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料设备及贴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2538发布日期:2018-09-15 00:1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料设备及贴标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生产过程中,将用于下一步生产处理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转移到新的生产线的过程称为上料,例如将需要贴标的铁框等放置到贴标机的工作台上,以便贴标机对该铁框进行贴标;或者将待安装蓄电池的电子设备放置到流水线上,让流水线上的工人安装电池等,这都属于上料。现有技术中的上料过程都是由人工实现,因此上料过程依赖于人工,人工负担较大,这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料设备及贴标机,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上料过程依赖人工,人工负担大,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设备,上料设备包括上料机械手、上料传感器、上料控制器,以及与上料机械手固定连接的动力装置;上料控制器分别同上料传感器和动力装置通信连接;上料传感器设置在料仓中,用于感应料仓中是否有目标物品存在;当上料传感器感应到有目标物品存在时,向上料控制器发送第一触发信号;上料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上料传感器发出的第一触发信号后,控制动力装置带动上料机械手移动到料仓拾取目标物品,并将拾取的目标物品转移到上料部。

可选地,动力装置包括m个气缸,m大于等于1。

可选地,m为3,动力装置包括用于带动上料机械手前后移动的第一气缸,用于带动上料机械手上下移动的第二气缸和用于带动上料机械手左右移动的第三气缸。

可选地,上料设备还包括底仓和顶升装置,底仓设置在料仓下,且底仓顶部与料仓底部连通,底仓用于储存多个目标物品,顶升装置用于将底仓内的目标物品通过料仓和底仓的连通区域顶至料仓内。

可选地,上料传感器还用于在检测到料仓中不存在目标物品时,向上料控制器发送第二触发信号;上料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上料传感器发出的第二触发信号后,控制顶升装置向上顶动。

可选地,上料设备还包括告警单元,告警单元与上料控制器通信连接,上料控制器还用于在自最近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后,顶升装置向上顶动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或顶升装置向上顶动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且仍未接收到上料传感器发出的第一触发信号时,向告警单元发送告警指示;告警单元用于在接收到上料控制器发出的告警指示后进行告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贴标机,包括出标机与如上任一项的上料设备,出标机包括出标口与贴标控制器,贴标控制器控制出标口出标,从而对来自上料部的目标物品进行贴标。

可选地,贴标机还包括传输设备和贴标传感器;传输设备用于将上料部的目标物品沿固定运输路线运输到出料部;出标口位于运输路线上,贴标控制器与贴标传感器通信连接;贴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出标口所在位置,在沿运输路线方向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贴标传感器用于感应是否有目标物品存在,当贴标传感器感应到有目标物品存在时,向贴标控制器发送通知信号;贴标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贴标传感器发出的通知信号后,控制出标口出标。

可选地,出标口的出标速度与传输设备的运输速度一致,出标速度为标签从出标口通过的速度。

可选地,贴标机还包括标签加固设备,用于对目标物品上的标签进行加压使其固定在目标物品上;标签加固设备包括加压头,加压头设置在运输路线上,且加压头的设置位置比出标口的设置位置更靠近出料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设备及贴标机,针对现有上料过程过分依赖人力工作,人工压力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上料设备,该上料设备包括上料机械手、上料传感器、上料控制器,以及与上料机械手固定连接的动力装置。其中,上料控制器分别同上料传感器和动力装置通信连接,上料传感器设置在料仓中,用于感应料仓中是否有目标物品存在;当上料传感器感应到有目标物品存在时,向上料控制器发送第一触发信号;上料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上料传感器发出的第一触发信号后,控制动力装置带动上料机械手移动到料仓拾取目标物品,并将拾取的目标物品转移到上料部。通过上料机械手、动力装置和上料传感器、上料控制器的配合,可以在无需人工搬运的前提下,自动将目标物品转移到上料部,减小了上料过程中人的参与程度和负担,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贴标机,该贴标机包括前述上料设备,因此使得在贴标过程的上料可以通过机械自动化实现,不需要人力搬运上料,提升了贴标整体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上料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另一种上料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动力装置中各气缸的一种设置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顶升装置向料仓内顶升目标物品的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上料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上料设备的另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上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顶升机械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贴标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传输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贴标机对目标物品贴标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示出的出标速度远大于运输速度的一种贴标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示出的出标速度远小于运输速度的一种贴标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贴标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料过程依赖人工,人工负担大,不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料设备,请参见图1:

