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防菌的胶囊内窥镜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1298发布日期:2019-01-18 22:5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防菌的胶囊内窥镜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包装与防护领域,尤其是涉及到检查消化道的胶囊式内窥镜的包装与防护。



背景技术:

胶囊内窥镜是一种吞服入人体消化道内,利用微型摄像头拍摄消化道图像达到检查消化道疾病目的的医疗器械。其用于拍摄图像的镜头的防刮擦措施必须可靠,另外整个胶囊内窥镜的防杂物污染保护措施、运输过程防震措施可靠性保证也很重要。

目前市面上常见胶囊内窥镜的包装结构中,通常是上下硬质壳作为保护外壳,上下硬质壳一般采用简单的扣合方式,无密封效果。胶囊内窥镜放置在位于上下硬壳之间的容纳部内,容纳部和上壳固定内窥镜胶囊,上述容纳部有硬质的也有软质的。有些胶囊内窥镜是直接与上述硬质容纳部接触的,这样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有使镜头产生刮痕的风险,对图像拍摄效果影响重大;刮痕产生细屑影响外观,污染胶囊。有些胶囊内窥镜的镜头部分直接接触物是软的,但胶囊内窥镜卡入包装软胶的过程中,胶囊内窥镜镜头会一直与软胶摩擦,还是会有产生刮痕的风险。再者,即使不同型号胶囊的尺寸变化很小,但凡只要存在刚性接触的部分,也必须采用不同的包装。

综述所述,目前胶囊内窥镜的包装结构中,没有采取密封措施,胶囊不是全方位软质包裹,镜头区域无特殊防护。这些包装方式在生产过程与运输过程中都有使胶囊产生刮痕的风险。同时,胶囊内窥镜在运输与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随机翻滚、振动,不能全方位的对胶囊内窥镜起到减震作用。上下壳没有任何密封效果的方式,也不利于防菌效果与存储期限的延长。不同型号胶囊即使尺寸差异很小,也需使用不同的包装物料,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密封防菌的胶囊内窥镜包装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胶囊内窥镜在包装、运输、储存过程中无法保证密封防菌及减震和外观出现划痕的问题,同时也解决同一包装装置无法满足包装不同尺寸规格的胶囊内窥镜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密封防菌的胶囊内窥镜包装装置,包括:上外壳、下外壳和由软性材质构成的、放置胶囊内窥镜的容纳部,所述容纳部设置于所述下外壳的内侧底部,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可拆卸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的密封连接方式至少为螺纹密封连接、密封件密封连接或者为密封胶密封连接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下端部外侧圆周上设置内凹的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外侧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下外壳内侧圆周上设置有和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下外壳的底部内侧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上外壳的下端面和所述环形凹槽的底端面面接触,实现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之间的螺纹密封连接;或者,

在所述环形凹槽内放置一环形密封件,所述环形密封件和所述环形凹槽、所述上外壳均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的内侧圆周和所述环形凹槽的接触面为线面接触或者线线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的内侧壁和所述环形凹槽的接触面,分别是上外壳是硬质材料、环形凹槽为软质材料的面接触;或者是上外壳是硬质材料、环形凹槽也是硬质材料的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密封件的断面为矩形或者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同为普通螺纹或同为密封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同为单线螺纹或者同为多线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部包括:底部缓冲垫,其内置于所述下外壳底部,以及,

和所述底部缓冲垫一体成型且向上凸出的两块大致呈“c”型的第一凸块;所述两第一凸块的"c"型开口相对水平设置在所述底部缓冲垫上,所述两第一凸块和两第一凸块之间的所述底部缓冲垫构成第一容纳槽,所述胶囊内窥镜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或者,和所述底部缓冲垫一体成型且向上凸出的两块大致呈“u”型的第二凸块;所述两第二凸块的"u"型开口相对水平设置在所述底部缓冲垫上,所述两第二凸块和两第二凸块之间的所述底部缓冲垫构成第二容纳槽,所述胶囊内窥镜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部缓冲垫上沿胶囊内窥镜放置的轴向方向设置有环形渐变凸起;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部缓冲垫上沿胶囊内窥镜放置的轴向方向也设置有所述环形渐变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一凸块的内侧顶部和胶囊内窥镜的两端顶部均过盈配合;每一所述第一凸块的两端内侧和所述胶囊内窥镜的沿轴心线方向的两半圆周均过盈配合;当所述胶囊内窥镜放入所述容纳槽后,所述胶囊内窥镜在所述两第一凸块的径向夹持力和轴向夹持力作用下,被固定在所述容纳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一凸块的内侧沿胶囊内窥镜轴向放置方向的最长距离大于胶囊内窥镜的长度,所述胶囊内窥镜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后,所述第一容纳槽留下的第一避空区域使胶囊内窥镜的镜头区域处于悬空状态,避免所述镜头区域和所述第一凸块触碰。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一凸块的高度大于放置后的胶囊内窥镜的圆柱面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两第一凸块之间形成两第一缺口;所述两第二凸块之间形成两第二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内侧中部设置有向下凸出的压块;所述压块由软性材质构成;所述压块和所述胶囊内窥镜圆周侧面的上端部线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内侧中部向下延伸有凸出筋条,所述筋条下面设置有由软性材质的条形块,所述条形块和所述胶囊内窥镜圆周侧面的上端部线面接触。

