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2837发布日期:2019-03-22 20:0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用端墙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集装箱在各个运输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化工、机械、船舶等行业所使用的集装箱多为单侧侧门及单侧端门,这种单侧侧门结构设置的端门均与上下端梁直接接触,由于端门整体高度及宽度尺寸较大,在长时间起吊或者受货物冲击时,端门容易发生变形,强度大大降低,且不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

因此,在集装箱设计要求的外形尺寸范围内,需要设计一种集装箱用端门结构,在端门侧设置端墙,保证与端门有效的连接,提高端门的强度和刚度,增强集装箱整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其提高端门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增强集装箱箱体的强度和刚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包括上端梁、位于所述上端梁的端部的顶角件、与所述顶角件相连接的两根角柱部件、连接所述两根角柱部件的门楣部件,以及在所述上端梁与所述门楣部件之间设置的端墙板;其中,上端梁、顶角件、两根角柱部件和门楣部件构成端墙的框架结构;所述端墙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两根角柱部件靠近顶角件处连接;所述端墙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端梁的下侧连接;所述端墙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楣部件的上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门楣部件可以设置在所述两根角柱部件的1/8~1/5处。端墙板可为集装箱常规端墙板形式,例如钢型板、铝合金板、木质板、复合板、玻璃钢板等。上端梁、顶角件、两根角柱部件和门楣部件构成端墙的框架结构,端墙的框架结构与端墙板构成端墙结构,可以提高无侧墙集装箱端门的横向刚性。端墙板的连接方式有利于提高端墙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一步提高端门的强度和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墙板的左右两端可以分别与所述两根角柱部件靠近顶角件的1/8~1/5段连接。端墙板的上端与上端梁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侧连接。端墙板的下端与门楣部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侧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上端梁的左、右两端部的截面形状均为长方形。更优选地,上端梁的左、右两端部的截面形状均为正方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上端梁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被固定在角柱部件上端部形成的长方形空腔内。例如,上端梁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被固定在角柱部件上端部形成的正方形空腔内。

上端梁可以为冷弯型钢。与热轧型钢相比较,在相同截面面积的情况下,冷弯型钢回转半径可增大50%~60%,截面惯性矩可增大0.5~3.0倍,因而能较合理地利用材料强度;与普通钢结构(即由传统的工字钢、槽钢、角钢和钢板制作的钢结构)相比较,冷弯型钢可节约钢材30%~50%左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门楣部件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第一筋板,所述上盖板与下盖板形成盖板内腔,第一筋板设置在所述盖板内腔中;其中,所述上盖板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所述下盖板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盖板内腔中可以设置有多组第一筋板。第一筋板与集装箱端门锁杆的锁头座对应,可以局部加强门楣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上盖板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第一折弯部以及连接第一水平部与第一竖直部的第一过渡部;第一水平部与第一折弯部连接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过渡部呈弧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竖直部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的长度之比为1/3~2/3:1;第一折弯部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的长度之比为1/5~1/10: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下盖板包括第二水平部、第二竖直部、第三竖直部、连接第二水平部与第二竖直部的第二过渡部以及连接第二水平部与第三竖直部的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与第三过渡部均呈弧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水平部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的长度之比为3/4~7/8:1;第二竖直部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的长度之比为0.9~1.1:1;第三竖直部的长度与第二竖直部的长度之比为1/3~2/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下盖板的第二竖直部的端部与所述上盖板的第一水平部靠近第一折弯部处连接;所述下盖板的第三竖直部与所述上盖板的第一竖直部存在部分重叠。例如,下盖板的第二竖直部的端部与上盖板的第一水平部靠近第一折弯部的1/8~1/4处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并优选为焊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下盖板的第三竖直部靠近端部的1/4段与所述上盖板的第一竖直部靠近端部的1/4段相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角柱部件包括主体框架结构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包括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所述主体框架结构包括第一内角柱、第二内角柱和外角柱,第一内角柱、第二内角柱和外角柱形成2个角柱内腔;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设置在所述角柱内腔中。主体框架结构的角柱内腔中可以设置多组所述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分别与集装箱端门的铰链位置对应,可以对角柱部件起到局部加强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角柱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其包括第一水平段、第一竖直段、第二水平段、第二竖直段、连接第一水平段与第一竖直段的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水平段与第一竖直段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二水平段与第二竖直段的第三连接部;

所述第二内角柱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其包括第三水平段、第三竖直段、第四水平段、第四竖直段、连接第三水平段与第三竖直段的第四连接部、连接第四水平段与第三竖直段的第五连接部以及连接第四水平段与第四竖直段的第六连接部;

所述外角柱为一体成型的“L”状结构,其包括第五水平段、第五竖直段、连接第五水平段与第五竖直段的第七连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内角柱的第一水平段的延伸端部与外角柱的第五竖直段靠近端部处连接;所述第一内角柱的第二竖直段的延伸端部与第二内角柱的第四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内角柱的第四竖直段与外角柱的第五水平段靠近端部处连接。例如,第一内角柱的第一水平段的延伸端部与外角柱的第五竖直段靠近端部1/8~1/4处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并优选为焊接。第一内角柱的第二竖直段的延伸端部与第二内角柱的第四连接部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并优选为焊接。第二内角柱的第四竖直段与外角柱的第五水平段靠近端部1/8~1/4处相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卡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并优选为焊接。上述角柱部件的截面结构大大提高了角柱部件的受力面积,形成了整体结构,提高了角柱强度及刚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端梁、顶角件、两根角柱部件和门楣部件构成端墙的框架结构,并将端墙的框架结构与端墙板构成端墙结构,可以提高无侧墙集装箱端门的横向刚性。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盖板、下盖板形成门楣部件的外形结构,在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多组第一筋板,可以局部加强门楣部件,并进一步提高端门的强度和刚度。本实用新型的端墙结构的角柱部件由第一内角柱、第二内角柱、外角柱形成内腔,上述内腔中设置了多组第二筋板和第三筋板,可以局部加强角柱部件,大大提高角柱部件的受力面积,提高角柱部件的强度和刚度,并进一步提高端门的强度和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上端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门楣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角柱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顶角件;3-上端梁;5-端墙板;

