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3860发布日期:2019-02-11 00:1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



背景技术:

金刚石线是在钢丝绳电镀上金刚石磨料,金刚石线生产设备设置释放钢丝绳的放卷总成和收取金刚石线的收卷总成,传统的收、放卷总成的张紧装置,张紧力不可调,由于放卷装置的伺服电机带动滚筒转速恒定,由于滚筒上饶的钢丝绳靠内绕一圈较短,靠外绕一圈较长,造成开始放卷快,慢慢放卷速度变慢,张紧力不可调,造成生产线内存在张紧力过大钢丝绳存在绷得太紧或张紧力不足钢丝绳松散,使生产线不稳定,收卷松散不整齐。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其不仅实现了生产线的稳定,还避免了收卷松散不整齐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放卷总成、前处理总成、预镀总成、上砂总成、加厚总成、烘干及视觉检测总成和收线总成;

所述放卷总成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放卷机架,在所述放卷机架的顶部安装多块机架顶板,多个伺服放卷机构设置于所述放卷机架的内部,于个伺服放卷机构的上方、在各机架顶板的底部还设置张紧机构;

所述张紧机构包括背板,于所述背板的表面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第一过渡轮组件、第二过渡轮组件、第三过渡轮组件,所述第一过渡轮组件与第三过渡轮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所述背板的顶部还固接张紧轮组件;

所述第一过渡轮组件、第三过渡轮组件均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与所述背板配合,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承连接第一过渡轮,在所述第一过渡轮的表面设置第一端盖;

所述张紧轮组件均包括设置于背板表面的第一导轨,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连接移动板,于所述移动板的表面固接导向块,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向块配合,在所述导向块的外后配合圆线弹簧,所述导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轴承、连接组件与力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力传感器设置于传感器安装座上;在所述移动板的头部还与第三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连接第一张紧轮,所述第一张紧轮的外周配合轮套;

所述第二过渡轮组件包括连接块,在所述连接块的表面连接第二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过渡轮,所述第二过渡轮的表面设置第二端盖;

所述收线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收线机架,在所述收线机架上设置连接底座,所述连接底座上设置多对滑动机构,各对滑动机构上均设置收线机构;于所述收线机构的上方,在所述收线机架内还设置导线机构;

所述导线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导轮板,在所述导轮板的下方分别通过连接座连接进线导轮及出线导轮,于所述进线导轮的上方、在所述导轮板上还设置下导轮、第二张紧轮及第一上导轮;于所述出线导轮的上方、在所述导轮板上还固接张力传感器,所述张力传感器伸出导轮板的一端通过通过一对深沟球轴承连接第二上导轮,在所述第二上导轮的表面设置端盖;所述第二张紧轮与摆动臂的一端连接,所述摆动臂的另一端与转动电机穿过导轮板的输出端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第一过渡轮组件设置于背板表面的最上部,所述第三过渡轮组件设置于背板表面的最下部,所述第二过渡轮组件设置于背板的顶部;

各第一过渡轮与第一张紧轮的安装位置均呈同一方向,所述第二过渡轮的安装位于与第一过渡轮、第一张紧轮的安装位置互为相反;

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接在连接底座上的一对第二导轨,移动座与所述一对第二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座与丝杆滑动连接,在所述丝杆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收线机构安装在固定座上;

在所述张力传感器的外圈还设置轴套,所述轴套与导轮板的表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移动板在导轨上的移动实现了张紧轮位置的可调性,使放卷时张紧轮的张紧力可调节,通过力传感器及圆线弹簧、导向杆能测试张紧力的大小,从而达到实时调节张紧轮张紧力,保证放卷出线稳定,使金刚石线生产稳定。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转动电机带动摆动臂转动,从而使张紧轮恒定张紧金刚石线,通过布置滑动机构可以带动收线机构移动,实现金刚时线整齐的缠绕在收线机构的滚筒上,张力传感器的布置可以实时检测线的张紧力,从而达到实时调节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收线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放卷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放卷机构的组装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收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收卷机构中导向机构的主视图。

图7为收卷机构中滑动机构与收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收卷机构中导向机构的后视图。

图9为图6在G-G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在H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放卷总成;101、放卷机架;102、机架顶板;103、张紧机构;10301、背板;10302、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3、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4、第二过渡轮组件;103041、连接块;103042、第二过渡轮;103043、第二端盖;103044、第二转轴;10305、张紧轮组件;103051、第一导轨;103052、移动板;103053、传感器安装座;103054、导向块;103055、圆线弹簧;103056、导向杆;103057、轮套;103058、第二轴承;103059、第一张紧轮;1030510、第三转轴;1030511、力传感器;1030512、第三轴承;1030513、连接组件;10306、第一转轴;10307、第一轴承;10308、第一过渡轮;10309、第一端盖;104、伺服放卷机构;

2、前处理总成;

3、预镀总成;

4、上砂总成;

5、加厚总成;

6、烘干及视觉检测总成;

7、收线总成;701、收线机架;702、连接底座;721、第二导轨;703、移动座;731、固定座;732、丝杆;733、伺服电机;704、收线机构;705、导轮板;751、进线导轮;752、出线导轮;753、下导轮;754、第一上导轮;755、第二上导轮;756、转动电机;757、摆动臂;758、第二张紧轮;759、端盖;7510、深沟球轴承;7511、隔圈;7512、张力传感器;7513、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金刚石线生产线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放卷总成1、前处理总成2、预镀总成3、上砂总成4、加厚总成5、烘干及视觉检测总成6和收线总成7;

