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1946发布日期:2019-08-17 01:1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输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沿输送路径对物品进行输送的输送设备,特别是涉及对物品进行悬吊输送的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物品进行悬吊输送的输送设备,存在如wo01/068482所示的输送设备。wo01/068482所示的输送设备具备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以及构成第1输送路径和第2输送路径的行驶轨道,该输送设备是在所述行驶轨道上对要输送的商品用的支承体进行引导的悬垂式输送装置,该输送设备具备路径变更站,该路径变更站构成为选择性地执行如下动作:将所述支承体从第1(第2)输送路径向第2(第1)输送路径进行路径变更、或者将所述支承体保留于第1(第2)输送路径上。

wo01/068482所示的悬垂式输送装置具备偏向转筒以及细长的输送循环状的输送循环路,该输送循环路在偏向转筒彼此间的直线状路径区域具备行驶轨道。上述偏向转筒具有输送凸缘。上述偏向转筒使得输送凸缘与形成于上述支承体的槽卡合,由此对在行驶轨道行驶的支承体进行承接输送。由上述偏向转筒承接的支承体的行驶方向随着偏向转筒的旋转而变更。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wo01/068482所示的输送设备中,为了使偏向转筒(旋转体)对在行驶轨道行驶的支承体(输送单元)进行承接,需要使支承体与偏向转筒的输送凸缘卡合。因此,需要在支承体本身另外设置与偏向转筒的输送凸缘卡合的部分(槽)。故此,存在支承体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由于需要使支承体的卡合部分(槽)与偏向转筒的输送凸缘卡合,因此需要使支承体本身相对于偏向转筒的旋转而同步。故此存在如下问题:支承体的输送控制变得复杂,并且需要与行驶轨道的位置(所输送的支承体的高度)相应地严格调整偏向转筒的设置高度,从而偏向转筒的设置较为困难。

当使偏向转筒(旋转体)对在行驶轨道行驶的支承体进行承接(转移载置)时,使支承体的卡合部分(槽)与偏向转筒的输送凸缘卡合,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输送单元向偏向转筒的转移载置时,在支承体的卡合部分(槽)与输送凸缘(偏向转筒)之间产生摩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设备,该输送设备能够使输送单元的结构、基于输送单元对输送的控制、旋转体的设置实现简化,并且能够防止输送单元的支承体与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的产生。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下面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即,本发明的输送设备沿输送路径对物品进行输送,其中,所述输送设备具备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具备:一对行驶体,它们在所述输送路径行驶;以及支承体,其与所述一对行驶体一起行驶,并以悬吊状态对所述物品进行支承,所述输送单元沿所述输送路径对所述物品进行输送,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直线区间;以及从所述直线区间延伸设置的弯道区间,在所述弯道区间设置有:旋转体,其构成为在与所述支承体摩擦接触的状态下能够沿所述弯道区间旋转;行驶体用导轨,其沿所述弯道区间将所述一对行驶体引导为能够行驶;以及支承体用导轨,其沿所述弯道区间对所述支承体进行引导,所述行驶体用导轨构成为包括:旋转导轨,其对所述一对行驶体中的一个行驶体进行引导,并且与所述旋转体一起旋转;以及固定导轨,其对所述一对行驶体中的另一个行驶体进行引导,并且沿着所述旋转导轨而设置。

在上述结构中,利用支承体用导轨对在弯道区间行驶的输送单元的支承体进行引导。在上述结构中,利用旋转导轨对一对行驶体中的一个行驶体进行引导,利用固定导轨对一对行驶体中的另一个行驶体进行引导。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支承体用导轨构成为包括:上部导轨,其对所述支承体的头部进行引导;以及侧部导轨,其对所述支承体的主体部进行引导。

在上述结构中,利用上部导轨对在弯道区间行驶的输送单元的支承体的头部进行引导。在上述结构中,利用侧部导轨对在弯道区间行驶的输送单元的支承体的主体部进行引导。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旋转体具有啮合接触部,该啮合接触部与所述支承体啮合。

在上述结构中,旋转体以与支承体啮合的状态沿弯道区间旋转。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旋转体具有:摩擦接触部,其与所述支承体摩擦接触;以及啮合接触部,其与所述支承体啮合,所述啮合接触部在所述旋转体设置为比所述摩擦接触部的设置位置靠下方。

