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5502发布日期:2019-05-24 22:1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



背景技术:

加装梯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技术壁垒需要克服,例如,工地状况复杂,场地狭小;地方标准不一;电梯土建要求高等。目前,主流厂家采用的加装梯梯型普遍井道占用率不足,而现实生活中,客户对小井道大轿厢的需求又非常迫切。老旧小区每一块土地都弥足珍贵,相同载重的轿厢井道利用率越高,该方案的通过率就越高。

在别墅梯市场经久不衰的背包式电梯在井道利用率上表现非常不错,但是受制于背包梯固有结构的影响,仅为单侧受力,一般用于速度低、载重小的电梯,如果速度加大,电梯运行抖动加剧,如果载重增大,电梯偏载更加严重,甚至空轿厢都可能发生倾斜,满载时情况更加糟糕。

由于背包梯的运行效果不如轿厢导轨布置在两侧的梯型,因此,背包梯很少用在速度高的运行环境里,基本被挡在客梯市场、加装梯市场范围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提高了电梯井道利用率,节省占地面积,同时确保电梯运行效果与常规龙门架结构的电梯无异。

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包括:轿底托架、安装在轿底托架同侧的两根立梁以及连接在两根立梁顶部之间的上梁,还包括位于轿底托架上方的副上梁和拉杆横梁,副上梁一端连接在上梁中部,另一端连接在拉杆横梁上,拉杆横梁和轿底托架之间设置有防倾斜拉杆,副上梁的两侧为开放式的检修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式电梯轿架适用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位于电梯井道同侧的电梯,电梯运行速度达到1m/s以上,载重范围达到1000KG以上,且符合客梯验收标准以及加装梯验收标准。

所述背包式电梯轿架的立梁位于轿底托架的一侧,通过在轿架顶部设置拉杆横梁,在拉杆横梁与轿底托架之间连接防倾斜拉杆,防倾斜拉杆和立梁位于轿底托架的相对两侧,在电梯运行时,曳引钢丝绳的牵引力分别通过立梁和防倾斜拉杆传导至轿底托架,轿底托架不会因单侧受力发生倾斜。

上梁与副上梁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副上梁两侧为开放式的检修区,在轿顶处容纳检修人员进行维修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上梁和拉杆横梁相互平行,所述副上梁垂直于上梁和拉杆横梁,上梁、副上梁和拉杆横梁组成工字型支承结构。副上梁、上梁以及拉杆横梁之间形成稳定的工字形结构。

副上梁与上梁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结构,副上梁与拉杆横梁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结构,为了保证连接强度,所述副上梁与上梁的连接部位、以及副上梁与拉杆横梁的连接部件均设有加强连接件。

各加强连接件一方面与副上梁直接连接,另一方面与对应的上梁或拉杆横梁直接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副上梁包括并排布置的两根支撑梁,两根支撑梁之间安装有至少两个轿顶轮,各轿顶轮的轮轴两端分别通过U形螺栓悬挂固定在对应支撑梁的底部。

各轿顶轮位于上梁和拉杆横梁之间,两根支撑梁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对应的上梁和拉杆横梁上。

作为优选,两根支撑梁上还安装有包围轿顶轮的防尘罩,位于轿顶轮顶部的防尘罩设有容许曳引索通过的避让口。

作为优选,所述轿底托架为矩形,矩形的一对平行边延伸至矩形外部,且在延伸部位固定有立梁固定板,各立梁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立梁固定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上梁包括与副上梁固定连接的上梁本体、以及与立梁相互贴靠固定连接的折弯部,所述上梁本体和折弯部为一体结构。

上梁整体呈C型结构,为了增加上梁的强度,优选地,上梁本体与折弯部衔接部位设有转角加强片。

上梁本体与折弯部衔接部位处分别设有转角加强片,每个衔接部位处的转角加强片为一片或两片,如果为一片,可以分别在衔接部位的任一侧,如果为两片,分别位于衔接部位的内侧和外侧。

作为优选,立梁与轿底托架的连接部位、以及立梁与上梁的连接部位均设有加固连接件。

作为优选、所述立梁相对布置的侧面上分别安装有导靴和安全钳。

所述导靴可以设置在立梁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上,所述导靴采用更加平稳可靠的滑动导靴,以适应更高的电梯运行速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式电梯轿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极大改善井道利用率,井道布局更紧凑,井道利用率>0.5(井道利用率=轿厢有效面积/井道面积);

2)、支持更高的电梯运行速度,在额定速度≥1.0m/s的情况下,电梯运行平稳,不会产生明显抖动顿挫,与常规梯型无异;

3)、支持更大载重,在额定载重≥1000KG的情况下,电梯不发生明显倾斜或偏载,与常规梯型无异。

4)、T型副上梁和C型上梁采用螺栓连接,现场安装时不需要整体搬运,安装简便。并且T型副上梁两侧预留站人空间,方便电梯轿顶检修。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的A部放大图;

图1c为图1a中的B部放大图;

