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集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3391发布日期:2019-06-12 00:0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固定式集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线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式集线器。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普及,手机、平板灯电子设备都有各自的数据线,随之而来的耳机、充电器等设备也越来越多,各种数据线常常会掺杂在一起,弄得桌面混乱不堪。此外,电脑上的数据线接口有限,使得各种接线缠绕在一起,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目前没有较好的装置用于管理这些有线设备,因此人们常常使用集线器,然而,现有的集线器放置在桌面上时会占据空间且容易被碰触而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式集线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线器放置在桌面上时会占据空间且容易被碰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固定式集线器,包括集线壳体、导向件、固定于所述导向件顶端的固定件、可于所述导向件上滑动的第一滑动件、可于所述导向件上滑动的第二滑动件、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集线壳体具有容置腔,所述导向件固定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导向件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上,所述集线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件位置对应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动件上设有伸出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导向件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第二滑动件上,所述集线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件位置对应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动件上设有伸出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部远离所述固定件的端部设有第一卡钩,所述第二凸起部远离所述固定件的端部设有第二卡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钩的顶部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卡钩的顶部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的中部顶端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固定凹槽内,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设于所述导向件两端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第二滑动件分别位于所述固定件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均沿所述固定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设有固定部,且两所述固定部设于所述导向件的顶端且与所述导向件的顶端有间隙,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分别套设于两所述固定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动件远离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动件远离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件的两端均设有导向固定部,各所述导向固定部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集线壳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螺丝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以及所述第二螺纹孔固定所述导向固定部与所述集线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集线壳体包括底板与上盖,所述底板上设有卡部,所述上盖设有与所述卡部对应的卡接部,所述底板与所述上盖通过所述卡部与所述卡接部卡接形成所述集线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内还设有印制电路板,所述印制电路板周缘开设有多个第三螺纹孔,所述印制电路板与所述上盖或所述底板通过螺丝穿过所述第三螺纹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式集线器,通过设置固定于容置腔内的导向件,在导向件顶端的中部设置固定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一滑动件以及固定件上,使得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凸起部抵顶于第一滑槽的远离第二滑槽一端;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二滑动件以及固定件上,使得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凸起部抵顶于第二滑槽的远离第一滑槽一端。在使用时,用户便可通过推动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使得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的间距与显示器的通风孔长度对应,再将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按压于显示器的通风孔中,这样,由于第一弹性件以及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分别与显示器的通风孔抵顶并不会脱落,这样,集线器可固定于显示器上,不占据桌面的空间,也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误触导致集线器掉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式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式集线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式集线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0—集线壳体; 11—容置腔; 12—第一滑槽;

13—第二滑槽; 14—底板; 15—上盖;

20—导向件; 21—固定凹槽; 22—导向固定部;

30—固定件; 31—固定部; 40—第一滑动件;

41—第一凸起部; 42—第一凹槽; 50—第二滑动件;

51—第二凸起部; 60—第一弹性件; 70—第二弹性件;

80—印制电路板; 90—连接线; 141—卡部;

221—第一螺纹孔; 411—第一卡钩; 511—第二卡钩;