2-角柱部件;21-第一内角柱,211-第一水平段,212-第一竖直段,213-第二水平段,214-第二竖直段,215-第一连接部,216-第二连接部,217-第三连接部;22-第二内角柱,221-第三水平段,222-第三竖直段,223-第四水平段,224-第四竖直段,225-第四连接部,226-第五连接部,227-第六连接部;23-外角柱,231-第五竖直段,232-第五水平段,233-第七连接部;24-第二筋板,25-第三筋板;

4-门楣部件;41-上盖板,411-第一折弯部,412-第一水平部,413-第一竖直部,414-第一过渡部;42-下盖板,421-第二竖直部,422-第二水平部,423-第三竖直部,424-第二过渡部,425-第三过渡部;43-第一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无侧墙集装箱用端墙结构包括上端梁3、位于上端梁3的端部的顶角件1、与顶角件1相连接的两根角柱部件2、连接两根角柱部件2的1/8~1/5处的门楣部件4,以及在上端梁3与门楣部件4之间设置的端墙板5。端墙板5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根角柱部件2靠近顶角件1的1/8~1/5段连接。端墙板5的上端与上端梁3的下侧连接。端墙板5的下端与门楣部件4的上侧连接。上端梁3、顶角件1、两根角柱部件2和门楣部件4构成端墙的框架结构,上述端墙的框架结构与端墙板5构成端墙结构,可以提高无侧墙集装箱端门的横向刚性。端墙板5可以采用集装箱常规的端墙板形式。

图2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上端梁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上端梁3的左、右两端部的截面形状均为长方形,且上端梁3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被固定在角柱部件2上端部形成的长方形空腔内。上端梁3为冷弯型钢。

图3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门楣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门楣部件4由上盖板41、下盖板42和第一筋板43构成。

上盖板41为一体成型的形结构,其包括第一水平部412、第一竖直部413、第一折弯部411以及连接第一水平部412与第一竖直部413的第一过渡部414。第一水平部412与第一折弯部411连接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一过渡部414呈弧状。第一竖直部413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412的长度之比为1/3~2/3:1,第一折弯部411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412的长度之比为1/5~1/10:1。

下盖板42为一体成型的形结构,其包括第二水平部422、第二竖直部421、第三竖直部423、连接第二水平部422与第二竖直部421的第二过渡部424以及连接第二水平部422与第三竖直部423的第三过渡部425。第二过渡部424与第三过渡部425均呈弧状。其中,第二水平部422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412的长度之比为3/4~7/8:1,第二竖直部421的长度与第一水平部412的长度之比为0.9~1.1:1,第三竖直部423的长度与第二竖直部421的长度之比1/3~2/3:1。

上盖板41与下盖板42形成门楣部件4的框架结构。第二竖直部421的端部与第一水平部412靠近第一折弯部411的1/8~1/4处连接,第三竖直部423靠近端部的1/4段与第一竖直部413靠近端部的1/4段相重叠。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门楣部件4的框架结构形成内腔,内腔中设置有多组第一筋板43,第一筋板43与集装箱端门锁杆的锁头座对应,可以局部加强门楣部件4。

图4是图1的端墙结构的角柱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上述角柱部件2包括主体框架结构和加强部件。主体框架结构是由第一内角柱21、第二内角柱22和外角柱23形成2个角柱内腔。

第一内角柱21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其包括第一水平段211、第一竖直段212、第二水平段213、第二竖直段214、连接第一水平段211与第一竖直段212的第一连接部215、连接第二水平段213与第一竖直段212的第二连接部216以及连接第二水平段213与第二竖直段214的第三连接部217。第一连接部215、第二连接部216与第三连接部217均呈弧状。

第二内角柱22为一体成型的状结构,其包括第三水平段221、第三竖直段222、第四水平段223、第四竖直段224、连接第三水平段221与第三竖直段222的第四连接部225、连接第四水平段223与第三竖直段222的第五连接部226以及连接第四水平段223与第四竖直段224的第六连接部227。第四连接部225、第五连接部226与第六连接部227均呈弧状。

外角柱23为一体成型的“L”状结构,其包括第五水平段232、第五竖直段231、连接第五水平段232与第五竖直段231的第七连接部233。第七连接部233呈弧状。

第一内角柱21的第一水平段211的延伸端部与外角柱23的第五竖直段231靠近端部1/8~1/4处相连接。第一内角柱21的第二竖直段214的延伸端部与第二内角柱22的第四连接部225相连接。第二内角柱22的第四竖直段224与外角柱23的第五水平段232靠近端部1/8~1/4处相连接。加强部件包括第二筋板24和第三筋板25。

上述主体框架结构的角柱内腔中设置多组第二筋板24和第三筋板25;第二筋板24和第三筋板25分别与集装箱端门的铰链位置对应,可以对角柱部件2起到局部加强作用。该角柱部件2的截面结构大大提高了角柱部件的受力面积,形成了整体结构,提高了角柱强度及刚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