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2634发布日期:2019-06-13 11:1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双导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传输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双导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线状物料的传输装置一般是由电机转动带动驱动轴转动从而带动导轮转动,达到传送物料的目的。

现有生产线上的的导线、电阻套管等线状物料一般都是缠绕在缠绕盘上,在需要使用时,由传输装置从缠绕盘上拉拽出使用。目前线性物料的传输装置一般只能同时从一个缠绕盘上拉拽物料,难以实现在同一传输方向上有多个传送料道,且难以实现通过控制电机分别控制物料的传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导传输装置,可以实现在同一轴线上有多个传输物料的传送导轮,并且可以控制驱动机构控制传送导轮同时或者单独传输物料,实现独立驱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导传输装置,用于传送线状物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轴、传动齿轮、齿轮轴、第一传送轮和第二传送轮;

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驱动轴旋转;

所述传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轴上,用于随所述第一驱动轴一同旋转;

所述齿轮轴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用于随所述传动齿轮一同旋转;

所述第一传送轮固定设置在所述齿轮轴上,用于随所述齿轮轴一同旋转;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驱动轴旋转;

所述齿轮轴设有通孔,且所述第二驱动轴穿过所述通孔;

所述第二传送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轴上,用于随所述第二驱动轴一同旋转。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传送轮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传送轮上的线状物料;

所述第二传送轮上设置有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二传送轮上的线状物料。在第一传送轮和第二传送轮上分别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为线状物料提供传送通道,防止线状物料在传送轮在偏离传送路线滑动。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辅助机构;

所述辅助机构包括:第一辅助导轮、第二辅助导轮、连杆和辅助固定板;

所述辅助固定板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所述连杆固定设置于所述辅助固定板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辅助导轮与所述第二辅助导轮套装于所述连杆外侧;

所述第一辅助导轮与所述第一凹槽相抵;

所述第二辅助导轮与所述第二凹槽相抵。

第一辅助导轮和第二辅助导轮分别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抵持,可以限制所要传送物料的从凹槽中滑出。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弹簧;

所述弹簧一端设置于所述辅助固定板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辅助导轮远离所述第一凹槽,同时阻止所述第二辅助导轮远离所述第二凹槽。其中,弹簧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辅助导轮和第二辅助导轮偏离凹槽。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刮蜡机构;

所述刮蜡机构包括:第一输送管、第二输送管、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一压缩弹簧、第二压缩弹簧、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

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用于刮除线状物料表面的蜡;

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安装所述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用于刮除线状物料表面的蜡;

所述第一套管套装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外侧,且所述第一套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抵持,且所述第一输送管可以相对所述第一套管滑动;

所述第二套管套装于所述第二输送管外侧,且所述第二套管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抵持,且所述第二输送管可以相对所述第二套管滑动;

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套装于所述第一输送管外侧,且所述第一压缩弹簧一端抵持所述第一套管,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二固定板,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靠近;

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套装于所述第二输送管外侧,且所述第二压缩弹簧一端抵持所述第二套管,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二固定板,用于阻止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互靠近;

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用于供所述线状物料通过。本方案中,刮蜡机构用于清除线状物料编码的蜡状物质或者其他表面污染物,压缩弹簧的设置可以避免将线状物料拉断。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输送管包括:第一入口段和第一输送段;

所述第一入口段设有渐窄结构,使所述第一入口段的内径在线状物料的输送方向上由大变小。可以更好的清理线状物料表面的蜡状物质。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二输送管包括:第二入口段和第二输送段;

所述第二入口段设有渐窄结构,使所述第二入口段的内径在线状物料的输送方向上由大变小。可以更好的清理线状物料表面的蜡状物质。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

所述第一导轮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用于传送线状物料;

所述第二导轮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导轮下方,用于传送线状物料。

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上下设置,可以避免线状物料的相互靠近或者缠绕。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或第三轴承或第四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套装于所述第一驱动轴外侧,且所述第一轴承外壁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轴承套装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轴头端的外侧,且所述第二轴承外壁与所述齿轮轴头端相抵;

所述第三轴承套装于靠近所述第二驱动轴末端的外侧,且所述第三轴承外壁与所述齿轮轴末端相抵;

所述第四轴承套装于所述齿轮轴外侧,且所述第四轴承外壁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第一轴承的设置为了防止第一驱动轴径向晃动。第二驱动轴较长,为了防止第二驱动轴径向晃动,因此在第二驱动轴两端设置了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第四驱动轴的设置是为了防止齿轮轴径向晃动。

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感应器;

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感应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感应器监测到的所述第一传送轮和/或所述第二传送轮的转速。设置控制器和感应器可以自动监控传送轮的旋转速度,当转速过快时停止提供动力,防止拉断线状物料。

基于上述方案可知,齿轮轴与第二驱动轴中心线重合即位于同一轴线上,且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提供动力,从而使安装于齿轮轴的第一传送轮与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轴的第二传动轮位于同一轴线上,且可以独立旋转,因此可以实现同时同速、同时不同速或者不同时传送物料,即可以达到独立驱动且两个传送轮同轴传送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传送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辅助机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刮蜡机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第一传送管放大图。