512—保护套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式集线器,包括集线壳体10、导向件20、固定于导向件20顶端的固定件30、可于导向件20上滑动的第一滑动件40、可于导向件20上滑动的第二滑动件50、第一弹性件60以及第二弹性件70。集线壳体10具有容置腔11,导向件20固定设于容置腔11内,第一弹性件60的一端抵顶于导向件20的一端上,第一弹性件60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一滑动件40上,集线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滑动件40位置对应的第一滑槽12,第一弹性件60上设有伸出于第一滑槽12的第一凸起部41;第二弹性件70的一端抵顶于导向件20的另一端上,第二弹性件70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二滑动件50上,集线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二滑动件50位置对应的第二滑槽 13,第二滑动件50上设有伸出于第二滑槽13的第二凸起部5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式集线器,通过设置固定于容置腔11内的导向件 20,在导向件20顶端的中部设置固定件30,第一弹性件60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一滑动件40以及固定件30上,使得在第一弹性件60的弹力作用下,第一凸起部41抵顶于第一滑槽12的远离第二滑槽13一端;第二弹性件70的两端分别抵顶于第二滑动件50以及固定件30上,使得在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凸起部51抵顶于第二滑槽13的远离第一滑槽12一端。在使用时,用户便可通过推动第一凸起部41以及第二凸起部51,使得第一凸起部41与第二凸起部51的间距与显示器的通风孔长度对应,再将第一凸起部41与第二凸起部51 按压于显示器的通风孔中,这样,由于第一弹性件60以及第二弹性件70的弹力作用,第一凸起部41和第二凸起部51分别与显示器的通风孔抵顶并不会脱落,便不会占据桌面的空间或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误触导致的集线器掉落。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41远离固定件30 的端部上设有第一卡钩411,第二凸起部51远离固定件30的端部设有第二卡钩 511。当使用时,第一卡钩411与第二卡钩511卡接于通风孔内,此时第一卡钩 411与第二卡钩511均会与显示器的通风孔连接得较稳固,在需要将集线器取下时,用户可通过推动第一卡钩411以及第二卡钩511,将第一卡钩411的与第二卡钩511的间距缩小至可从通风孔内取下。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钩411的顶部为弧形结构,第二卡钩511的顶部为弧形结构。由于在将固定式集线器安装于显示器的通风孔上,或从显示器的通风孔上将固定式集线器取下,都需要按压第一卡钩 411的顶部以及第二卡钩511的顶部,这样,通过将第一卡钩411的顶部以及第二卡钩511的顶部设置为弧形结构,避免用户在按压时因第一卡钩411与第二卡钩511的尖锐受到伤害。而且,弧形结构更圆滑,第一卡钩411与第二卡钩 511通过圆滑表面更容易滑入通风孔。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0的中部顶端设有固定凹槽21,固定件30设于固定凹槽21内,第一滑动件40和第二滑动件50分别设于导向件20两端的顶部,且第一滑动件40和第二滑动件50分别位于固定件 30两侧。将固定件30设于固定凹槽21内,便于将固定件30固定,保障导向件 20与固定件3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0与固定件30上均开设有可用螺丝固定的穿孔,且螺丝穿过穿孔固定导向件20与固定件30,将导向件20与固定件30 牢固固定,进而保障固定式集线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0的两端均沿固定件30 的长度方向延伸设有固定部31,且两固定部31均位于导向件20的顶端且与导向件20的顶端有间隙,第一弹性件60与第二弹性件70分别套设于两固定部31 上。通过在固定件30的两端延伸设有固定部31,固定部31与导向件20并排设置,且第一弹性件60与第二弹性件70套设于固定部31上,这样,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60不会从固定件30与第一滑动件40间脱落,且第二弹性件70 不会从固定件30与第二滑动件50间脱落。此外,固定部31可起到为第一弹性件60与第二弹性件70导向的作用,进而使得第一滑动件40与第二滑动件50 在导向件20上可按既定的行程来回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40的远离第一凸起部 41的一端设有第一凹槽42,第一弹性件60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一凹槽42内。通过开设第一凹槽42,并将第一弹性件60插接于第一凹槽42内,且第一弹性件 60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一凹槽42的底部,使得第一弹性件60即使在展开的情况下也不会脱落,使得第一弹性件60与第一滑动件40的连接更稳定,进而保障固定式集线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动件50远离第二凸起部51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弹性件70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二凹槽内。通过开设第二凹槽,并将第二弹性件70插接于第二凹槽内,且第二弹性件70的另一端抵顶于第二凹槽的底部,使得第二弹性件70即使在展开的情况下也不会脱落,使得第二弹性件70与第二滑动件50的连接更稳定,进而保障固定式集线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0的两端设有导向固定部 22,各导向固定部22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21,集线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221对应的第二螺纹孔,螺丝穿过第一螺纹孔221以及第二螺纹孔固定固定部31与集线壳体10。通过设置固定部31,并通过导向固定部22与集线壳体10间固定,使得导向件20被固定于容置腔11内,且不会脱落,保障了固定式集线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集线壳体10包括底板14与上盖 15,底板14上设有卡部141,上盖15设有与卡部141对应的卡接部(图中未示出),底板14与上盖15通过卡部141与卡接部卡接形成集线壳体10。通过将集线壳体10设置为由底板14与上盖15卡接形成,这样,安装时,只需将上盖 15与底板14对应压合,并使得卡部141与卡接部对应卡接,便可实现集线壳体 10的密封;当需要拆卸开集线壳体10以进行内部元件维检时,便可将底板14 与上盖15拆卸开,以便于对固定式集线器内的结构进行维检。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1内还设有印制电路板80,印制电路板 80周缘开设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印制电路板80与上盖15或底板14通过螺丝穿过第三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印制电路板80设于导向件20的下方,且与导向件20间保持间隙。这样便可实现印制电路板80的固定与拆卸。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印制电路板80连接有多个伸出于集线壳体10侧壁的连接线90,各连接线90与集线壳体10的连接处均设有保护套体512,用于防止连接线90在使用过程中与集线壳体10的摩擦导致连接线90断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