在上述结构中,与相对于支承体的摩擦接触相比,在下方进行相对于支承体的啮合状态下的接触。

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上述输送设备的基础上,所述输送路径具有:第1输送路径,其具有弯道区间;以及第2输送路径,其相对于所述第1输送路径独立地设置,并具有弯道区间,所述输送设备具备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能够将在所述第1输送路径的弯道区间行驶的输送单元的输送路径切换至所述第2输送路径的弯道区间,并且能够将在所述第2输送路径的弯道区间行驶的输送单元的输送路径切换至所述第1输送路径的弯道区间,在对所述输送单元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时,所述切换装置将针对由所述旋转导轨引导的行驶体的引导切换至基于所述固定导轨的引导,并且将针对由所述固定导轨引导的行驶体的引导切换至基于所述旋转导轨的引导。

在上述结构中,将针对由旋转导轨引导的行驶体的引导切换至基于固定导轨的引导,并且将针对由固定导轨引导的行驶体的引导切换至基于旋转导轨的引导,由此对输送单元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输送设备,在两个行驶体由导轨引导的状态下使输送单元在弯道区间行驶,因此,无需在输送单元另外设置与旋转体卡合的部分。因此,能够简化输送单元的结构。

当输送单元从输送路径的直线区间向弯道区间而变换行驶区间时,无需使输送单元本身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而同步。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与输送单元的输送相关的控制,并且,无需与所输送的支承体的高度相应地严格调整旋转体的设置高度,能够简化旋转体的设置。

当输送单元从输送路径的直线区间向弯道区间而变换行驶区间时,输送单元的支承体与旋转体本身卡合(嵌合),因此,能够防止支承体与旋转体之间的摩擦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输送设备的概要立体图。

图2a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第1送出装置以及第2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得第1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2b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第1送出装置以及第2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得第1停止部后退并使得第2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2c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第1送出装置以及第2送出装置的动作的概况的俯视图,且是使得第2停止部后退并使得第1停止部前进的情况下的图。

图3是该输出设备的行驶轨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运载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该输出设备的行驶轨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运载部件与追踪输送用带啮合时的运载部件以及追踪输送用带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7是该输送设备的交叉汇合分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利用带轮对该输送设备的运载部件进行输送时的运载部件以及带轮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9a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交叉分支开关的动作的俯视图,且是将运载部件的输送路径设为第1循环路径的情况下的图。

图9b是表示该输送设备的交叉分支开关的动作的俯视图,且是使得运载部件的输送路径从第1循环路径向第2循环路径变更的情况下的图。

图10是该输出设备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交叉汇合分支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交叉分支开关的动作的俯视图,且是将运载部件的输送路径设为第1循环路径的情况下的图。

图11b是表示该输出设备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交叉分支开关的动作的俯视图,且是使得运载部件的输送路径从第1循环路径向第2循环路径变更的情况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输送设备

40运载部件(输送单元)

41行驶车轮(行驶体)

42支承体

70带轮(旋转体)

81旋转导轨(行驶体用导轨)

82固定导轨(行驶体用导轨)

83上部导轨(支承体用导轨)

84侧部导轨(支承体用导轨)

90袋(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涉及的输送设备10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所示的输送设备10。

如图1所示,输送设备10是对收纳有商品的袋90(“物品”的一例)进行悬吊输送的悬吊输送设备。输送设备10具备:第1路径11(“输送路径”、“第1输送路径”的一例)和第2路径12(“输送路径”的一例、“第2输送路径”的一例),在该第1路径11和第2路径12对袋90进行循环输送;以及迂回路径13(“输送路径”的一例),其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且与第2路径12汇合。

第1路径11以及第2路径12由环状的输送路径构成。第1路径11和第2路径12在其两端部具有回旋路径11a、11b、12a、12b(“弯道区间”的一例)。第1路径11以及第2路径12以其单侧的端部的回旋路径11a和回旋路径12a对置的方式串联配置。在第1路径11与第2路径12的汇合部分(回旋路径11a和回旋路径12a对置的部分)设置有分支部14。

对于利用第1路径11循环输送的袋90,分支部14利用第1路径11保持原样地进行循环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1路径11循环输送的袋90,在分支部14以交叉的方式利用第2路径12进行输送。对于利用第2路径12循环输送的袋90,分支部14利用第2路径12保持原样地进行循环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2路径12循环输送的袋90,在分支部14以交叉的方式利用第1路径11进行输送。后文中对回旋路径11a、12a以及分支部14进行叙述。

迂回路径13是使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绕过分支部14而不经由该分支部14地与第2路径12汇合的输送路径。迂回路径13的始端部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迂回路径13的末端部与第2路径12汇合。

