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装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8210发布日期:2020-01-24 13:5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自动装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代餐粉包装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装料机构。



背景技术:

代餐粉是一种由谷类、豆类、薯类食材等为主,其它属类植物的根、茎、果实等可食用部分为辅制成的一种单一或综合性冲调粉剂产品。它集营养均衡、效果显著、食用方便等优点于一身。

目前,代餐粉大多数为袋状包装,袋状包装的代餐粉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1、在包装袋打开后,封口困难,代餐粉不易保存;

2、由于包装袋的口部为细长条形,在装入代餐粉时,代餐粉容易撒在包装袋的外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装料机构,以解决现有的偏振光谱相机无法实时控制高精度测量和无法做到全偏振态测量获取目标更丰富偏振光谱信息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装料机构,包括:输料机、步进电机、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转盘、第二转盘、第三转盘、料筒、料盒、料盘和出料通道;其中,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转轴连接,第一转盘套装在第一转轴上,第一转盘具有一个扇形缺口,在扇形缺口内焊接有挡杆,在挡杆的自由端向上凸出有挡头;第二转盘套装在第二转轴的底端,第二转盘为正方形结构,在正方形结构的四个角开设有与第一转盘的弧度相适配的圆弧形缺口,在两个相邻的圆弧形缺口之间开设有限位挡头的限位槽;第三转盘套装在第二转轴的顶端,且在料盘内转动,在第三转盘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半圆形缺口,每个半圆形缺口分别与料盘围成一个容纳料盒的工位;料盒叠摞在料筒内,料筒位于一个工位的上方,料筒的高度使叠摞在最下方的料盒露在料筒外,限位于该工位内;输料机包括料嘴,料嘴位于料筒所对应工位的下一个工位的上方;出料通道与料盘固定连接,且位于料嘴所对应工位的下一个工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装料机构能够自动实现料盒的装料功能,且料盒的口部为圆形,相比包装袋,不易撒料,且结构简单,造价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并且随着对本发明的更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结果将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装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输料机1、料嘴1-1、步进电机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转盘5、扇形缺口5-1、挡杆5-2、挡头5-3、第二转盘6、圆弧形缺口6-1、限位槽6-2、第三转盘7、半圆形缺口7-1、料筒8、料盒9、料盘10、出料通道11、联轴器1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出于说明的目的,为了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很明显,也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现这些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为了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装料机构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装料机构,包括:输料机1、步进电机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第一转盘5、第二转盘6、第三转盘7、料筒8、料盒9、料盘10、出料通道11和联轴器12;其中,步进电机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12与第一转轴3连接,通过步进电机2带动第一转轴3转动,

第一转盘5套装在第一转轴3上,与第一转轴3同步转动,第一转盘5具有一个扇形缺口5-1,在扇形缺口5-1内焊接有挡杆5-2,在挡杆5-2的自由端向上凸出有挡头5-3;第二转盘6套装在第二转轴4的底端,第二转盘6与第二转轴4同步转动,第二转盘6为正方形结构,在正方形结构的四个角开设有与第一转盘3的弧度相适配的圆弧形缺口6-1,圆弧形缺口6-1起到避让的作用,在两个相邻的圆弧形缺口之间开设有限位挡头5-3的限位槽6-2,扇形缺口5-1起到避让的作用,使限位挡头5-3能够伸入限位槽6-2内,当第一转盘5带动限位挡头5-3转动时,限位挡头5-3向限位槽6-2施加一个推力,从而带动第二转盘6转动;第三转盘7套装在第二转轴4的顶端,并在料盘10内转动,第三转盘7由第二转轴4带动转动,在第三转盘7上开设有至少三个半圆形缺口7-1,每个半圆形缺口7-1分别与料盘10围成一个容纳料盒9的工位,通过料盒9夹紧在料盘10与半圆形缺口7-1之间,料盒9随半圆形缺口7-1同步转动;料盒9叠摞在料筒8内,料筒8位于一个工位的上方,料筒8的高度使叠摞在最下方的料盒9露在料筒8外,且限位于该当前工位内,露在料筒8外的料盒9便于移动至下一个工位;输料机1包括料嘴1-1,料嘴1-1位于料筒8所对应工位的下一个工位的上方,用于向移动至该工位的料盒9内输送代餐粉;出料通道11与料盘10固定连接,且位于料嘴1-1所对应工位的下一个工位,装有代餐粉的料盒9由出料通道11移动至下一个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