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平衡折叠拐臂的农业牲畜运输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2380发布日期:2018-09-08 01:2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在农业上用于活体牲畜运输的循化通风型集装箱。



背景技术:

牲畜集装箱是专为装运牛、马等活动物而制造的特殊集装箱。上述的这种牲畜集装箱一般是为了运输牛马等较昂贵的动物,这种集装箱的造价很高,但对于较大批量的活体牲畜或家禽的运输,虽然能够保证很好的存活率,但运输成本太高,而对于露天式的运输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有会造成牲畜较高的死亡率,不能两者兼顾。

本发明中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的专利检索系统(网址http://www.pss-system.gov.cn)进行了详细检索,得到了如下现有技术,现对这些现有技术做简单介绍,以便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展现本发明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特点。

现有技术1:申请号cn201710344937.4,公开了一种牲畜集装箱,但其主要针对目前牲畜进集装箱因为简单检查耗费时间的问题;

现有技术2:申请号cn201720540791.6,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牲畜集装箱,可以无干扰的对饲料进行检查,减少了运输准备时间,但仍不能兼顾运输成本和存活率的问题;

现有技术3:申请号cn201521098297.6,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便于清理粪便的绿色环保的牲畜集装箱,包括集装箱本体、装卸门、分隔栅栏、分隔门、分隔室、排风扇、采光孔、网板、粪便收纳槽、滑轨、电动滑块、刮板、粪便清理口、清理按键;该现有技术可以作为本申请的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但其结构复杂,造价太高。

本发明旨在对现有货物集装箱结构较少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活体牲畜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牲畜的过激反应,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对此申请人已研发并已经部分形成专利布局,但这些集装箱为单纯的通风式集装箱,对于幼小畜类的运输及生猪的运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幼小畜类由于体弱等原因,易于发生应急反应,而生猪在运输过程中多采用卧倒或趴伏姿态,造成拥挤和燥热情况更为严重,更易于产生应急反应。

申请人还发现,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增加了补气增湿组件后通过增湿器的设置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补气增湿组件的升降高度虽然可根据实际需要升高或降低以满足对幼小畜类的补气增湿效果,但其升降方式需要额外进行控制设置,且由于牲畜站立时的力量较大,会对这些补气增湿管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损坏,而采用额外的电控无疑会增加设备改造成本,这样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为此还需要再进一步对集装箱进行改进。针对此缺陷,申请人曾研发了一种连杆结构形式的拐臂,这种拐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需要人为调整高度,或者仍然需要通过增加电控措施来实现升降,为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动调整升降平衡的补气增湿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平衡折叠拐臂的农业牲畜运输集装箱,包括补气增湿组件,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包括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增湿器39、可折叠通风拐臂40、增湿分布器41、第五风机42;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内部中空,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上端安装在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上壁面24上,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下端设有所述增湿分布器41;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包括第一接头40a、第一弯头40b、第一拐臂40c、第二接头40d、第二弯头40e、第二拐臂40f、第三弯头40g、第三接头40h、第四弯头40i、第三拐臂40j、第四接头40k、第五弯头40l、第五接头40m、第六弯头40n、第六接头40o;所述各接头和各拐臂及各弯头之间依次按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拐臂40c上设置第一平衡自重安装架40p、所述第一平衡自重安装架40p固定连接第一自重平衡座40q、第一自重平衡座40q上设置叉型第一平衡自动支撑座,所述叉型第一平衡自动支撑座包括第一平衡支承座外叉板40r和第一平衡支承座内叉板40s,所述第一平衡支承座外叉板40r和第一平衡支承座内叉板40s之间设有第一平衡枢轴40t,所述第一平衡枢轴上穿设第一平衡自重40u,所述第二接头40d外缘设置第一同轴组合轮盘,所述第一同轴组合轮盘包括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第一同轴小槽轮40w,所述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第一同轴小槽轮40w同轴固定设置;所述第三接头40h外缘设置第二同轴组合轮盘,所述第二同轴组合轮盘包括第二同轴大槽轮40x和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第二同轴大槽轮40x和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同轴固定设置,且所述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同轴大槽轮40x两侧;所述第四接头40k外缘设置第三槽轮400;

所述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所述第二同轴大槽轮40x之间套设第一绳索401;所述第一同轴小槽轮40w和所述第二同轴中槽轮40y之间套设第二绳索402;所述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和所述第三槽轮400之间套设第三绳索403;所述第二拐臂40f上固定设置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所述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夹持固定在所述第二拐臂40f上,所述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与第二平衡自重支撑臂40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衡自重支撑臂上传设第二平衡自重块406;

