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带轮以及应用该压带轮的扶手带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2881发布日期:2019-03-19 21:55阅读:1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带轮以及应用该压带轮的扶手带压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扶梯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一种压带轮以及应用该压带轮的扶手带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是,扶梯作为一种具有循环运行梯级,主要用于将乘客向上或向下倾斜输送的固定电力驱动设备,具有连续工作、运送量大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大型商场、机场、大厦、车站等公共场合。

在扶梯运行过程中,扶手带和梯级必须保持同步,因此,在扶手带和扶手带驱动摩擦轮之间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摩擦力,扶手带涨紧后,扶手带和摩擦轮之间存在正压力,但是仅仅依靠扶手带涨紧后与摩擦轮之间产生的正压力不足以保证扶手带的正常运行,需要额外的压紧装置,目前使用较多的压紧装置是压带链板,由链板和压带轮组成。

但是,在扶手带运行过程中,扶手带经常偏离压带轮的中心位置,另外,由于扶手带表面并不是平面,导致压带轮本身承受偏心力,不能解决偏心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是提供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适应偏心力的压带轮,以及应用该压带轮的扶手带压紧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披露了一种压带轮以及应用该压带轮的扶手带压紧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施的:

一种压带轮,包括转动圈,所述转动圈内侧设有环形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内侧设有滑动向心轴承;所述滑动向心轴承包括一侧与支撑件连接的轴承外圈以及设置在轴承外圈内侧的轴承内圈;所述轴承外圈外壁设为中心朝向转动圈方向弯曲的弧形面。

优选地,所述轴承内圈外壁与轴承外圈的弧形面配合弯曲;所述轴承内圈外壁两端延伸出弧形面。

优选地,所述轴承外圈和轴承内圈之间通过若干滚球连接;各个所述滚球均匀分布。

优选地,若干所述滚球相对设置成两排。

优选地,所述轴承外圈部分嵌入支撑件内,所述轴承外圈外壁与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均为α,所述α设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上在背离与轴承外圈接触一侧设有朝向转动圈方向的凸块,所述转动圈上设有供凸块嵌置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内壁上从与轴承外圈接触部分向周向倾斜设置,所述支撑件内壁呈向外扩散状。

一种扶手带压紧装置,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压带轮以及位于所述压带轮下方并与压带轮外壁相配合的压带链板。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有:

1、通过轴承外圈的弧形面,可以调整施加在轴承外圈上的外力中心,进而使压带轮可以自适应地降低偏心力对压带轮本身造成的损坏;

2、通过设置滚球减少在轴承外圈相对轴承内圈移动的过程中轴承外圈与轴承内圈接触面上产生的磨损,延长滑动向心轴承的使用寿命。

3、通过设置一个滑动向心轴承实现压带轮的运转,压带轮尺寸更小,方便使用,同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参考下列的、用于对现有技术或实施例进行说明的附图。这些附图将对部分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涉及的产品或方法进行简要的展示。这些附图的基本信息如下:

图1为实施例中压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弧形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滚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轴承外圈与支撑件结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及其所对应的技术特征如下:

1-转动圈,11-支撑件,

2-滑动向心轴承,21-轴承外圈,22-轴承内圈,23-滚球,

3-凸块,31-凹槽,

4-压带轮,41-压带链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或有益效果作进一步的展开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而并非全部。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一种压带轮,如图1所示,包括转动圈1,转动圈1内侧设有环形的支撑件11,优选铝支撑件,支撑件11内侧设有滑动向心轴承2,支撑件11主要用于支撑转动圈1,减少转动圈1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形,进而提高压带轮4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支撑件1的存在,可以实现滑动向心轴承2与转动圈1的分离,滑动向心轴承2包括一侧与支撑件11连接的轴承外圈21以及设置在轴承外圈21内侧的轴承内圈22,轴承内圈22和轴承外圈21相互配合,实现滑动向心轴承2的运转。