进一步地,在所述缓冲垫下端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安置槽。

进一步地,所述软性材质为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部和所述下外壳一体注塑成型;或者,所述容纳部和所述下外壳卡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下外壳均由硬质材料注塑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上外壳由有机玻璃注塑成型。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通过在上外壳和下外壳之间增加密封装置,使得胶囊内窥镜在包装、运输、存储过程中,能有效的和外界隔开,从而保证了胶囊内窥镜不被细菌污染;同时,因为缓冲软垫的柔性,其使能在一定范围内兼容不同尺寸的胶囊,有利于包装不同型号规格的胶囊内窥镜的通用性;因为缓冲软垫的柔性,胶囊包装能在运输过程中又能有效减震,更好防护胶囊,也避免了胶囊内窥镜的透光外壳出现划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装置的爆炸分解图;

图2为本装置沿着胶囊内窥镜的横断面的全剖视图;

图3为胶囊内窥镜安装示意图;

图4为胶囊内窥镜安装在容纳部内的情形;

图5为图2的a处放大图;密封装置的横断面为矩形;

图6为图2的a处放大图;密封装置的横断面为圆形;

图7为图4的俯视图;

图8为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包装装置去掉密封圈的结构图;

图11图2中去掉密封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密封防菌的胶囊内窥镜包装装置,包括:上外壳、下外壳和由软性材质构成的、放置胶囊内窥镜的容纳部,容纳部设置于所述下外壳的内侧端面上,上外壳和下外壳可拆卸密封连接。由于容纳部是由软性材质构成的,因此,当胶囊内窥镜放进容纳部时,因为软性材质的弹性特性,虽然胶囊内窥镜的外壳为硬质塑胶,胶囊内窥镜的外壳也不会出现划痕。另外,上外壳和下外壳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方式,使得当胶囊内窥镜置于上外壳和下外壳所形成的密闭空间里,不会被细菌感染,保证了胶囊内窥镜在取出吞服时人体的健康。

对于上外壳和下外壳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常见的螺纹连接,也可以是卡扣连接,还可以是活页连接或者铰接连接。参考图2,作为其中的一种常见连接方式,上外壳5的外侧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51,下外壳1的内侧圆周11上设置有内螺纹12。通过外螺纹51和内螺纹12的螺纹连接,实现将上外壳5和下外壳1盖合在一起的目的。

具体地,在图2中,上外壳5的外侧圆周的下端部设置有内凹的环形凸台52,在环形凸台52的外侧圆周加工有前面所说的外螺纹51。

前面所说的外螺纹53和内螺纹12,可以同为普通螺纹或同为密封螺纹;或者同为单线螺纹或者同为多线螺纹,这些都属于机械上的常见的螺纹连接方式。

参考图3,在下外壳1的内侧底端,还设计有环形凹槽13.在环形凹槽13的底端,放置有环形密封件2。参考图2,当将上外壳5和下外壳1旋紧时,上外壳5的环形凸台52的下端部压紧环形密封件2,环形密封件2受压后,产生形变,其左右两端分别挤压环形凹槽13的两侧壁。在上外壳5和下外壳1由于环形密封件2的上端受环形凸台52下端部挤压、下端受环形凹槽13的底端的挤压、内外侧受环形凹槽13的侧壁挤压,因此,环形密封件2能将上外壳5和下外壳1盖合后形成的空间6和外界有效隔开,形成密闭空间。可以理解的是,环形密封件2在未受挤压时,其横断面的内、外侧之间的距离大于环形凹槽13的宽度(见图6),从而使得环形密封件2和环形凹槽13、下外壳1形成过盈配合;同样,环形密封件2在未受挤压时,其横断面的上、下两端的距离大于上外壳5和下外壳1拧紧后,上外壳5的下端部到环形凹槽13槽底的距离。

