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2838发布日期:2019-03-22 20:00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



背景技术:

目前,集装箱在各个运输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某些特殊领域,由于装卸模式以及装卸速率的限制,需采用无侧墙集装箱满足使用需求。但是无侧墙集装箱的底架往往刚度不足且下沉量较大,同时在安全上也存在重大隐患。

CN2795104Y公开了一种集装箱用底侧梁,包括用于与箱体侧板连接的立板、与所述立板连接的上翼板、及与所述上翼板连接的基架,在立板、上翼板与基架之间形成一个可容纳筋板的容纳空间。上述专利虽然设置筋板来提高底侧梁的强度,但是所设置的筋板对底侧梁整体的支撑强度不够。

因此,在集装箱设计要求的外形尺寸范围内,需要设计抗弯型下侧梁,最大化地提高底架的强度和刚度,增强集装箱箱体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其提高下侧梁自身的强度与刚度,最大化地提高底架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增强集装箱箱体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包括H型钢、多个外封板和多个支撑件;

H型钢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翼面和下翼面以及将上翼面和下翼面连接的腹板;

多个外封板设置在H型钢的上翼面和下翼面之间,且每个外封板均与H型钢的上翼面、下翼面和腹板连接;

多个支撑件设置在多个外封板与所述腹板之间,每个支撑件均与外封板连接,且每个支撑件均与H型钢的上翼面、下翼面和腹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采用高强度的H型钢、抗弯性能优良的外封板与支撑件,形成高抗弯型下侧梁,从而提高了底架的刚性,且降低了底架下沉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并优选为焊接。外封板和支撑件的数量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外封板的数量为3~6个,每个外封板对应设置2~3个支撑件。

H型钢是一种截面面积分配更加优化、强重比更加合理的经济断面高效型材,因其断面与英文字母“H”相同而得名。由于H型钢的各个部位均以直角排布,因此H型钢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抗弯能力强、施工简单、节约成本和结构重量轻等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采用H型钢,可以提高下侧梁的垂向刚度和抗弯性,进一步提高底架的刚性和降低底架下沉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多个外封板包括第一外封板、第二外封板和第三外封板;所述第一外封板和第三外封板均为一端折弯的一体成形结构;所述第二外封板为两端折弯的一体成形结构。外封板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外封板的折弯程度也没有特别限制。一体成形结构增强了所述外封板的强度,折弯结构提高了外封板的抗弯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在所述H型钢上翼面和下翼面间焊接所述第一外封板、第二外封板和第三外封板,从而提高下侧梁的抗弯有效截面,进一步提高下侧梁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腹板上设置有第一叉槽孔和第二叉槽孔,且第一叉槽孔位于第一外封板与第二外封板之间,第二叉槽孔位于第二外封板与第三外封板之间;第一叉槽孔、第二叉槽孔分别贯穿所述H型钢的腹板。第一叉槽孔与第二叉槽孔均用于叉车进行叉举作业。叉槽孔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两个叉槽孔的相对位置也没有特别限制,方便叉车进行叉举作业即可。上述结构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封板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的外延端部与所述腹板连接;第一主体部与第一折弯部的夹角呈钝角。上述钝角可以为91°~179°;优选为100°~160°;更优选为120°~140°。采用这样的第一外封板结构可以提高下侧梁的抗弯有效截面,进一步提高下侧梁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封板包括第二主体部、第二折弯部A和第二折弯部B;第二折弯部A和第二折弯部B彼此对称地设置在第二主体部的两侧;第二折弯部A的外延端部、第二折弯部B的外延端部分别与所述腹板连接;第二主体部与第二折弯部A的夹角呈钝角,第二主体部与第二折弯部B的夹角呈钝角。上述钝角可以为91°~179°;优选为100°~160°;更优选为120°~140°。这样的第二外封板结构可以提高下侧梁的抗弯有效截面,进一步提高下侧梁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第三外封板包括第三主体部和第三折弯部;第三折弯部的外延端部与所述腹板连接;第三主体部与第三折弯部的夹角呈钝角。上述钝角可以为91°~179°;优选为100°~160°;更优选为120°~140°。这样的第三外封板结构提高了下侧梁的抗弯有效截面,进一步提高下侧梁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厚度均接近或相同。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具有近似或相等的厚度,这样便于机械加工,且有利于扩大化生产。更优选地,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厚度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部及将所述两个支撑部连接的支座部;支座部的厚度大于支撑部的厚度,支座部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该延伸部的厚度分别接近和等于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厚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每个支撑件与H型钢、第一外封板、第二外封板、第三外封板分别进行焊接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下侧梁的刚度,提高下侧梁的抗弯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上部分别具有2~8个U形槽。U形槽的数量可以根据主体部的长度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主体部的长度越长,U形槽的数量越多。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第三主体部的上部的U形槽均可以等间距分布,也均可以非等间距分布。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上部分别具有2个U形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下侧梁,优选地,所述U形槽与所述支座部的延伸部相匹配,且设置为至少部分容纳所述延伸部。当U形槽至少部分容纳支座部的延伸部时,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内侧面分别与支撑件的支撑部连接,或者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内侧面分别与支撑件的支撑部不连接。优选地,当U形槽至少部分容纳支座部的延伸部时,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和第三主体部的内侧面分别与支撑件的支撑部连接,此时支撑件的支撑作用较大,大大增强下侧梁的抗弯性。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增强下侧梁的刚度,提高下侧梁的抗弯性。