上料设备10包括上料控制器11、上料传感器12、动力装置13及上料机械手(图1中未示出)。上料传感器12和动力装置13均同上料控制器11通信连接。其中,上料传感器12设置在料仓当中,料仓是指可以存储待上料的目标物品的容纳腔。在本实施例中,料仓可以是上料设备10的一个部分,也可以独立于上料设备10。上料传感器12可以感应料仓中是否存在目标物品,如果其感应到料仓中存在目标物品,则向上料控制器11发送第一触发信号,第一触发信号可以让上料控制器11确定料仓中当前存在待上料的目标物品。这里所说的上料传感器12可以是红外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光纤满料传感器、光感应传感器等几种中的至少一种。

上料机械手与动力装置13固定连接,动力装置13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向上料机械手提供移动的动力,带动上料机械手进行移动。当上料控制器11接收到上料传感器12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时,确定料仓当中存在目标物品,可以进行上料,因此,上料控制器11可以向动力装置13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动力装置13开始工作,从而让动力装置13带动上料机械手移动到料仓。

上料机械手移动到料仓后,可以拾取料仓中的目标物品。可以理解的是,上料机械手可以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拾取目标物品,例如上料机械手的“抓取”动作与“松手”动作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这里所说的“控制器”可以是上料控制器11,也可以是独立于上料控制器11以外的控制器。当上料控制器11控制上料机械手抓取目标物品时,上料机械手也会与上料控制器11通信连接,请参见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上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上料设备20与前述上料设备10类似,不过,相对上料设备10而言,上料控制器21不仅会与上料传感器22、动力装置23通信连接,而且上料设备20中上料机械手24也会与上料控制器21通信连接。当上料控制器21控制动力装置23工作,带动上料机械手24移动到料仓能够拾取目标物品的位置之后,上料控制器21控制上料机械手24执行“抓取”动作,从而抓取料仓中的目标物品。在上料机械手24抓着目标物品,在动力装置23的带动下移动到上料部以后,上料控制器21可以控制上料机械手24执行“松手”动作,从而将抓取的目标物品放置到上料部。

当然在一些示例当中,上料机械手与上料控制器之间没有通信连接,例如图1中示出的上料设备10中,上料机械手也同样可以完成目标物品的拾取。例如上料机械手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真空吸盘,在这种情况下,上料机械手无需上料控制器11的通信控制,即可通过真空原理拾取目标物品。不过,当上料机械手携带目标物品移动到上料部之后,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才能“松手”,放下目标物品。例如通过人工辅助的方式摘取上料机械手所拾取的目标物品等。因此,图2所示出的上料设备20可能自动化程度更高,无需在上料部专门设置摘取目标物品的工位,有利于节省人力资源。

本实施例所说的动力装置13可以包括马达和气缸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动力装置13可以包括若干马达,或者包括若干气缸,也可以是数目不定的马达与气缸的组合等。这里以动力装置13包括m个气缸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气缸可以沿直线进行伸缩,因此,m的取值跟上料机械手需要移动的方向有关,如果上料机械手只需要沿某一直线移动,则m的取值为1即可。如果要让上料机械手在平面上移动,则动力装置13中应当至少包括两个气缸,且这两个气缸的伸缩方向相互垂直,构成一个可供上料机械手移动的平面。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要求上料过程要求上料机械手在三维空间内移动,因此,在该实施例中m的取值至少为3。如图3所示,假定动力装置13包括三个气缸,这三个气缸分别是带动上料机械手前后移动的第一气缸131、带动上料机械手上下移动的第二气缸132以及带动上料机械手左右移动的第三气缸133。这三个气缸的伸缩方向两两垂直,图3示出了包括三个气缸的设置方向示意图,其中每个气缸中的箭头表示该气缸的伸缩方向。

