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86251发布日期:2018-06-02 05:1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起重机单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



背景技术:

起重机大车行走机构单组车轮数通常有八轮、十轮、十二轮等,每台起重机有四组大车,单组重约40吨,其主要组成部件为车轮、小平衡梁、中平衡梁和大平衡梁。由于各产品大车行走机构整体质量大,重心高,形式多,组装后整体发运难度大,转运风险高,长期以来公司一直采用先预排装后拆开分组发运的形式。

因此,为避免起重机大车行走机构二次排装,实现一次排装整体发运的生产需求,结合大车行走机构的结构特点设计出新型转运工装,使其能够适用各类大车行走机构整体转运,并可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可实现对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避免行走机构的二次排装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搬运工装,行走机构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布的多个车轮以及设置于行走机构顶部的大平衡梁,搬运工装包括支撑架,设置于行走机构的下方,用于支撑行走机构;止挡装置,连接于支撑架上,且与车轮相抵接,用以限制车轮的滚动;托梁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架上方的立柱以及设置在立柱上方的托梁,托梁的顶部与大平衡梁的底部相抵接。

进一步地,支撑架包括支腿以及设置于支腿上方的支撑平台,行走机构搁置在支撑平台上,支腿在宽度方向的最大间距为行走机构高度的1.1~1.3倍。

进一步地,支撑平台为平面框架结构,包括与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主纵梁,主纵梁用于支撑行走机构。

进一步地,纵梁上铺设有轨道,行走机构通过车轮搁置在轨道上;止挡装置为沿轨道设置的多个楔子,楔子的楔面与车轮抵接。

进一步地,楔子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上。

进一步地,托梁与主纵梁垂直。

进一步地,立柱设置于托梁的两端。

进一步地,大平衡梁和支撑平台之间拉设有四根缆风,四根缆风分别拉设于大平衡梁的四个顶部角点上。

进一步地,四根缆风在支撑平台上的拉点设置于支腿的正上方。

进一步地,立柱的上端设置有托架,托梁的两端搁置在托架上,托梁与托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托架上设置有导向块,导向块用于为托梁安装到托架上时提供导向。

进一步地,托架与托梁之间设置有调整垫块。

进一步地,托架与立柱之间通过调节螺杆连接,调节螺杆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调节螺杆的伸缩长度通过手动旋转调整或通过外接传动机构调整。另外,还可以用液压油缸代替调节螺杆,液压油缸的伸缩可通过液压泵驱动。

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行走机构搬运工装,包括支撑架、止挡装置和托梁组件,可限制行走机构在六个自由度上的移动。在行走机构的搬运过程中,可使行走机构稳定地固定在搬运工装上,使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行走机构倾覆,消除行走机构在运输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可实现行走机构的整体发运。

附图说明

图1a为行走机构主视图;

图1b为行走机构侧视图;

图2a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包括行走机构)的主视图;

图2b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包括行走机构)的侧视图;

图3a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的主视图;

图3b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的侧视图;

图3c为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去掉托梁组件)的俯视图;

图4a为本发明提供的楔子的主视图;

图4b为本发明提供的楔子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优选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顶”、“底”,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a和图1b示出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结构图,起重机行走机构100包括沿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行走车轮110,行走车轮110上方设置有多级平衡梁,从下到上依次是小平衡梁、中平衡梁和大平衡梁120。在某些情况下,平衡梁可能少于三级,在本发明中,将位于最顶部的平衡梁称作大平衡梁120。对于不同规格的起重机,其行走机构100的规格尺寸、结构形式皆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为:

1.重心高,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重心一般位于其大平衡梁120上;

2.宽度方向不对称,行走机构100上一般布置有多个用于驱动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电机马达130,多个电机马达130往往位于行走机构100的同一侧,从而使得行走机构100的重心偏向电机马达130所在的一侧;

3.行走机构100在高度或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在宽度方向的尺寸,行走机构100在搬运过程中有易倾覆的特点。本发明中,行走机构100长度方向(X向)、宽度方向(Z向)和高度方向(Y向)的定义如图1a和图1b所示。

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行走机构100的搬运工装200,包括:

支撑架210,设置于行走机构100的下方,用于支撑行走机构100,在本发明中,行走机构100的重量主要通过支撑架210进行支撑;

