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力器的断线报警触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9207发布日期:2018-11-20 22:13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张力器的断线报警触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张力器,尤其涉及一种张力器上的断线报警开关触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的张力器均设置断线报警开关结构,其主要作用在于在绕线过程中发生断线时,张力杆回弹,张力杆尾部的安装座在回弹的过程中触发断线警报微动开关工作。参见附图1及附图2所示,张力杆2的根部摆动设置于机壳1上,张力杆2根部固定设置有一安装座3,目前常用的安装座3都为圆柱体结构,并在安装座3靠近张力杆2根部位置开设一缺口。在工作状态下,安装座3的外周面与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动作簧片41上的滚轮42贴合,并使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动作簧片41处于压合状态。当发生断线时,张力杆2回弹带动张力杆2尾部安装座3顺时针旋转,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动作簧片41上的滚轮42会滑动到安装座3的缺口31中,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动作簧片41打开。这种结构设计完全满足功能要求,但是绕线过程中的断线状态并不多,使得断线警报微动开关动作簧片长期处于压合状态,造成金属疲劳,弹性减弱,影响断线警报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于是,如何克服上述问题便成为本实用新型的研究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力器的断线报警触发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张力器的断线报警触发结构,包括机壳、张力杆及微动开关,所述张力杆的根部通过一转轴摆动设置于机壳上,所述微动开关具有一动作簧片;其创新在于:

所述张力杆根部还设有一安装座,该安装座的外周轮廓具有一段半圆弧段及一段直线段,其中:

所述半圆弧段的圆心与所述转轴的轴心重合布置;

所述直线段的一端与半圆弧段的一端衔接,并且直线段与半圆弧段相切;

当所述张力器由非工作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时,所述张力杆向一侧摆动,所述微动开关设于机壳上,并位于张力杆的另一侧;

在张力器工作状态下,所述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悬空;

在张力器断线状态下,所述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与安装座的直线段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微动开关动作簧片的端部设有滚轮。

上述方案中,所述安装座由一矩形块及一半圆形块构成,矩形块的一条侧边与半圆形块的直径相衔接,且该条侧边的长度与半圆形块的直径相等,半圆形块的圆心与所述转轴的轴心重合布置。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张力器非断线或工作状态下,张力杆尾部的安装座的上侧面与断线警报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不接触,动作簧片处于悬空状态,断线警报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自然展开;当发生断线时,张力杆回弹带动张力杆尾部安装座旋转,到达断线位置时正好压合断线警报微动开关的动作簧片,触发微动开关工作。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使用可靠,延长了微动开关的使用寿命,并且便于维护,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技术非工作状态(或断线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现有技术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非工作状态(或断线状态)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机壳;2、张力杆;3、安装座;31、缺口;32、半圆弧段;33、直线段;4、微动开关;41、动作簧片;42、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参见附图3及附图4所示,一种张力器的断线报警触发结构,包括机壳1、张力杆2及微动开关4,所述张力杆2的根部通过一转轴摆动设置于机壳1上,所述微动开关4具有一动作簧片41。

所述张力杆2根部还设有一安装座3,所述安装座3由一矩形块及一半圆形块构成,矩形块的一条侧边与半圆形块的直径相衔接,且该条侧边的长度与半圆形块的直径相等,半圆形块的圆心与所述转轴的轴心重合布置,安装座3的外周轮廓具有一段半圆弧段32及一段直线段33,其中:

所述半圆弧段32的圆心与所述转轴的轴心重合布置;

所述直线段33的一端与半圆弧段32的一端衔接,并且直线段33与半圆弧段32相切;

当所述张力器由非工作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时,所述张力杆2向一侧摆动,所述微动开关4设于机壳上,并位于张力杆2的另一侧。

在张力器工作状态下,所述微动开关4的动作簧片41悬空;

在张力器断线状态下,所述微动开关4的动作簧片41与安装座3的直线段33接触。

所述微动开关4动作簧片41的端部设有滚轮42。

在张力器非断线或工作状态下,张力杆2尾部的安装座3的上侧面与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的动作簧片41不接触,动作簧片41处于悬空状态,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的动作簧片41自然展开;当发生断线时,张力杆2回弹带动张力杆2尾部安装座3旋转,到达断线位置时正好压合断线警报微动开关4的动作簧片41,触发微动开关4工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