假定料仓中目标物品的三维坐标为(0,0,0),上料机械手当前的坐标为(3,2,-4),上料部的三维坐标为(3,3,3),则上料控制器11需要控制动力装置中的第三气缸133向左伸长3个单位长度,第二气缸132向下伸长两个单位长度,第一气缸131向前伸长4个单位长度。可以理解的是,上料控制器11可以分别控制各气缸进行对应的伸长,且对着三个气缸的控制时序可以任意,也可以同时控制着三个气缸进行对应的伸长。在动力装置13的三个气缸完成各自对应的伸长之后,上料机械手可以接触到料仓中目标物品,此时,上料机械手可以进行目标物品的“抓取”动作。

在上料机械手抓取到目标物品后,上料控制器11控制动力装置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控制第三气缸133向右压缩3个单位长度,第二气缸132向上压缩3个单位长度,第一气缸131向后压缩3个单位长度,从而让上料机械手达到上料部(3,3,3)。到达上料部以后,上料机械手执行“松手”动作,将抓取的目标物品放置到上料部,完成对目标物品的上料。随后,上料控制器11可以控制动力装置13的三个气缸恢复原位,即带动上料机械手移动到(3,2,-4)处。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设备中,通过上料传感器对料仓中是否存在目标物品进行监测,并在检测到料仓中存在目标物品时,向上料控制器发出第一触发信号,从而让上料控制器控制动力装置进行工作,从而带动与该动力装置固定连接的上料机械手移动到料仓中拾取目标物品。然后上料控制器继续带控制动力装置工作,从而带动上料机械手移动到上料部,将目标物品放置到上料部,从而完成目标物品的上料。通过该上料设备,位于料仓中的目标物品无需人工搬移即可达到上料部,实现上料,减轻了人工负担,且因为该上料设备的上料是在上料传感器的触发下进行的,因此,只要料仓中存在上料物品,则上料设备就会进行上料工作,无需人工监测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将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继续对上料设备进行介绍。实施例一种介绍的上料设备可以在料仓中存在待上料的目标物品时,自动将目标物品搬移到上料部,实现了目标物品从料仓到上料部的自动转移,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料设备,该上料设备除了包括上料控制器、上料传感器、动力装置及上料机械手以外,还包括底仓和顶升装置,底仓设置在料仓之下,其顶部和料仓底部之间连通,至少可供目标物品通过。应当理解的是,底仓和料仓可以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但可以组装的设备在二者组装以后,料仓底部和底仓顶部至少部分区域可以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将料仓与底仓连通的区域称为“连通区域”。底仓内可以存储多个目标物品,顶升装置可以将这多个目标物品通过连通区域逐个顶至料仓内。

图4示出了一种顶升装置向料仓内顶升目标物品的的工作原理图:底仓41位于料仓42底部,二者之间有连通区域43,该连通区域43可供目标物品44穿过。在底仓41内存储有多个目标物品,且这些目标物品均位于顶升装置45的顶面,各目标物品成单列摞放到一起。顶升装置45至少可以上下伸缩。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顶升装置45包括气缸,该气缸可以上下伸缩。在气缸伸长时,顶升装置45顶部就会向上顶动,因此位于顶升装置45顶部的各目标物品也会向上移动,位于最上端的目标物品就会最先从底仓41通过连通区域43,到达料仓42内。

当目标物品到达料仓42后,可以被设置在料仓42内的上料传感器46感应到,此时,上料传感器46将会发出第一触发信号,触发上料控制器启动动力装置,利用上料机械手将已位于料仓42内的目标物品搬运到上料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顶升装置45可以是由人工通过物理机械控制的,也可以是由控制器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当顶升装置45由控制器控制时,顶升装置45与该控制器通信连接,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说的控制器可以与上料控制器为同一控制器,也可以为不同的控制。下面介绍一种顶升装置与上料控制器通信连接的示例,也即通过上料控制器来控制顶升装置工作的示例:

请参见图5,上料设备50除了包括上料控制器51、上料传感器52、动力装置53及上料机械手54以外,还包括底仓(图5中未示出)和顶升装置55。顶升装置55与上料控制器51通信连接,在上料控制器51的控制下进行工作。和实施例一种介绍的上料设备类似,本实施例中的上料传感器52、动力装置53以及上料机械手54也分别同上料控制器51通信连接。应当理解的是,如果上料机械手54的“抓取”、“松手”动作不需要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则上料机械手54也可以不必与上料控制器51通信。

