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978发布日期:2019-01-22 21:1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埋式垃圾箱技术领域,是一种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埋式垃圾箱往往存在举升机构结构复杂,且会占用外箱体空间,使得内箱体无法座入外箱体底部,导致内箱体底部与外箱体底部之间有间距,且现有两者间距往往在60cm左右,导致存在基坑需要深度大,挖掘成本高的问题;还存在只能对单个内箱体举升,不便于多个垃圾箱同时放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地埋式垃圾箱存在基坑需要深度大,挖掘成本高的问题;还能解决其只能对单个内箱体举升,不便于多个垃圾箱同时放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外箱体、内箱体和中置提升机构,外箱体的开口向上,外箱体的中部内侧设有中置提升机构,对应中置提升机构左右两侧位置的外箱体内均设有内箱体,内箱体的顶面不低于外箱体的顶面,中置提升机构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的顶面;中置提升机构包括固定门架、举升架、提升架、油缸、活动体、固定架板、动滑轮和柔性连接体,固定门架的底部座于外箱体的底部且两者固定安装在一起,固定门架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架板,固定门架的外侧套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且上部能上升至固定门架上方的举升架,举升架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的顶面,举升架的下部外侧套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提升架,提升架的左侧与位于左侧的内箱体的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提升架的右侧与位于右侧的内箱体的左侧固定安装在一起,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油缸,油缸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活塞杆,活塞杆的顶端固定有位于油缸上方的活动体,活动体与举升架固定在一起,活动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动滑轮,每个动滑轮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柔性连接体,柔性连接体的一端与固定架板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柔性连接体的另一端与提升架底部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固定门架可包括前门架杆、下门架杆和后门架杆,前门架杆和后门架杆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门架杆和后门架杆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下门架杆,油缸的底部固定在下门架杆中部,固定架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门架杆和后门架杆顶部固定在一起,固定架板的中部设有能套装在油缸外侧的滑移通孔;举升架包括前举升杆、下举升杆和后举升杆,前举升杆和后举升杆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门架杆和后门架杆均位于前举升杆和后举升杆之间,前门架杆和后门架杆下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能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下举升杆,活动体呈杆状,活动体的底面中部与活塞杆的顶端固定在一起,活动体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举升杆和后举升杆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对应活塞杆前后两侧位置的活动体底部均设有安装座,每个安装座上均通过连接轴安装有动滑轮;前举升杆的后侧设有能与前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举升导向轮,后举升杆的前侧设有与后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举升导向轮;提升架包括前提升杆、侧提升杆和后提升杆,前提升杆和后提升杆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举升杆和后举升杆均位于前提升杆和后提升杆之间,前提升杆的后侧设有能与前举升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导向轮,后提升杆的前侧设有能与后举升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导向轮,前提升杆和后提升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至少两根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且能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侧提升杆,位于左侧的侧提升杆与位于左侧的内箱体右侧面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右侧的侧提升杆与位于右侧的内箱体左侧面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位于前侧的柔性连接体的左端与位于左侧底部的侧提升杆可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前侧的柔性连接体的右端与固定架板的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后侧的柔性连接体的左端与固定架板的左侧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后侧的柔性连接体的右端与位于右侧底部的侧提升杆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前门架杆上可设有开口向前的前门架滑移槽,后门架杆上设有开口向后的后门架滑移槽,前门架滑移槽和后门架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举升导向轮位于前门架滑移槽内,后举升导向轮位于后门架滑移槽内;前举升杆上设有开口向前的前滑移槽,后举升杆上设有开口向后的后滑移槽,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导向轮位于前滑移槽内,后导向轮位于后滑移槽内。

上述内箱体上可设有箱体入口,位于左侧的内箱体的箱体入口朝向左侧或前侧或后侧,位于右侧的内箱体的箱体入口朝向右侧或前侧或后侧,内箱体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箱本体,对应每个垃圾箱本体开口位置的内箱体顶部均设有投入孔。