如图2所示,轴承外圈21外壁设为中心朝向转动圈1方向弯曲的弧形面,将轴承内圈22外壁设置为弧面可以有效的分散施加在该弧形面上的压力,进而减少压力加载在弧形面上对轴承内圈22造成的损坏,当扶手带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偏心力时,轴承内圈22外壁上的弧形面可以使轴承外圈21相对轴承内圈22产生一定角度的偏移,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外力施加在轴承内圈22上的重心,使滑动向心轴承2具有对于外力的自适应性,减少了扶手带产生的偏心力对压带轮4造成的破坏,同时进一步提高压带轮4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在支撑件11内侧的滑动向心轴承2可以减少压带轮4安装在自动扶梯上后,扶手带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偏心力对于压带轮4本身造成的损坏,优选将滑动向心轴承2设置在支撑件11中部,减少外力施加在滑动向心轴承2上受力不均对滑动向心轴承2调整外力重心产生的影响,提高滑动向心轴承2的使用效果,减少压带轮4的损坏,同时滑动向心轴承2只需要设置1个,使压带轮4尺寸更小,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轴承内圈22外壁与轴承外圈21的弧形面配合弯曲,且轴承内圈22外壁两端延伸出弧形面,轴承内圈22与轴承外圈21相接触的侧壁配合弯曲,可以提高轴承外圈21和轴承内圈22在使用过程中的配合度和流畅度,减少操作过程中的轴承外圈21与轴承内圈22之间相对移动而造成的磨损,影响滑动向心轴承2的使用寿命,轴承内圈22外部两端向两侧延伸,当轴承外圈21与轴承内圈22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轴承内圈22相当于支点,轴承外圈21围绕轴承内圈22这个支点产生相对转动,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的稳定性,使施加在轴承外圈21上的外力均能通过弧形面传递到轴承内圈22上,提高滑动向心轴承2的自适应效果和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轴承外圈21和轴承内圈22通过若干滚球23连接,滚球23减少了轴承外圈21和轴承内圈22之间的相对接触面积,减少在轴承外圈21相对轴承内圈22移动的过程中轴承外圈21与轴承内圈22接触面上产生的磨损,延长滑动向心轴承2的使用寿命,同时各个滚球23均匀分布,可以提高各个部分轴承内圈22承受外力的均匀性,减少受力不均而影响对外力中心的调整效果进而对压带轮4造成破坏,提高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而且通过滚珠23连接轴承内圈22和轴承外圈21既不影响在自动扶梯工作过程对施加在滑动向心轴承2上的外力中心自适应,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减轻压带轮4重量。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若干滚球23相对设置成两排,由于轴承内圈22与轴承外圈21均具有一定厚度,滚球23设置成两排可以提高轴承内圈22与轴承外圈21连接的稳定性,分散轴承外圈21传递到轴承内圈22上的外力,减少外力施加在轴承外圈21上再传递到滚球23上时产生受力不均的情况,进而影响滑动向心轴承2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轴承外圈21部分嵌入支撑件11内,轴承外圈21外壁与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均为α,α设为锐角(如60度),这样设置使轴承外圈21靠近支撑件11一侧侧壁面积比远离支撑件11一侧侧壁大,增大了轴承外圈21与支撑件1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轴承外圈21与支撑件11固定的稳定性,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出现轴承外圈21与支撑件11分离的情况而产生安全隐患,同时可以增大外力施加在轴承外圈21时的受压面积,分散压力,提高轴承外圈21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件11上在背离与轴承外圈21接触一侧设有朝向转动圈1方向的凸块3,转动圈1上设有供凸块3嵌置的凹槽31,通过凸块3卡进凹槽31内,提高了支撑件11与转动圈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压带轮4上的承重力,减少外力施加在压带轮4上之后支撑件11与转动圈1产生相对位移而导致偏心力重心偏离更大,进而损坏压带轮4。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除此之外,如图3所示,支撑件11内壁上从与轴承外圈21接触部分向周向倾斜设置,支撑件11内壁呈向外扩散状,设置支撑件11呈向外扩口状一方面可以提高压带轮4转动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分散外部施加在压带轮4上的压力,延长压带轮4的使用寿命。

最后,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扶手带压紧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压带轮4以及位于压带轮4下方并与压带轮4相配合的压带链板41,压带链板41与压带轮4外壁啮合进而使压带链板41与扶手带底部紧贴合,压带链板41挤压扶手带使扶手带涨紧后与摩擦轮之间产生的正压力,使扶手带能够正常运行。

在符合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范围内,本文提及的各种实施例或者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而作为另外一些可选实施例,这些并未被一一罗列出来的、由有限数量的技术特征组合形成的有限数量的可选实施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附图和上文所能理解或推断而得出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上文所列举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为典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详细说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于读者理解,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或者应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而获得的技术方案,都应被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