在本实施例中,上料传感器52依然设置在料仓中,用于对料仓中是否存在目标物品进行感应。和前述实施例不一样的是,本实施例中上料传感器52不仅用于在感应到料仓中存在目标物品时,向上料控制器51发送第一触发信号,同时也还会在感应到料仓中不存在目标物品时向上料控制器51发出第二触发信号。第二触发信号用于告知上料控制器51当前料仓中已经没有可以供上料的目标物品了,因此,当上料控制器51接收到来自上料传感器52的第二触发信号后,可以控制顶升装置55向上顶动,从而将位于底仓内的目标物品补充到料仓中。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每当顶升装置55向上顶动一次,就有一个或多个目标物品被补充到料仓当中,这里假定为一个,上料传感器52感应到料仓内有目标物品,因此会向上料控制器51发送第一触发信号。上料控制器51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后,控制动力装置53工作,从而带动上料机械手54移动至料仓。然后上料控制器51再控制上料机械手54执行“抓取”动作,拾取目标物品。当上料机械手54抓取到目标物品之后,上料控制器51再控制动力装置53带动上料机械手向着上料部移动。当上料机械手54携带着目标物品达到上料部以后,上料控制器51控制上料机械手54执行“松手”动作,从而将目标物品放置到上料部。

另一方面,当上料机械手54“抓取”目标物品并开始向着上料部移动时,位于料仓中的上料传感器52就会因为感应不到目标物品的存在而向上料控制器51发送第二触发信号。上料控制器51接收到第二触发信号后又控制顶升装置55工作……如此循环下去。

应当理解的是,当顶升装置55将其顶部的目标物品全部补充到料仓内后,此时再接收到上料控制器51发出的工作指令,顶升装置55进行顶动后,料仓内也依旧不会有目标物品,因此上料传感器52会不断地向上料控制器51发送第二触发信号。因此,为了避免因为底仓无料,即没有目标物品可补充,而导致顶升装置55不断向上顶动,造成设备损坏,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上料设备还包括告警单元,请参见图6示出的上料设备50的另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上料设备50还包括与上料控制器51通信连接的告警单元56。若从上料控制器51最近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后,顶升装置55向上顶动的距离达到预设阈值,但上料控制器51还是没有接收到上料传感器52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时,上料控制器51控制告警单元56进行告警。告警单元56可以包括指示灯与音频输出设备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告警单元56同时包括指示灯和音频输出设备,因此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向管理人员进行告警,告知管理人员需要向底仓补充目标物品,从而使得告警信息能够及时被管理人员获知。

应当理解的是,顶升装置55向上顶动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其向上顶动的次数来表征,也即,如果从上料控制器51最近一次接收到第一触发信号后,顶升装置55向上顶动的次数达到预设次数,但上料控制器51还是没有接收到上料传感器52发送的第一触发信号时,上料控制器51控制告警单元56告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上料设备的料仓可以有多个,为每一个料仓补充目标物品的顶升装置可以不同,也可以是同一个。每个料仓拥有独立的顶升装置时,上料设备中就会有多个顶升装置,对于这种情况,和一个上料设备中仅有一个料仓一个顶升装置类似,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一下一个上料设备包括多个料仓,但只有一个顶升装置的情况。例如在一种用于对贴标机进行上料的上料设备70中,其可以包括五个料仓,如图7所示:这五个料仓71都能够存储待贴标的目标物品——铁框。在一些示例当中,每个料仓71可以装多个铁框,如果每个料仓71可装210个铁框,则这五个料仓71共计可以存储1050个铁框。由于有五个料仓71,只有一个顶升装置——例如顶升机械手72,因此顶升机械手72需要能够在各料仓71的下方移动,顶升机械手7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顶升机械手72不仅可以实现上下伸缩,而且可以实现实现左右移动。当对位于最左侧的料仓进行铁框补料后,可以向右移动至另一需要补料的料仓下进行顶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设备,不仅能够将位于料仓中的目标物品搬移到上料部,而且,还能够在料仓中无料的时候自动向料仓中进行补料,从而使得上料过程更加智能化与自动化。同时,管理人员甚至不需要实时关注底仓中目标物品的数目,因此在底仓中无料时,告警单元会向管理人员进行告警提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上料设备在降低管理人员的负担的同时并不会影响生产效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贴标机,该贴标机包括出标机,以及前述两个实施例中提供任意一种上料设备。上料设备将待贴标的目标物品搬移到上料部之后,出标机对来自上料部的目标物品进行贴标。出标机包括贴标控制器和出标口,其中出标控制器可以控制出标口“吐出”标签,进而实现贴标。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贴标机除了包括上料设备、出标机以外,还包括传输设备和贴标传感器,请参见图9所示:贴标机9包括上料设备90、传输设备91、出标机92以及贴标传感器(图9中未示出)。