在迂回路径13的始端部(迂回路径13与第1路径11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分支部15。分支部15是迂回路径13从第1路径11的中途分支出的部分。在分支部15,对于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利用第1路径11保持原样地进行输送,或者,对于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的一部分,使其从第1路径11分流至迂回路径13而进行输送。

在迂回路径13的末端部(迂回路径13与第2路径12的连接部分)设置有汇合部16。汇合部16是迂回路径13与第2路径12汇合的部分。在汇合部16,对于利用第2路径12输送的袋90,保持原样地利用第2路径12进行输送,或者使得利用迂回路径13输送的袋90汇入第2路径12。

在第1路径11且在分支部15的上游侧设置有第1送出装置20。第1送出装置20是将在悬吊有袋90的状态下行驶的多个运载部件40(“输送单元”的一例)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送出的装置。第1送出装置20使朝向分支部15连续地行驶的多个运载部件40暂时停止,并使相邻的运载部件40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按顺序依次行驶。如图2a至图2c所示,第1送出装置20具备: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它们用于使运载部件40停止;以及凸轮机构23,其用于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移动。

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是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正交地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件。通过凸轮机构23的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沿水平方向进行进退移动。使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的前端部沿水平方向进行前进移动,从而该前端部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前表面抵接而使得运载部件40停止。使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的前端部沿水平方向进行后退移动,从而将基于该前端部而实现的运载部件40的停止解除。第1停止部21配置为比第2停止部22更靠第1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

凸轮机构23具备:凸轮主体23a,其用于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臂23b,其用于使凸轮主体23a摆动;以及驱动马达23c,其对臂23b进行驱动。凸轮机构23对驱动马达23c进行驱动而使臂23b进行动作,由此使得凸轮主体23a摆动,并使得第1停止部21、第2停止部22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

第1送出装置20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进行进退移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从送出装置20通过的定时错开,由此将相邻的运载部件40之间设为规定的间隔。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使第1停止部21的前端部与从第1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行驶来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前表面抵接,由此利用第1停止部21使从第1送出装置20的上游侧行驶来的运载部件40停止。如图2b所示,使凸轮机构23进行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后退并使得第2停止部22前进。由此,借助第1停止部21而停止的运载部件40向下游侧行驶,并利用第2停止部22而使该运载部件40再次停止。如图2c所示,在后续的运载部件40到达第1停止部21的定时,使凸轮机构23进行驱动而使得第1停止部21前进并使得第2停止部22后退。由此,借助第2停止部22而停止的运载部件40向下游侧行驶,并且利用第1停止部21而使得后续的运载部件40停止。这样使第1停止部21和第2停止部22交替地移动而仅使1体的运载部件40从第1停止部21与第2停止部22之间通过,并使得相邻的运载部件40(袋90)彼此隔开规定间隔地行驶。

如图1所示,在第1路径11的分支部15设置有分支单元60。分支单元60是用于将利用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的输送路径切换至迂回路径13的装置。分支单元60具备对运载部件40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的分支器61。分支单元60通过使分支器61进行动作而将在第1路径11行驶的运载部件40引导至迂回路径13。由此,将从第1路径11输送的袋90(运载部件40)的输送路径切换至迂回路径13。

如图1、图3及图4所示,输送设备10具备:行驶轨道30,其沿着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而形成;以及运载部件40,其被支承为能够在行驶轨道30行驶,并且对袋90进行悬吊支承。

行驶轨道30是其上部形成为与其下部相比在水平方向上进一步突出的侧视时大致呈倒“l”字状的框架部件。行驶轨道30沿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延伸设置。行驶轨道30将后述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对于行驶轨道30而言,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1、将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的车轮支承槽32、对储能用带50进行支承的上方带槽33、以及对追踪输送用带52进行支承的下方带槽34沿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行驶轨道30从其框架部件的上部起按顺序依次形成有引导槽31、车轮支承槽32、上方带槽33、下方带槽34。根据上述行驶轨道30的结构,追踪输送用带52在行驶轨道30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更靠下方,并且在支承于行驶轨道30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侧配置有储能用带50。

引导槽31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上部(在水平方向上突出的部分)形成的、在铅垂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引导槽31以将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上部覆盖的方式形成于行驶轨道30的上部。引导槽31在该槽状部分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侧面进行保持并沿各输送路径(第1路径11、第2路径12、迂回路径13)对运载部件40的上部进行引导。