上述对应每个投入孔外侧位置的内箱体的上端外侧均可设有垃圾投放箱,垃圾投放箱上设有能与相应投入孔连通的垃圾投放窗,垃圾投放窗处设有遮挡盖板。

上述动滑轮可为链轮,柔性连接体为能与链轮配合使用的链条。

上述两个内箱体的顶面外周均可设有位于外箱体上方的外边缘圈板,且两个内箱体之间的外边缘圈板连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通过设置中置提升机构可使内箱体的底面能座于外箱体的内底面,且内箱体的顶面可贴近外箱体的顶面,由此可大幅缩减内箱体底部与外箱体底部之间的间距,而内箱体和外箱体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放入的垃圾桶为参照,使得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深度与所放入的垃圾桶的高度接近,有效降低挖掘成本;同时由于中置提升机构可完全收入内箱体和外箱体之间,由此可避免中置提升机构伸出至地面上方,从而可便于内箱体上方的布置;通过活动体和动滑轮的设置,可使提升架带动内箱体的上行距离为活塞杆举升高度的两倍,还可进一步提高油缸的举升效率,缩短内箱体的举升时间;另外,通过使中置提升机构位于外箱体的中部内侧,可使得其能同时举升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内箱体,实现多个垃圾箱本体的同步升降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提升操作流程,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中置提升机构在举升状态下的右视放大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外箱体,2为内箱体,3为油缸,4为活动体,5为固定架板,6为动滑轮,7为柔性连接体,8为活塞杆,9为前门架杆,10为下门架杆,11为后门架杆,12为滑移通孔,13为前举升杆,14为下举升杆,15为后举升杆,16为安装座,17为前举升导向轮,18为后举升导向轮,19为前提升杆,20为侧提升杆,21为后提升杆,22为前导向轮,23为后导向轮,24为垃圾箱本体,25为垃圾投放箱,26为外边缘圈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包括外箱体1、内箱体2和中置提升机构,外箱体1的开口向上,外箱体1的中部内侧设有中置提升机构,对应中置提升机构左右两侧位置的外箱体1内均设有内箱体2,内箱体2的顶面不低于外箱体1的顶面,中置提升机构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1的顶面;中置提升机构包括固定门架、举升架、提升架、油缸3、活动体4、固定架板5、动滑轮6和柔性连接体7,固定门架的底部座于外箱体1的底部且两者固定安装在一起,固定门架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架板5,固定门架的外侧套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且上部能上升至固定门架上方的举升架,举升架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1的顶面,举升架的下部外侧套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提升架,提升架的左侧与位于左侧的内箱体2的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提升架的右侧与位于右侧的内箱体2的左侧固定安装在一起,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油缸3,油缸3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活塞杆8,活塞杆8的顶端固定有位于油缸3上方的活动体4,活动体4与举升架固定在一起,活动体4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动滑轮6,每个动滑轮6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柔性连接体7,柔性连接体7的一端与固定架板5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柔性连接体7的另一端与提升架底部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使用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放入已挖好的基坑内,并在内箱体2内放入现有公知的垃圾箱本体24,即可完成安装,此时本实用新型内可放入两个垃圾箱本体24,且两个垃圾箱本体24可保持相互独立,另外,每个内箱体2内也可放入多个现有公知的垃圾箱本体24;在初始状态下,提升架可位于举升架的底部,内箱体2的底部与提升架的底部平齐,举升架可与固定门架的高度一致;之后可通过启动油缸3使活塞杆8向上方伸出,从而推动活动体4上行,此时动滑轮6和举升架将同步上行,并通过柔性连接体7带动提升架上行,从而可带动内箱体2上升,当活塞杆8伸出到最大行程时,举升架将升至极限位置,此时举升架的下部上行至固定门架的上部,举升架的上部位于固定门架的上方,提升架上行至举升架的上部,且提升架和内箱体2的底部均上升至外箱体1上方,可便于垃圾箱本体24的取放和更换;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通过设置中置提升机构可使内箱体2的底面能座于外箱体1的内底面,且内箱体2的顶面可贴近外箱体1的顶面,由此可大幅缩减内箱体2底部与外箱体1底部之间的间距,而内箱体2和外箱体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放入的垃圾桶为参照,使得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基坑深度与所放入的垃圾桶的高度接近,有效降低挖掘成本;同时由于中置提升机构可完全收入内箱体2和外箱体1之间,由此可避免中置提升机构伸出至地面上方,从而可便于内箱体2上方的布置;通过活动体4和动滑轮6的设置,可使提升架带动内箱体2的上行距离为活塞杆8举升高度的两倍,还可进一步提高油缸3的举升效率,缩短内箱体2的举升时间;另外,通过使中置提升机构位于外箱体的中部内侧,可使得其能同时举升位于其左右两侧的内箱体,实现多个垃圾箱本体的同步升降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简化提升操作流程,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根据需求,动滑轮6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柔性连接体7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绳索、链条等;活动体4与举升架可一体设置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一起;油缸3还可用现有公知的能伸缩的动力驱动装置进行等效替换。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提升机构中置型地埋式垃圾箱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固定门架包括前门架杆9、下门架杆10和后门架杆11,前门架杆9和后门架杆11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门架杆9和后门架杆11的底部之间连接有下门架杆10,油缸3的底部固定在下门架杆10中部,固定架板5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门架杆9和后门架杆11顶部固定在一起,固定架板5的中部设有能套装在油缸3外侧的滑移通孔12;举升架包括前举升杆13、下举升杆14和后举升杆15,前举升杆13和后举升杆15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门架杆9和后门架杆11均位于前举升杆13和后举升杆15之间,前门架杆9和后门架杆11下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能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下举升杆14,活动体4呈杆状,活动体4的底面中部与活塞杆8的顶端固定在一起,活动体4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举升杆13和后举升杆15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对应活塞杆8前后两侧位置的活动体4底部均设有安装座16,每个安装座16上均通过连接轴安装有动滑轮6;前举升杆13的后侧设有能与前门架杆9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举升导向轮17,后举升杆15的前侧设有与后门架杆11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举升导向轮18;提升架包括前提升杆19、侧提升杆20和后提升杆21,前提升杆19和后提升杆21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前举升杆13和后举升杆15均位于前提升杆19和后提升杆21之间,前提升杆19的后侧设有能与前举升杆13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导向轮22,后提升杆21的前侧设有能与后举升杆15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导向轮23,前提升杆19和后提升杆2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至少两根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且能将两者连接在一起的侧提升杆20,位于左侧的侧提升杆20与位于左侧的内箱体2右侧面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右侧的侧提升杆20与位于右侧的内箱体2左侧面固定安装在一起。由此可使提升架能通过前导向轮22和后导向轮23沿举升架上下移动,举升架能通过前举升导向轮17和后举升导向轮18沿固定门架上下移动,通过设置分别位于活塞杆8前后两侧的动滑轮6可使提升架举升的受力更加平衡,使其移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需求,前举升导向轮17、后举升导向轮18、前导向轮22和后导向轮23的数量均可为两个,且均可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