所述具有自平衡折叠拐臂的农业牲畜运输集装箱还包括集装箱外壳1、集装箱内壳2、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第一风机4、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集装箱内室左侧过滤器9、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集装箱内室右侧过滤器11、第二风机12、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第三风机15、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第四风机17、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18、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进气口21、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内壳2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外壳1内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设置在集装箱内壳2中,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中,所述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和所述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2和所述集装箱外壳1之间,所述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与所述第一风机4之间通过第一管道23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为复数个,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均布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上壁面24上,所述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与所述第一风机4之间通过第二管道25相连,所述第二管道25包含相应于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个数的复数个支管,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和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左侧下部设置有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过滤器9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中,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三管道26连接,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和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右侧下部设置有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过滤器11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中,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四管道27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左侧下部,所述第三风机15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上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五管道28相连,所述第三风机15与所述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之间通过第六管道29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风机42、增湿器39安装在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中,所述第一风机4与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一端之间通过第十一管道43相连,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管道44与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左壁面30上均布有畜类内室左壁面通气孔(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安装在所述畜类内室左壁面30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的畜类内室外壁左侧面31之间;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与所述畜类内室外壁左侧面31之间安装第七管道32,所述第七管道32的下端成喇叭形的敞口收集状(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第七管道32的另一端与第八管道33一端相连通,所述第四风机17和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18设置在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组件34中,所述第八管道33的另一端与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组件34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与所述第四风机17之间通过第九管道35相连,位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左侧的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与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之间通过第十管道36串联,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进气口21与相应的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之间通过相应的若干分配支路管道37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右壁面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的畜类内室外壁右侧面采用与左侧相同的对称式布置方式(图中已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明了,故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补气增湿组件还包括增湿器固定装置,所述增湿器固定装置包括可形变板簧45、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增湿器固定框48,增湿器固定框座49。

所述可形变板簧45为z形,包括第一弯板50、第二平板51、第三弯板52;

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中心位置设有管道第一固定孔53,四周均布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

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中心位置设有管道第二固定孔55,四周均布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

所述管道第一固定孔53用于连接所述第十二管道的一端部,所述管道第二固定孔55用于连接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内部用于与所述增湿器39连接的管道(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而所述增湿器39则夹持在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之间;

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包括外支架57,前固定板58,外环形方框59,内环形方框60,弹性销子61;所述外环形方框59安装在所述外支架57外周,所述内环形方框60仅在下部设有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所述内环形方框60上部不设置内环形方框安装孔,所述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与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下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下方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相对应;

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的两个侧面上下各布置一个弹性销子固定槽63。

在使用中,参照图2的组装方式,首先将增湿器安装在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之间,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上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上部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采用双头螺柱和螺母固定,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下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下部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采用长螺钉直接固定在所述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中;将所述可形变板簧45放置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前固定板58和所述内环形方框60之间,通过可形变板簧45的弹性形变形成固定;将上述组装好的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安装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中,其中所述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的外环形方框59刚好设置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的内部,所述弹性销子61通过形变卡接在相应的所述弹性销子固定槽63中。

根据图3所示,按照图3的固定方式依次安装各个零部件,当向下拉动或向上推举所述第三拐臂40j时,所述第三拐臂40j的运动会传递给所述第三槽轮400,第三槽轮400的转动会随之带动第三绳索发生运动,由此顺序将运动传递下去,最终传递给第一拐臂,然后,第一平衡自重和第二平衡自动根据运动情况随之发生升降运动,从而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此外,还可根据实际运动过程调节第二平衡自重块406的数量。

