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5356发布日期:2018-11-23 21:35阅读:1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



背景技术:

液压千斤顶是指采用柱塞或液压缸作为刚性顶举件的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撑顶能力强,重型液压千斤顶顶撑力超过100t;中空柱塞千斤顶应用及其广泛.适用于加工.维修牵引作业。在需要牵引的作业中.特殊的空心活塞设计使牵引杆或钢索能够穿过整个千斤顶进行作业,在各种压台和机械牵引系统工作中.常用于向后牵引和向前挤压的作业。当装备有可互换的钢制强化活塞底座时.也能用于常规的举升作业。

通过观察发现,现有的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普遍存在结构单一,运行稳定性低,且顶撑力小的问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精良,运行稳定性高,且顶撑力大的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秉持多年该行业相关的设计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并对现有技术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结构精良,运行稳定性高,且顶撑力大的空心式液压千斤顶,使之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结构单一,运行稳定性低,且顶撑力小的问题和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方案所达成:

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包括:紧固螺母、回油阀、活塞、活塞杆、油缸、油箱、装置本体、防尘盖、进油阀、第二紧固螺母、第二防尘盖、吊环座、吊环、O形密封圈和碗状垫;所述回油阀开设在装置本体的外部上端,且回油阀与装置本体通过贯通相连接;所述回油阀的外部设置有紧固螺母,且回油阀与紧固螺母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回油阀的前部外端设置有防尘盖,且回油阀与防尘盖通过扣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进油阀设置在装置本体的外部下端,且进油阀与装置本体通过贯通相连接;所述进油阀的外部开设有第二紧固螺母,且进油阀与第二紧固螺母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所述进油阀的外部设置有第二防尘盖,且进油阀与第二防尘盖通过扣合方式相连接;所述吊环座安装在装置本体的外部一端,且吊环座与装置本体通过内置螺栓固定相连接;所述吊环座上设置有吊环,且吊环座与吊环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油缸及油箱安装在装置本体的内部,且油缸及油箱与装置本体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油缸的内部中间设置有活塞及活塞杆,且油缸与活塞及活塞杆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活塞设置在活塞杆的底部外端,且活塞与活塞杆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活塞的底部开设有碗状垫,且活塞与碗状垫通过内置螺丝相连接;所述活塞的外部中间开设有O形密封圈,且活塞与O形密封圈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所述活塞剖视呈圆形状的扁平体结构,且活塞上部开设有与活塞杆相连接的螺纹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所述活塞杆俯视为圆形状的中空式筒体结构,且活塞杆底部开设有与活塞相连接的螺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所述油缸内壁上端开设有与活塞杆相卡合的凸起。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所述吊环前视呈上下对称状设置有两组,且吊环为U形状结构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所述回油阀及进油阀均开设有与装置本体相连接的螺纹,且回油阀及进油阀分别设置有一组。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塞剖视呈圆形状的扁平体结构,且活塞上部开设有与活塞杆相连接的螺纹孔,活塞和活塞杆在液压力的驱动下运动时具有很大的动量,当进入油缸的端盖和缸底部分时,会引起机械碰撞,产生很大的冲击压力,实现了装置顶撑力大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塞杆俯视为圆形状的中空式筒体结构,且活塞杆底部开设有与活塞相连接的螺纹,活塞杆是液压缸传递力的主要元件,材料为中碳钢制,油缸工作时,活塞杆受推力、拉力或弯曲力矩等,保证了其必要的强度;实现了装置结构精良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通过油缸内壁上端开设有与活塞杆相卡合的凸起,活塞杆向上动作时,活塞杆会与油缸内壁凸起发生机械碰撞,能够有效的保证活塞杆的运行轨迹,实现了运行稳定性高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结构上的改进,具有结构精良,运行稳定性高,且顶撑力大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紧固螺母1、回油阀2、活塞3、活塞杆4、油缸5、油箱6、装置本体7、防尘盖8、进油阀9、第二紧固螺母10、第二防尘盖11、吊环座12、吊环13、O形密封圈14、碗状垫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技术方案:

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包括:紧固螺母1、回油阀2、活塞3、活塞杆4、油缸5、油箱6、装置本体7、防尘盖8、进油阀9、第二紧固螺母10、第二防尘盖11、吊环座12、吊环13、O形密封圈14和碗状垫15;回油阀2开设在装置本体7的外部上端,且回油阀2与装置本体7通过贯通相连接;回油阀2的外部设置有紧固螺母1,且回油阀2与紧固螺母1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回油阀2的前部外端设置有防尘盖8,且回油阀2与防尘盖8通过扣合方式相连接;进油阀9设置在装置本体7的外部下端,且进油阀9与装置本体7通过贯通相连接;进油阀9的外部开设有第二紧固螺母10,且进油阀9与第二紧固螺母10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进油阀9的外部设置有第二防尘盖11,且进油阀9与第二防尘盖11通过扣合方式相连接;吊环座12安装在装置本体7的外部一端,且吊环座12与装置本体7通过内置螺栓固定相连接;吊环座12上设置有吊环13,且吊环座12与吊环13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油缸5及油箱6安装在装置本体7的内部,且油缸5及油箱6与装置本体7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油缸5的内部中间设置有活塞3及活塞杆4,且油缸5与活塞3及活塞杆4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活塞3设置在活塞杆4的底部外端,且活塞3与活塞杆4通过旋接方式相连接;活塞3的底部开设有碗状垫15,且活塞3与碗状垫15通过内置螺丝相连接;活塞3的外部中间开设有O形密封圈14,且活塞3与O形密封圈14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

具体的,活塞3剖视呈圆形状的扁平体结构,且活塞3上部开设有与活塞杆4相连接的螺纹孔,活塞和活塞杆在液压力的驱动下运动时具有很大的动量,当进入油缸的端盖和缸底部分时,会引起机械碰撞,产生很大的冲击压力,实现了装置顶撑力大的优点。

具体的,活塞杆4俯视为圆形状的中空式筒体结构,且活塞杆4底部开设有与活塞3相连接的螺纹,活塞杆是液压缸传递力的主要元件,材料为中碳钢制,油缸工作时,活塞杆受推力、拉力或弯曲力矩等,保证了其必要的强度;实现了装置结构精良的效果。

具体的,油缸5内壁上端开设有与活塞杆4相卡合的凸起,活塞杆会与油缸内壁凸起发生机械碰撞,能够有效的保证活塞杆的运行轨迹,实现了运行稳定性高的优点。

具体的,吊环13前视呈上下对称状设置有两组,且吊环13为U形状结构设置,吊环13为吊装机构,可以通过绳索将千斤顶挂装至需要顶撑的地方。

具体的,回油阀2及进油阀9均开设有与装置本体7相连接的螺纹,且回油阀2及进油阀9分别设置有一组,回油阀2及进油阀9为进油及出油机构,能够有效的保证油缸内的油压保持在正常状态。

具体使用方法与作用:

使用该装置时,用手提起杠杆手柄时,小活塞就被带动上行,装置本体7中的密封工作容积便增大,这时,由于进油阀9及回油阀2分别关闭了它们各自所在的油路,所以在泵体2中的工作容积增大形成了部分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油箱6中的油液经油管打开进油阀9流入装置本体7中,完成一次吸油动作;当压下杠杆手柄时,带动活塞3下移,装置本体7中的小油腔工作容积减小,便把其中的油液挤出,推开回油阀2,油液便经油管进入油缸5,由于油缸5也是一个密封的工作容积,所以进入的油液因受挤压而产生的作用力就会推动活塞3及活塞杆4上升,并将重物顶起做功;反复提、压杠杆手柄,就可以使重物不断上升,达到起重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发明人在此不再详述。

综上所述:该一种空心式液压千斤顶,通过活塞剖视呈圆形状的扁平体结构,且活塞上部开设有与活塞杆相连接的螺纹孔,活塞和活塞杆在液压力的驱动下运动时具有很大的动量,当进入油缸的端盖和缸底部分时,会引起机械碰撞,产生很大的冲击压力,实现了装置顶撑力大的优点;通过活塞杆俯视为圆形状的中空式筒体结构,且活塞杆底部开设有与活塞相连接的螺纹,活塞杆是液压缸传递力的主要元件,材料为中碳钢制,油缸工作时,活塞杆受推力、拉力或弯曲力矩等,保证了其必要的强度;实现了装置结构精良的效果;通过油缸内壁上端开设有与活塞杆相卡合的凸起,活塞杆向上动作时,活塞杆会与油缸内壁凸起发生机械碰撞,能够有效的保证活塞杆的运行轨迹,实现了运行稳定性高的优点;解决了上述中出现的结构单一,运行稳定性低,且顶撑力小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