢与第二轿厢之间进行救援时,因开关救援门空间问题导致救援失败,提高救援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两个轿厢之间的间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轨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救援门移动的第一限位斜槽,第一限位斜槽与第一滑槽相通,第二导轨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二救援门移动的第二限位斜槽,第二限位斜槽与第二滑槽相通。第一限位斜槽和第二限位斜槽的设置是第一救援门沿第一轿厢侧壁滑移、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的侧壁滑移的一种具体设置方式,以满足开启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轿厢设有用于锁定第一救援门的第一门锁,第二轿厢设有用于锁定第二救援门的第二门锁。第一门锁和第二门锁的设置避免第一救援门或第二救援门在救援完成关闭后被无意或故障打开造成意外,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还包括均与总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第一操控器和第二操控器,第一操控器设于第一轿厢,第二操控器设于第二轿厢;第一操控器还与第一驱动器、第三驱动器通信连接,第一操控器设有第一救援启动按钮、第一救援门启动按钮和第一救援完成按钮;第二操控器还与第二驱动器、第四驱动器通信连接,第二操控器设有第二救援启动按钮、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和第二救援完成按钮。第一操控器和第二操控器的设置便于救援人员的操作,只需启动对应的按钮即可实现对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的相应控制和操作,便于在出现故障时,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员即可通过启动相应按钮进行救援,争取尽快实现救援,并无需等待专业维修人员的到来,提高救援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扶手装置包括第一护栏和与第一护栏对应设置的第二护栏,第一护栏铰接设于第一轿厢的侧壁,第二护栏铰接设于第一救援门,第二扶手装置包括第三护栏和与第三护栏对应设置的第四护栏,第三护栏铰接设于第二轿厢的侧壁,第四护栏铰接设于第二救援门。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的设置组成了第一扶手装置,在被困人员经过第一救援通道时可手扶该装置以提高行走安全性,使故障轿厢内的被困人员在经由第一救援通道进行救援轿厢时更安全,进一步保证救援效率,第三护栏和第四护栏的设置同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梯轿厢还包括第三轿厢,第三轿厢设于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之间,第三轿厢设有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设于第三轿厢的两侧,第三救援门与第一救援门相对设置,第四救援门与第二救援门相对设置。由于第三轿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当第一轿厢发生故障或第二轿厢发生故障时,均可由第三轿厢充当救援轿厢,而当第三轿厢发生故障时,第一轿厢和第二轿厢任一个均可充当救援轿厢,给发生故障时的救援轿厢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并进一步保证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电梯系统处于救援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轿厢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b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轿厢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的c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救援门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操控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电梯系统的救援方法的流程图。

100、第一轿厢,101、发光器,110、第一救援门,111、第一门导靴,120、第一驱动器,121、驱动齿条,130、第一承重板,140、第三驱动器,150、第一对接槽,160、第一导轨,161、第一滑槽,162、第一限位斜槽,170、第一门锁,180、第一操控器,181、第一救援启动按钮,182、第一救援门启动按钮,183、第一救援完成按钮,184、第一柜锁,190、第一扶手装置,191、护栏铰接器,200、第二轿厢,201、接收器,210、第二承重板,220、第四驱动器,230、第二对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称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接”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一种电梯系统的救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并发出故障信号;

(2)、根据故障信号获取第一轿厢100的第一位置、并发送第一信号使第二轿厢200运行至预设的第二位置;

(3)、位置检测装置控制第二轿厢200运行至与第一位置对应的救援位置;

(4)、第一轿厢100的第一承重板130伸至第二轿厢200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形成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轿厢200的第二承重板210伸至第一轿厢100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形成第二救援通道,第一轿厢100内播放语音提醒;

(5)、第一驱动器120驱动第一轿厢100的第一救援门110开启,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轿厢200的第二救援门开启,搭建第一扶手装置190、并完成第一扶手装置190的搭建,或搭建第二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二扶手装置的搭建;

(6)、第一轿厢100内的被困人员通过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进入第二轿厢200内,回收第一扶手装置190、并完成第一扶手装置190的回收,或回收第二扶手装置、并完成第二扶手装置的回收;