车轮支承槽32是形成于行驶轨道30的上部侧面、且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能够使运载部件40的行驶车轮41在车轮支承槽32行驶。车轮支承槽32的槽状部分的下方的缘部32a形成为与行驶车轮41的形状匹配。车轮支承槽32在缘部32a将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行驶。

上方带槽33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中央部侧面形成的、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上方带槽33能够在使储能用带50沿铅垂方向立起设置的状态下与之嵌合。能够使环状的储能用带50在上方带槽33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而环行。上方带槽33将储能用带50支承为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滑动。

下方带槽34是在行驶轨道30的下部侧面形成的、在水平方向上开口的槽状部分(凹状部分)。下方带槽34能够在使追踪输送用带52沿铅垂方向立起设置的状态下与之嵌合。能够使环状的追踪输送用带52在下方带槽34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而环行。下方带槽34将追踪输送用带52支承为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侧面滑动。

如图3至图5所示,运载部件40构成为包括:行驶车轮41(“行驶体”的一例),其以能够行驶的方式支承于行驶轨道30;以及支承体42,其以悬吊状态对袋90进行支承。

行驶车轮41由一对近似圆锥形状的车轮构成。行驶车轮41在支承体42的上部被支承为能够转动。行驶车轮41的一对车轮中的一个车轮载置于行驶轨道30的车轮支承槽32并被支承为能够行驶。

支承体42构成为主要包括:主体部43,其是支承体42的主体部;悬吊部44,其设置于主体部43的下部、且对袋90进行悬吊支承;以及头部45,其设置于主体部43的上部、且被行驶轨道30引导。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主体部43由长条状的板状部件构成。主体部43形成有:车轮支承部43a,其将行驶车轮41支承为能够转动;接触部43b,其与储能用带50接触;啮合部43c,其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以及卡合部43d,其与第1送出装置20的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卡合。

车轮支承部43a形成于主体部43的上部。在车轮支承部43a,行驶车轮41的转动轴设置为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水平地正交。

接触部43b是从主体部43的中央部上侧的两侧面沿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的块状部分。接触部43b的前端侧面与储能用带50接触。接触部43b由能够基于储能用带50而实现摩擦传动的材质(例如,橡胶等)形成。

啮合部43c是从主体部43的中央部的两侧面沿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的平板状的凸状部件。啮合部43c的前端部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如图6所示,作为啮合部43c的凸状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为比其基端部细,并且形成为比后述的追踪输送用带52的凹状部分54的相邻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之间的间隔(谷状凹陷部54b的宽度)细。通过这样形成啮合部43c,当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时,与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接触的啮合部43c的前端部容易落入谷状凹陷部54b侧。因此,啮合部43c的凸状部件变得容易与凹状部分54的谷状凹陷部54b啮合接触。

如图4所示,卡合部43d是处于主体部43的上部侧且在车轮支承部43a与接触部43b之间形成的部分。对于卡合部43d而言,在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侧的侧部形成有切口部分43d,由此使得该卡合部43d在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比其它部分(例如,车轮支承部43a)短。卡合部43d在切口部分43d与第1送出装置20的第1停止部21以及第2停止部22卡合。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悬吊部44是从主体部43的下部延伸设置的钩状的部分。悬吊部44能够对在袋90的上部形成的卡挂部91进行卡挂支承。

头部45是从主体部43的上部延伸设置的平板状的部分。头部45被行驶轨道30的引导槽31引导。头部45的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沿水平方向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比主体部43薄。头部45的前端部插入至引导槽31,并且其两侧面保持于引导槽31而被引导。

如图3以及图5所示,运载部件40通过与储能用带50的摩擦接触(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或者与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基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啮合传动)的任意方式而在行驶轨道30行驶。

储能用带50是通过摩擦传动而使运载部件40行驶的环状的摩擦传动带。储能用带50以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周围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上方带槽33。对于储能用带50,带51以能够与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接触部43b的侧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平坦状。储能用带50使得带51与运载部件40的接触部43b接触,并使与接触部43b接触的带51沿行驶轨道30的上方带槽33滑动,由此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车轮41)行驶。