图中标号:

1、支架;2、第一驱动电机;21、第一驱动轴;211、第一轴承3、第二驱动电机;31、第二驱动轴;311、第二轴承;312、第三轴承4、传动齿轮;5、齿轮轴;51、第四轴承;6、第一传动轮;61、第一凹槽;7、第二传动轮;71、第二凹槽;8、辅助机构;81、第二辅助轮;82、第一辅助轮;83、连杆;84、辅助固定板;85、弹簧;9、刮蜡机构;91、第一输送管;92、第二输送管;93、第一套管;94、第二套管;95、第一压缩弹簧;96、第二压缩弹簧;97、第一固定板;98、第二固定板;10、第一导轮;11、第二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俯视剖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导传输装置,用于传送线状物料,包括:支架1、第一驱动电机2、第一驱动轴21、第二驱动电机3、第二驱动轴31、传动齿轮4、齿轮轴5、第一传送轮6和第二传送轮7。第一驱动电机2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且第一驱动电机2用于带动第一驱动轴21旋转。传动齿轮4固定设置在第一驱动轴21上,用于随第一驱动轴21一同旋转。齿轮轴5与传动齿轮4啮合,用于随传动齿轮4一同旋转。第一传送轮6固定设置在齿轮轴5上,用于随齿轮轴5一同旋转。第二驱动电机3固定在支架1上,且第二驱动电机3用于带动第二驱动轴31旋转。齿轮轴5设有通孔,且第二驱动轴31穿过通孔。第二导传送轮7固定设置在第二驱动轴31上,用于随第二驱动轴31一同旋转。

其中,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都固定设置在支架1上,支架1设置有与地面平行的板和与地面垂直的板,其中在与地面垂直的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支架1的与地面垂直的板上设置有开口,第一驱动轴21与第二驱动轴31分别安装在此安装孔,且两个驱动轴相互平行且与水平面平行.传动齿轮4安装在第一驱动轴21伸出垂直板开口部分,齿轮轴5的齿轮部分与传动齿轮4位于啮合,当第一电机2带动驱动齿轮4旋转时,驱动齿轮4可以带动与之啮合的齿轮轴5旋转,而第一传动轮6可拆卸安装在齿轮轴5头端,可以跟随齿轮轴5一同旋转,此处第一传动轮6为圆柱体导轮。并且齿轮轴5设置有通孔,第二驱动轴31从通孔中穿过,且第二驱动轴31有一段伸出段,此伸出段为第二驱动轴穿过齿轮轴,穿出齿轮轴的一段,第二导轮7可拆卸安装在此伸出段上,此处第二导轮7为与第一传动轮6相同的圆柱体导轮。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驱动轴与第二驱动轴设置在不同的轴线上,即两个驱动轴的中心线不重合。然后,第一驱动轴带动传动齿轮旋转,传动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轴旋转,齿轮轴带动第一传送轮旋转。并且齿轮轴设有通孔,第二驱动轴从齿轮轴的通孔穿过,由第二齿轮轴带动第二传送轮旋转。因此实现了第一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且第一传送轮与第二传送轮分别由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控制,因此可以同时同速、同时不同速或者不同时传送物料,即可以达到独立驱动且同轴传送的目的。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传送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传送轮6上设置有第一凹槽61,用于容纳所述第一传送轮6上的线状物料。第二传送轮7上设置有第二凹槽71,用于容纳所述第二传送7轮上的线状物料。此处的凹槽根据所需要传送的线状物料的形状,直径等来设计,设置凹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线状物料,尤其是表面比较光滑的线状物料在传送轮上横线滑动。并且,通过设计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可以维持输送线状物料之间的距离一定,方面后续工序的加工。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一中的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或第二轴承或第三轴承或第四轴承。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轴承211套装于第一驱动轴21外侧,且第一轴承211外壁与支架1固定连接。第二轴承311套装于靠近第二驱动轴31头端的外侧,且第二轴承311外壁与齿轮轴5头端相抵。第三轴承312套装于靠近第二驱动轴31末端的外侧,且第三轴承312外壁与齿轮轴5末端相抵。第四轴承51套装于齿轮轴5外侧,且第四轴承51外壁与支架1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轴承的设置为了防止第一驱动轴径向晃动。第二驱动轴较长,为了防止第二驱动轴径向晃动,因此在第二驱动轴两端设置了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第四驱动轴的设置是为了防止齿轮轴径向晃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双导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辅助机构放大图,实施例二是基于实施例一的改进方案,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辅助机构8。如图5所示,辅助机构8包括:第一辅助导轮81、第二辅助导轮82、连杆83和辅助固定板84。辅助固定板84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支架1上,连杆83固定设置于辅助固定板84的另一端。第一辅助导轮81与第二辅助导轮82套装于连杆外侧83,第一辅助导轮81与第一凹槽61相抵,第二辅助导轮82与第二凹槽71相抵。