本实用新型的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通过大截面的H型钢、在所述H型钢上下翼面间设置的外封板、以及在所述H型钢腹板与所述外封板间设置的多个支撑件,提高下侧梁的强度和抗弯刚度,最大化地提高底架的强度和刚度,降低底架下沉量,进一步增强集装箱箱体的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下侧梁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下侧梁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2的下侧梁的H型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一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二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三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的下侧梁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三外封板与支撑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外封板,11-第一主体部,12-第一折弯部;2-支撑件,21-支座部,22-支撑部,23-延伸部;3-第二外封板,31-第二主体部,32-第二折弯部A,33-第二折弯部B;4-第三外封板,41-第三主体部,42-第三折弯部;5-H型钢,51-上翼面,52-下翼面,53-腹板;6-第一叉槽孔;7-第二叉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下侧梁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下侧梁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下侧梁的H型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无侧墙集装箱用抗弯型下侧梁包括H型钢5、多个外封板和多个支撑件2。H型钢5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翼面51和下翼面52以及将上翼面51和下翼面52连接的腹板53。多个外封板设置在H型钢5的上翼面51和下翼面52之间,且每个外封板均与H型钢5的上翼面51、下翼面52和腹板53连接;多个支撑件2设置在多个外封板与腹板53之间,每个支撑件2均与外封板连接,且每个支撑件2均与H型钢的上翼面51、下翼面52和腹板53连接。

如图5~7所示,多个外封板包括第一外封板1、第二外封板3和第三外封板4;第一外封板1和第三外封板4均为一端折弯的一体成形结构;第二外封板3为两端折弯的一体成形结构。

如图4所示,腹板53上设置有第一叉槽孔6和第二叉槽孔7,且第一叉槽孔6位于第一外封板1与第二外封板3之间,第二叉槽孔7位于第二外封板3与第三外封板4之间。第一叉槽孔6、第二叉槽孔7分别贯穿所述H型钢5的腹板53,且分别沿下侧梁的宽度方向贯穿下侧梁。第一叉槽孔6与第二叉槽孔7均用于叉车进行叉举作业。

图5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一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外封板1包括第一主体部11和第一折弯部12。第一外封板1的第一折弯部12的外延端部与H型钢5的腹板53连接;第一主体部11所在平面与第一折弯部12所在平面的夹角呈钝角,为135°。

图6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二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外封板3包括第二主体部31、第二折弯部A32和第二折弯部B 33。第二折弯部A 32和第二折弯部B 33彼此对称地分别设置在第二主体部31的两侧。第二折弯部A 32的外延端部、第二折弯部B 33的外延端部分别与H型钢5的腹板53连接。第二主体部31所在平面与第二折弯部A 32所在平面的夹角呈钝角,为135°。第二主体部31所在平面与第二折弯部B 33所在平面的夹角呈钝角,为135°。

图7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三外封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外封板4包括第三主体部41和第三折弯部42。第三折弯部42的外延端部与H型钢5的腹板53连接。第三主体部41所在平面与第三折弯部42所在平面的夹角呈钝角,为135°。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体部11的厚度等于第二主体部31的厚度;第二主体部31的厚度等于第三主体部41的厚度。

图8是图1的下侧梁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的下侧梁的第三外封板与支撑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支撑件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部22和支座部21,支座部21将两个支撑部22连接。支座部21的厚度大于支撑部22的厚度。支座部21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23,该延伸部23的厚度分别等于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31和第三主体部41的厚度。亦即,支撑部22的厚度与第三主体部41的厚度之和等于支座部21的厚度。

如图5~9所示,第一主体部11、第二主体部31和第三主体部41上部分别具有2个U形槽。U形槽至少部分容纳支撑件2的支座部21的延伸部23。U形槽与延伸部23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