追踪输送用带52是通过啮合传动而使运载部件40行驶的环状的啮合传动带。追踪输送用带52以能够沿行驶轨道30的周围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下方带槽34。追踪输送用带52使得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带53啮合,并使与啮合部43c啮合的带53沿行驶轨道30的下方带槽34滑动,由此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车轮41)行驶。追踪输送用带52在带53形成有与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啮合的多个凹状部分54。如图3以及图6所示,凹状部分54由两个山状突起部54a、和将相邻的山状突起部54a连结的谷状凹陷部54b构成。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和谷状凹陷部54b沿追踪输送用带52的移动方向(滑动方向)而交替连续地形成。追踪输送用带52因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凹状部分5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之间(谷状凹陷部54b)啮合而以啮合状态与运载部件40接触。即,1体的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与1处部位的凹状部分啮合。由此,形成为运载部件40保持于追踪输送用带52的状态,根据凹状部分5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54a的间隔(谷状凹陷部54b的宽度)而对带53滑动时的运载部件40的移动进行控制。

储能用带50以及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于行驶轨道30的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追踪输送用带52在水平配置的行驶轨道30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的配置位置(上方带槽33)靠下方(下方带槽34)。即,储能用带50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靠近行驶车轮41的那侧(接触部43b)与运载部件40摩擦接触。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远离行驶车轮41的那侧(啮合部43c)与运载部件40啮合。通过这样配置,在使得运载部件40与储能用带50摩擦接触的情况下,运载部件40的靠近行驶车轮41的那侧(接触部43b)与储能用带50接触。在运载部件40和追踪输送用带52啮合的情况下,运载部件40的远离行驶车轮41的那侧(啮合部43c)与追踪输送用带52接触。因此,在基于各带的接触输送时,运载部件40不会晃动,能够使运载部件40以稳定的姿势而行驶。

如图3所示,储能用带50以及追踪输送用带52以在第1路径11的分支部15的上游侧配置的第1送出装置20作为边界而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储能用带50配置为比第1送出装置20的配置位置靠上游侧。追踪输送用带52配置为比第1送出装置20的配置位置靠下游侧。即,直至第1送出装置20为止,通过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在第1送出装置20的下游侧,通过追踪输送用带52的啮合传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

对回旋路径11a、12a以及分支部14进行详细说明。回旋路径12a的结构与回旋路径11a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以及图7所示,回旋路径11a形成于从形成第1路径11的直线区间的行驶轨道30延伸设置的弯道区间(输送路径形成为曲线的区间)。同样地,回旋路径12a形成于从形成第2路径12的直线区间的行驶轨道30延伸设置的弯道区间。

利用设置于回旋路径11a的上游侧的第2送出装置20a隔开规定间隔地送出的多个运载部件40在该回旋路径11a行驶。第2送出装置20a的结构与第1送出装置20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因在回旋路径11a行驶而使得其行驶方向发生变更(反转)。

如图7所示,在形成回旋路径11a的弯道区间以及形成回旋路径12a的弯道区间,设置有:带轮70(“旋转体”的一例),其构成为能够沿上述弯道区间而旋转;以及导轨80,其将运载部件40引导为能够沿上述弯道区间行驶。回旋路径12a的带轮70以及导轨80与回旋路径11a的带轮70以及导轨80的结构相同,因此,下面对回旋路径11a的带轮70以及导轨80进行说明。

带轮70是旋转体,该旋转体以与在第1路径11中形成平行的直线区间的2条行驶轨道30之间的间隔相同程度的长度的外径而形成。在带轮70的上方设置有马达71。通过马达71的驱动而使得带轮70旋转。带轮70从行驶轨道30对从第1路径11输送来的运载部件40进行承接。带轮70在与承接到的运载部件40摩擦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而对运载部件40进行输送,并且使其行驶方向反转。如图7以及图8所示,沿带轮70的外周侧面而设置有储能用带50(“摩擦接触部”的一例)以及啮合传动带72(“啮合接触部”的一例)。

储能用带50绕挂于带轮7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储能用带50随着带轮70的旋转而沿带轮70的外周面进行移动。储能用带50使带51与运载部件40的接触部43b接触。储能用带50使与接触部43b接触的带51沿带轮70的外周面进行移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

啮合传动带72是通过啮合传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的环状的带。啮合传动带72在沿着带轮70的外周面而卷绕的状态下固接于带轮70的外周面。啮合传动带72使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带73啮合。啮合传动带72通过与啮合部43c啮合的带73和带轮70一起旋转而使得运载部件40行驶。啮合传动带72在带73形成有与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啮合的多个凹状部分74。如图7所示,凹状部分74构成为包括两个山状突起部74a、以及将相邻的山状突起部74a连接的谷状凹陷部74b。凹状部分74的山状突起部74a和谷状凹陷部74b沿啮合传动带72的移动方向而交替连续地形成。啮合传动带72通过使得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凹状部分7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74a之间(谷状凹陷部74b)啮合而以与运载部件40啮合的状态与运载部件40接触。即,1体的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相对于1处部位的凹状部分而啮合。由此,形成为运载部件40保持于啮合传动带72的状态,根据凹状部分74的两个山状突起部74a的间隔(谷状凹陷部74b的宽度)而对带73移动时的运载部件40的移动进行控制。