本发明对现有货物集装箱结构较少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活体牲畜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牲畜的过激反应,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申请人已研发并已经部分专利布局的单纯通风的集装箱不同,本发明中非常重要的另一发明重点在于使用了一个内部的循环过滤系统,其中集装箱畜类内室中的空气经过畜类内室左壁面和右侧面通气孔的收集进入所述第七管道32,由于所述第七管道32的下端成喇叭形的敞口收集状,气体收集后经过过滤而后由第四风机17进行循环输送,通过各个阀门可控制相应的气体流量,这样可以使得运输过程中,尤其是幼小的畜类产生一种保持在群体信息环境的错觉,降低了幼小畜类发生死亡的几率,因为幼小畜类的嗅觉对群体信息氛围更敏感,过度的通风环境虽然能够保证氧气的供应量,但有时会产生远离成年母体的不安全感,反而造成其焦躁和应激反应,本发明在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下则同时满足了上述要求。本发明的另一创新点在于所引入的补气增湿设备,申请人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幼小畜类由于其身高较矮容易发生缺氧缺水,而适度增加集装箱中的空气湿度能够显著提高其运输成活率,并降低其发生应急反应的概率;而在运输生猪的过程中,由于生猪多采用卧倒或趴伏姿态,造成拥挤和燥热情况更为严重,此时需要及时补充空气和增加湿度来降温;其次,本发明对增湿器的结构较之原来布局的专利技术做了进一步改进,采用可拆卸的增湿器固定安装装置,方便了增湿器的安装拆卸和检修;最后,更重要的是,与之前研发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省略了连杆,而且通过自重实现了拐臂的动态平衡调整,当在使用中,高大的牲畜,如马牛等碰撞到增湿分布器时,拐臂上的运动会随之传送给相应的槽轮,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拐臂运动而收缩折叠,最后达到动态平衡,这就不需要额外增加改造成本,尤其是不需专门配置升降控制系统,从而降低了额外的电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集装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集装箱增湿器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集装箱自平衡折叠拐臂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3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自平衡折叠拐臂的农业牲畜运输集装箱,包括补气增湿组件,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包括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增湿器39、可折叠通风拐臂40、增湿分布器41、第五风机42;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内部中空,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上端安装在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上壁面24上,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下端设有所述增湿分布器41;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包括第一接头40a、第一弯头40b、第一拐臂40c、第二接头40d、第二弯头40e、第二拐臂40f、第三弯头40g、第三接头40h、第四弯头40i、第三拐臂40j、第四接头40k、第五弯头40l、第五接头40m、第六弯头40n、第六接头40o;所述各接头和各拐臂及各弯头之间依次按顺序连接;所述第一拐臂40c上设置第一平衡自重安装架40p、所述第一平衡自重安装架40p固定连接第一自重平衡座40q、第一自重平衡座40q上设置叉型第一平衡自动支撑座,所述叉型第一平衡自动支撑座包括第一平衡支承座外叉板40r和第一平衡支承座内叉板40s,所述第一平衡支承座外叉板40r和第一平衡支承座内叉板40s之间设有第一平衡枢轴40t,所述第一平衡枢轴上穿设第一平衡自重40u,所述第二接头40d外缘设置第一同轴组合轮盘,所述第一同轴组合轮盘包括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第一同轴小槽轮40w,所述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第一同轴小槽轮40w同轴固定设置;所述第三接头40h外缘设置第二同轴组合轮盘,所述第二同轴组合轮盘包括第二同轴大槽轮40x和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第二同轴大槽轮40x和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同轴固定设置,且所述第二同轴中槽轮40y和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同轴大槽轮40x两侧;所述第四接头40k外缘设置第三槽轮400;

所述第一同轴大槽轮40v和所述第二同轴大槽轮40x之间套设第一绳索401;所述第一同轴小槽轮40w和所述第二同轴中槽轮40y之间套设第二绳索402;所述第二同轴小槽轮40z和所述第三槽轮400之间套设第三绳索403;所述第二拐臂40f上固定设置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所述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夹持固定在所述第二拐臂40f上,所述第二平衡自重叉型架404与第二平衡自重支撑臂40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衡自重支撑臂上传设第二平衡自重块406;

所述具有自平衡折叠拐臂的农业牲畜运输集装箱还包括集装箱外壳1、集装箱内壳2、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第一风机4、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集装箱内室左侧过滤器9、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集装箱内室右侧过滤器11、第二风机12、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第三风机15、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第四风机17、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18、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进气口21、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内壳2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外壳1内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设置在集装箱内壳2中,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设置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中,所述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和所述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壳2和所述集装箱外壳1之间,所述集装箱外壳进气口3与所述第一风机4之间通过第一管道23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为复数个,所述复数个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均布在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上壁面24上,所述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与所述第一风机4之间通过第二管道25相连,所述第二管道25包含相应于集装箱内室进风口5个数的复数个支管,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和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左侧下部设置有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过滤器9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中,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出风口8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三管道26连接,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和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右侧下部设置有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过滤器11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中,所述集装箱内室右侧出风口10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四管道27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左侧下部,所述第三风机15安装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安装组件14上部,所述集装箱内壳过滤器13与所述第二风机12之间通过第五管道28相连,所述第三风机15与所述集装箱外壳出气口16之间通过第六管道29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五风机42、增湿器39安装在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中,所述第一风机4与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一端之间通过第十一管道43相连,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管道44与所述可折叠通风拐臂40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左壁面30上均布有畜类内室左壁面通气孔(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安装在所述畜类内室左壁面30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的畜类内室外壁左侧面31之间;所述集装箱内室左侧安装隔板22与所述畜类内室外壁左侧面31之间安装第七管道32,所述第七管道32的下端成喇叭形的敞口收集状(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所述第七管道32的另一端与第八管道33一端相连通,所述第四风机17和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18设置在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组件34中,所述第八管道33的另一端与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过滤器组件34相连;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与所述第四风机17之间通过第九管道35相连,位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左侧的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与所述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总阀19之间通过第十管道36串联,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进气口21与相应的所述若干集装箱内壳循环分配支路阀20之间通过相应的若干分配支路管道37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内壁7的畜类内室右壁面与所述集装箱畜类内室外壁6的畜类内室外壁右侧面采用与左侧相同的对称式布置方式(图中已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明了,故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可伸缩补气增湿组件还包括增湿器固定装置,所述增湿器固定装置包括可形变板簧45、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增湿器固定框48,增湿器固定框座49。

