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24248发布日期:2018-12-19 05:50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梯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的上下行动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在商场、住宅等区域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即经常有儿童由于好奇或其他原因,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单独使用电梯,由于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常常会发生被电梯门夹到手、腿等其他身体部位的危险情况,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电梯轿厢内的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及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连接的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一红外接收阵列,采集设定的第一高度的红外反馈信号;

所述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包括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采集设定的第二高度的红外反馈信号;

所述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分别采集的红外反馈信号对电梯门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包括多个第一红外发射器,且第一红外发射器横向排列在电梯轿厢一侧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包括多个第一红外接收器,且第一红外接收器横向排列在与第一红外发射器相对的电梯轿厢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红外接收阵列中的第一红外接收器划分为多组,每组第一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每个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出端与第一二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包括多个第二红外发射器,且第二红外发射器横向排列在电梯轿厢一侧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红外接收阵列包括多个第二红外接收器,且第二红外接收器横向排列在与第二红外发射器相对的电梯轿厢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红外接收阵列中的第二红外接收器划分为多组,每组第二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二一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每个第二一级或门的输出端与第二二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中,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红外接收阵列中第一二级或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梯门主控板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梯门连接,第一非门的输入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非门的输出端与与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非门的输入端与第二红外接收阵列中第二二级或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非门的输出端与与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与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梯门主控板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梯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电梯轿厢内设置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检测是否有儿童单独乘坐电梯的实际情况,并利用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对电梯主控板进行控制,可以避免儿童单独在电梯内发生安全事故,提高电梯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轿厢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轿厢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检测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防止儿童单独乘坐的电梯门辅助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在电梯轿厢内的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及与所述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连接的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

所述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包括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一红外接收阵列,采集设定的第一高度的红外反馈信号;

所述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包括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采集设定的第二高度的红外反馈信号;

所述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根据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分别采集的红外反馈信号对电梯门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包括多个第一红外发射器,且第一红外发射器横向排列在电梯轿厢一侧侧壁;与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对应的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包括多个第一红外接收器,且第一红外接收器横向排列在与第一红外发射器相对的电梯轿厢侧壁,从而使得第一红外检测阵列中的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分布在电梯轿厢内的两个相对侧壁,实现对电梯轿厢内人员情况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包括多个第二红外发射器,且第二红外发射器横向排列在电梯轿厢一侧侧壁;与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对应的第二红外接收阵列包括多个第二红外接收器,且第二红外接收器横向排列在与第二红外发射器相对的电梯轿厢侧壁,从而使得第二红外检测阵列中的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分布在电梯轿厢内的两个相对侧壁,实现对电梯轿厢内人员情况进行检测。

本发明以通用客用电梯为例,对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里的客用电梯为电梯轿厢高2.5m,宽1.4m,深度为1.35m。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轿厢俯视图;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轿厢侧视图。

第一红外发射阵列设置在电梯轿厢1.3m高度位置,即将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两侧1.3m高度位置;第一红外发射器和第一红外接收器均设置为9个,且每两个第一红外发射器/第一红外接收器之间的间隔距离设置为15cm;第一红外接收阵列中的第一红外接收器划分为多组,具体为将第一红外接收器均分为3个组,每个分组中的第一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各个与分组对应的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每个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出端与第一二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红外发射阵列设置在电梯轿厢0.6m高度位置,即将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两侧0.6m高度位置;第二红外发射器和第二红外接收器均设置为9个,且每两个第二红外发射器/第二红外接收器之间的间隔距离设置为15cm;第二红外接收阵列中的第二红外接收器划分为多组,具体为将第二红外接收器均分为3个组,每个分组中的第二红外接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各个与分组对应的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每个第一一级或门的输出端与第一二级或门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通过在电梯轿厢内的不同高度位置设置第一红外检测阵列和第二红外检测阵列,能够实现对电梯轿厢内成人和儿童的不同人员情况进行检测。

红外线由在电梯轿厢一侧厢壁上的第一红外发射阵列和第二红外发射阵列发射出去,由电梯轿厢另一侧厢壁上的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接收,若是第一红外接收阵列和第二红外接收阵列中有接收器没有接收到红外线,则判断为检测到电梯内有人乘坐;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有人乘坐,则判断为有成人乘坐,无论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是否检测到有人乘坐,电梯门按照电梯主控板原有的控制方式正常运行;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电梯门按照电梯主控板原有的控制方式正常运行;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有人乘坐,则判断有儿童单独乘坐电梯,此时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对电梯主控板进行控制,使电梯门不能正常工作。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中,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红外接收阵列中第一二级或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梯门主控板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梯门连接,第一非门的输入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非门的输出端与与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非门的输入端与第二红外接收阵列中第二二级或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非门的输出端与与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与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梯门主控板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梯门连接。

本发明通过电梯主控板控制模块对原电梯的电梯主控板进行控制,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三极管,b端为高电平时,三极管c、e端导通。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红外检测阵列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红外接收器若是接收到红外线,输出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即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有人乘坐时,输出高电平。

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有人乘坐,输出高电平,第一三极管的c、e端导通,第一非门输出低电平,与门输出低电平,第二三极管的c、e端断开,原电梯的电梯主控板正常控制电梯门;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乘坐,输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的c、e端断开,第一非门输出高电平,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乘坐,输出低电平,第二非门输出高电平,与门输出高电平,第二三极管的c、e端导通,原电梯的电梯主控板正常控制电梯门;若第一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无人乘坐,输出低电平,第一三极管的c、e端断开,第一非门输出高电平,第二红外接收阵列检测到有人乘坐,输出高电平,第二非门输出低电平,与门输出低电平,第二三极管的c、e端断开,原电梯的电梯主控板不能正常控制电梯门,电梯门无法正常工作。

本发明通过安装在电梯轿厢内的红外检测阵列来感应检测是否有儿童单独乘坐电梯的实际情况,检测准确性好,可以避免儿童单独在电梯内发生安全事故,提高电梯工作的安全性。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