具体的,第一辅助导轮81与第二辅助导轮82为相同的圆柱体导轮,并且第一辅助导轮81和第二辅助导轮82的在连杆83上的安装距离基于第一凹槽61与第二凹槽71的距离。在辅助固定板84上还安装了一个操作手柄,方便当辅助导轮脱离凹槽时,可以人工操作。第一辅助导轮和第二辅助导轮分别抵持于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边缘线,在传送线状物料时,辅助导轮与线状物料也相互抵持,可以防止物料在传送轮上发生偏移。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机构8,还包括:弹簧85。弹簧85一端设置于辅助固定板84上,另一端设置于支架1上,用于阻止第一辅助导轮81远离第一凹槽61,同时阻止第二辅助导轮82远离第二凹槽71。其中,弹簧85为拉簧,当线状物料受拉力向前输送时,因为辅助导轮与物料相互抵持,也会受到力的作用而脱离凹槽的边缘。而辅助导轮是与辅助固定板一端通过连杆连接的,拉簧与辅助固定板的另一端连接,拉簧可以通过储存弹性力和释放弹性力来阻止辅助导轮偏离凹槽,从而可以阻止所输送的线状物料偏离输送路线。

优选的,如图4所示,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刮蜡机构9。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刮蜡机构放大图,如图4和图6所示,刮蜡机构9包括:第一输送管91、第二输送管92、第一套管93、第二套管94、第一压缩弹簧95、第二压缩弹簧96、第一固定板97和第二固定板98。其中,第一固定板97固定设置于支架1上,且第一固定板97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用于安装第一输送管91,第一输送管91用于刮除线状物料表面的蜡,第二通孔用于安装第二输送管925,第二输送管92用于刮除线状物料表面的蜡。第一套管93套装于第一输送管91外侧,且第一套管83一端与第一固定板97相抵持,且第一输送管91可以相对第一套管93滑动。第二套管94套装于第二输送管92外侧,且第二套管94一端与第一固定板97相抵持,且第二输送管92可以相对第二套管94滑动。第一压缩弹簧95套装于第一输送管91外侧,且第一压缩弹簧95一端抵持第一套管93,另一端抵持第二固定板98,用于阻止第一输送管91与第二固定板98相互靠近。第二压缩弹簧96套装于第二输送管92外侧,且第二压缩弹簧96一端抵持第二套管94,另一端抵持第二固定板98,用于阻止第二输送管92与第二固定板98相互靠近。第二固定板98固定设置于支架1上,且第二固定板98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用于供线状物料通过。设置的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距离,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距离均基于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间距设置。

具体的,在输送线状物料时,线状物料先通过输送管,输送管的管径设置为与线状物料外壁相抵所需的大小,当线状物料刚进入输送管入口处时,线物料表面的蜡状物质等会首先与输送管入口处的内壁相接触,内壁可类似于刮刀的作用将物料外表面的蜡状物质清除干净,随后线状物料可通过输送管。线状物料在输送,同时输送管入口处的内壁在刮蜡,为了避免将线状物料刮断,设置输送管是可以相对套管滑动的,当输送管被向上传送的物料带动靠近第二固定板时,抵持在套管和第二安装板间的弹簧会阻止输送管靠近第二固定板,这样的设计使得刮蜡装置上下浮动的清楚线性物料表面的蜡状物质,且不会刮断线状物料。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第一传送管放大图,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输送管91包括:第一入口段911和第一输送段912。第一入口段911设有渐窄结构,使第一入口段911的内径在线状物料的输送方向上由大变小。当线状物料通过第一入口段时,先由第一输送管的第一入口段处的外壁作为刮蜡的刮刀,随后在通过渐窄结构过程中也可以刮掉蜡状物质,最后进入输送段时,输送段的起始处管的内壁即入口段的出口位置的内壁也可以作为刮蜡的刮刀对线状物料做进一步的刮蜡处理。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二中,第二输送管包括:第二入口段和第二输送段。二入口段设有渐窄结构,使第二入口段的内径在线状物料的输送方向上由大变小。其图示与图7结构相同,原理也与第一输送管刮蜡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二中的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如图4所示,第一导轮10固定设置于支架1上,用于传送线状物料。第二导轮11固定设置于支架上,且位于第一导轮10下方,同样用于传送线状物料。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上下设置,在两个导轮上分别安装有限位块,可以保证线状物料不会脱离导轮,并且第二导轮传送通道与第一导轮的传送通道在两个不同的水平面内,两个导轮的安装位置是基于刮蜡装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间距设置的。此设计可以使同时传输的两条线状物料在各自输送轨道里输送,可以避免两条输送线路的物料相互靠近黏连或者缠绕的情况。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二中的双导传输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感应器。控制器和感应器电性连接,控制器用于获取感应器监测到的第一传送轮和/或第二传送轮的转速。感应器的设置,可以监测第一传送轮和/或第二传送轮的实时转速,可以通过将传送轮偏离设定值的信号传送给控制器,以便进行调整。并且可以通过电信号发送将传送轮转速过快的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电机停止提供动力,防止拉断线状物料。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