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用抓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6278发布日期:2018-09-18 19:2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用抓具。



背景技术:

起重机通过抓具提放物料,其流程主要包括“抓具下放、抓取物料、提升物料、释放物料”等四个过程,抓具根据抓取物料的特性又分为散货用抓具与圆木用抓具,而圆木用抓具在抓取圆木使,由于限位架的位置是固定的,容易导致抓取过程中压力过大而造成圆木断裂,并且,抓取过程中,由于抓具为钢性原料制造,抓具放下的过程中容易将圆木顶部碰坏。

因此,发明一种起重机用抓具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用抓具,通过设有第一抓爪、第二抓爪与挡板,有利于使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在抓取圆木闭合时,使挡板施加一定的缓压力,从而防止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闭合力过大而损坏圆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用抓具,包括起重块,所述起重块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支块,所述三角支块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抓爪,所述三角支块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抓爪,所述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架,两个所述连接架顶部均转动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一端与起重块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两侧之间均设置有限位板,所述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所述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底部固定连接两个T形滑杆,所述T形滑杆一端贯穿挡板表面延伸至挡板内部,所述T形滑杆另一端与限位板固定连接,所述T形滑杆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弹簧。

优选的,所述三角支块底部设置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挤压板两端均活动插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一端与挤压板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优选的,所述三角支块底部开设有挤压凹槽,所述挤压凹槽顶部开设有两个弹簧存储槽。

优选的,所述挤压板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T形杆,两个所述第一T形杆一端均贯穿弹簧存储槽延伸至三角支块内部,所述第一T形杆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三弹簧。

优选的,所述起重块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锁紧板,两个所述锁紧板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内部活动插接有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一侧活动插接有若干个第二T形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T形杆一端与第一套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T形杆表面滑动套接有第四弹簧,两个所述锁紧板之间活动插接有锁紧螺栓。

优选的,所述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相匹配,所述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交错设置,所述T形滑杆与第一抓爪弧形相同。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顶部为斜面设置,所述挤压板与挤压凹槽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锁紧螺栓一底端贯穿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延伸至锁紧板一侧,两个所述锁紧板关于起重块中心线对称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设有液压伸缩杆,有利于使液压伸缩杆带动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运动,使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交错闭合,当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闭合时,通过设有挡板,有利于使挡板两端的滑块在滑槽内部移动,使挡板压缩T形滑杆表面的第一弹簧,对挡板施加一定的缓压力,从而防止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闭合力过大而损坏圆木;

2、通过设有挤压板,有利于使挤压板推动第一T形杆在三角支块内部收缩,通过第三弹簧作用力对挤压板进行缓冲,从而使挤压板收缩进挤压凹槽内部,有效的防止抓具将圆木顶部碰坏,通过设有限位块,有利于防止第一抓爪与第二抓爪闭合时损坏挤压板;

3、通过设有锁紧螺栓,有利于使抓具与起重机连接,通过设有第二套筒,有利于使第二套筒在第一套筒内部来回收缩移动,使第二套筒压缩第四弹簧,从而使第四弹簧为第二套筒施加缓冲力,防止起重机的连接装置与锁紧板来回碰撞,造成锁紧板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A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起重块、2三角支块、3第一抓爪、4第二抓爪、5连接架、6液压伸缩杆、7限位板、8滑槽、9滑块、10挡板、11T形滑杆、12第一弹簧、13挤压板、14限位块、15第二弹簧、16挤压凹槽、17弹簧存储槽、18第一T形杆、19第三弹簧、20锁紧板、21第一套筒、22第二套筒、23第二T形杆、24第四弹簧、25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根据图1-3所示的一种起重机用抓具,包括起重块1,所述起重块1底部固定连接有三角支块2,所述三角支块2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抓爪3,所述三角支块2另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抓爪4,所述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接架5,两个所述连接架5顶部均转动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伸缩杆6一端与起重块1侧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两侧之间均设置有限位板7,通过设有限位板7,限制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最大的闭合位置,所述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均开设有滑槽8,所述滑槽8内部均滑动连接有滑块9,两个所述滑块9之间固定连接有挡板10,所述挡板10底部固定连接两个T形滑杆11,所述T形滑杆11一端贯穿挡板10表面延伸至挡板10内部,所述T形滑杆11另一端与限位板7固定连接,所述T形滑杆11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弹簧12,通过设有挡板10,防止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力过大而损坏圆木。