(7)、第一驱动器120驱动第一救援门110关闭,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救援门关闭;

(8)、第一承重板130收缩至第一轿厢100的底部预设位置,或第二承重板210收缩至第二轿厢200的底部预设位置、并完成救援。

当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时,首先,第二轿厢200快速运行至第二位置,接着,位置检测装置调整第二轿厢200的位置使第二轿厢200运行至救援位置、并与第一轿厢100的第一位置匹配对位,无需救援人员进行匹配,降低操作难度并节约救援时间,接着,通过搭建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开启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使第一轿厢100内的被困人员进入第二轿厢200内,最后关闭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并关闭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结束救援,相比传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维修操作解救被困人员的方式,操作更为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员即可操作以迅速解救被困人员。

更进一步的,电梯轿厢包括多个轿厢单元,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为所在运行井道相邻设置的两个轿厢单元,各个轿厢单元均呈相同结构设置,且各轿厢单元内均设有检测装置以实时检测各个轿厢单元的运行状态,步骤(1)中,当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时,第一轿厢100内的电梯故障检测器检测是否有被困人员在第一轿厢100内,若无被困人员,则发出故障信号、提示无被困人员,总控制器收到信号后发出指示,等待维保人员前来维修;若检测到有被困人员,则发出故障信号、提示有被困人员,总控制器收到故障信号后发出指示,安排救援、并进入步骤(2)。

位置检测装置可以是多种可检测位置并控制位置调整的装置,如光电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超声波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电磁方式的位置检测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轿厢200到达的第二位置根据具体的要求而定,可以是根据第一信号得到的第一轿厢100位置直接给出第二位置信息,也可以根据第二轿厢200位置来设定第二轿厢200与第一轿厢100的间距以给出第二位置信息,由于故障轿厢也即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的楼层通常不固定,因此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相对的位置,而非固定的一个高度位置。

进一步的,步骤(1)之后步骤(2)之前,还包括: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并进入电梯救援模式;

步骤(3)中,还包括:位置检测装置包括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检测是否有光电信号,若光电传感器未检测到光电信号,则使第二轿厢200继续运行;否则,光电传感器发送第二信号、并使第二轿厢200停止运行;

步骤(4)中,还包括:第一检测器检测第一承重板130的所在位置,若第一承重板130到达第二轿厢200的底部预设位置,则发出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并进入步骤(5);否则,使第一承重板130继续运动、直至到达第二轿厢200的底部预设位置;或步骤(4)中,还包括:第二检测器检测第二承重板210的所在位置,若第二承重板210到达第一轿厢100的底部预设位置,则发出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并进入步骤(5);否则,使第二承重板210继续运动、直至到达第一轿厢100的底部预设位置;

步骤(5)中,还包括:在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发出可启动提示,启动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并发送开门信号至第一驱动器120和第二驱动器;

步骤(7)中,还包括:启动第二救援完成按钮、并发送关门信号至第一驱动器120和第二驱动器;

步骤(8)中,还包括:步骤(7)中的第二救援完成按钮发送收缩信号至第三驱动器140和第四驱动器220。

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后,电梯系统进入救援模式,在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才可启动,进一步保证救援安全,避免非专业维护人员操作失败造成悲剧,不仅使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员即可操作救援,同时使救援的安全保障性更高。

步骤(4)中,控制装置检测第二承重板是否正常工作,若第二承重板正常工作,则搭建第二救援通道;否则,搭建第一救援通道。也即,设置救援轿厢拥有搭建通道的优先级。如此设置的原因是由于第一轿厢已经出现故障,系统可能无法预判其救援通道是否可正常搭建,因此,优先采用救援轿厢的承重板搭建救援通道,以进一步保障救援安全。

步骤(5)中,电梯内设有语音系统,当控制装置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语音系统发出语音提醒,并播放被困人员准备离开轿厢的提示;另外,语音系统根据救援门的开启方向提醒乘客与开启门侧保持一定距离并注意安全。