储能用带50以及啮合传动带72配置于带轮70的不同的位置。具体而言,啮合传动带72在带轮70配置为比储能用带50的设置位置靠下方。即,储能用带50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接近行驶车轮41的那侧(接触部43b)与运载部件40摩擦接触。啮合传动带72配置为:能够在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远离行驶车轮41的那侧(啮合部43c)与运载部件40啮合。在这样的位置关系中,使得储能用带50或者啮合传动带72与运载部件40接触,从而,在基于各带的接触输送时,运载部件40不会晃动,能够使运载部件40以稳定的姿势行驶。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导轨80构成为包括:旋转导轨81(“行驶体用导轨”的一例),其对形成运载部件40的一对行驶车轮41中的一个行驶车轮41(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而在内周侧行驶的行驶车轮41)进行引导;固定导轨82(“行驶体用导轨”的一例),其对一对行驶车轮41中的另一个行驶车轮41(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而在外周侧行驶的行驶车轮41)进行引导;上部导轨83(“支承体用导轨”的一例),其对形成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头部45进行引导;以及侧部导轨84(“支承体用导轨”的一例),其对形成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主体部43进行引导。

旋转导轨81设置于带轮70的上部的外周缘部。旋转导轨81与带轮70一起旋转。旋转导轨81由环状的平板形成。旋转导轨81的平面部分以能够供行驶车轮41载置的方式大致配置于水平方向上。

固定导轨82沿旋转导轨81的外周侧而设置。固定导轨82固定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固定导轨82由弯曲状的板材形成。固定导轨82的平面部分以能够供行驶车轮41载置的方式大致配置于水平方向上。通过设置固定导轨82,能够防止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向回旋路径11a的外周侧倾斜。

旋转导轨81以及固定导轨82以对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进行夹持的方式,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而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配置。

上部导轨83设置于旋转导轨81以及固定导轨82的上方。上部导轨83固定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上部导轨83由内周侧引导部83a以及外周侧引导部83b构成,该内周侧引导部83a以及外周侧引导部83b由弯曲状的板材形成。内周侧引导部83a以及外周侧引导部83b沿铅垂方向立起设置。上部导轨83的内周侧引导部83a以及外周侧引导部83b保持使得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能够行驶的间隔并相互对置地配置。上部导轨83配置为:其始端部以及末端部与形成第1路径11的行驶轨道30的引导槽31连续。上部导轨83的中央部被分割。上部导轨83在其被分割而形成的空间配置有后述的交叉分支开关85。上部导轨83配置为:其分割后的部分的端部与交叉分支开关85的可动引导块86以及引入引导块88a、88b连续。

侧部导轨84在旋转导轨81以及固定导轨82的下方设置为与固定导轨82对置。侧部导轨84固定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侧部导轨84由弯曲状的平板形成。侧部导轨84的平面部分以其内径侧的端面能够与支承体42的主体部43的侧面抵接的方式大致配置于水平方向上。侧部导轨84对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外周侧的主体部43的侧面进行引导。侧部导轨84通过对主体部43的侧面进行引导而防止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向外周侧浮起。即,侧部导轨84具有将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向回旋路径11a的内周侧按压的功能。通过设置侧部导轨84而能够防止在回旋路径11a行驶的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从啮合传动带72脱落。

如图7、图9a、图9b所示,分支部14设置于回旋路径11a和回旋路径12a重叠的位置。在分支部14,从第1路径11输送的运载部件40保持原样地在回旋路径11a行驶而被输送至第1路径11,或者其输送路径从回旋路径11a向回旋路径12a切换而被输送至第2路径12。同样地,从第2路径12输送的运载部件40保持原样地在回旋路径12a行驶而被输送至第2路径12,或者其输送路径从回旋路径12a向回旋路径11a切换而被输送至第1路径11。在分支部14,利用交叉分支开关85(“切换装置”的一例)进行上述运载部件40的输送路径的切换。