图1d为图1a中的C部放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中轿底托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中上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中副上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中副上梁的爆炸图。

图中:1、轿底托架;1a、平行边;2、上梁;2a、上梁本体;2b、折弯部;3、副上梁;4、拉杆横梁;5、立梁;6、转角加强片;7、加固连接件;8、立梁固定板;9、导靴;10、安全钳;11、连接拉耳;12、轿顶轮;13、加强连接件;14、支撑梁;15、罩体;15a、水平折边;16、挡绳板;17、顶板;18、U形螺栓;19、减震垫;20、防倾斜拉杆;21、加固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背包式电梯轿架做详细描述。

如图1a所示,一种背包式电梯轿架,包括:轿底托架1、安装在轿底托架1同侧的两根立梁5、连接在两根立梁5顶部之间的上梁2、连接在上梁2中部且位于轿底托架1上方的副上梁3、连接在副上梁3远离上梁2一端的拉杆横梁4、以及连接在拉杆横梁4和轿底托架1之间的防倾斜拉杆20。

如图2、图1c所示,轿底托架1为矩形,矩形的一对平行边1a延伸至矩形外部,且在延伸部位焊接固定有立梁固定板8,各立梁5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对应的立梁固定板8上。立梁固定板8背向立梁5的一侧设有加强筋。

安装立梁固定板8的一对平行边1a采用横截面为C形的槽钢,槽钢的槽口朝向轿底托架1的外部,槽钢的槽口内设有沿槽钢长度方向等间隔排布的加强板。

如图1a、图1c所示,立梁5与轿底托架1的连接部位设有加固连接件21,加固连接件21为直角折弯板,直角折弯板的一边与立梁5贴靠固定,直角折弯板的另一边与轿底托架1顶部贴靠固定。

轿底托架1远离立梁5的一侧通过螺母固定有连接拉耳11,防倾斜拉杆20的底端贯穿连接拉耳11且端部配合有锁定螺母。

如图1a、图1d所示,两根立梁5分别具有C形横截面,两根立梁5的C形开口相对布置,立梁5相对布置的侧面上分别安装有导靴9和安全钳10,也即导靴9和安全钳10位于C形开口内部。

如图1a、图3所示,上梁2包括与副上梁3固定连接的上梁本体2a、以及与立梁5相互贴靠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的折弯部2b,上梁本体2a和折弯部2b为一体结构。

如图3所示,上梁本体2a与折弯部2b衔接部位设有转角加强片6,每个转角部位处,转角加强片6为两片,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转角部位的内外两侧。

如图1a、图1b所示,立梁5与上梁2的连接部位设有加固连接件7,加固连接件7为直角折弯板,直角折弯板的一边与立梁5贴靠固定,直角折弯板的另一边与上梁本体2a的底面贴靠固定。

如图1a所示,上梁本体2a和拉杆横梁4相互平行,副上梁3垂直于上梁本体2a和拉杆横梁4,副上梁3的两侧为开放式的检修区。即副上梁3仅为一根,上梁本体2a和拉杆之间仅通过副上梁3直接固定连接。

如图1a、图4所示,副上梁3和上梁本体2a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副上梁3和拉杆横梁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副上梁3与上梁本体2a的连接部位、以及副上梁3与拉杆横梁4的连接部件均设有加强连接件13。加强连接件13为T型板件,各加强连接件13在与副上梁3连接的同时,与对应的上梁本体2a或拉杆横梁4固定连接。

如图4、图5所示,副上梁3包括并排布置的两根支撑梁14,两根支撑梁14之间安装有两个轿顶轮12,各轿顶轮12的轮轴两端分别通过U形螺栓18悬挂固定在对应支撑梁14的底部。

两根支撑梁14采用横截面为C型的槽钢,槽钢的槽口方向相互背离。两根支撑梁14上还安装有包围轿顶轮12的防尘罩,位于轿顶轮12顶部的防尘罩设有容许曳引索通过的避让口。

防尘罩包括位于两轿顶轮12上方的顶板17、以及包围轿顶轮12侧边和底部的罩体15,其中,顶板17通过螺栓固定在两根支撑梁14的顶部,顶板17与支撑梁14具有长度差,基于长度差形成避让口;罩体15顶部设有水平折边15a,水平折边15a通过U形螺栓18固定在支撑梁14的底部,水平折边15a与支撑梁14之间设有减震垫19。

两个轿顶轮12相互背离的一侧还设有挡绳板16,挡绳板16通过螺栓固定在两根支撑梁14上,且挡绳板16位于两根支撑梁14之间。

如图1a所示,拉杆横梁4采用横截面为C形的槽钢,防倾斜拉杆20为两根,防倾斜拉杆20的顶端分别固定在拉杆横梁4的两端,各防倾斜拉杆20的横截面为圆形。

本实施例中,背包式电梯轿架适用于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位于电梯井道同侧的电梯,电梯运行速度达到1m/s以上,载重范围达到1000KG以上,且符合客梯验收标准以及加装梯验收标准。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