所述可形变板簧45为z形,包括第一弯板50、第二平板51、第三弯板52;

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中心位置设有管道第一固定孔53,四周均布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

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中心位置设有管道第二固定孔55,四周均布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

所述管道第一固定孔53用于连接所述第十二管道的一端部,所述管道第二固定孔55用于连接所述补气增湿组件安装壳体38内部用于与所述增湿器39连接的管道(图中未示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了),而所述增湿器39则夹持在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之间;

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包括外支架57,前固定板58,外环形方框59,内环形方框60,弹性销子61;所述外环形方框59安装在所述外支架57外周,所述内环形方框60仅在下部设有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所述内环形方框60上部不设置内环形方框安装孔,所述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与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下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下方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相对应;

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的两个侧面上下各布置一个弹性销子固定槽63。

在使用中,参照图2的组装方式,首先将增湿器安装在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之间,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上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上部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采用双头螺柱和螺母固定,所述增湿器第一卡固板46下部的第一卡固板安装孔54和所述增湿器第二卡固板47下部的第二卡固板安装孔56采用长螺钉直接固定在所述内环形方框安装孔62中;将所述可形变板簧45放置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前固定板58和所述内环形方框60之间,通过可形变板簧45的弹性形变形成固定;将上述组装好的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安装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中,其中所述所述增湿器固定框48的外环形方框59刚好设置在所述增湿器固定框座49的内部,所述弹性销子61通过形变卡接在相应的所述弹性销子固定槽63中。

根据图3所示,按照图3的固定方式依次安装各个零部件,当向下拉动或向上推举所述第三拐臂40j时,所述第三拐臂40j的运动会传递给所述第三槽轮400,第三槽轮400的转动会随之带动第三绳索发生运动,由此顺序将运动传递下去,最终传递给第一拐臂,然后,第一平衡自重和第二平衡自动根据运动情况随之发生升降运动,从而最终达到动态平衡,此外,还可根据实际运动过程调节第二平衡自重块406的数量。

本发明对现有货物集装箱结构较少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活体牲畜运输的成活率,减少牲畜的过激反应,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成本,兼顾绿色环保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申请人已研发并已经部分专利布局的单纯通风的集装箱不同,本发明中非常重要的另一发明重点在于使用了一个内部的循环过滤系统,其中集装箱畜类内室中的空气经过畜类内室左壁面和右侧面通气孔的收集进入所述第七管道32,由于所述第七管道32的下端成喇叭形的敞口收集状,气体收集后经过过滤而后由第四风机17进行循环输送,通过各个阀门可控制相应的气体流量,这样可以使得运输过程中,尤其是幼小的畜类产生一种保持在群体信息环境的错觉,降低了幼小畜类发生死亡的几率,因为幼小畜类的嗅觉对群体信息氛围更敏感,过度的通风环境虽然能够保证氧气的供应量,但有时会产生远离成年母体的不安全感,反而造成其焦躁和应激反应,本发明在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下则同时满足了上述要求。本发明的另一创新点在于所引入的补气增湿设备,申请人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幼小畜类由于其身高较矮容易发生缺氧缺水,而适度增加集装箱中的空气湿度能够显著提高其运输成活率,并降低其发生应急反应的概率;而在运输生猪的过程中,由于生猪多采用卧倒或趴伏姿态,造成拥挤和燥热情况更为严重,此时需要及时补充空气和增加湿度来降温;其次,本发明对增湿器的结构较之原来布局的专利技术做了进一步改进,采用可拆卸的增湿器固定安装装置,方便了增湿器的安装拆卸和检修;最后,更重要的是,与之前研发的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省略了连杆,而且通过自重实现了拐臂的动态平衡调整,当在使用中,高大的牲畜,如马牛等碰撞到增湿分布器时,拐臂上的运动会随之传送给相应的槽轮,从而进一步带动其他拐臂运动而收缩折叠,最后达到动态平衡,这就不需要额外增加改造成本,尤其是不需专门配置升降控制系统,从而降低了额外的电控成本。在实际农业运输中,一次性运输20头生猪,未发生一起死亡和惊扰事件,在母牛和牛犊混运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生死亡和惊扰事件,保证了运输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果。

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纳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