图9所示出的贴标机9中传输设备91包括传输带911,该传输带911在贴标机9的上料部与出料部之间运转。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传输设备91也可以为能够将目标物品从上料部沿固定运输路线运输到出料部的设备,例如机械手等。出标机92包括出标口921与贴标控制器(图9当中未示出),贴标控制器可以控制出标口921出标。而出标口921位于传输设备91的运输路线上,因此,传输设备91在运输目标物品的时候,目标物品会从出标口附近经过。应当理解的是,由于运输带在运输目标物品时,目标物品总是一面与传输带911贴合,因此,若要实现贴标,通常是将标签贴附在目标物品的另一面,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说的出标口921位于运输路线上,是指出标口位于运输平面之上。当有目标物品沿着运输路线到达出标921口时,出标口921可以“吐出”单面具有黏性的标签,该标签可以贴附在目标物品上,从而实现对目标物品的贴标。

在本实施例中,贴标传感器也设置在传输设备91的固定运输路线上,不过,和出标口921位于传输设备91运输平面之上不同,贴标传感器只要设置在传输设备91传输路线沿线即可,并不要求贴标传感器一定要位于传输平面之上,或者位于传输平面。因为贴标传感器主要是用于对是否存在目标物品进行感应,以便帮助贴标控制器确定什么时候应当出标,所以,贴标传感器应当设置在出标口附近,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贴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出标口921所在位置,在沿运输路线方向的距离小于预设阈值。这样当贴标传感器感应到有目标物品存在时,就可以确定已经有待贴标的目标物品达到出标口附近。也即贴标传感器此时,贴标传感器向与其通信连接的贴标控制器发出通知信号。贴标控制器在接收到来自贴标传感器的通信信号后,可以控制出标口“吐出”标签。吐出的标签可以贴附在从出标口921下经过的目标物品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贴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出标口所在位置在沿运输路线方向的距离为0,在这种情况下,当贴标传感器感应到目标物品存在时,目标物品的首端(即靠前的一端)正通过出标口921所在的位置。从贴标传感器向贴标控制器发出通知信号,到贴标控制器控制出标口921出标,再到标签首端(最先贴附到目标物品上的一端)接触到目标物品,这需要一端时间,因此标签不会直接从目标物品的首端开始贴附,但如果传输设备91的运输速度不是太快的话,标签会贴附到目标物品上比较靠经首端的区域。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贴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比出标口921所在位置更靠近出料部,也即当贴标传感器感应到目标物品存在时,目标物品的首端已经经过了出标口921所在的位置。但同时,因为贴标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与出标口921所在位置在沿传输路线上的距离不会超过预设阈值,因此,此时目标物品的全部并未完全经过出标口921的所在位置。在一些示例当中,可以将贴标传感器的设置得比出标口921更靠近出料部,同时设置传输设备91的运输速度,从而保证标签贴在目标物品中间的区域,这样标签的标示效果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示例当中,传输设备91还包括限位侧栏,如图10所示:传输设备91包括传输带911、左限位侧栏912和右限位侧栏913,左限位侧栏912和右限位侧栏913分别沿传输带911的运输路线设置在传输带911上。两个限位侧栏的高度超过传输带911的运输平面,且在两个限位侧栏之间有可供目标物品通过的间隙。所以毫无疑义的是,左限位侧栏912与右限位侧栏913之间的间隙应当大于目标物品的左右宽度,但同时也不能太大,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左右限位侧栏之间间隙的大小大于目标物品的左右宽度,同时小于预设宽度阈值。该预设宽度阈值应当保证即使目标物品在运输过程中偏向了某一边,出标口的标签也依旧可以贴附到目标物品上。