本实施例有益效果为:通过设有液压伸缩杆6,有利于使液压伸缩杆6带动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运动,使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交错闭合,当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时,通过设有挡板10,有利于使挡板10两端的滑块9在滑槽8内部移动,使挡板10压缩T形滑杆11表面的第一弹簧12,对挡板10施加一定的缓压力,从而防止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力过大而损坏圆木。

实施例2:

所述三角支块2底部设置有挤压板13,所述挤压板13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挤压板13两端均活动插接有限位块14,所述限位块14一端与挤压板13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5,通过设有挤压板13,使挤压板13收缩进挤压凹槽16内部,有效的防止抓具将圆木顶部碰坏;

所述三角支块2底部开设有挤压凹槽16,所述挤压凹槽16顶部开设有两个弹簧存储槽17,通过设有弹簧存储槽17,有利于将第三弹簧19存储,防止第三弹簧19影响挤压板13完全进入挤压凹槽16内部;

所述挤压板13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T形杆18,两个所述第一T形杆18一端均贯穿弹簧存储槽17延伸至三角支块2内部,所述第一T形杆18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三弹簧19;

所述起重块1顶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锁紧板20,两个所述锁紧板20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套筒21,所述第一套筒21内部活动插接有第二套筒22,所述第二套筒22一侧活动插接有若干个第二T形杆23,通过设有第一套筒21与第二套筒22,防止起重机的连接装置与锁紧板20来回碰撞,造成锁紧板20损坏;

所述第二T形杆23一端与第一套筒2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T形杆23表面滑动套接有第四弹簧24,两个所述锁紧板20之间活动插接有锁紧螺栓25,通过设有锁紧螺栓25,有利于使抓具与起重机连接;

所述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相匹配,所述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交错设置,所述T形滑杆11与第一抓爪3弧形相同;

所述限位块14的顶部为斜面设置,所述挤压板13与挤压凹槽16相匹配,通过限位块14顶部斜面设置,使限位块14受力收缩进挤压板13内部;

所述锁紧螺栓25一底端贯穿第一套筒21与第二套筒22延伸至锁紧板20一侧,两个所述锁紧板20关于起重块1中心线对称设置。

本发明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2,当对圆木抓取时,将抓具移动至圆木顶部,使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分别在圆木两侧,通过启动液压伸缩杆6,使液压伸缩杆6收缩,通过液压伸缩杆6一端拉动连接架5,使连接架5带动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运动,当液压伸缩杆6长度变化时,使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之间的角度变化,从而使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交错闭合,当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时,使挡板10受力,使挡板10两端的滑块9在滑槽8内部移动,使挡板10压缩T形滑杆11表面的第一弹簧12,通过第一弹簧12对挡板10施加一定的缓压力,从而防止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力过大而损坏圆木;

参照说明书附图1,当抓具在下放的过程中,由于顶部容易损坏圆木,通过挤压板13受力,使挤压板13推动第一T形杆18在三角支块2内部收缩,通过第三弹簧19作用力对挤压板13进行缓冲,当挤压板13运动至挤压凹槽16位置时,使限位块14受力,通过限位块14顶部斜面设置,使限位块14受力收缩进挤压板13内部,从而使挤压板13收缩进挤压凹槽16内部,有效的防止抓具将圆木顶部碰坏,通过设有限位块14,防止第一抓爪3与第二抓爪4闭合时损坏挤压板13;

参照说明书附图3,当抓具与起重机连接时,由于抓取需要来回运动,造成连接处磨损与碰撞损坏,通过锁紧螺栓25使抓具与起重机连接,通过连接位置向两边移动时,使第二套筒22受力,通过第二套筒22在第一套筒21内部来回收缩移动,使第二套筒22压缩第四弹簧24,从而使第四弹簧24为第二套筒22施加缓冲力,防止起重机的连接装置与锁紧板20来回碰撞,造成锁紧板20损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