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2170发布日期:2019-10-19 03:41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磷化处理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磷化流程中使用的吊架。



背景技术:

在镀锌板、电解板或热浸锌板的磷化流程中,往往通过吊车将放置有工件的承载架放进水洗池内进行水洗浸泡,再通过吊车将水洗后的承载架运输到烤炉的入口处,此时,必须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承载架从吊车上拆卸下来以便于后续将承载架送入烤炉内,以及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刚从烤炉内送出的承载架固定到吊车上以运输至下一工位,然而由于从烤炉内送出的承载架的温度非常高,而且吊车与承载架的固定位置在承载架的上方,因此,工作人员容易在固定的过程中发生烫伤等安全事故;另外,这种通过人工的拆卸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成本高,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因此,亟需一种吊架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吊架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其能通过机械操作取代人工拆卸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生产成本,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架,其包括挂杆、用于装载工件且腔口朝上的装载框架及与吊车可拆卸连接的微调组件,所述装载框架的底面和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呈间隔开布置的排水孔,所述装载框架的顶部设有在所述装载框架上呈一左一右布置的左吊耳和右吊耳,所述左吊耳的钩口朝后布置,所述右吊耳的钩口朝前布置,所述挂杆安装于所述微调组件的输出端,所述微调组件驱使所述挂杆相对所述左吊耳和右吊耳移动及旋转而具有卡合位置和退卡位置,所述挂杆处于所述卡合位置时使所述挂杆的第一端滑入所述左吊耳的钩口及使所述挂杆的第二端滑入所述右吊耳的钩口,所述挂杆处于所述退卡位置时使所述挂杆的第一端退出所述左吊耳的钩口及使所述挂杆的第二端退出所述右吊耳的钩口。

较佳的,所述微调组件包括旋转装置、移动装置及与所述吊车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所述旋转装置安装于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旋转装置的输出端上,所述移动装置在所述旋转装置的驱动下旋转,所述挂杆安装于所述移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挂杆在所述移动装置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较佳的,所述左吊耳由所述装载框架的前至后的方向向内倾斜,所述右吊耳由所述装载框架的后至前的方向向内倾斜。

较佳的,所述装载框架的前侧或后侧开设有投放口。

较佳的,所述装载框架具有向上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装载框架的左右两侧,所述左吊耳位于左侧的所述延伸部的顶部,所述右吊耳位于右侧的所述延伸部的顶部。

较佳的,左右两侧的所述延伸部各为三角架结构,所述左吊耳及右吊耳位于所述三角架结构的顶角位置。

较佳的,所述左吊耳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由所述装载框架的前至后的方向向下倾斜。

较佳的,所述右吊耳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由所述装载框架的后至前的方向向下倾斜。