具体地,环形密封件2可以是o型密封圈,在未受挤压时其横断面为如图2和图3所示的圆形;也可以是横断面为矩形的环形橡胶圈(见图5),还可以是横断面为其它形状结构的密封弹性件。需要说明的是,若环形密封件2是o型密封圈,则在其受挤压后的形状为椭圆形(见图6)。

在图5和图6中,环形凹槽13和上外壳5的下端部的接触面13a可以是面面接触,也可以是线面接触。若是面面接触,则将环形凹槽13的其中一面侧壁和环形凸台52的接触面13a设计成过盈配合,使得环形凹槽13和环形凸台52的接触面13a形成良好的密封,进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在图5和图6中,环形凹槽13和环形凸台52的接触面13a可以是硬质材料和软质材料的接触,也可以是硬质材料和硬质材料的接触。接触面13a若在环形凹槽13和环形凸台52的接触面为线面接触,则可以将环形凹槽13的和环形凸台52相接触的那部分结构设计成锯齿形状(未图示),或者将环形凸台52的和环形凹槽13相接触部分设计成锯齿形状(未图示)。

实施例1

参考图1,前面所说的容纳部包括两种实施例。第一种实施例:容纳部3设置在下外壳1的内侧底部,包括:底部缓冲垫31,由软性材质构成;大致呈“c”形的两块第一凸块32,它们自底部缓冲垫31向上延伸而出。参考图4,两块第一凸块32的“c”形开口水平相对设置,两第一凸块32和两第一凸块32之间的底部缓冲垫31组成第一容纳槽,胶囊内窥镜4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两第一凸块32和底部缓冲垫31经注塑一体成型。参考图2,图2是图4沿胶囊内窥镜的径向纵剖视图,第一凸块32的内侧壁320和胶囊内窥镜4的两半球形端部41过盈配合,当胶囊内窥镜4从第一容纳槽上端装入后,由于第一凸块32和胶囊内窥镜4过盈配合,胶囊内窥镜4受到来自第一凸块32的径向力的挤压,因此被牢固的卡在第一容纳槽内,则胶囊内窥镜在运输和包装过程中不会向上窜动和翻转。此外,由于底部缓冲垫31、两第一凸块32均为软性材质,所以胶囊内窥镜放置在第一容纳槽时,胶囊外壳不会因为和第一容纳槽内壁触碰而留下划痕。

在图2中,第一凸块32的上端部321高出安装后的胶囊内窥镜4的圆柱面顶部42,此种结构设计能有效防止外部物体对胶囊内窥镜镜头区域43(见图3)的触碰,保证了胶囊内窥镜镜头区域42不被刮擦。

参考图3和图4,第一凸块32的内侧底部沿胶囊内窥镜放置的轴向设置有环形渐变凸起322。第一凸块32的沿胶囊内窥镜轴心线方向的内侧壁323之间的距离大于胶囊内窥镜4的长度,当胶囊内窥镜4放入第一容纳槽后,第一容纳槽还留有避空区域324,其目的在于让胶囊内窥镜的一端的镜头区域42悬空,不会和第一容纳槽碰壁。胶囊内窥镜的另一端则抵靠到另外第一凸块32的沿胶囊内窥镜轴心方向的内侧壁323上,它和环形渐变凸起322结构、第一凸块32和胶囊内窥镜的过盈配合结构,防止胶囊内窥镜沿着轴心线方向窜动。另外,将两第一凸块32的沿胶囊内窥镜轴心线方向的内侧壁323的距离设置成大于胶囊内窥镜的轴向长度的好处还有利于该容纳槽可以放置不同长度规格的胶囊内窥镜。

综上所述,两第一凸块的环形渐变凸起322、内侧壁320和胶囊内窥镜4的两半球形端部41过盈配合的结构设计提供的径向夹持力和轴向夹持力,共同防止了胶囊内窥镜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轴向和径向窜动,使得胶囊内窥镜外壳不会出现划痕,并有效保护了胶囊内窥镜的光学镜头外壳。同时,两第一凸块32、底部缓冲垫31均由软性材质构成,软性材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使得第一容纳槽能放置一定范围内不同圆周直径的胶囊内窥镜。因此,该装置能满足不同规格的胶囊内窥镜包装需要。

参考图4和图7,两第一凸块30之间的空隙构成第一缺口34,其作用在于放置或取出胶囊内窥镜时方便食指和拇指捏住胶囊内窥镜的两圆柱侧面。

实施例2

参考图8,和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用两大致呈"u"型的第二凸块32a取代了实施例1中的第一凸块32。两第二凸块32a、两第二凸块32a之间的底部缓冲垫31构成第二容纳槽,胶囊内窥镜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两第二凸块32a的u形开口相对设置,胶囊内窥镜的两端部分别放置在两第二凸块32a的u形开口内。此外,两第二凸块32a的内侧底部沿胶囊内窥镜放置的轴向也设置有环形渐变凸起322,两u形第二凸块32a的内侧的沿胶囊内窥镜的轴心线的距离也大于胶囊内窥镜的长度。因此,当胶囊内窥镜的放入第二容纳槽后,其一端依然抵靠在其中一块第二凸块32a的内侧壁上,另一端光学镜头区域和实施例1一样保持悬空。