如图2所示,放卷总成1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放卷机架101,在放卷机架101的顶部安装多块机架顶板102,多个伺服放卷机构104设置于放卷机架101的内部,于个伺服放卷机构104的上方、在各机架顶板102的底部还设置张紧机构103;

如图3所示,张紧机构103包括背板10301,于背板10301的表面自上而下分别设置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2、第二过渡轮组件10304、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3,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2与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3的结构相同,在背板10301的顶部还固接张紧轮组件10305;

如图3、图4所示,上述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2、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3均包括第一转轴10306,第一转轴10306的一端与背板10301配合,第一转轴10306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轴承10307连接第一过渡轮10308,在第一过渡轮10308的表面设置第一端盖10309;

如图3、图4所示,上述张紧轮组件10305均包括设置于背板10301表面的第一导轨103051,在第一导轨103051上滑动连接移动板103052,于移动板103052的表面固接导向块103054,导向杆103056的一端与导向块103054配合,在导向块103054的外后配合圆线弹簧103055,导向杆103056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轴承1030512、连接组件1030513与力传感器1030511的一端连接,力传感器1030511设置于传感器安装座103053上;在移动板103052的头部还与第三转轴1030510的一端连接,第三转轴103051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承103058连接第一张紧轮103059,第一张紧轮103059的外周配合轮套103057;

如图3、图4所示,上述第二过渡轮组件10304包括连接块103041,在连接块103041的表面连接第二转轴103044的一端,第二转轴10304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过渡轮103042,第二过渡轮103042的表面设置第二端盖103043;

上述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2设置于背板10301表面的最上部,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3设置于背板10301表面的最下部,第二过渡轮组件10304设置于背板10301的顶部。各第一过渡轮10308与第一张紧轮103059的安装位置均呈同一方向,第二过渡轮103042的安装位于与第一过渡轮10308、第一张紧轮103059的安装位置互为相反。

如图5所示,上述收线机构704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收线机架701,在收线机架701上设置连接底座702,连接底座702上设置多对滑动机构,各对滑动机构上均设置收线机构704;于收线机构704的上方,在收线机架701内还设置导线机构;

如图6至图10所示,导线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导轮板705,在导轮板705的下方分别通过连接座连接进线导轮751及出线导轮752,于进线导轮751的上方、在导轮板705上还设置下导轮753、第二张紧轮758及第一上导轮754;如图10所示,于出线导轮752的上方、在导轮板705上还固接张力传感器7512,张力传感器7512伸出导轮板705的一端通过通过一对深沟球轴承7510连接第二上导轮755,在一对深沟球轴承7510之间设置隔圈7511,在第二上导轮755的表面设置端盖759;第二张紧轮758与摆动臂757的一端连接,摆动臂757的另一端与转动电机756穿过导轮板705的输出端连接。

如图7所示,上述滑动机构包括固接在连接底座702上的一对第二导轨721,移动座703与一对第二导轨721滑动连接;移动座703与丝杆732滑动连接,在丝杆732的一端与伺服电机733的输出端连接。收线机构704安装在固定座731上。在张力传感器7512的外圈还设置轴套7513,轴套7513与导轮板705的表面抵接。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伺服放卷机构104的伺服电机带动滚筒进行放线操作,钢丝绳依次经过第三过渡轮组件10303的第一过渡轮10308、第一张紧轮103059、第一过渡轮组件10302的第一过渡轮10308、最后经过第二过渡轮组件10304的第二过渡轮103042出线,第一张紧轮103059通过移动板103052在第一导轨103051上的移动可以调节第一张紧轮103059的位置,由此调节张紧力,使钢丝绳的张紧力恒定,保证放卷出线稳定,由此保证了金刚石线生产稳定性。

加工好的金刚石线从进线导轮751处进入,按序绕过下导轮753、第二张紧轮758、第一上导轮754、第二上导轮755和出线导轮752,然后连接到收线机构704的滚筒上,转动电机756带动摆动臂757和第二张紧轮758转动,通过第二张紧轮758张紧金刚石线,由张力传感器7512检测金刚石线的张紧力,从而使得摆动臂757的摆动幅度及第二张紧轮758的转速可调,收线机构704带动滚筒转动收线,伺服电机733带动丝杆732转动,使移动座703和收线机构704在第二导轨721上往复运动,从而使金刚石线整齐的绕在收线机构704的滚筒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移动板在导轨上的移动实现了张紧轮位置的可调性,使放卷时张紧轮的张紧力可调节,通过力传感器及圆线弹簧、导向杆能测试张紧力的大小,从而达到实时调节张紧轮张紧力,保证放卷出线稳定,使金刚石线生产稳定。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转动电机带动摆动臂转动,从而使张紧轮恒定张紧金刚石线,通过布置滑动机构可以带动收线机构移动,实现金刚时线整齐的缠绕在收线机构的滚筒上,张力传感器的布置可以实时检测线的张紧力,从而达到实时调节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收线效率。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