进一步的,当控制装置收到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或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后,若第一轿厢只有第一救援门,则发出语音为默认语音即可,提醒开门侧并使乘客保持距离;若第一轿厢设有多个救援门,则控制装置首先判断即将开启哪个救援门,然后,调取系统内设的与救援门开启侧匹配的语音、并进行播放。

具体的,如图1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位置检测装置为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光器101和接收器201,发光器101设于第一轿厢100,接收器201设于第二轿厢200,当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后,发光器101开始发出光电信号,第二轿厢200在运行至第二位置后,接收器201开始检测是否有光电信号并接收,当接收到发光器101发出的光电信号后,第二轿厢200停止运行、并到达救援位置。

进一步的,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之前,需打开第二操控器的第二柜锁,以进一步打开并启动第二救援启动按钮。第二柜锁为机械锁。

如图1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救援方法进行救援的电梯系统,电梯系统包括: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包括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第一轿厢100的运行轨道与第二轿厢200的运行轨道相邻设置,第一轿厢100设有第一出口,第二轿厢200设有第二出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相对设置,还设有用于控制第二轿厢200运行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救援门装置,救援门装置包括第一救援门110、第二救援门、第一扶手装置190和第二扶手装置,第一救援门110设于第一轿厢100,第二救援门设于第二轿厢200,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相对设置,救援门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器120和第二驱动器,第一驱动器120用于驱动第一救援门110开启/关闭第一出口,第二驱动器用于驱动第二救援门开启/关闭第二出口,第一扶手装置190可折叠设于第一轿厢100,第二扶手装置可折叠设于第二轿厢200;承重装置,承重装置包括第一承重板130和第二承重板210,第一承重板130设于第一轿厢100的底部,第二承重板210设于第二轿厢200的底部,第一承重板130可伸至第二轿厢200形成第一救援通道,第二承重板210可伸至第一轿厢100形成第二救援通道;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总控制器,总控制器用于控制电梯轿厢、救援门装置和承重装置的运动。

通过第一救援门110、第二救援门、第一承重板130和第二承重板210的设置,当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时,第二轿厢200充当救援轿厢对第一轿厢100进行救援,同理,当第二轿厢200发生故障时,第一轿厢100充当救援轿厢对第二轿厢200进行救援,总控制器控制电梯轿厢、救援门装置和承重装置的运行,发光器101和接收器201配合使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对位效率提高、并进行高效安全的救援,提高救援效率,相比传统救援电梯,无需专业人员操作即可完成,自动化程度更高。

进一步的,第一承重板130所在高度高于第二承重板210所在高度;或第二承重板210所在高度高于第一承重板130所在高度。第一承重板130和第二承重板210一高一低设置,避免两者在同一高度上发生干涉影响功能的实现。

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承重板130所在高度高于第二承重板210所在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是为了说明的方便,电梯轿厢包括多个轿厢单元,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分别是其中两个运行轨道相邻设置的轿厢单元,每个轿厢单元均设有承重板和救援门等结构,结构设置均相同,因此,当其中任一个轿厢单元发生故障时,与其运行轨道相邻的另一个轿厢单元可作为救援轿厢对该故障轿厢单元进行救援。