可以理解的是,两第二凸块32a之间构成第二缺口(未图示,可以参考图7的第一缺口34),第二缺口的作用和第一缺口一样,也是用于放入或取出胶囊内窥镜时,食指和拇指便于握住胶囊内窥镜的圆周侧壁。

由于两u形第二凸块32a和胶囊内窥镜的圆周侧壁不再是过盈配合,所以需要在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的胶囊内窥镜的正上方设置压块54,压块54为独立的部件,由软性材质构成。压块54和上外壳5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是螺栓连接、卡扣连接。当压块54连接在上外壳5后,旋转上外壳5和下外壳1,使得压块54最终压在胶囊内窥镜圆周面的上端部,防止胶囊内窥镜在运输过程中向上窜动。可以理解的是,压块54和胶囊内窥镜的接触为线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档中,上外壳5和下外壳1均由硬质材料注塑而成,所以为了防止胶囊内窥镜在运输过程中被划破,压块54需要选择软性材质。

实施例3

参考图9,和实施例2不同的是,上外壳5内侧中部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筋条55,该筋条55和上外壳5由硬质材料一体注塑成型。筋条55下面设置有由软性材质组成的条形块56,条形块56和胶囊内窥镜4圆周面的上端部线面接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容纳部3和下外壳1可以为独立的两个零件,也可以通过二次注塑方式融合为一个零件。若为两个零件,则容纳部3和下外壳1优先用卡扣连接。

实施例4

参考图10和图11,上外壳5和下外壳1除了通过环形密封件2密封外,也可以去掉环形密封件2,直接通过上外壳5的下端面和环形凹槽13的底部端面通过端面与端面的接触,实现上外壳5和下外壳1之间的密封,此时,则需要满足上外壳5的外螺纹为密封外螺纹51a,下外壳1的内螺纹为密封内螺纹12a。而对于其内的底部缓冲垫31中的凸块的结构,可以是前面提到的c形第一凸块,也可以是u形第二凸块。底部缓冲垫31的其他结构和实施例1到实施例3描述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5

在图10中,上外壳5和下外壳1的螺纹连接处也可以通过涂密封胶来密封。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对密封胶加热,使已经硬化的密封胶变软,将上外壳5和下外壳1分离。这里的密封胶为:膏状密封胶、液态弹性体密封胶、热熔密封胶、液体密封胶中的任意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5个实施例中,容纳部3可以是独立的一个零件,卡入下外壳1中,也可与下外壳1通过二次注塑方式融合为一个零件。

参考图2、图8、图9和图11,在底部缓冲垫31的下端部,还设置有安置腔35,安置腔35用于放置光电开关,该光电开关通过光电控制与磁力控制电源方式来激活胶囊内窥镜。

在本发明中所说的软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e(热塑性弹性体橡胶)、tpr(热塑性塑胶)、硅胶和橡胶中的其中一种。本发明优选硅胶作为第一凸块、第二凸块、底部缓冲垫、压块、条形块均优先选择硅胶。上外壳则优先选择有机玻璃。

本发明中的上外壳和下外壳,只是为了方便区分而做的名字上的区别,这并不是说上外壳一定是在上面,下外壳一定在下面。实践中,上外壳也可以在下面,下外壳也可以在上面。也就是说,上外壳也可以叫下外壳,而下外壳也可以叫上外壳。

本发明公布的包装装置,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在上外壳和下外壳之间增加密封装置或者通过上外壳的下端部和下外壳的环形凹槽的底部端面与端面的密封,使得胶囊内窥镜在包装、运输、存储过程中,能有效的和外界隔开,从而保证了胶囊内窥镜不被细菌污染;2、两块c形第一凸块和胶囊内窥镜过盈配合设计,对胶囊内窥镜产生轴向应力和径向应力,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窜动和翻转;3、c形第一凸块的避空位设计,使得胶囊内窥镜的光学镜头被悬空,不会和任何物体发生碰撞;4、u形第二凸块加压块的结构设计,同样能实现c形第一凸块实现的功效;5、因为缓冲软垫的柔软性,除了起到减震作用外,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兼容不同尺寸的胶囊,有利于包装不同型号规格的胶囊内窥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