止挡装置220,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支撑架210上,且与车轮110相抵接,用以限制车轮110的滚动,即止挡装置220的作用在于限制行走机构100相对于搬运工装200在长度方向的移动;

托梁组件,包括设置在支撑架210上方的立柱231以及设置在立柱231上方的托梁232,托梁232的顶部与大平衡梁120的底部相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对搬运工装200的描述使用了与行走机构100相同的参考方向,但行走机构100本身并不是搬运工装200的组成部分,对搬运工装200的与行走机构100相关的限定仅表示搬运工装200在搬运状态时的特征。

如果把行走机构100视为一个刚体,其有六个方向的自由度,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可在这六个自由度上对行走机构100进行固定;

1.沿X轴的移动,通过托梁232与行走机构100的大平衡梁120间的连接固定形成刚性整体,并产生稳定静摩擦力;另外,通过抵接在车轮110上的止挡装置220来限制车轮110的滚动,从而限制行走机构100在长度方向的移动;

2.沿Y轴的移动,依靠行走机构100自身的重力作用,行走机构100可稳定在搬运工装200上,而不发生该方向的移动;

3.沿Z轴的移动,由于行走机构100的重力作用,从而在行走机构100与托梁232之间产生正压力,该正压力产生的静摩擦力可限制行走机构100沿宽度方向的移动;

4.绕X轴的转动,由于行走机构100具有重心较高且重心偏向电机马达130一侧的特点,行走机构100具有易倾覆的特点,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通过托梁232顶部对大平衡梁120底部的面支撑,可平衡行走机构100自身的倾覆力矩;

5.绕Y轴的转动,一方面通过多个车轮110与支撑架210之间的静摩擦力来进行固定,另一方面通过托梁232顶部和大平衡梁120底部的面接触来进行固定;

6.绕Z轴的转动,通过行走机构100自身的重力使得行走机构100在该方向相对搬运工装200不发生移动。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在搬运行走机构100的过程中,使得行走机构100稳定地固定在搬运工装200上,使行走机构100在运输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防止行走机构100倾覆,消除行走机构100在运输过程中的变形,从而可实现行走结构的整体发运。可以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搬运工装200也可用于行走机构100的临时存放。

进一步地,如图3a~图3c所示,支撑架210包括支腿211以及设置于支腿211上方的支撑平台212,行走机构100搁置在支撑平台212上,其重力通过支撑平台212传递到支腿211上,再通过支腿211传递到基础上。支腿211在宽度方向的最大间距为行走机构100重心高度的1.1~1.3倍,可有效保证整个工装在搬运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这里,行走机构100的重心高度指行走机构100在使用状态下的重心高度,具体为行走机构100竖直放置时,其重心至车轮100底面的距离。另外,在支撑平台212下方设置支腿211结构,可使得支撑平台212下方形成一定的空间,方便转运小车(例如液压平板小车300)开到支撑平台212下方,借助转运小车实现整个工装在储存场所(例如装配基地)与运输工具(例如船舶甲板)之间的转移。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12上设置有枕木支撑面214,枕木支撑面214位于电机马达130的下方,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可利用枕木将电机马达130与枕木支撑面214之间的空间垫实,不仅可对电机马达130进行有效保护,也可进一步保证行走机构100的抗倾覆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10为双向对称结构,两个对称面分别是XY平面和YZ平面。在沿X方向上,间隔地设置有3组支腿211,每组支腿211包括相对XY平面对称的两根支腿211,3组支腿211相对于YZ平面对称设置。位于支撑架210中部的支腿211的横截面为工字型,位于支撑架210端部的支腿211的横截面为箱型。