每个轿厢单元均设有承重板,当救援时,若一个轿厢单元的承重板出现故障无法成功搭建救援通道,则采用另一个轿厢单元的承重板搭建救援通道、以实施救援,提高救援成功率。

另外,第一承重板130可设置多个,以增强第一救援通道的刚度和稳定性,提高安全保障;第二承重板210可同理设置。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承重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器140和第四驱动器220,第三驱动器140用于驱动第一承重板130的伸缩,第四驱动器220用于驱动第二承重板210的伸缩,第一轿厢100的底部设有用于与第二承重板210对接的第一对接槽150,第二轿厢200的底部设有用于与第一承重板130对接的第二对接槽230。第三驱动器140和第四驱动器220分别驱动第一承重板130和第二承重板210的收缩运动,第一对接槽150和第二对接槽230的设置提高了对接效率,还起到保证搭建的第一救援通道和第二救援通道的安全性作用。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第一救援门110设有第一门导靴111,第一轿厢100设有第一导轨160,第一导轨160设有与第一门导靴111配合的第一滑槽161,第一门导靴111沿第一滑槽161移动、并使第一救援门110沿第一轿厢100的侧壁开启/关闭第一出口,第二救援门设有第二门导靴,第二轿厢200设有第二导轨,第二导轨设有与第二门导靴配合的第二滑槽,第二门导靴沿第二滑槽移动、并使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200的侧壁开启/关闭第二出口。第一门导靴111与第一滑槽161配合实现第一救援门110的开门和关门动作,第二门导靴与第二滑槽配合实现第二救援门的开门和关门操作,使开门和关门操作在预定轨道内操作,同时,保证第一救援门110沿第一轿厢100的侧壁开启或关闭,保证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200的侧壁开启或关闭,避免第一轿厢100与第二轿厢200之间进行救援时,因开关救援门空间问题导致救援失败,提高救援效率,同时,也节省了两个轿厢之间的间距。

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之间的间距有限,为节约空间,设计第一救援门110沿第一轿厢100正对第二轿厢200的侧壁滑移,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200正对第一轿厢100的侧壁滑移。若采用非滑移开门方式,则可能产生第一救援门110打开后第二救援门无法打开的情形或电梯系统需要更大的轿厢间距,影响救援效率。

第一滑槽161和第二滑槽均可根据需要设有多个,以满足更好的救援门开启要求。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导轨160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一救援门110移动的第一限位斜槽162,第一限位斜槽162与第一滑槽161相通,第二导轨还设有用于限制第二救援门移动的第二限位斜槽,第二限位斜槽与第二滑槽相通。第一限位斜槽162和第二限位斜槽的设置是第一救援门110沿第一轿厢100侧壁滑移、第二救援门沿第二轿厢200的侧壁滑移的一种具体设置方式,以满足开启操作。

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第一救援门110需要打开时,在第一驱动器120的驱动作用下,第一救援门110的第一门导靴111沿第一限位斜槽162向第一轿厢100的外侧移动预设距离、并进入第一滑槽161内,之后第一门导靴111沿第一滑槽161移动、并将第一救援门110沿第一轿厢100的侧壁打开;第二救援门的打开结构同理。

第一门导靴111和第二门导靴均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第一限位斜槽162对应第一门导靴111设置多个,第二限位斜槽对应第二门导靴设置多个。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驱动器120固设于第一救援门110,第一驱动器120包括驱动齿轮,第一轿厢100的侧壁设有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驱动齿条121,第一驱动器120驱动该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与驱动齿条121啮合、并带动第一救援门110在驱动齿条121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实现第一救援门110的开启和关闭;第二救援门的开启关闭结构同理。

另外,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驱动齿条121还设有与第一限位斜槽162对应的倾斜端,倾斜端根据需要只设置一个即可,如图7所示,倾斜端设于驱动齿条121的最右端,图中所示状态为第一救援门110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第一驱动器120设于第一救援门110的顶端,第二驱动器设于第二救援门的顶端。第一驱动器120和第二驱动器为联动控制,当第一驱动器120驱动第一救援门110打开/关闭时,第二驱动器同时驱动第二救援门打开/关闭。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轿厢100设有用于锁定第一救援门110的第一门锁170,第二轿厢200设有用于锁定第二救援门的第二门锁。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的设置避免第一救援门110或第二救援门在救援完成关闭后被无意或故障打开造成意外,提高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由于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分别由第一驱动器120和第二驱动器驱动进行打开或关闭,当发生故障或没有开启的情况下,可能会自动打开或由乘客不小心推动打开,若该情况发生则可能引发危险和意外。因此,在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打开/关闭后,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分别将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锁定,使其无法被意外打开,进一步保证电梯的运行安全。

进一步的,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均为电子锁。

在第一检测器检测到第一承重板130伸至第二轿厢200的底部预设位置、并成功搭建第一救援通道后,第一检测器发出第一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之后,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自动打开;