交叉分支开关85构成为主要包括:可动引导块86,其对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进行引导;以及牵引装置,其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牵引。

可动引导块86由长条状的凹状部件构成。可动引导块86的对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进行引导的凹状的引导部分朝向下方配置。可动引导块86在凹状的引导部分以从上方将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覆盖的状态对运载部件40进行引导。即,可动引导块86的凹状的引导部分以与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相应的凹陷深度而形成。可动引导块86以其凹状的引导部分的宽度从入口侧趋向出口侧逐渐缩小的方式构成。可动引导块86的一端部(入口侧的端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而转动。可动引导块86在其一个侧部具有用于与牵引装置87的臂部87a连接的连接部86a。

牵引装置87构成为主要包括:臂部87a,其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牵引;凸轮部87b,其对臂部87a进行驱动;以及马达87c,其对凸轮部87b进行驱动。

臂部87a能够借助马达87c对凸轮的驱动而沿水平方向移动。臂部87a的一端部与凸轮部87b连接。臂部87a的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可动引导块86的连接部86a连接。

能够通过马达87c的驱动而使凸轮部87b转动。利用马达87c使凸轮部87b转动,由此使得臂部87a沿水平方向移动。

马达87c支承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马达87c将凸轮部87b支承为能够转动。

在可动引导块86的入口侧设置有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是用于将利用回旋路径11a的上部导轨83或者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引导的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引导至可动引导块86的引导块。

在可动引导块86的出口侧设置有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是用于将利用可动引导块86引导的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引导至回旋路径11a的上部导轨83或者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的引导块。

在引入引导块88a、88b形成有对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分88a、88b。引导部分88a、88b为凹状部件的槽部分朝向下方的形状。引入引导块88a、88b在2个凹状的引导部分88a、88b中的任一个引导部分以从上方将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覆盖的状态而对运载部件40进行引导。即,引入引导块88a、88b的凹状的引导部分88a、88b以与运载部件40的头部45相应的凹陷深度而形成。

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配置为:使得第1引导部分88a的始端部与回旋路径11a的上部导轨83连续。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配置为:使得第2引导部分88b的始端部与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连续。

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配置为:使得第1引导部分88a的末端部与回旋路径11a的上部导轨83连续。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配置为:使得第2引导部分88b的末端部与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连续。

引入引导块88a、88b固定于未图示的设备壳体。

对运载部件40在回旋路径11a上的行驶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通过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而使得运载部件40在第1路径11行驶。而且,利用第2送出装置20a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将运载部件40送出,从而使得该运载部件40一边与相邻的运载部件40保持规定的间隔、一边朝向回旋路径11a行驶。

对于利用第2送出装置20a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送出的运载部件40,支承体42的头部45被引导至上部导轨83,并且通过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而使得所述头部45向回旋路径11a的入口部行驶。即,在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接触部43b与储能用带50摩擦接触的状态下,支承体42的头部45支承于上部导轨83。

运载部件40的一对行驶车轮41中的一个行驶车轮41(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而在内周侧行驶的行驶车轮41)被旋转导轨81引导,一对行驶车轮41中的另一个行驶车轮41(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行驶方向而在外周侧行驶的行驶车轮41)被固定导轨82引导。即,在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接触部43b与储能用带50摩擦接触的状态下,一对行驶车轮41载置支承于导轨80(旋转导轨81以及固定导轨82)。

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啮合部43c与因带轮70的旋转而旋转的啮合传动带72啮合。由此,在运载部件40被导轨80支承、且与储能用带50以及啮合传动带72接触的状态下,该运载部件40随着带轮70的旋转而在回旋路径11a上行驶。这样,利用储能用带50以及啮合传动带72的输送力而使得运载部件40在回旋路径11a上行驶。

对交叉分支开关85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交叉分支开关85利用可动引导块86对支承体42的引导方向进行切换,由此对运载部件40的输送方向进行切换。

如图9a所示,在沿回旋路径11a对运载部件40进行输送的情况下,交叉分支开关85以使得可动引导块86的凹状的引导部分、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的引导部分88a、88b、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的第1引导部分88a连通的方式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保持。由此,从回旋路径11a的上游侧沿上部导轨83而引导的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头部45,被沿着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的第1引导部分88a而引导,并进一步被连通的可动引导块86的凹状的引导部分引导。接着,沿着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的第1引导部分88a进行引导,由此保持原样地被下游侧的回旋路径11a的上部导轨83引导。