进一步地,支撑平台212为平面框架结构,该平面框架结构包括数根垂直相交的支撑梁。具体地,支撑平台212至少包括沿X方向设置的主纵梁212a,主纵梁212a设置在支撑平台212的中部,用于支撑行走机构100,为行走机构100的直接承载梁。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12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主纵梁212a两侧的两根从纵梁212b,从纵梁212b的横截面尺寸小于主纵梁212a。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12还包括三根横梁,横梁和纵梁之间垂直相交。其中,三根横梁彼此平行,分别为两根端部横梁和位于支撑平台212中部的一根中间横梁。上述各支撑梁可采用工字梁或箱型梁。支撑架210包括6根支腿,分别设置于三根横梁的两端。纵横交错的平面框架结构受力明确,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纵梁212a上分别铺设有轨道213,行走机构100通过车轮110搁置在轨道213上,该轨道213可以与实际的大车运行轨道的型号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b、图4a和图4b所示,止挡装置220为沿轨道213设置的多个楔子221,楔子221的楔面222与车轮110相抵接,从而限制车轮110沿X方向的滚动。楔面222可设计为圆弧形,从而减小车轮110与楔面222之间的接触应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楔子221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架210上,从而可根据车轮110的实际位置确定楔子221的位置,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行走机构100。如图4a和图4b所示,楔子221包括一个底板221a,底板221a的中间部分向上弯折,使得底板221a的中间部分可跨在轨道213的上方。底板221a的两侧开设有螺纹孔,底板221a通过该螺纹孔与支撑架210螺纹连接。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可通过螺栓将楔子221固定在车轮110下方,使得楔面222与车轮110相抵接,搬运到目的地之后,拆除楔子221上的螺栓,将行走机构100从搬运工装200上卸下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托梁232与主纵梁212a垂直。根据行走机构100的结构特点,当行走机构100处于竖直状态且搁置于主纵梁212a上时,托梁232从大平衡梁120下方中间穿过,且与大平衡梁120的底板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立柱231设置于托梁232的两端,行走机构100作用于托梁232上的力通过立柱231传递到支撑架210上。

进一步地,如图2a和图2b所示,大平衡梁120和支撑平台212之间拉设有四根缆风240,四根缆风240分别拉设于大平衡梁120的四个顶部角点上,进一步保证行走机构100在搬运过程中的抗倾覆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在大平衡梁120顶部的四个角点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吊耳121;在支撑平台212上表面的四个角点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吊耳214。第一吊耳121可作为大平衡梁120或行走机构100整体吊运时的吊耳了,第二吊耳214可作为支撑平台212或支撑架210整体吊运时的吊耳。在行走机构100的搬运过程中,缆风240拉设在已有的第一吊耳121和第二吊耳214上,可简化将行走机构100固定在搬运工装时的程序。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缆风240在支撑平台212上的拉点设置于支腿211的正上方。使得缆风240的力可直接传递到支腿211上,避免在支撑平台212上产生附加弯矩。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b~图3b所示,立柱231的上端设置有托架233,托梁232的两端搁置在托架233上,从而实现托梁232与立柱231的连接。进一步地,托梁232与托架233为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纹将托梁232与托架233连接起来。托架233上设置有导向块233a,导向块233a用于为托梁232安装到托架233上时提供导向。

导向块233a为焊接在托架233的三个外侧面上的耳板,耳板包括凸出托架233的部分,该凸出部分朝内的侧边为由外到内、由上到下倾斜的斜边,当将托梁232安装到托架233上时,该斜边可为托梁232提供导向,辅助托梁232与托架233的对准,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托架233与托梁232之间设置有调整垫块235,可用于调整托梁232距支撑平台212的高度,以使得搬运工装200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行走机构10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托架233与立柱231之间通过调节螺杆234连接,调节螺杆234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即通过旋转调节螺杆234也可以调整托梁232距支撑平台212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搬运工装200的适应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本发明的搬运工装200搬运行走机构10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搬运工装200安放在平坦的地面;

b.根据行走机构100大平衡梁120底面距离车轮110踏面的距离,调整调节螺杆234的长度;

c.将托梁232通过螺纹连接在大平衡梁120底板的中部;

d.将整组行走机构100连同托梁232一同放置在立柱231顶端的托架233上;

e.通过调节调整垫块234,使得行走机构100的车轮110落在主纵梁212a上的轨道213上;

f.将托梁232与托架233通过螺纹连接起来;

g.在大平衡梁120的车轮110处安装楔子221,用螺栓将楔子221固定在支撑平台212上;

h.在大平衡梁120与支撑平台212之间拉设缆风;

i.将液压平板小车300开至支撑平台212下方,将整个搬运工装200连同行走机构100搬运至另一个场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