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贴标机9的出标口921朝向传输设备91的运输方向,这样能够保证出标口921“吐出”的标签逐渐贴附在目标物品上,从而让贴附的标签表面平整,图10示出了出标口921吐出标签对目标物品100进行贴标的一种示意图:

图11中上侧的是在t1时刻目标物品110、标签111以及出标口921三者之间的状态,下侧示出的t2时刻目标物品110、标签111以及出标口921三者之间的状态。图11中目标物品110上的箭头表示其运动方向,从图11中可以看出,出标口921朝着运输方向倾斜,假定出标口921朝向与运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则由于出标口921的导向作用,无论出标口921“吐出”的标签111有多长,其从出标口921露出的时刻与运输平面也大致是呈30°倾斜。随着标签111的逐渐“吐出”,标签111的首端会接触到目标物品110,并贴附在目标物品110上,随着目标物品110向前运动。因此或使得首端以后的部分也逐渐贴附到目标物品110上。

应当理解的是,出标口921的出标速度,也即标签从出标口通过的速度应当与传输设备的运输速度匹配,因为如果出标速度过快,则目标物品的移动速度赶不上出标速度,就会导致标签没法展平,如图12所示:当标签121的首端贴附在目标物品120上后,因为目标物品120的运动速度远小于出标口921的出标速度,因此,标签121只能不断堆叠在目标物品120上,从而形成褶皱。但同时出标口的出标速度也不能过慢,如果太慢,则会导致标签无法贴附到目标物品上。如图13所示,当目标物品130向右移动的速度过快,出标口的出标速度远远赶不上的时候,当标签131的首端接触到目标物品130时,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拉力将标签131首端向左侧拉动,因此,标签131首端很有可能会被拉起而脱离目标物品130。

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谓的匹配是指出标速度与传输设备的运输速度相差不大,通常二者之间的绝对值不超过x。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出标口的出标速度与传输设备的运输速度一致。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如图14所示:贴标机14还包括标签加固设备143,如图14所示该标签加固设备143包括加压头,其能够对目标物品上的标签进行加压,从而使得标签更紧密的贴附在目标物品上。所以,毫无疑义的是,标签加固设备143的设置位置比出标机142的出标口的设置位置更靠近出料部,当目标物品的沿着运输路线到达加压头之下时,其上已经贴附了标签,这样标签加固设备143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可以理解的是,标签加固设备143的加压头可以采用接触标签的方式进行加压,也可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加压,例如加压头通过风力对标签进行加固,在这种加固方式中,加压头就无需接触到目标物品上的标签。在更多的示例当中,加压头还是采用接触式加压,例如,加压头为软性刷头,这样能保证在加压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加压头事假压力过大而损坏标签及目标物品。这里所说的软性刷头可以是毛刷、橡胶刷等。

另外,为了保证对标签的加固过程不会破坏标签与目标物品现有的贴附关系,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标签加固设备143的加压头也同样朝着传输设备141的运输方向倾斜。

毫无疑义的是,标签加固设备143并不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贴标机14所必须的组成部分,如果标签的黏性够好,如果贴标传感器、出标机142以及传输设备141之间的配合已经使得标签可以比较紧密地贴附在目标物品上,或者直接采用人工进行标签加固,则贴标机14中可以不必包括标签加固设备143。

本实施例提供的贴标机,可以通过传输设备自动将待贴标的目标物品从上料部运输到出标口附近,让设置在出标口附近的贴标传感器感应目标物品的存在,进而可以触发出标机自动出标,使得标签贴附到目标物品上,然后继续由传输设备将已贴标的物品运输到出料部,从而降低了贴标过程中的人力参与程度,减少了贴标过程对人力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更进一步地,当传输设备包括传输带时,还可以通过左限位侧栏和右限位侧栏的配合使得目标物品在贴标过程中不会滑到传输带边缘,导致标签无法贴附到目标物品表面的问题。

同时,贴标机还包括标签加固设备,该标签加固设备可以通过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向贴附在目标物品表面的标签进行加压,从而使得标签在目标物品上贴附得更牢固、更可靠。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