或第二检测器检测到第二承重板210伸至第一轿厢100的底部预设位置、并成功搭建第二救援通道后,第二检测器发出第二救援通道搭建成功的信号,之后,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自动打开;

在第一门锁170和第二门锁打开后,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才能被驱动打开。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控制装置还包括均与总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第一操控器180和第二操控器,第一操控器180设于第一轿厢100,第二操控器设于第二轿厢200;第一操控器180还与第一驱动器120、第三驱动器140通信连接,第一操控器180设有第一救援启动按钮181、第一救援门启动按钮182和第一救援完成按钮183;第二操控器还与第二驱动器、第四驱动器220通信连接,第二操控器设有第二救援启动按钮、第二救援门启动按钮和第二救援完成按钮。第一操控器180和第二操控器的设置便于救援人员的操作,只需启动对应的按钮即可实现对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的相应控制和操作,便于在出现故障时,经过简单培训的普通人即可通过启动相应按钮进行救援,争取尽快实现救援,并无需等待专业维修人员的到来,提高救援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还设有第一操控柜和第二操控柜,第一操控器180设于第一操控柜,第一操控柜设有第一柜锁184,第二操控器设于第二操控柜,第二操控柜设有第二柜锁。为避免乘客误操作第一操控器180或第二操控器,则对其进行上锁,当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时,总控制器收到故障信号,救援人员打开第二轿厢200内第二操控柜的第二柜锁,以打开第二操控柜,按下第二救援启动按钮、并进入电梯救援模式。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轿厢100设有与第一救援通道对应设置的第一扶手装置190,第一扶手装置190可折叠设于第一轿厢100内,第二轿厢200设有与第二救援通道对应设置的第二扶手装置,第二扶手装置可折叠设于第二轿厢200内。

更进一步的,第一扶手装置190包括第一护栏和与第一护栏对应设置的第二护栏,第一护栏铰接设于第一轿厢100的侧壁,第二护栏铰接设于第一救援门110,第二扶手装置包括第三护栏和与第三护栏对应设置的第四护栏,第三护栏铰接设于第二轿厢200的侧壁,第四护栏铰接设于第二救援门。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的设置组成了第一扶手装置190,在被困人员经过第一救援通道时可手扶该装置以提高行走安全性,使故障轿厢内的被困人员在经由第一救援通道进行救援轿厢时更安全,进一步保证救援效率,第三护栏和第四护栏的设置同理。

具体的,第一护栏通过护栏铰接器191可转动设于第一轿厢的侧壁,第二护栏通过护栏铰接器191可转动设于第一救援门110,第三护栏通过护栏铰接器191可转动设于第二轿厢200的侧壁板,第四护栏通过护栏铰接器191可转动设于第二救援门。当第一救援门110和第二救援门打开后,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被驱动或手动打开,以便于第二轿厢200内的被困人员通过第一救援通道时可手扶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进入第一轿厢100内;第二扶手装置的设置同理。

另外,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均可根据需要设置多根,以增强安全性。第一护栏和第二护栏可通过手动方式搭建或回收,也可通过电动方式搭建或回收。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救援时,第一承重板130和第二承重板210可任选其一进行开启,第一护栏190和第二护栏也同样任选其一展开即可。

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梯轿厢还包括第三轿厢,第三轿厢设于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之间,第三轿厢设有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设于第三轿厢的两侧,第三救援门与第一救援门110相对设置,第四救援门与第二救援门相对设置。由于第三轿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救援门和第四救援门,当第一轿厢100发生故障或第二轿厢200发生故障时,均可由第三轿厢充当救援轿厢,而当第三轿厢发生故障时,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任一个均可充当救援轿厢,给发生故障时的救援轿厢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并进一步保证救援效率。

进一步的,第三轿厢的底部设有第三承重板和第四承重板,以与两侧的第一轿厢100和第二轿厢200匹配进行救援。

当然,在进一步保障的需求下,若第一轿厢100的各救援相关结构称救援装置,各轿厢单元可至少设有一套救援装置,以进一步保障救援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