如附图1、2所示,位于前侧的柔性连接体7的左端与位于左侧底部的侧提升杆20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前侧的柔性连接体7的右端与固定架板5的右侧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后侧的柔性连接体7的左端与固定架板5的左侧固定安装在一起,位于后侧的柔性连接体7的右端与位于右侧底部的侧提升杆20固定安装在一起。由此可使位于前侧和后侧的柔性连接体7的端部呈镜像对称分布,从而可使提升架的上下移动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根据需求,柔性连接体7的两端均可通过现有公知的固定扣与相应的部件固定安装在一起。

如附图1、2所示,前门架杆9上设有开口向前的前门架滑移槽,后门架杆11上设有开口向后的后门架滑移槽,前门架滑移槽和后门架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举升导向轮17位于前门架滑移槽内,后举升导向轮18位于后门架滑移槽内;前举升杆13上设有开口向前的前滑移槽,后举升杆15上设有开口向后的后滑移槽,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导向轮22位于前滑移槽内,后导向轮23位于后滑移槽内。由此可便于前举升导向轮17、后举升导向轮18、前导向轮22和后导向轮23的安装。根据需求,前门架杆9、后门架杆11、前举升杆13和后举升杆15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槽钢等。

如附图1所示,内箱体2上设有箱体入口,位于左侧的内箱体2的箱体入口朝向左侧或前侧或后侧,位于右侧的内箱体2的箱体入口朝向右侧或前侧或后侧,内箱体2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箱本体24,对应每个垃圾箱本体24开口位置的内箱体2顶部均设有投入孔。由此可便于垃圾箱本体24从箱体的入口送入和取出,投入孔的设置可便于垃圾的投放;根据需求,垃圾箱本体24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1所示,对应每个投入孔外侧位置的内箱体2的上端外侧均设有垃圾投放箱25,垃圾投放箱25上设有能与相应投入孔连通的垃圾投放窗,垃圾投放窗处设有遮挡盖板。由此可通过垃圾投放箱25遮挡投入孔,还可便于用户通过开启遮挡盖板从垃圾投放窗将垃圾投入垃圾箱本体24内。根据需求,垃圾投放箱25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1、2所示,动滑轮6为链轮,柔性连接体7为能与链轮配合使用的链条。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动滑轮6与柔性连接体7之间传动的稳定性。

如附图1所示,两个内箱体2的顶面外周均设有位于外箱体1上方的外边缘圈板26,且两个内箱体2之间的外边缘圈板26连为一体。在使用时,当挖建基坑并将外箱体1放入基坑内后,可通过外边缘圈板26将基坑与外箱体1之间的间隙遮挡,防止异物落入,有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