较佳的,相邻两所述排水孔的间隔相等且对应尺寸相同。

较佳的,所述装载框架的底部设有滚轮,所述滚轮分别位于所述装载框架底部的四角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吊架通过在挂杆和装载框架之间设置微调组件并在装载框架的上设置左吊耳和右吊耳,左吊耳的钩口朝后布置,右吊耳的钩口朝前布置,挂杆还安装于微调组件的输出端,微调组件驱使挂杆相对左吊耳和右吊耳移动及旋转而具有卡合位置和退卡位置,当需要将挂杆和装载框架卡合时,处于退卡位置的挂杆在微调组件的驱动下通过旋转及移动运动至卡合位置,即使得挂杆的第一端滑入左吊耳的钩口和使得挂杆的第二端滑入右吊耳的钩口,从而实现挂杆和装载框架的自动卡合,当需要将挂杆和装载框架退卡时,处于卡合位置的挂杆在微调组件的驱动下通过旋转及移动运动至退卡位置,使得挂杆的第一端退出左吊耳的钩口和使得挂杆的第二端退出右吊耳的钩口,从而实现挂杆和装载框架的的自动退卡,结构简单且达到自动化的目的;另外,由于左吊耳上的钩口和右吊耳的钩口的钩口方向相反,故挂杆的两端只需要通过一个旋转运动即可同时通过左吊耳的钩口进入左吊耳以及通过右吊耳的钩口进入右吊耳,与此同时,这样钩口方向相反的设置使得左吊耳和右吊耳能够从两个方向上对挂杆进行锁定,即使装载框架自身产生晃动,左吊耳与右吊耳也不容易对挂杆脱卡,故虽然左吊耳和右吊耳为开放性结构也依旧能够保证使用过程中卡合的稳定性,简化了传统中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吊架能通过机械操作取代人工拆卸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生产成本,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吊架且挂杆处于退卡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吊架且挂杆处于卡合位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右吊耳与处于退卡位置时的挂杆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右吊耳与处于卡合位置时的挂杆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吊架100包括挂杆2、用于装载工件且腔口朝上的装载框架1及与外部的吊车(图未示)可拆卸连接的微调组件3,装载框架1的底面和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呈间隔开布置的排水孔11,从而满足上一工位排水的生产需要,较优的是,相邻两排水孔11的间隔相等且对应尺寸相同,稳定的排水能够使得装载框架1在上升的过程中减少晃动;装载框架1的顶部设有在装载框架1上呈一左一右布置的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左吊耳12的钩口121朝后布置,右吊耳13的钩口131朝前布置,挂杆2安装于微调组件3的输出端,微调组件3驱使挂杆2相对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移动及旋转而具有卡合位置和退卡位置,挂杆2处于卡合位置时使挂杆2的第一端滑入左吊耳12的钩口121及使挂杆2的第二端滑入右吊耳13的钩口131,挂杆2处于退卡位置时使挂杆2的第一端退出左吊耳12的钩口121及使挂杆2的第二端退出右吊耳13的钩口131,由于左吊耳12的钩口121和右吊耳13的钩口131方向相反,故挂杆2的两端只需要通过一个旋转运动即可同时通过左吊耳12的钩口121进入左吊耳12以及通过右吊耳13的钩口13进入右吊耳13,与此同时,这样钩口方向相反的设置使得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能够从两个方向上对挂杆2进行锁定,即使装载框架1自身产生晃动,左吊耳12与右吊耳13也不容易对挂杆2脱卡,故虽然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为开放性结构也依旧能够保证了使用过程中卡合的稳定性,简化了传统中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更为具体的,如下:

请参阅图1-4所示,微调组件3包括旋转装置31、移动装置32及与吊车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33,旋转装置31安装于连接件33上,移动装置32安装于旋转装置31的输出端上,移动装置32在旋转装置31的驱动下旋转,挂杆2安装于移动装置32的输出端,挂杆2在移动装置32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旋转装置31和移动装置32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精确的控制挂杆2的旋转及升降动作,结构简单。较优的是,移动装置32为电动升降杆,旋转装置31为旋转电机,从而使得挂杆2的位置更为精确,但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1-4所示,左吊耳12由装载框架1的前至后的方向向内倾斜,右吊耳13由装载框架1的后至前的方向向内倾斜,这样的倾斜设置能够使得呈转动的挂杆2更容易从左吊耳12的钩口121进入到左吊耳12内以及从右吊耳13的钩口131进入到右吊耳13内,从而提高卡合的便利性。与此同时,左吊耳12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16,左吊耳12的导向部16由装载框架1的前至后的方向向下倾斜,挂杆2的第一端在导向部16的导向作用下滑动至左吊耳12的内部,右吊耳13向外延伸形成导向部16,右吊耳13的导向部16由装载框架1的后至前的方向向下倾斜,挂杆2的第二端在导向部16的导向作用下滑动至右吊耳13的内部,左吊耳12的导向部16能够使得挂杆2在转动过程中更容易与左吊耳12卡合,右吊耳13的导向部16能够使得挂杆2在转动过程中更容易与右吊耳13卡合,

