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7451发布日期:2019-06-19 00:57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称重领域,特别是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



背景技术:

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称重已成为了诸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称重机在皮带运输产品的过程中对皮带进行称重,一些产品的棱角或尖角部分容易划破皮带,传送带容易损坏;传动方式往往采用链传动方式,链传动具有噪声大、速度慢、链条抖动剧烈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包括称重侧板、驱动电机,所述称重侧板有两块,两块称重侧板之间设有辊轴,辊轴在称重侧板内部定轴转动,驱动电机通过皮带连接辊轴,称重侧板底部固接有称重装置。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辊轴两端分为主动端和从动端,分别固定在两块称重侧板上,驱动电机安装在称重侧板上,驱动电机上设有皮带轮,皮带轮通过皮带与主动端转动连接。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主动端的称重侧板上设有端盖,端盖安装在主动端上方。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侧板上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上设有皮带轮,皮带轮通过皮带与辊轴转动连接。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支架和中间平台,所述称重侧板安装在中间平台上,称重装置安装在支架上。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上设有控制器,控制器通过电路连接驱动电机和称重装置,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显示屏显示称重装置的称重数值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装置为称重传感器,称重装置的顶部通过称重横板固接在中间平台底部。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侧板一侧设有报警装置。

对于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称重侧板安装在支架上,支架底部设有万向轮,万向轮具有自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辊轴运输的方式,解决传送带容易损坏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采用带传动方式,噪声小,传动平稳,减少运输过程中传动机构对称重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轴测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称重平台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并参照图1至图4,为一种较优的实施方式,一种带传动辊轴运输的称重机构,包括支架4、称重平台,称重平台上设有两块称重侧板1,称重侧板1之间设有辊轴2,辊轴2两端分为主动端21和从动端22,主动端21和从动端22通过螺母或轴承固定在称重侧板1上,使得辊轴2能够在称重侧板1进行定轴转动,主动端21设有皮带,辊轴2与辊轴2之间通过皮带连接并进行同速定轴转动。支架4底部设有四个支撑脚,支撑整个称重机构。辊轴2底部设有称重装置8和中间平台10,两块称重侧板1通过螺栓固接中间平台10上,称重装置8为称重传感器,中间平台10底部通过螺栓固接有称重横板11,称重传感器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安装称重横板11底部。称重传感器可以为电容式、光电式、液压式、电阻应变式等。皮带可采用锯齿状的传送带。

进一步参照图2,称重侧板1一侧设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上安装有皮带轮7,皮带轮7通过皮带连接辊轴2的主动端21。称重侧板1上设有端盖6,端盖6将皮带和皮带轮7包裹在称重侧板1内部,端盖6用于保护皮带轮7和皮带,避免皮带暴露在外面,减少皮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参照图1,支架4上设有控制器5和报警装置9,控制器5通过电路连接驱动电机3和称重装置8,控制器5控制驱动电机3的转动和称重装置8的工作。报警装置9通过电路连接控制器5,当整个机构发生故障时会发出警报声和警示光。

具体实施时,驱动电机3通过皮带带动辊组运输物料,物料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称重侧板1支撑,称重侧板1通过中间平台10和称重横板11将受力传递到称重传感器中,称重传感器测出受力大小,从而得出物料的重量。皮带传动平稳性好,减少因传动方式对物料称重造成的干扰,采用辊轴2运输能够增加最大承载重量,不易损坏,增加称重平台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