如图9b所示,在将运载部件40的输送路径从回旋路径11a切换至回旋路径12a的情况下,交叉分支开关85通过使牵引装置87的臂部87a沿水平方向移动而在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上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牵引。由此,可动引导块86的另一端部(出口侧的端部)朝向下游侧的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侧转动,可动引导块86的凹状的引导部分、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的引导部分88a、88b、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的第2引导部分88b连通。从回旋路径11a的上游侧沿上部导轨83而引导的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的头部45,被沿着入口侧引入引导块88a的第1引导部分88a而引导,并进一步被连通的可动引导块86的凹状的引导部分引导。接着,沿着出口侧引入引导块88b的第2引导部分88b进行引导,由此被引导至下游侧的回旋路径12a的上部导轨83。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两个行驶车轮41由导轨80引导的状态下使得运载部件40在回旋路径11a、12a(弯道区间)行驶,因此,无需在运载部件40另外设置与带轮70卡合的部分。因此,能够简化运载部件40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运载部件40从第1路径11(第2路径12)的直线区间向回旋路径11a(回旋路径12a)的弯道区间而变换行驶区间时,无需使运载部件40本身相对于带轮70的旋转而同步。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与运载部件40的输送相关的控制,并且无需与行驶轨道30的位置(所输送运载部件40的高度)相应地严格调整带轮70的设置高度,能够简化带轮70的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运载部件40从第1路径11(第2路径12)的直线区间向回旋路径11a(回旋路径12a)的弯道区间而变换行驶区间时,或者在运载部件40从回旋路径11a(回旋路径12a)的弯道区间向回旋路径12a(回旋路径11a)的弯道区间而变换行驶区间时,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不会与带轮70本身卡合(嵌合),因此,能够防止运载部件40的支承体42与带轮70之间的摩擦的发生。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两个行驶车轮41由导轨80引导的状态下使得运载部件40在回旋路径11a、12a(弯道区间)行驶,因此,能够防止因输送的袋90的晃动等而导致运载部件40从导轨80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运载部件40以与啮合传动带72啮合的状态而在回旋路径11a行驶,因此,能够在保持规定间隔的状态下使得多个运载部件40沿回旋路径11a(弯道区间)行驶。如果仅通过基于储能用带50的摩擦传动而进行运载部件40的输送,则有时运载部件40在运载部件40的输送过程中相对于储能用带50而偏移,因此,需要增大在回旋路径11a、12a行驶时的运载部件40的输送间距,但因同时还利用由啮合传动带72实现的啮合传动而未产生上述这种偏移,因此,能够减小在回旋路径11a、12a行驶时的运载部件40的输送间距。因此,能够提高输送设备10对运载部件40的输送能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相对于运载部件40的摩擦接触而在下方进行相对于运载部件40啮合的状态下的接触,从而能够使运载部件40以稳定的状态在回旋路径11a、12a(弯道区间)行驶。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对运载部件40的输送路径进行切换时,在旋转导轨81与固定导轨82之间相互对一对行驶车轮41的引导进行切换,因此,在输送路径的切换时,能够防止因输送的袋90的晃动等而导致运载部件40从导轨80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设备10中输送的物品为袋90,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由运载部件40进行悬吊的物品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运载部件40的啮合部43c由平板状的凸状部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实现与追踪输送用带52以及啮合传动带72的啮合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凹状部件构成啮合部43c。在该情况下,使得追踪输送用带52的凹状部分54的山状突起部54a以及啮合传动带72的凹状部分74的山状突起部74a与啮合部43c的凹状部件啮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啮合部43c设置于运载部件40的主体部43的一处部位,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实现与追踪输送用带52以及啮合传动带72的啮合的结构,也可以将啮合部43c设置于主体部43的多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牵引装置87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牵引而切换可动引导块86针对支承体42的引导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使得可动引导块86向规定方向转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利用马达等驱动源直接使得将可动引导块86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轴转动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如图10、图11a、图11b所示,可以将电动致动器87a用作交叉分支开关85的牵引装置87,该电动致动器87a构成为主要包括:臂部87a,其对可动引导块86进行牵引;以及主体部87d,其使臂部87a伸缩移动。臂部87a构成为相对于主体部87d而能够沿水平方向伸缩移动,并且,其前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可动引导块86的连接部86a连接。主体部87d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未图示的设备框体而转动,并且将臂部87a支承为能够移动。主体部87d具备未图示的马达,该马达用于使臂部87a移动,通过对该马达进行驱动而使臂部87a伸缩移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