请参阅图1-4所示,装载框架1的前侧或后侧开设有投放口14,从而便于生产者将工件从装载框架1的一侧投放至装载框架1中,从而提高上料的便利性,于本实施例中,投放口14设于装载框架1的后侧面,但不限于此;装载框架1的底部设有滚轮17,滚轮17的设置能够便于退卡后的装载框架1移动至烤炉内进行烘干,滚轮17分别位于装载框架1底部的四角处,从而提高装载框架1自身移动的稳定性。于本实施例中,滚轮17设置为四个并分别位于装载框架1的底部四周,但不限于此,较优的是,滚轮17由耐高温材质制成,从而适配烤炉内的高温环境。

请参阅图1-4所示,装载框架1具有向上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5,延伸部15分别位于装载框架1的左右两侧,左吊耳12位于左侧的延伸部15的顶部,右吊耳13位于右侧的延伸部15的顶部,延伸部15的设置能够使得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的位置布置更为紧凑。较优的是,左右两侧的延伸部15各为三角架结构,左吊耳12及右吊耳13位于三角架结构的顶角位置,利用三角形结构稳定的性质,使得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的受力更为均匀,装载框架1在升降过程中更为稳定。

结合图1到图4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吊架100的工作过程做一详细说明:

当需要将挂杆2与装载框架1卡合时,挂杆2在微调组件3的驱动下沿箭头P所指的方向向下移动,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与左吊耳12的钩口121在同一高度上以及挂杆2的第二端与右吊耳13的钩口131在同一高度上,此时挂杆2处于退卡位置,状态见图1以及图3所示;微调组件3驱动挂杆2沿箭头O所指的方向旋转以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靠近左吊耳12,挂杆2的第二端靠近右吊耳13,微调组件3继续驱动挂杆2沿箭头O所指的方向进行旋转,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进入到左吊耳12内,挂杆2的第二端进入到右吊耳13内,最后,微调组件3驱动挂杆2上升,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与左吊耳12卡合,挂杆2的第二端与右吊耳13卡合,此时挂杆2处于卡合位置,状态见图2及图4所示。当需要将挂杆2与装载框架1退卡时,呈相反的操作微调组件3即可实现挂杆2与装载框架1之间的退卡。

通过在挂杆2和装载框架1之间设置微调组件3并在装载框架1的上设置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左吊耳12的钩口121朝后布置,右吊耳13的钩口131朝前布置,挂杆2还安装于微调组件3的输出端,微调组件3驱使挂杆2相对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移动及旋转而具有卡合位置和退卡位置,当需要将挂杆2和装载框架1卡合时,处于退卡位置的挂杆2在微调组件3的驱动下通过旋转及移动运动至卡合位置,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滑入左吊耳12的钩口121和使得挂杆2的第二端滑入右吊耳13的钩口131,从而实现挂杆2和装载框架1的自动卡合,当需要将挂杆2和装载框架1退卡时,处于卡合位置的挂杆2在微调组件3的驱动下通过旋转及移动运动至退卡位置,使得挂杆2的第一端退出左吊耳12的钩口121和使得挂杆2的第二端退出右吊耳13的钩口131,从而实现挂杆2和装载框架1的的自动退卡,结构简单且达到自动化的目的;另外,由于左吊耳12的钩口121和右吊耳13的钩口131的钩口方向相反,故挂杆2的两端只需要通过一个旋转运动即可同时通过左吊耳12的钩口121进入左吊耳12以及通过右吊耳13的钩口131进入右吊耳13,与此同时,这样钩口方向相反的设置使得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能够从两个方向上对挂杆2进行锁定,即使装载框架1自身产生晃动,左吊耳12与右吊耳13也不容易对挂杆2脱卡,故虽然左吊耳12和右吊耳13为开放性结构也依旧能够保证了使用过程中卡合的稳定性,简化了传统中的锁定装置,结构简单。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吊架100能通过机械操作取代人工拆卸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生产成本,且还具有结构简单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